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崇禎是怎么錯過挽救明朝的機會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明思陵簡稱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區(qū)天壽山,明思宗朱由檢與周皇后及田貴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仡櫞竺鞒瘹v代的皇帝,崇禎帝其實還是一個比較勤政的帝王,特別是與他之前的三位皇帝相比,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比如:明神宗,30年不上朝,多少朝廷高官,干了一輩子革命工作,也沒見到皇帝本尊;明光宗更是白費,當(dāng)皇帝不到一個月,就在床上歸西了;明熹宗更甚,愛木匠活,不愛江山,朝政都交給了魏忠賢代為辦理。
所以,這么一看,崇禎帝在明朝算是非常敬業(yè)的皇帝了。他在位17年,工作認真負責(zé),全年無休,對家人和下屬也是管理甚嚴(yán),為了減輕國家的財政壓力,更是縮減后宮開支,就連皇后都要自己做飯織布,在歷代皇室,也是堪稱典范了。
但就是這樣一個認真工作,勤政愛民的皇帝,卻在公元1644年深夜,與太監(jiān)王承恩到紫禁城外的煤山,找了一條麻繩,在一棵“歪脖樹”下,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太監(jiān)王承恩也自縊殉主。死前,在寫下的遺書中,還不忘叮囑攻進京城的李自成,千萬不要傷害民眾。
數(shù)百年后,回顧這段歷史,無不嘆息、惋惜,也替崇禎鳴不平:如果,當(dāng)初他能把握住那兩次翻盤的機會,或許,最終也不會落得個自盡的結(jié)局。那么,到底是哪兩次翻盤的機會,足以改變崇禎帝最終的命運呢?
首先,來講第一個機會。話說在甲申年的正月,李自成帶領(lǐng)著他的農(nóng)民起義軍打入山西,預(yù)計再過兩個月就可以攻進北京城了。那時候的形式,可以說是瞬息萬變,大明王朝岌岌可危。面對李自成農(nóng)民軍的大舉進攻,如何應(yīng)對,成為了迫在眉睫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崇禎在年初三,就把李明睿找來商討對策。當(dāng)時,李明睿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那就是:舉國南遷。他建議崇禎帝效仿宋高宗南渡,向南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讓瀕臨城下的局勢,能夠得到一些緩解,讓大明王朝能夠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以后還可以從長計議。
其實,李明睿的建議還是可行的,因為,大明朝之前就在南京設(shè)有陪都,所有的政治體系都非常健全,中央的人過去就可以直接辦公。而且,明朝地域遼闊,物產(chǎn)豐富,山東和江蘇等地的形式還是比較穩(wěn)定的,保證皇室人員的安全根本不成問題。
所以,與其死守北京,最后魚死網(wǎng)破,倒不如,提早離開,另辟蹊徑,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其實,李明睿的這個建議是非常好的,如果,當(dāng)時崇禎帝能果斷抉擇,統(tǒng)一南遷,或許后來也不用自殺了。但按照當(dāng)時明朝法度,像遷都這樣的大決定,皇帝要征得朝中各個部門的支持。
但是,此時的崇禎還有點小私心,他覺得:這種遷都、棄陵的做法,有違祖訓(xùn),害怕以后會留下罵名。所以,他希望這個建議能由群臣來提出,自己可以先假意推脫,然后,再不得已而為之,這樣就最好不過了。
想到這里,崇禎立馬召集眾大臣商討應(yīng)敵對策,并且,以御駕親征來試探忠臣。而各部領(lǐng)導(dǎo)也表示了對大明的忠心,愿為皇帝分憂,代替出征,但就是沒有人提南遷的事。眼看著李自成就要兵臨城下了,崇禎又會意李明睿寫個報告,把這個建議公開化。
但此時,卻又遭到了時政要臣陳演的反對,并借此消息蠱惑人心,搞得人心大亂,甚至,說:“南遷是別有用心,李明睿應(yīng)該被處理?!彪m然,崇禎帝在李明睿和陳演二人之間不斷周旋、暗示,折騰了一個來月,但是,南遷這個事兒始終沒有定下來。
轉(zhuǎn)眼間,李自成的大軍攻下了居庸關(guān)和昌平,攻進紫禁城是彈指一揮間的事兒了。這回,崇禎坐不住了,直接攤牌說:“南遷的事兒,我決定了!”但是,這個時候卻已經(jīng)為時已晚,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已兵臨城下,北京城已經(jīng)被團團圍住,皇帝插翅都難飛,更別提遷都了。
有時候歷史也像泡沫言情劇一樣,總有劇情反轉(zhuǎn)的時候,就在人們都覺得大明這次死定了的時候,崇禎帝的第二次機會來了。
李自成突然遞來了一封求和信,再次給大明王朝和崇禎帝以喘息之機。說實在的,李自成沒什么文化,也沒什么軍事頭腦,最多就是個給政府機關(guān)賣苦力的打工仔,對唾手可奪的政權(quán)并沒有意識,也不知道自己一旦打入北京城后將得到什么。
所以,李自成很誠心地給崇禎帝寫了一封求和信,說:“只要把西北地區(qū)給他,同時,讓自己采取高度自治的管理辦法,不向中央打報告;此外,還要給他100萬兩白銀做慰問金,自己也不白拿賞錢,會幫著大明抵御西北的外敵?!?/p>
這比買賣橫看豎看,大明朝都超級劃算啊,再說了,現(xiàn)在崇禎帝也別無選擇啊,既然李自成主動拋出橄欖枝,那就趕緊接啊,總比被人攻進城,滅了好吧。但是,這次機會,崇禎依舊沒有把握住。眾臣面對這封求和信都不敢表態(tài),沒有人愿意就割地賠款的事兒發(fā)表意見。
所以,他們更多的是顧左右而言他,有發(fā)表賊人言論的,有慷慨陳詞準(zhǔn)備為國捐軀的,有要跟北京同生死、共命運的等等,但就是沒有人討論李自成這份大禮到底接不接。最終,崇禎帝本想借著夜色偷逃出宮,但環(huán)顧北京城,沒有一扇城門能打得開,逃得了。
最后,這個孤獨無助的末路皇帝,只能只身一人登上煤山,選擇了一條不歸路。而更戲劇性的是,他才死了三個小時,李自成就殺入了紫禁城,搗毀了金鑾殿。而那些在會上大放厥詞的忠臣、領(lǐng)導(dǎo)們都在做什么呢?他們第二天就伏倒在李自成的長矛之下,俯首稱臣了。
明朝滅亡后,李自成命人將朱由檢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luò)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朱由檢的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陪葬墓。清順治帝、康熙帝時,亦曾為王承恩立碑以嘉許其忠貞殉主。
參考資料:
【《明十三陵》、《明史·卷二十四·本紀(jì)第二十四》、《綏寇紀(jì)略》】
歷史曾給岌岌可危的明朝留下過兩條生機,第一次是決定南遷,第二次是答應(yīng)李自成的和談??上С绲澋壑煊蓹z被眾大臣不按套路出牌給害了。
崇禎帝錯失南遷良機
崇禎帝朱由檢這個人雖然有心想要改善國家,但是他卻沒有那種能力,在他強硬的各種統(tǒng)治之下國家卻變得風(fēng)雨飄搖。
同時李自成的勢力越來越大,就在李自成攻打山西之時,崇禎帝朱由檢意識到事情大條了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他急匆匆的找到自己的大臣李明睿商量對策。
李明睿建議朱由檢南遷,朱由檢也向李明睿表示這個想法他早已經(jīng)有了,當(dāng)時李明睿建議崇禎帝朱由檢要早下決斷不要左右搖擺。
朱由檢想套路大臣失敗
朱由檢這個人他希望大臣苦勸他南遷,他不想自己提出來。沒想到他召集群臣開討論大會的時候,大臣們根本不入他的套。
朱由檢之前一番慷慨陳詞誓要和明朝共存亡,結(jié)果大臣們也紛紛表態(tài)決不南遷,要和王朝共同進退。這下朱由檢徹底涼涼了,還有大臣建議要殺掉李明睿。
不得不說朱由檢還是具有一定的尿性,既想要里子又想要面子。這些大臣怎么可能勸他南遷呢,畢竟這些大臣的家產(chǎn)和自己的勢力范圍都在這里,去了新的地方一切都要重新洗牌,誰會愿意再從零開始。
朱由檢錯失李自成的和談
在和大臣商議不下的時候,朱由檢錯失了第一次逃出生天的機會。本來都快涼涼了,結(jié)果上天就像跟朱由檢開玩笑一樣,又給他送來了一線生機。
在李自成的人馬打到復(fù)興門的時候,李自成居然在第二天給崇禎帝寫信商量和談,而且只要一部分的江山并同時幫崇禎帝處理好其他危機。
這種事情崇禎帝又拿出來開會,畢竟是割地賠款朱由檢的尿性又跑出來作祟,這些臣子怎么可能會去主動吶喊割地賠款呢,于是此事良機又在討論中被錯過了。
歷史曾曾經(jīng)給明朝留下過生機,可惜明朝的人都太自私自利了,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沒有大局觀,也沒有一個能做出決斷的人。
崇禎其實是“非亡國之君,而當(dāng)亡國之運?!背绲澋燮鋵嵄緛砼c皇位無緣,可有些事就是那么巧:他的哥就是天啟帝突然死了,也沒留下個什么后人。這時候的形勢已經(jīng)遠遠不如之前,想收復(fù)遼東、平建州,就得將帥一體的人才出現(xiàn)。懂戰(zhàn)略、能親臨一線,能整頓軍隊。袁崇煥就是這樣的人。
崇禎帝朱由檢是統(tǒng)一明朝的末代皇帝,在農(nóng)民軍和后金政權(quán)的雙重打擊下,他最終不得不在煤山自縊。而所謂名將輩出,那不是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所培養(yǎng)出來的,和平年代不是沒有名將,而是名將沒什么用,所以說明末名將輩出也是一個悖論,相比于戰(zhàn)國,三國,隋唐,甚至元末明初而言,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理想,這位十七歲登基的少年天子,可以說無比堅定,甚至在登基初期,當(dāng)身邊的大臣們把他比作唐太宗漢文帝時,都把他惹得龍顏不悅:這兩個人算什么?能做到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他在執(zhí)政期間,誅滅了權(quán)傾一時的魏忠賢閹黨,能起用文武雙全的袁崇煥,崇禎末年這些所謂的名將,大致是有名之將,不等于軍事超群之將?;蛘哒f,你把這群名將全部抹掉,剩下人中間也會產(chǎn)生出另一批名將。
崇禎也算是生不逢時,他是個心里有抱負的人。但識人不明,好大喜功,過分的信任東林黨,這幫人裝模作樣還可以,做事蠢到自己都怕,所以崇禎勤政這個說法也自然成了笑話。雖然大家挺同情崇禎,然而他可不想“死社稷”,只想讓太子“死社稷”??上]能跑成而已。回宮殺了皇后妃子和女兒們,換上太監(jiān)的衣服是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3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