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遭袁紹誅殺,同窗劉備為何不替他報仇?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其中有家世顯赫的袁紹、袁術(shù)兄弟,有割據(jù)江東的孫堅、孫權(quán)父子,當然還有笑到最后的曹操父子,以及建立蜀漢的劉備。
與這些一開始就有錢、有槍、有地盤的諸侯們一比,劉備的起點太低,雖然有個皇室貴胄的身份,但身在亂世,講的還是實打?qū)嵉膭萘?,所謂帝室后裔這些,縱然有些加分,但實際上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漢朝歷經(jīng)四百多年的發(fā)展,劉姓遍天下,宗室遍地走,盡管劉備整天將孝景皇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后掛在嘴上,但實際上就是一個廝混在底層的屌絲男而已,想在亂世有番作為,無疑癡人說夢。
后來,劉備之所以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一,主要是有人給他提供了人生第一個支撐點,讓他彈躍而起,逐步躋身上流階層,自此,雖然歷經(jīng)曲折,但逐漸一步步走向成功。
此人正是公孫瓚。
說起來,公孫瓚還是劉備的發(fā)小和同學,早年兩人曾經(jīng)一起在盧植門下求學,結(jié)下深厚友誼。多年后,兩人的命運開始出現(xiàn)了巨大的差別,劉備還在到處漂泊,為沒有個容身之地而發(fā)愁,而此時的公孫瓚已經(jīng)混的風生水起,封都亭侯,官拜中郎將,在幽州地界也算得上響當當?shù)娜宋铩?/p>
走投無路的劉備去投奔公孫瓚,公孫瓚是個念舊的人,看到灰頭土臉的老同學,大方的伸出了援助之手,推薦劉備擔任別部司馬,從此,劉備算是正是混進體制內(nèi)了,此后,在公孫瓚的提攜下,一步步穩(wěn)步升遷,直到坐到平原相位置上,總算在地方官員群里混了個熟臉,天下人開始知道世上有劉備這號人,為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要是沒有公孫瓚的幫助,劉備或許就是亂世之中的一粒沙子,大風過后,毫無蹤跡,更談不上以后建功立業(yè)了。
在劉備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之際,公孫瓚卻開始走向下坡路。一切起因都始于公孫瓚與袁紹的爭強。袁紹當初從洛陽逃出后,被任命為渤海太守,他用威逼利誘手段從韓馥手中奪過冀州,野心勃勃,開始將鎖定為幽州下一個目標。
幽州牧劉虞是個仁義之人,深得民心,加上他是宗室出身,因此,袁紹勸劉虞稱帝,企圖把劉虞作為傀儡架空后,讓他做一個空頭天子,而自己則將幽州攥到手里。
對于袁紹心中的小九九,劉虞洞若觀火,果斷拒絕了他。但自此兩家的矛盾開始產(chǎn)生。與劉虞平和寬仁的執(zhí)政理念相反,公孫瓚是個特別好戰(zhàn)之人,在對待北方匈奴上,劉虞多采取和睦共處,公孫瓚卻堅決出擊,戰(zhàn)斗力彪悍,威震塞北。而公孫瓚縱兵劫掠百姓的做法,也讓劉虞深為不滿,兩人的矛盾漸漸激化,變得不可調(diào)和。
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殺死劉虞,將幽州掌握在手中,然后挑起與袁紹的戰(zhàn)爭,但多次戰(zhàn)敗,最終兵敗身亡,可以說,公孫瓚本來完全可以成為割據(jù)一方的諸侯,最終卻由于好戰(zhàn),落了個凄慘的結(jié)局。
那么,公孫瓚和袁紹作戰(zhàn)時為何不見劉備的影子?按理他此刻應該第一個站出來為老同學拼殺,其中究竟有何內(nèi)因?
其實,公孫瓚兵敗自殺之時,劉備根本不在身邊,根據(jù)《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當時和田楷在青州,原來公孫瓚野心太大,戰(zhàn)線拉得太長,劉備就算從青州趕回來也來不及。決定公孫瓚生死的關(guān)鍵之戰(zhàn)——界橋之戰(zhàn),在當時,交戰(zhàn)雙發(fā)都沒預料到接下來戰(zhàn)爭的走向,公孫瓚還指望劉備牽制袁紹的兵力呢。
緊接著,劉備又南下卷入曹操和陶謙的徐州之爭,根本無暇分身為公孫瓚報仇,一切發(fā)展的太快,根本沒有留給劉備時間。
歷史不容假設,但不妨假設一下,如果劉備和田楷沒有卷入徐州事件,那么他會不會為老同學復仇?就像他后來不惜一切,傾國之力為關(guān)羽復仇一樣。
可以肯定的說,這種事不會發(fā)生。
首先,劉備是個聰明人,他與袁紹力量太過懸殊,自取死路的事他不會干。至于他后來為關(guān)羽復仇,其實以此為借口,實現(xiàn)對外擴張的因素更大。
其次,公孫瓚殺害劉虞,使得他在道義上完全陷入被動,劉備處處以宗室自居,他怎么可能蠢到去幫助一個殺害同宗兇手?更何況劉虞在民間民望很高,一貫愛惜羽毛的劉備絕對不會干有損自己形象的事。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劉備都絕對不會替公孫瓚復仇,哪怕他是自己的同學、伯樂兼上司。
劉備和公孫瓚終究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和目標,所以劉備終究還是不能為公孫瓚所用,劉備自身也并沒有想過要歸順公孫瓚麾下,公孫瓚也絕不可能為劉備所驅(qū)使,這兩人無法結(jié)合在一起,只能分開。要說劉備背叛公孫瓚,這其實是沒有的事,劉備從來就不曾陷害過公孫瓚,只是沒能在公孫瓚危難之際去搭救,那時的劉備也沒有這個能力去營救公孫瓚,那時,劉備還居無定所,就連自己都還要歸附在袁紹麾下,兄弟們都走散了,趙云也還沒有來。
公孫瓚并非明主,這是趙云的想法。趙云之前之所以投奔公孫瓚,那是沒有別的辦法,相較于其他的人,譬如曹操、袁紹袁術(shù),公孫瓚算是比較好的。后來公孫瓚派趙云協(xié)助劉備去營救陶謙,趙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這也說明一旦有機會,趙云是肯定要走的。公孫瓚這個人人品也不怎么好,有些兩面三刀。公孫瓚之前的主公名叫劉虞,是個忠厚的老實人。劉虞時常會送些錢財和糧食給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可公孫瓚半路截胡,將這些錢財納為己有。
劉虞后來忍不了,便討伐公孫瓚,可是公孫瓚也不是好對付的,劉虞就在這場討伐戰(zhàn)中身亡了。公孫瓚污蔑劉虞十分貪污枉法的人,可是這個說法并不能服眾,因為劉虞平時很節(jié)省,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公孫瓚的人品。這也是趙云不愿再繼續(xù)跟著公孫瓚的原因。劉備也是,雖然年少時期同公孫瓚有些不淺的情誼,公孫瓚也在劉備低谷的時候幫助過劉備。
那時大家都年少,不用面對這世界的四分五裂,可是人慢慢長大,就要為自己心中的抱負志向而奮斗,不再為了年少的情誼而壞了以后的路。劉備和公孫瓚在這個時代終究是對立方,有著嚴重的利益沖突,所以劉備就只能在不違背內(nèi)心道德的前提下和公孫瓚斷了關(guān)系。
在當時劉備之所以沒有出手援助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非常的想救,可是自身能力的限制時的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去救。當時的劉備,其實個人的狀況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危險的,他一直受到曹操的嚴密監(jiān)視,那么在這樣的一種嚴密監(jiān)視的狀況之中,如果說他冒險離開自己呆的地方,很可能會使得自己之前建立起來的根基被曹操拔除。
在這樣的一種狀況之下,他瀕危將寡所以說才不敢輕易的逃脫這個地方去救公孫攢。其實大家都覺得劉備他本身可能沒有救他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由于他并不想救這個人,其實這一個說法的話,也是有著一些借鑒性的,最為主要的還是和劉備他當時在徐州的時候提出的一些意見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其實當時劉備他在公孫瓚的手下?lián)喂俾?,并且接受了他的命令前去支援和曹操交?zhàn)的部隊,可是在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劉備得到他人的舉薦,所以說就立馬走馬上任??墒蔷彤敃r的大環(huán)境來看的話,劉備和他們其實并不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之上。雖然說當時的公孫贊他的對手是曹操以及袁紹集團,可是在后來直到公孫在身邊的一個心腹生病之后,他才選擇和劉備站在一起。
可是在后來的時候劉備他其實很快改變了自己的立場,和袁紹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guān)系,并且甚至還投靠過曹操,和曹操一起消滅了呂布集團,其實這樣的話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曹操雖然是背叛了他的師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4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