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碓B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三國演義》開篇便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言誠不欺我等。幾千載來,隨著王朝的更迭,華夏大地在亂世和大一統(tǒng)間相互轉(zhuǎn)換,構成了一副精彩絕倫的歷史長幅。而這其中最精彩的,漢末三國當放在首位。漢末群雄并起,劉曹孫三人逐鹿中原的精彩劇情,更令人拍手叫絕。
然而,除此三人外,還有著數(shù)不清的梟雄,他們湮滅于歷史的浪濤,實在令人唏噓。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則是有著一時之杰之稱的袁紹。袁紹出身于東漢后期勢傾天下的官宦之家“汝南袁氏”,單袁氏一族便“四世居三公位”。東漢末年,他并收四州,盡占河北之地,隱有問鼎之勢。不過,最終他還是在官渡之戰(zhàn)中敗給了實力并不如他的曹操。那么,袁紹四世三公,實力上有許多優(yōu)勢,為什么會敗給曹操呢?
在筆者看來,袁紹的失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袁紹個人性格導致,袁紹為人寬和仁慈,愛民。袁紹作為東漢末年軍閥中最善待百姓的一位,其政策相當寬和,而得民心也是他統(tǒng)四州,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东I帝春秋》中記載道:“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荀攸也說道:“紹以寬厚得眾心?!边@些足見其仁慈,善待百姓??蛇@仁慈也是他敗給曹操的原因所在。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導致袁紹性格上的缺陷,多端寡要,好謀無決,做事不夠決斷,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絕佳機會,反而給了曹操暗中發(fā)展壯大的機會,到最后兵敗官渡。其最大的對手曹操也說道:“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一”。
其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極大錯誤。曹操用人唯賢,袁紹用人唯親。曹氏雖依賴夏侯氏和曹仁曹洪,但他卻也更加唯才是舉,愛惜將才,夏侯兄弟和曹仁、曹洪本身也是將才,并非曹操至親,于禁、樂進也皆是世之良將,典韋、許褚對曹操忠心耿耿,郭嘉、荀彧都是頂級謀士。反觀袁紹,荀彧說:“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p>
袁紹重用的幾個親近之人,都是碌碌之輩,有田豐、許攸、沮授而不能用,張郃、高覽也因郭圖之流的讒言而投降曹操。曹操廣納言論,而袁紹不聽忠言。官渡之戰(zhàn)中,他棄沮授和田豐的意見不顧,一意孤行,最后敗于倉亭。輸?shù)袅俗约旱慕^對好局。
其三,袁紹個人才能不如曹操。作為一個領導者,袁紹是不合格的,他處理不好謀士間的勾心斗角,妄聽讒言,不會審時度勢。作為袁氏家主,他對子輩間的爭斗無能為力。在其死后,袁氏內(nèi)斗問題愈發(fā)明顯,這直接導致了袁氏集團的分崩離析。相比于曹操,袁紹的軍事才能和決斷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當然,導致袁紹失敗的,還有著許多其它因素。不過光是這幾點差異,便已經(jīng)可以得出袁紹相比于曹操的確有太多的不足。想要成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更何況袁紹自身就有著不小的缺陷。袁紹本身才干其實已經(jīng)算是優(yōu)秀了,但是在與曹操的斗爭中,袁紹沒有抓住屬于自己的機會。
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擁有青州,并州,幽州和冀州,文有謀臣沮授,許攸,田豐,郭圖,審配和逢紀,武有顏良文丑并且提10萬精兵,可謂是兵多將廣,當時很多人都預言曹操會失敗,只有曹操神情自然坦然面對。那么官渡之戰(zhàn)袁紹為什么會失敗當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裹腹,到處是人吃人,皇帝被董卓挾持到長安后又逃回,剛剛在許昌安定下來,而曹操又?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個時候本來是休養(yǎng)生息的時候,而此時袁紹發(fā)動戰(zhàn)爭是不得民心又是師出無名。
袁紹這個人并無統(tǒng)兵的能力,無?帥才?,并且曹操太了解他了,說他是?見事遲?什么事情都比他慢半拍,性格又優(yōu)柔寡斷,俗話說?主帥狐疑,累死三軍?,有這樣的主帥軍隊怎么可能打的贏仗呢。發(fā)動戰(zhàn)爭前,他的謀臣田豐和沮授主張發(fā)動游戲戰(zhàn),運動戰(zhàn)和持久戰(zhàn)來騷擾曹操,拖垮曹操,袁紹不聽,后來在白馬,官渡,烏巢等地皆連失敗。這使他在軍事戰(zhàn)略和戰(zhàn)役上皆連丟分。
戰(zhàn)爭前,他的謀臣分為兩派,為到底打不打吵的不可開交,而后又在私底下相互攻擊,連連到袁紹處打小報告。本來他的謀臣相比曹操根本就不差,奈何卻窩里斗。
袁紹在道義上,政治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役上還有謀臣上都比不上曹操,他要是不失敗那才是天理不容。
官渡之戰(zhàn)袁紹失敗是必然!
先回答問題,官渡之戰(zhàn)中,實力大的袁紹為何會敗?實際上,荀彧和郭嘉已經(jīng)給我們答案了。?四勝四敗?與?十勝十敗?就是最好的回答
后來又有郭嘉的十勝十敗說。
太祖謂嘉曰:?本初擁冀州之眾,青、并從之,地廣兵強,而數(shù)為不遜。吾欲討之,力不敵,如何??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紹外寬內(nèi)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nèi)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
紹多謀少決,失在后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袁紹集團的實力是非常雄厚的,但最后還是敗給了曹操。那是因為袁紹后來的時候,錯信了人,而且他們內(nèi)部爭斗不斷,不能齊心對外,所以最后會敗給曹操。
在三國時期,袁紹的實力是最雄厚的,但最后還是敗給了實力不如他的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的時候失敗了。細細的研究一下,袁紹之所以會失敗,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們集團的內(nèi)部戰(zhàn)爭一直都沒有停止過,袁紹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而且他手下也有很多非常厲害的謀臣武將。但是袁紹的手下們,派系分得太厲害,而且一直都內(nèi)斗不斷,兩幫人馬互相攻擊,而袁紹也總是偏聽一些人的意見,對于其他人的計策,不管是多么高明,他都不予采納。
?根據(jù)記載,最開始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就是袁紹那邊的沮授,但是后來袁紹卻沒有采納,而且袁紹本身權利欲望挺重,他自己想稱帝,所以他不愿意認可漢獻帝,再加上有一些人的蠱惑,袁紹最終踢走了漢獻帝這個?燙手山芋?。但是沒有想到,沒過多長時間,曹操就接受了漢獻帝,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個時候的袁紹后悔也沒有用了,后來在官渡之戰(zhàn)開始之前,袁紹集團內(nèi)部也進行過一次會議,沮授等人不同意和曹操正面交鋒,但是袁紹卻不肯采納他們的意見,只是偏信那些謀士的話,最后直接導致了官渡之戰(zhàn)的失敗,就連大將顏良等人,都身死戰(zhàn)場,糧草也都被一把火燒光個。而袁紹手下的那些謀士們卻還在不停的內(nèi)斗,慢慢的袁紹手下的得力武將也都損失了,后來袁紹死了以后,內(nèi)斗也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正因為這樣,曹操才順利的瓦解了袁紹勢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2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一代天之驕子李世民真的是一個鮮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