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熙為何不消滅葛爾丹,而是給孫子乾隆留下一個大難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康乾盛世吧,不過應該是要說康雍乾盛世才準確,這個盛世在今天也是非常存在爭議的,這個就不說了,在康熙時期大家就知道,這位老人自詡自己為千古一帝,這個大家覺得怎么樣,方正還是有點那個吧,康熙時期也是非常猛的,多次御駕親征,可以說清朝皇帝就他功績最大,他的打仗歷史就不細說了,今天要說的是清朝和葛爾丹的故事,康熙打敗葛爾丹,為何不滅了它,給孫子乾隆留下一個大難題。
康熙呢,似乎也是太上皇吧,好像是,這個大家查了資料再來告訴小史吧,康熙期間呢,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多次侵犯,這個在中國古代是常有的事,比如匈奴啊,突厥啊,等等,這個侵擾清朝的就是準葛爾丹汗國,一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家都知道少數(shù)民族,大部分都分很多部落,游牧,所以呢,想統(tǒng)一就得一個一個聯(lián)合或者吞并。
在當時葛爾丹就稱自己是元朝鐵木真的后裔,這個旗號可是打的特別響亮,在當時除了葛爾丹還有其他兩大游牧勢力,不過呢,一直都是比較分散的,沒有集中實力,康熙第一次親征的時候就被打垮了,接著連續(xù)打了三次,總得來說呢,不是康熙不想滅他,而是當時的草原那么大,怎么去找呢,如大海撈針。
在記載中,葛爾丹第三次被打敗之后,就被自己人給殺了,后來就一直到了乾隆時期,準葛爾部落又開始跳起來了,畢竟不管在什么時候,那都是中原的管轄,怎么讓你跳呢,乾隆就又打準葛爾了,這個時候都是后裔,這個時候乾隆當然想和他爺爺一樣,作為自己從小的榜樣,他的野心也是非常大的。
開疆擴土嘛,這個是每個皇帝都想的事,乾隆也不例外,直接就平定了準葛爾貴族叛亂,當然這其中還有沙皇的作梗,不然也不會打這么久,準葛爾經歷了三個皇帝,可以說也是很長久的,對于這樣的當然要打了,大家以為呢。
因為葛爾丹作為蒙古部族的一份子,不思為同為蒙古的其他部族共同團結,反而對蒙古各部族下毒手侵占他們的領地、殺掉他們的軍民,失去了蒙古各部族對他的信任。如此不得人心的人,康熙作為大國領主,作為蒙古各部族的統(tǒng)領者,有責任對葛爾丹加以約束。而葛爾丹不思悔改,康熙擁有著全國的資源,討伐一個不得人心的葛爾丹,再加以時間的發(fā)酵,天時地利人和,康熙能夠戰(zhàn)勝葛爾丹也就不難理解了。
首先,從葛爾丹的角度進行分析。葛爾丹不顧蒙古各部族的情誼,無視蒙古地區(qū)的穩(wěn)定。在俄國老毛子的慫恿之下,在自己的野心的驅使之下,公然擾亂了蒙古各部族之間和諧相處的秩序。葛爾丹無端挑起爭斗,不顧土謝圖部族的死活,搶占他們的草地和牛羊,對他們趕盡殺絕,軍民所剩無幾,搞得天怨人怒。如此,是為不義。
其二。葛爾丹視朝廷對于蒙古各部族之間相處的相關規(guī)定如無物,無端挑起戰(zhàn)事。身處于大清朝廷的統(tǒng)領之下,作為一個受清朝統(tǒng)轄的臣屬無視區(qū)域安定。如此,是為不忠。
如此不忠不義之人,康熙對其進行的討伐可謂是正得人心。順乎天理,而應乎人??滴趵妹晒鸥鞑孔鍖Ω馉柕さ目謶趾驮购扌睦恚晒θ〉昧烁鞑蛔?,對自己的支持。再加上,格爾丹的勢力范圍只是蒙古的部分區(qū)域,而康熙則是擁有一個統(tǒng)一的大帝國,康熙與葛爾丹之間的戰(zhàn)爭是以全國敵一隅。走有了諸如此類的因素,康熙能夠戰(zhàn)勝葛爾丹也就順理成章了。
1、平定三藩。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至此清廷才真正在關內完成了統(tǒng)一,穩(wěn)定了統(tǒng)治權,從此之后,才建夠開始從事行政和財政經濟的調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決邊疆問題。
2、遏制了沙俄在東北的擴張,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1685年,康熙派軍圍攻雅克薩,俄國侵略軍投降。1686年,清軍再次圍攻雅克薩城,俄軍傷亡慘重,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俄國全部占領黑龍江流域的陰謀破產。
3、平定西南:乾隆即位初年,撫討并用鎮(zhèn)-壓了苗疆起-義,之后免除苗賦、尊重苗俗、實行屯田、慎選苗疆守令,減少了苗民的抵觸情緒,使得貴州苗族地區(qū)基本上平定下來。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起,乾隆三次派兵,最終占領大小金川。此后在這一地區(qū)廢除土司制,改置州縣。鞏固和發(fā)展了西南地區(qū)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
意義:維護了祖國統(tǒng)一、反對了民-族分裂,鞏固和發(fā)展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
康熙帝還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后永遠停止圈地,并規(guī)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
從1671年起,陸續(xù)放寬墾荒起科年限,并規(guī)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1685年,康熙又規(guī)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后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于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準噶爾之戰(zhàn)
1758年,乾隆皇帝向天下宣告,清朝已經平定了準噶爾部的阿睦爾撒納叛亂。至此,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用時70年的準噶爾之戰(zhàn),終于結束了。準噶爾部原本是明朝時蒙古瓦剌的一部分,最初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進行活動。
明朝滅亡后,清朝入關成為統(tǒng)治者。順治皇帝在位時,準噶爾主動接受清朝的管轄,確立了從屬關系。后來,準噶爾逐漸強大,最終和清朝決裂發(fā)動叛亂,清朝則進行了長久地平叛,這場戰(zhàn)爭又叫“準清戰(zhàn)爭”。
清朝統(tǒng)一準噶爾,一方面平定了西北地區(qū)的叛亂,鞏固了統(tǒng)治;一方面借此打擊了與準噶爾勾結的沙俄,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這場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很長,給百姓增加了不小的負擔。但長期來看,是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的。
準噶爾不斷擴張,對清朝構成嚴重威脅,準格爾之戰(zhàn)首先發(fā)生于康熙時期,當時有哪些原因促使戰(zhàn)爭爆發(fā)呢?
第一,葛爾丹想統(tǒng)一蒙古諸部,大肆擴張。
康熙九年(1670年),準噶爾大汗僧格去世了,他的繼承人被弟弟葛爾丹殺害,葛爾丹自立為汗。葛爾丹和他們不同,極具野心。1677年,他強占了和碩特部。第二年,他又占領了天山南北大片地區(qū),這更刺激了葛爾丹的野心。
第二,為擴大力量,葛爾丹和沙俄勾結。
沙俄一直有入侵的野心,為了擴張領土,不斷教唆準噶爾對抗清朝政府。1687年,沙俄對外貝加爾湖的喀爾喀蒙古和布里亞特蒙古發(fā)動征服戰(zhàn)爭。蒙古族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抗擊,而早已和沙俄勾結的葛爾丹卻突襲喀爾喀部軍民,替沙俄解了圍。
康熙皇帝得知了葛爾丹的不軌行為,向在京的俄國使臣傳諭,同時也警告葛爾丹,讓他不要再生事。1690年,葛爾丹不顧清朝警告,繼續(xù)追擊已南遷的喀爾喀部,軍隊逐漸深入。此時,康熙帝不得不計劃根除準噶爾的叛行,維持蒙古諸部的權力平衡。
準噶爾戰(zhàn)爭開始后,此戰(zhàn)由三個皇帝相繼領導,共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康熙帝三次御駕親征,葛爾丹自殺。
1690年起,康熙皇帝御駕親征,發(fā)動了烏蘭布通(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和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兩大戰(zhàn)役。戰(zhàn)役中,康熙皇帝做了精心的部署,指揮得當,使其損失慘重,還擊斃了葛爾丹之妻阿努可敦。
兩大戰(zhàn)役,基本上消滅了葛爾丹勢力,但還有殘余的勢力茍存。為了根除反叛勢力,康熙皇帝進行了第三次的親征。1697年,他率軍從寧夏出發(fā),剿滅殘余力量。葛爾丹在眾叛親離的處境下,喝藥自殺。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續(xù)領導準噶爾,四處逃竄。康熙帝沒有徹底完成平叛,就去世了,這個任務就落到了雍正的頭上了。
第二階段,雍正帝三次派兵平叛,準噶爾求和。
1727年,也就是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了,兒子葛爾丹策零繼位,繼續(xù)和沙俄勾結,和清政府對抗。1729年,雍正皇帝派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出北路;派岳鐘琪為寧遠大將軍,出西路,討伐準噶爾部。此戰(zhàn)是科圖之戰(zhàn),進一步激化了矛盾,雙方之后轉為大規(guī)模作戰(zhàn)。
1731年,清朝再次討伐準噶爾,發(fā)動了和通泊之戰(zhàn)。此戰(zhàn)很不順利,將領傅爾丹中計被圍,清軍血流成河。和通泊之戰(zhàn)是清朝在19世紀以前,少有的慘烈戰(zhàn)役。
第二年,葛爾丹策零侵犯喀爾喀部首領哲卜尊丹巴領地,雍正派博爾濟吉特策凌阻擊。博爾濟吉特策凌在顯光寺(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部),擊殺準噶爾萬余人,取得了大捷。準噶爾部因顯光寺戰(zhàn)役,而元氣大傷。隨后,葛爾丹策零被迫向清朝求和,雙方暫時罷兵。
第三階段,乾隆帝徹底消滅準噶爾。
乾陵初年,清朝和準噶爾議和告成,此后比較太平。1750年,也就是乾隆十五年,準噶爾內部因爭汗位而發(fā)生內亂。策妄阿拉布坦外孫阿睦爾撒納和大汗達瓦齊斗爭到了最后,最后達瓦齊打敗了阿睦爾撒納,后者不得不投靠清朝。此時,躊躇滿志的乾隆皇帝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可以完成祖、父兩代未竟的西征事業(yè)。
1755年,乾隆帝派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薩喇勒為定邊右副將軍,分兩路向準噶爾的達瓦齊進攻。大軍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歡迎,最后消滅了敵人。之后,本已投靠清朝的阿睦爾撒納,在利用清朝幫他鋤掉敵人后,居然起了不敬之心。他公開反叛,跑到了伊犁。
乾隆皇帝下決心平叛,再次征討準噶爾。準噶爾部本就內傷重重,不戰(zhàn)而敗。阿睦爾撒納想要逃往沙俄,卻最后得天花而死。準噶爾戰(zhàn)爭歷時很久,這里面既有外國勢力的干擾,又有民族問題的纏繞。清朝能以成功宣告戰(zhàn)爭結束,可見當時的武力之強。準噶爾的平叛,不單靠武力,其中還夾雜了很多政治手段。
之前青海的羅布藏丹津叛亂,之后的大小和卓叛亂的平定,再加上準噶爾問題的解決,使西北地區(qū)正式成為了我國的領土,1884年清政府再次建省,命名為新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29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