伍子胥幫夫差奪得天下并輔佐他!夫差最后為什么要賜死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說起來伍子胥大家都知道,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人物,不得不說伍子胥的能力真的很強,伍子胥當(dāng)時作為一個外來戶,沒有任何地位的他慢慢崛起,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nèi)就幫助吳王上位,并且作為吳王身邊的謀士,憑借聰明的頭腦以及才干幫助吳王掙來了很多的家業(yè),在當(dāng)時闔閭將死的時候,還幫助了夫差奪來了太子之位,按理說夫差得了伍子胥的幫助,應(yīng)該感恩戴德才對,但最后為什么夫差卻對伍子胥起了殺心呢?
當(dāng)時在闔閭進(jìn)攻越國的時候,由于對敵人掉以輕心,不小心被砍傷了,最后意外感染了破傷風(fēng),那個時代醫(yī)學(xué)沒有發(fā)達(dá),這種時候也只能等死了,在將死之時闔閭把夫差交托給了伍子胥,希望伍子胥能夠幫助夫差成為太子,雖然說本來闔閭最喜歡的并不是夫差,但因為太子波去世后,闔閭沒有找到接班人,最后伍子胥就幫助夫差奪得了太子之位。
在剛開始夫差確實很感謝伍子胥,并且還放話說要分一半的地土給伍子胥,伍子胥忠心耿耿豈是為了地土?當(dāng)然是拒絕了,因為對于伍子胥來說自己的重任是輔佐夫差奪得天下,而不是一起享受得來的榮華富貴。但當(dāng)時的夫差還處在叛逆階段,面對伍子胥處處盯著,各種護(hù)著叮嚀著,讓夫差很反感,畢竟作為一國太子怎么希望處處被管教呢。
本來只是有一點反感,真正鬧翻的時候,是在大敗越國俘虜勾踐時,伍子胥一定要夫差去滅掉越國,好永絕后患,但是這個時候夫差還沉浸在驕傲和喜悅中,看到伍子胥一個臣子在旁邊指手畫腳,心里變得愁煩,但是伍子胥一心為了夫差好,想幫助夫差穩(wěn)住這得來的天下,不停地在勸諫,安排夫差應(yīng)該怎么樣去做,夫差起了叛逆心理,伍子胥說什么,他偏偏就要反著來!
后來夫差和伍子胥表面上和和睦睦,背地里夫差已經(jīng)看不上伍子胥了,后來被奸臣伯嚭看出來了兩位關(guān)系的變化,伯嚭心里本來就眼紅伍子胥的地位和權(quán)勢,這下更是心生一計,想要徹底除掉伍子胥,伯嚭趁機在夫差面前一頓挑撥,就連伍子胥送自己孩子出國,在伯嚭的嘴里都說成了是背叛國家,時間一長,夫差也就聽信了奸臣讒言,起了殺掉伍子胥的心,賜劍給了伍子胥,一代重臣伍子胥一生忠心耿耿,一心向國,最后卻落得了這個結(jié)局。
其實像伍子胥這樣的人歷史上有很多,伍子胥好心為國,但僅是因為性格原因得到很多人的暗算,此刻如果有昏君看不清形勢,就難逃一劫了,伍子胥死的不明不白的,明明自己資歷深貢獻(xiàn)也很大,但沒攤上一個好老板,本以為夫差眼睛能和闔閭一樣明亮,但沒想到攤上的是一個腦子不太聰明的夫差。伍子胥的錯就是太為夫差著想了,夫差不聽他還死勸!
《伍子胥列傳》原文
這是一部人物大傳,何為大傳。大傳就是除了些主要的人物,還包含了對于周邊人物的描寫以及對于他所在國家的描述,甚至還會涉及到對天下大勢的解讀?!段樽玉懔袀鳌分胁粌H是對于伍子胥一個人生平的描寫,其中還涉及到了很多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描寫?!段樽玉懔袀鳌分芯桶顺庸咏?、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吳王闔閭之弟夫概等人物生平的描述介紹,不僅如此,該列傳還涉及到了吳王夫差很越王勾踐之間的恩怨糾葛。
整部列傳總共被分為八個部分,分別為父兄之禍、伍子逃亡、使刺王僚、鞭尸復(fù)仇、相吳爭霸、身死吳亡、白公勝傳、史遷評論這些部分。
前兩個部分是伍子胥寫的是伍子胥沒有到達(dá)吳國之前的人生經(jīng)歷,包括他的父兄被殺,以及楚國太子建和伍子胥父兄的人物傳記。中間的四個部分,描述的是伍子胥到達(dá)吳國之后發(fā)生的事情。伍子胥到達(dá)吳國被當(dāng)時的吳國公子姬光看中,收為門客,后來又幫助姬光除掉篡位的姬僚。
伍子胥被闔閭所重用,后來又幫助吳國攻破強楚的國都,鞭尸楚平王,報了父兄之仇。吳國在伍子胥和孫武的幫助下,開始逐漸有了爭霸中原的本錢,最終,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最后,伍子胥在讒臣的挑撥之下,被吳王夫差賜死。白公勝傳是對白公勝的描寫,是一部一筆帶過的傳記。
史遷評論是司馬遷對于伍子胥的人物評價,司馬遷對伍子胥的人物評價是非常的公正的。他說伍子胥的怨毒對于平常人來說是很厲害的了,但是他的才華和忠心也不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擬的。
伍子胥和孫武
孫武,《孫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齊國人,后來到吳國,向闔閭進(jìn)獻(xiàn)自己所著的《兵法十三經(jīng)》,受到吳王重用,最后率領(lǐng)吳國大軍和伍子胥一起攻入楚國國都。孫武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就是他晚年所整理的《孫子兵法》,這部兵書流傳到現(xiàn)在,被翻譯成十幾國語言,還被現(xiàn)在很多國家奉為軍事經(jīng)典,也被很多軍事研究機構(gòu)參考研究。
伍子胥和孫武是同時代的同國家的成就差不多的人物,但是為什么后世孫武的知名度要比伍子胥高這么多?
一是因為后世歷史對于伍子胥的偏見較大,由于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舉動,在當(dāng)時被很多文人不能接受。所以后世史書著作者對于他很難做到公正的評判,再者他最后是被吳王夫差以叛國罪處死的,那么在吳國的史書之上,肯定會盡量地丑化他,才能讓當(dāng)時的吳王開心。
二是孫武最后是自然死亡,他在幫助吳國取得大勝之后,就辭官歸隱了,開始安心的整理自己這一生的所學(xué),這才給后世留下了一部經(jīng)典的兵法著作。反觀伍子胥,開軍事取得巨大成就之后,開始進(jìn)軍政治,做了夫差的輔政大臣。但是長期混跡軍旅的他,不太了解真正的為官之道,不能很好地“左右逢源”,這才導(dǎo)致后來的下場凄慘。
其實,伍子胥和孫武到底誰更厲害,我們就要從不同的方面來進(jìn)行比較。在生存之道上,孫武比伍子胥要厲害的太多,這從兩人的結(jié)局下場就能看出。但是要說軍事政治成就,孫武比起伍子胥就要略輸一籌,《孫子兵法》里的很多理論的修改和完善,都是孫武和伍子胥共同指揮軍隊時所做的。
伍子胥雕像
出了昭關(guān)就是一條直通吳國的大河,但是昭關(guān)的鎮(zhèn)守者是楚國著名大將,而且由于是邊境重關(guān),戒備非常的森嚴(yán)。伍子胥只好和太子躲進(jìn)旁邊的山林之內(nèi),恰巧碰到了傳說中的扁鵲的弟子?xùn)|皋公。
東皋公認(rèn)出了被通緝的伍子胥,但是他非常同情伍子胥的遭遇,不但沒有向官府舉報,還非常熱情的招待伍子胥他們,東皋公還向伍子胥保證會幫助他們通過昭關(guān)的。
可是,一連七天過去了,東皋公絲毫不提過關(guān)的事情,伍子胥心中非常的焦急,急切的問東皋公說:“父兄大仇不能得報,我被困在此地實在是度日如年,您想到了什么妙計來幫我?”。東皋公回答說:“辦法我已經(jīng)有了,現(xiàn)在就差一個重要的人物了,他馬上就來了,你安心等待即可”。
伍子胥聽到此話,不知道該不該相信東皋公,畢竟他們之間沒有任何交情,他也不是太了解東皋公這個人。晚上就寢的時候,伍子胥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他在糾結(jié)著到底該怎樣做。如果自己離開東皋公,獨自一人想辦法出關(guān),這和送死沒區(qū)別,如果在這邊繼續(xù)等的話,又不知道還要等多久,心中焦急萬分的伍子胥一夜未睡。
第二天早上,東皋公看到伍子胥,非常的驚訝的說:“你怎么一夜之間頭發(fā)全白?”伍子胥拿過銅鏡一看,發(fā)現(xiàn)自己的頭發(fā)已經(jīng)雪白如雪,而旁邊的東皋公卻拍手稱好,連聲說“這是上天的安排?。 ?/p>
原來,東皋公找到一個和伍子胥長的非常相像的朋友,準(zhǔn)備讓他裝扮伍子胥,然后讓伍子胥和太子裝做那個人的仆人,當(dāng)官兵捉拿他的朋友的時候,白發(fā)的伍子胥和太子可以乘機出關(guān)。事后,士兵發(fā)現(xiàn)抓錯人了,也不會想到伍子胥已經(jīng)逃出關(guān)外去了。
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的,伍子胥逃出了昭關(guān),最后來到了吳國,幫助吳王破滅大楚,得報父兄之仇。
伍子胥鞭尸
伍子胥曾和楚國的申包胥是好友,伍子胥在離開楚國的時候?qū)ι臧阏f:“滅亡楚國,將是我這一輩子的目標(biāo)”。但是申包胥卻對他說:“我一定不會讓楚國滅亡的,這也是我這輩子的目標(biāo)”。最后兩人割袍斷義,從此是路人。
伍子胥在楚都沒有找到現(xiàn)任楚王,就開始命人尋找上任楚王平王的墓葬所在之地,找到了楚平王的墳?zāi)怪?。伍子胥站在楚平王的墓前,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和兄長因為這個昏庸的大王而無辜冤死,憤怒的他有了一個瘋狂的想法。他命人刨開楚平王的墳?zāi)?,挖出平王的尸體,當(dāng)時平王死了沒多久,尸體保存的還是比較完整的。俗話說“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即便天人相隔,那又如何,他接過隨從遞過來的鞭子,對著楚平王的尸體,連抽了三百下。
逃到山中的申包胥知道這個消息之后,非常的氣憤,他讓人帶話給伍子胥說:“你不該為了自己的私仇,做這樣傷天害理到極點的事情”。伍子胥回答道:“做完這件事之后,就算我馬上要死了,我也不會感到后悔,我就要做這樣倒行逆施的事情”。
得到回話的申包胥逃到了秦國,向秦國求救,秦王被申包胥的忠心感動,就借給了他五百戰(zhàn)車士兵去救援楚國,最后,楚國憑借這五百戰(zhàn)車士兵大敗吳兵于稷地。
伍氏祭祖圖
“伍”一說起源于黃帝身邊的大臣伍胥,伍胥本為皇帝部落的大臣,后來他的后人就以“伍”字為姓,楚國貴族伍氏也尊伍胥為祖先。還有一種說法是“伍”這個姓氏來源于楚國的大夫伍參,伍參是伍子胥的祖父,伍家的楚國貴族身份就在伍參的時候確立起來的。當(dāng)時伍參當(dāng)上大官之后,就以伍胥為祖先,后人就以伍為姓,伍姓就這樣的流傳下來了。
當(dāng)世很多姓伍的家族族譜中都有伍子胥的名字,所以很多伍姓后人都以伍子胥的后人自居。這種說法不太準(zhǔn)確,姓伍并不代表就是伍子胥的后人,當(dāng)時身為楚國貴族的伍家,是有著很多的旁支的,有些本不姓伍的人為了榮華富貴,改姓伍的也有很多,所以姓伍并不一定是伍子胥的后人。
相傳伍子胥在將自己的獨子托付給齊國好友鮑牧之后,讓他的兒子伍封拜鮑牧的兒子鮑息為兄長,并囑咐他的兒子以后要以王孫封為自己的名字,不能再用伍封。所以后世,將王孫氏的人當(dāng)做是伍子胥的后代。
伍子胥本名叫伍員,伍子胥在吳國發(fā)跡之后,有人開始投靠依附于他,伍氏在吳國又重現(xiàn)了在楚國時的鼎盛之況。后來,伍子胥的旁系后人以“員”為姓,后人將員氏看做是伍子胥的后世子弟。唐朝時著名詩人,平原郡公員半千就自稱是伍子胥后人。
吳國立下不世之功的伍子胥為什么會被夫差賜死,死后還沒能留下一個全尸,原因有三:
一是伍子胥擁有著不世之功,就是所謂的功高蓋主。吳王闔閭在死之前,傳位給了夫差,又給了伍子胥吳國的最高爵位,封為相國公,囑咐他輔佐夫差。夫差即位后,伍子胥也能盡心盡力的輔佐他。但是面對著伍子胥,夫差總是有著說不出的壓迫感。夫差是一個有著才華的統(tǒng)治者,他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他又是一個非常自負(fù)的人,伍子胥和夫差在一些政治軍事有著很大的分歧。盡管伍子胥沒有不臣之心,但夫差不會這么想的,任何一個統(tǒng)治者對自己的位置是非常敏感的,會盡一切手段來滅殺威脅自己地位的因素。
二是伍子胥的個人性格使得他被夫差殺死。伍子胥雖然文武全才,但是他的成就多集中在軍事之上,長期混跡于軍旅之中,他就有了武人所有的那種耿直。有時候會和夫差因為朝事爭吵起來,這讓剛剛即位的夫差感到很不舒服,
三是小人作祟,伍子胥在苦勸夫差先滅越后伐齊無果后,被夫差派去出使齊國。出使齊國的伍子胥預(yù)見到了吳國的滅亡,為了保存家族的香火,他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好友。這件事被一個叫伯嚭的人知道,他將此事報告了夫差,并告訴夫差伍子胥早已投靠了齊國,憤怒的夫差最終賜死伍子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5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