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眄椨鸩粴睿懿俨粴?,石勒不殺石虎,其中的原因都一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石勒起初只是為了生存,順便報復下晉王朝。但隨著其實力越來越強,勢力越來越大,石勒的心思就變了。
他從一個底層的反抗者,變成了一個權(quán)力游戲的參與者。一如曾經(jīng)的晉室八王、東漢末年的諸侯。自此,石勒還是為了生存,不過這個生存變成了自己“權(quán)力”的生存。
君主們首先考慮的便是自己的權(quán)力是否穩(wěn)固,其次才是別的問題,諸如親情、友情。
石勒建立趙國后,逐漸摒棄了曾經(jīng)追隨他的十八騎和最早的漢人謀臣,改用一些石姓族人(有的是石勒收的干兒子,有的是親人)和外戚。
好比張賓,他是石勒的首席謀主,為后趙的建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當初石勒在葛陂戰(zhàn)敗,進退維谷之際。正是張賓提出了經(jīng)略河北的戰(zhàn)略方針,為彷徨無措的石勒集團找準了方向,免于覆滅的危險。
同時石勒也給予張賓以重任。
在趙國初期,石勒需要張賓出力的時候,便 “加張賓大執(zhí)法,??偝还诹攀住?。但隨著趙國形勢穩(wěn)定,張賓勢力過大的時候,石勒便對張賓出手了。
石勒當然不會自己出手,他借助的是自己的親家——世子石弘的舅舅程遐。程遐說張賓“客日百余乘,物望皆歸之”,石勒應該早點防備。
張賓有沒有“結(jié)黨營私”不重要,石勒認為張賓有這份心思才是關(guān)鍵。石勒便借程遐告狀的時機,以張披的事情為由,罷免了張賓的官職,將朝堂的權(quán)力交給了外戚程遐。
“以遐為右長史,總執(zhí)朝政,自是朝臣莫不震懼,赴于程氏矣”。程遐的權(quán)勢不弱于張賓,但就因為是石勒的親戚,石勒便能夠“放心”。
因為程遐的權(quán)力來源于石勒自己,而并非程遐自身。張賓的勢力卻是張賓自身勢力的聚集,不在石勒的控制之內(nèi)。
石勒通過外戚掌控了朝堂,那么軍權(quán)如何掌控?
石虎需要平衡限制,卻不能棄之不用。這個時候,前趙的劉曜還沒有消滅,江南的東晉也蠢蠢欲動,石勒需要石虎為他繼續(xù)征戰(zhàn)。
如何平衡石虎的權(quán)力?
同樣的,石勒不能自己要求石虎主動交權(quán)啊,仍然是借程遐的手來布置,或者說是自己的兒子石弘來平衡石虎。
石勒“以弘鎮(zhèn)鄴,配禁兵萬人,車騎所統(tǒng)五十四營悉配之,以驍騎領(lǐng)門臣祭酒王陽專統(tǒng)六夷以輔之”。
石弘的權(quán)力瞬間大漲。
若沒有石虎統(tǒng)兵在外,石勒絕不會將如此重要的權(quán)力交給石弘。鄴城與襄都只有100來里,若石弘有什么想法,對在襄都的石勒是很危險的。
權(quán)力的玩家不會相信親情的。
石弘掌握了大權(quán),敢有所動作嗎?他不敢。先不說他對這支軍隊的掌控力,單單強大的石虎在外統(tǒng)兵就讓石弘有所顧忌了。
假如石弘成功搶了自己老爸石勒的皇位,他能是石虎的對手?最后結(jié)果肯定是便宜了石虎。
石虎在外為石勒攻城略地,石弘領(lǐng)兵看家,雙方彼此牽制防范。這樣既不會有損石勒的統(tǒng)治,又能讓石弘得到鍛煉,好為將來繼位做準備。一舉兩得。
當然石勒還有其他的防范手段。石宏(世子是石弘)為秦王,坐鎮(zhèn)關(guān)中,防范涼州、成漢;石恢為南陽王,坐鎮(zhèn)中原,防范東晉荊州;養(yǎng)子石堪為彭城王,坐鎮(zhèn)徐州,防范東晉揚州。
后趙四方皆有藩王坐鎮(zhèn),以此來牽制石虎的力量,石虎能翻起什么浪?
我們已經(jīng)知道石虎會殺掉石弘,篡取皇位,這是用結(jié)果倒推。但石勒活著的時候,石虎的表現(xiàn)可算不上“逆臣”啊。
至于《晉書》中記載石虎的話“待主上晏駕之后,不足復留種也”,聽聽就好。人家父子間說的悄悄話,如何被外人聽到?就算被聽到了,首先也是傳到石勒的耳朵里,那樣史書肯定會變成:虎密謀反勒,事泄被誅。
真當石勒是心慈手軟之人?當年洛陽之戰(zhàn),石勒圍殺潰逃的十萬晉朝士兵。若石虎真的威脅到石勒,石勒會心軟不殺石虎?
主要是石勒一句話,“令其太子省可尚書奏事,使中常侍嚴震參綜可否,征伐刑斷大事乃呈之”,便奪了石虎的權(quán)力,自此“季龍(石虎)之門可設(shè)雀羅”。
一切的權(quán)力都在石勒手里,這樣的石虎還用防備嗎?
若是除掉石虎,自己的兒子石弘誰來限制?
若不限制石弘,石弘權(quán)力大了會不會篡權(quán)?
人心是最難測的。石勒不會指望親情能阻擋對權(quán)力的誘惑。他也只能在外部想辦法,杜絕一切危險。
權(quán)力平衡才是關(guān)鍵,殺掉石虎,若沒有辦法保持平衡,還會出現(xiàn)張虎、李虎。
殺人并不能改變問題。
沒有人會猜到自己死后的事情。石勒生前已經(jīng)將石弘、其他兒子、石虎、外戚之間都安排好了,該做的都做了,最后結(jié)果如何,天知道。
在以血統(tǒng)為繼承的封建君主專制,沒有一個完美的制度能保證權(quán)力的延續(xù)。尤其是戰(zhàn)亂頻發(fā)的十六國南北朝年代。
君主信任宗親,可能會被宗親篡權(quán)。君主信任臣下,可能會被臣下篡權(quán)。只能想法權(quán)力制衡。但權(quán)力制衡又是極易被打破的(比如說雙發(fā)一人突然死了)。權(quán)力一失衡,君主就危險了。
石虎能篡權(quán),主要是石弘的能力不足,不足以抵抗石虎。當一方實力夠大的時候,所謂的平衡也就不存在了。
項羽不殺劉邦是因為與劉邦沒有利益沖突,而且諸侯之中劉邦對項羽的威脅最小。
曹操不殺劉備同樣是沒有利益沖突,因為當時的劉備根本沒有任何實力來威脅曹操。曹操殺呂布的原因就是呂布威脅到了曹操。
石勒不殺石虎除了權(quán)力平衡的原因,主要原因石虎沒有威脅到石勒。
權(quán)利的玩家,想法沒那么簡答。逮人就咔嚓的暴君,有幾個能活的久的?
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鴻門宴上的項羽呢?又該怎樣評價項羽放走劉邦的事件呢?這必須從《項羽本紀》的整體來把握。只有聯(lián)系項羽叱咤風云的一生,甚至聯(lián)系他的家族盛衰,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在一般人看來,項羽是個性格殘暴、動輒殺人的武將,死在項羽手中的人何止千萬。但項羽殺人是有他的原則的:只要是阻擋他滅秦興楚的復仇事業(yè)和雄霸天下的壯志的人,無論貴賤,無論強弱,無論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軟,徹底予以毀滅。這是因為項羽是在一種浸淫著復仇氛圍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史載,從春秋中期開始,楚國稱霸中原;后來雖然走向式微,但即使是在戰(zhàn)國時代七雄并立,楚國和秦國也一樣最具備統(tǒng)一資格。然楚國最終被秦國消滅。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楚國人無法接受這種殘酷的現(xiàn)實,心中一直燃燒著復仇的火焰。項羽不僅是楚人,而且是楚國貴族的后代,他的祖先世世代代為楚將,祖父項燕為楚戰(zhàn)死,因此他的家族與楚王朝具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血肉相連的關(guān)系。楚國雖然覆滅,但項氏并沒有停止復仇的活動。項梁陰以兵法部勒吳中賓客和子弟,項羽說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等,都是這種復仇情緒的具體表現(xiàn)。項羽可以說是集中了國仇與家恨于一身的人物。一百多年的仇恨,一百多年的血淚,強烈的復仇怒火與個人野心相結(jié)合,鑄就了項羽這樣一個以暴抗暴的英雄(參見陳桐生著《〈史記〉名篇述論稿》,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梢哉f,項羽畢其一生,只為著復仇與稱霸兩個目標而奮斗,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在這兩個目標支配下實施的。因此,陳涉起義爆發(fā)后,項羽在叔父項梁的安排下,以迅雷之勢殺死會稽郡守及府中反抗的兵士,奪取政權(quán),開始了他雄心勃勃、喑惡叱咤的一生。當號稱卿子冠軍的上將軍宋義奉命救趙,卻停留四十余日,徘徊觀望,使抗秦事業(yè)到了最危急的關(guān)頭,他果斷地殺掉宋義,排除了進軍的障礙,以勇冠三軍、破釜沉舟的氣勢,擊敗秦軍主力,扭轉(zhuǎn)了局勢,為最后滅秦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chǔ)。當他發(fā)現(xiàn)秦國降卒“其心不服,至關(guān)中不聽,事必危”時,便毫不猶豫地下令“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于新安城南”。如此一個殺人果決的三軍統(tǒng)帥,為什么在鴻門宴上卻輕易地放走了他日后的死對頭劉邦呢?真是他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占了上風嗎?不是。因為,在項羽看來,劉邦并不是他實現(xiàn)目標的攔路虎,而且當時秦患未除,他還需要劉邦的配合,如果輕易殺了劉邦會引起諸侯的不滿和恐慌,造成抗秦聯(lián)盟的破滅。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加上項伯的撮合和劉邦降貴紆尊的登門謝罪,項羽終于放棄剿滅劉邦的打算。應當說,這不是項羽的盲目,而是他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的明智的決策。
當然,我們無法諱避歷史的最終結(jié)果,不能不承認項羽沒有及時識破劉邦的野心,但我們同樣不能因此責備項羽鴻門釋劉的行為,不能因此就認定鴻門釋劉是他目光短淺的表現(xiàn)。統(tǒng)覽《項羽本紀》,我們看不出項羽是個政治頭腦簡單的人,相反,他在許多問題上還頗有見地。請看他在殺宋義前的一段話:“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弊’。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nèi)而專屬于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私,非社稷之臣?!表椨鹱R不破劉邦,只能證明劉邦偽飾技藝的高明,做假技巧的高強,說謊本領(lǐng)的高超。碰上這樣一個“三高”型的政治流氓,項羽又豈能奈他何。這正如歷史學家們所指出的,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狐貍同獅子的斗爭,是小人同君子的斗爭”(見啟良《中國文明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三國演義》里面的一個著名的片斷——煮酒論英雄。曹操青梅煮酒與劉備高談闊論天下英雄,實際上是曹操在試探劉備是否具有稱王的野心和本領(lǐng),而劉備也深諳曹操的心計,小心應付。當曹操說破天下英雄“惟汝與孤耳”的時候,劉備大驚失色,連筷子都掉落地上。幸而一個驚雷幫了劉備的大忙,騙過了曹操。曹操認為連一個驚雷都怕的人是成不了大氣候的,放松了對劉備的看管,使劉備乘隙得以逃脫。曹操是何等人物,老奸巨猾、老謀深算的天下梟雄,也免不了上當受騙,更何況其他人呢?縱觀《史記》中劉邦的種種卑劣表現(xiàn),其偽善奸詐絕不在劉備之下,而于政治謀略曹操自非項羽可比,如此,欲使項羽在鴻門宴之時就識破劉邦的政治野心,豈非強人所難。如果我們聯(lián)系韓信的悲劇,就更能證明這一點。據(jù)《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在擊敗龍且后,項羽曾派武涉勸說韓信:“且漢王不必,身居項王掌握之中數(shù)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后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擒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可以說,這番話表明項羽在經(jīng)歷了慘痛的教訓后,才徹底認清了劉邦的真面目,看到了他的勃勃野心??上В魅珥n信者,卻惑于劉邦的偽善,在蒯通的精辟分析后,仍然堅持:“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薄白砸詾楣Χ?,漢終不奪我齊”而拒絕了蒯通的建議,最終落得個命喪長樂鐘室,三族盡數(shù)遭戮的悲慘結(jié)果。
鴻門宴讀后感(1)
鴻門宴之時,眾多實權(quán)派并立。
劉邦、項羽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在眾多實權(quán)派眼中,如果劉邦敢挑戰(zhàn)項羽的霸主地位,那項羽殺劉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該。
但是如果劉邦對項羽俯首稱臣,項羽只因猜忌劉邦就殺劉邦。在眾多實權(quán)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項羽固然可以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但劉邦的軍隊呢?項羽卻顯然不可能馬上消滅。眾多諸侯的實力,他顯然了無法消除。
項羽不殺劉邦,那他當時已是無人能挑戰(zhàn)的霸主地位。如果他殺了劉邦,眾多實權(quán)派必然馬上人人自危。項羽霸主的地位必然馬上就會喪失。
項羽當時的主要任務(wù)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 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謀求自己最大政治利益。就好象龐統(tǒng)勸劉備殺劉璋,程昱、荀悠的叔叔(不好意思打不來這個字了)勸曹操殺劉備,劉備與曹操都不同意這種觀點。原因很簡單,政治利益決定的。項羽不聽范增的勸說殺劉邦,也是基于政治利益。
淚痕常奇怪, 為什么項羽不殺劉邦。
后來終于發(fā)現(xiàn),蔣介石在北代成功后。不敢殺馮、李、閻任何一個人,情景大約也是如此吧!
淚痕常奇怪人們?yōu)槭裁凑f項羽婦人之仁。
最初會稽都尉想造秦始皇的反。感覺勢單力孤于是就掃項氏叔侄做幫手。項氏叔侄想當老大,于是項羽就拿刀把都尉殺了。有人不服,于是項羽拿刀一口氣殺了好幾十個,直到?jīng)]有敢表示不服。項羽才住手。(這可是合作伙伴)
后來率兵攻打彭城。攻破城后,下令屠城。當時的人都說,項羽打仗從來都是這樣子的。太野蠻太殘忍了。
再后來項羽給宋義當副手。項羽不滿意宋義的指揮,于是拿刀就把宋義給殺了。從此他成楚國最高的軍事長官。(這可是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
再后來項羽大敗秦軍,俘虜了二十萬秦軍。感覺這些秦兵留下來實是禍害。于是一黑夜把他們?nèi)盥窳恕?
再后來有人說項羽沒有一點政治頭腦,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于是項羽把他扔到鍋里煮了。
再后來,項羽感覺義帝對自己沒有利用價值了。于是派人殺了他。
淚痕無意否定項羽的所做所為。淚痕只想說,這種人如果都稱得上婦人之仁,那殺人不眨眼該是什么樣子?!淚痕只想說,項羽絕對是一個舉手不留情的人。
他為什么不殺劉邦,時也、勢也!是迫于時勢。這種時勢,劉邦、張良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則?憑劉邦那種雄才,張良那種智謀之人,敢把自己的生死寄托于項羽這號人的測隱之心上。
淚痕寫了一系列評論漢初歷史的文字,有些不成熟。感于先生此文,借寶地讓人人評論一下我文中的部分觀點。
很希望能聽聽先生的意見!
鴻門宴讀后感(2)
先生說:我不知道老兄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
淚痕當然注意到了這種細節(jié)。事實上,只要一個人不是白癡,就應當知道自己說出曹無傷的名字。那曹無傷就必死無疑!但項羽為什么要說出這個名字?您認為這是他天真無邪?
這根本就是項羽為了推卸責任,不顧別人死活的做法。
本來項羽想殺劉邦,這全是出于政治利益的思考。和曹無傷有多大關(guān)系呢?范增不是也一個勁的勸項羽殺劉邦嗎?甚至因為項羽不殺劉邦,氣得大罵豎子不得與謀!項莊舞劍不是也意在沛公嗎?項羽也是在患得患失之間想殺劉邦,只是劉邦一意俯首稱臣的作法。使項羽無法輕舉妄動罷了!因為如此背景下殺劉邦,政治失分太多!
但項羽為了掩蓋自己殺劉邦是出于自己政治利益的思考,為了向天下人推卸責任。才不顧曹無傷的死活,把自己想殺劉邦歸于曹無傷的挑撥!于是曹無傷遂死!
他無心機嗎?
唐高宗想廢武后,被武后責問的啞口無言。就說我本無心廢你,只是上官儀勸我罷了!于是上官滿門流血。高宗這種做法叫天真嗎?
如果這種不顧別人死活的做法叫天真。那司馬昭殺成濟全家,豈非就是出于對曹魏忠心無二的態(tài)度?當年成濟死時,大罵司馬用自己全家人的鮮血以掩蓋自己不臣之心。其實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曹無傷有語,在死前肯定也是大罵項羽為了推脫自己責任而且不犧牲自己。其實呢?他項羽想殺劉邦與否,哪是曹無傷挑撥的結(jié)果?
明明是自己一肚子骯臟的想法,卻偏偏極力裝做清白之狀。把責任全推給別人,雖然一切早已長眼睛的人都知道!但他們就假裝自己清白。這根本是政治家的卑劣伎倆!這怎么算得上天真呢?
您說:小項嗜殺是不錯,但他從來不殺比他弱的人。淚痕以為憑您的學識,大約熟讀史記、通鑒了?!锻ㄨb》中說項羽有屠城的習慣,淚痕上面的帖子中也寫了。您認為死于屠城的人,有幾個是強者?!妒酚洝讽椨鸨炯o中說,項羽入某城(淚痕手頭沒有史記,但先生應當知道這絕對是史記中的事),因為費了很大力氣攻了這座城,所以項羽要把城中15歲以上的人都活埋。幸好有個勇敢的小孩子勸項羽說,您如果屠城,以后哪座池還敢投降,他們豈非都要拼命替彭越賣命。于是一城生靈才得以解救。您真認為,15歲以上人都是強者?
所謂名將喜歡屠城的。就淚痕所知,東漢有吳漢、明有常遇春、秦末就是他項羽了。
至于一夜活埋20萬人的事,整個中國歷史恐怕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出來。白起比他厲害,被秦王逼死時說:我死也是老天要報應我,因為我曾活埋了30萬人。李廣一生未封侯,曾哀嘆再三,卻說自己曾活埋900個降卒,大約是老天報應自己吧!可見這兩個人,還多少有點天良存在。
項羽呢?臨死前,就高呼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連一絲懺悔也沒有!這種冷血的人,這種殺人不眨眼的人。也配稱英雄!
其實,本來歷史學家寫歷史。很少是象某些小說家一樣要塑完美的大英雄。但后世歷史動責把某個人塑造成大英雄!項羽、袁崇煥、岳飛等都是這種幸運兒。
淚痕非議這種英雄,只是這種英雄通常太過霸道。以至弄得與他相關(guān)的歷史都因他而被篡改殆盡了!總而言之,歷史都得為了塑造他完美服務(wù)。稍有抵觸就得模糊。
把劉邦的父親綁到肉案子上,向劉邦要求單挑。固然幼稚近于白癡,但他這也看出他不擇手段的態(tài)度。只因知道殺了劉太公實在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不殺罷了!就好象不殺劉邦,意義差不多吧!
但如果細看項羽的眾多所為。都是有著極深的政治遠見,哪點象沒有政治頭腦的所為?您只要看一下菜幾段先生的文章就可以知道。
鴻門宴讀后感(3)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里,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杰。他叱咤風云的偉業(yè),所向披靡的戰(zhàn)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后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后成就了劉邦的霸業(yè),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zhì)是背道而馳的??梢哉f,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xiàn)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于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于武"。此二人均有經(jīng)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于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于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梢哉f,過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么,意氣風發(fā),衣錦還鄉(xiāng),擊筑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談到楚漢之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了。由于司馬遷傳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極富于戲劇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而期間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贊嘆之。
對于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卻莫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tài)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yōu)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其結(jié)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后患。
近年來出現(xiàn)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當時背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作出不同于傳統(tǒng)的看法。比如學者張志坤在其文《鴻門宴楚漢得失之我見》認為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guān)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劉邦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guān),僅此而已。(1)
學者周騁在《劉項關(guān)系與〈鴻門宴〉結(jié)局識論》一文認為鴻門宴是因為當前的形式而導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為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2)
學者蔡偉更是高度的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xiàn),“如果說劉備釋劉璋為仁釋、關(guān)羽釋曹操為義釋、孔明釋孟獲為智釋,那么,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保?)
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于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好在現(xiàn)在大多學者開始從當時的背景重新來探討,猶為可喜,但是翻案過甚,許多觀點尚有待于商討。
一: 鴻門宴之背景分析
漢元年十月,劉邦從武關(guān)進入關(guān)中,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滅。劉邦進入關(guān)中后聽從儒生建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wù)潞淀椨穑椨鹉颂枮橛和?,王關(guān)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杉笔贡睾汝P(guān),無內(nèi)諸侯軍,稍徵關(guān)中兵以自益,距之?!保?)派兵把守函谷關(guān),自己欲在關(guān)中為王。
劉邦此戰(zhàn)略有早年楚懷王之約為政治依據(jù),早在約法三章的時候,劉邦就告訴關(guān)中父老:“吾與諸侯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吾當王關(guān)中?!保?),在這里劉邦把楚懷王之約的主角偷天換日改成自己,顯示他此時不可一世,忘無所有,急不可待想在關(guān)中稱王的心理。當然派人把守函谷關(guān),以免其他反秦諸侯來分一羹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此時劉邦卻犯了一個嚴重的戰(zhàn)略錯誤,反秦諸侯在北方和秦軍誓死角斗,終于擊敗秦軍,劉邦卻趁秦主力被諸侯牽制而輕易盜取了勝利果實,卻關(guān)起門自己獨享成果。從道義上講,劉邦這樣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諸侯唾棄;從利益上講,劉邦這樣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諸侯,使各路諸侯同心協(xié)力要消滅劉邦這個絆腳石。
果然,不久項羽帶諸侯聯(lián)軍來到函谷關(guān),卻被劉邦的軍隊阻攔。項羽命英布擊破函谷關(guān),大軍駐扎戲西與劉邦駐扎于霸上的大軍對峙。此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看到劉邦大禍臨頭,便“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保?),項羽聽了大怒,決定第二天就進攻劉邦。項羽的亞父范增更是看出劉邦是項羽潛在的大敵,勸說項羽急擊勿失。此時項羽進攻劉邦并不能單單看成是項羽是因為聽曹無傷之話才進攻劉邦的,可以看成是各路諸侯打擊欲獨吞勝利果實劉邦的一個代表。
這里卻有點問題,從項羽進攻函谷關(guān)一直到駐扎戲西與劉邦對峙,時間大約也有半個多月。連劉邦手下都知道此事而暗中做打算,劉邦卻沒有任何計劃,從后面資料看似乎如夢方醒,對項羽要進攻自己不但沒有任何應對戰(zhàn)略,更是毫無防備之心。何解?這里筆者猜測有二,一是劉邦進入關(guān)中被勝利,權(quán)欲,美女,財寶沖昏了頭,認為有懷王之約,和諸侯又是聯(lián)盟,別人不會拿他怎么樣,最多想來分一羹而已。二是劉邦錯估形式,沒有想到項羽統(tǒng)合各路諸侯后,實力早就不是以前幾萬人的楚軍,而是四十萬諸侯聯(lián)軍。劉邦以為憑項羽自己的兵力并不能拿自己怎么樣,畢竟自己有十萬大軍,沒有想到是這次是諸侯聯(lián)軍一起要滅他。
劉邦危在旦夕的時候,事情發(fā)生了戲劇化的轉(zhuǎn)變。項羽的叔叔,楚軍中的左尹項伯,曾經(jīng)被劉邦屬下張良救過,此時為報救命之恩,連夜趕到劉邦大營,把事情告訴張良。張良把事情又告訴劉邦,劉邦此時才明白大禍臨頭,聽從張良之策,拉攏項伯,以兄長視之,并接為兒女親家,秧求項伯為自己說項。
關(guān)于項伯深夜告張良,歷代都有人質(zhì)疑此事真?zhèn)?。學者周健曾認為“項伯一夜成六事不可信”和“鴻門和霸上相去四十里之不可信”,從而認為項伯一個晚上完成不了這么多事情。而關(guān)于此疑問學者薛權(quán)開在文中《鴻門宴獻疑商榷》一一給予反駁,認為從鴻門和霸上的確只有四十多里,從小路走只有二十多里,從時間上看完全來的及
項伯一邊答應幫助劉邦說情,一邊在臨走的時候交代劉邦,明日一定要親自來項羽那里謝罪。這就是千古一宴鴻門宴的來源去脈。
二:項伯在鴻門宴的作用分析
項伯,一個長期被研究者忽略但其在鴻門宴起了不可磨滅巨大作用的人。從身份上他是項羽的叔父,從地位上他是楚國左伊,位高權(quán)重。很多研究者僅記得他前者的身份,卻忽略其后者的地位。
說到項伯在鴻門宴中的作用,就不得不追究其動機以及維護劉邦的原因,前人研究者總是把項伯當成一個糊涂者,先是“在信義面前,項伯被張良蒙騙”,再是“項伯又被劉邦的假情義和一派謊言巧語所蠱惑”,最后“他既沒有背棄項羽,也沒有投靠劉邦......他智短濾淺,頭腦簡單,才被劉邦拉攏蒙騙。他看不清天下形勢,被封建信義所束縛”。
但是事實是如此嗎?我們來看資料,“(項伯)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開始項伯的本意是為自己私情而欲救張良。但是后來性質(zhì)就變了,“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這里固然有劉邦急于拉攏項伯之意,但是項伯為什么不加思索的就和劉邦約為婚姻了呢?難道他不知道劉邦是項羽的大敵,明天項羽將要和劉邦大戰(zhàn),就算項伯肯定有把握說服項羽不進攻劉邦,劉邦也是項羽一大患,始終是項羽要解決的難題。如果項伯僅是為情誼幫劉邦一把,那約為婚姻就等于建立同盟了,不得不不讓人懷疑其動機。
如果把事情聯(lián)系起來就比較容易明白項伯的意圖了。作為項羽的叔父,楚本是項梁一手建立,項梁死后,作為項家僅存的元老(史記所有出現(xiàn)過的項氏),恐怕項伯是最有希望可以和項羽競爭項家領(lǐng)導權(quán)的人。在楚懷王刻意打壓項家的情況下,項伯尚能與項羽共渡難關(guān),但是勝利來臨的時候就是權(quán)利如何分配的問題了。而劉邦雖然是項羽大敵,但未嘗不是對自己的一大強援,外有強援,無論是對擴大自己影響力,在西楚中爭權(quán)奪利;還是保住自己現(xiàn)在的權(quán)位都是必要的。明白了這點,也就明白了項伯為何從純粹私情轉(zhuǎn)化為和敵軍結(jié)盟,一切都是利益在作祟。聯(lián)系楚漢時期項伯另外三次活動,一是受張良金銀,為劉邦請漢中地。二,龍且擊敗英布后,項羽派其收九江兵,項伯盡殺英布妻子兒女。三,項羽要殺劉邦之父,被項伯勸止??梢哉f楚漢戰(zhàn)爭期間,項伯徹頭徹腦是為劉邦服務(wù)。也就是項伯早就投靠了劉邦。
前人研究者另一忽略的就是項伯另一身份,楚左伊。令伊乃楚國最高政務(wù)官,相當于丞相。左伊就是丞相的副手,可以說極有權(quán)勢極有說話分量之人。“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從這段話中,我們分析,項伯不僅是為劉邦說情,更是直接拿劉邦功勞來說項羽做的不對(難道他忘了為什么要打擊劉邦了嗎?),而要求項羽善待劉邦。項羽難道不知道為什么要打劉邦嗎?但此時同意??峙乱皇潜旧頍o殺劉邦之意。二是項伯的權(quán)勢使得他不得不給其面子。
鴻門宴上,范增派項莊刺殺劉邦,而項伯卻以身阻礙。更顯示項羽陣營的派系之爭,項伯不但是項羽叔父更是左伊;而范增卻是項羽亞父,而身為楚軍大將軍。季父對亞父,左令伊對大將軍,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知道必然是家族元老派和功臣少壯派之爭,文官派和武官派之爭。
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鴻門宴不僅僅是項羽殺不殺劉邦的個人問題,也涉及到楚營的兩大派系之爭,實在是一發(fā)而動全身之微妙之關(guān)系。理解了這個才能理解以后鴻門宴中發(fā)生的種種事端。
答案是肯定的,在秦漢交際那幾年里,唯一有資格奪取天下的只有項羽、劉邦兩人,或者勉強可以算上韓信,但韓信需要借勢才能發(fā)揮威力,從他在項羽手下只當個郎官就能知道,沒有上位者對他的信任和支持,韓信自己很難建功立業(yè)。殺了劉邦,韓信當時還在項羽手下,可以說項羽就此橫行天下了。
其實在鴻門宴之時,劉邦也只是一方諸侯,號召力可能還不如六國殘余勢力,畢竟他只是個亭長無賴出身只不過張良給劉邦謀劃的分封之地太好了,漢中連接巴蜀與關(guān)中,乃是緊要的咽喉之地,巴蜀是天府之國,除了山就是水,一旦占據(jù)就有了穩(wěn)固的后方,兵、糧可以源源不斷的輸送;而關(guān)中為帝王之地,周、秦都據(jù)此而有天下。
項羽最好的選擇當然是殺了劉邦,一了百了,即使不殺,也不應該將他封在這個戰(zhàn)略要地,范增打的如意算盤是讓章邯三個降將占據(jù)關(guān)中遏制劉邦,但他太高估這三個人的能力了。而最令我不解的是,范增在鴻門宴上明明想殺劉邦想的不行,后來走了還說以后大家都會被劉邦打敗,最后確把劉邦封在了漢中這種戰(zhàn)略要地。對于劉邦的封地,當然是放在自己眼皮底下最好了,只要有異動馬上消滅,方便快捷又省力,范增也是罔稱智者。
再說殺了劉邦,實際上項羽面對的情況,和曹操面對是否殺劉備的情況差不多。曹操沒有殺劉備是想收攏人心,項羽同樣面對這樣的局面,項羽雖然分封了很多諸侯,但那并不是他心甘情愿的,因為他的實力雖然強,但還達不到一口吞下整個天下,只能逐個擊破,一旦他殺了劉邦,很可能他分的那些王人人自危,抱團取暖。但和劉邦的危害比起來,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還是殺了劉邦更合算。
談到楚漢之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了。由于司馬遷傳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極富于戲劇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而期間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贊嘆之。
對于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卻莫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tài)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yōu)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其結(jié)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后患。
近年來出現(xiàn)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當時背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作出不同于傳統(tǒng)的看法。比如學者張志坤在其文《鴻門宴楚漢得失之我見》認為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guān)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劉邦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guān),僅此而已、
(1) 學者周騁在《劉項關(guān)系與〈鴻門宴〉結(jié)局識論》一文認為鴻門宴是因為當前的形式而導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為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
(2) 學者蔡偉更是高度的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xiàn),“如果說劉備釋劉璋為仁釋、關(guān)羽釋曹操為義釋、孔明釋孟獲為智釋,那么,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
(3) 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于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好在現(xiàn)在大多學者開始從當時的背景重新來探討,猶為可喜,但是翻案過甚,許多觀點尚有待于商討。
一: 鴻門宴之背景分析
漢元年十月,劉邦從武關(guān)進入關(guān)中,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滅。劉邦進入關(guān)中后聽從儒生建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wù)潞淀椨?,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guān)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guān),無內(nèi)諸侯軍,稍徵關(guān)中兵以自益,距之?!保?)派兵把守函谷關(guān),自己欲在關(guān)中為王。
劉邦此戰(zhàn)略有早年楚懷王之約為政治依據(jù),早在約法三章的時候,劉邦就告訴關(guān)中父老:“吾與諸侯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吾當王關(guān)中?!保?),在這里劉邦把楚懷王之約的主角偷天換日改成自己,顯示他此時不可一世,忘無所有,急不可待想在關(guān)中稱王的心理。當然派人把守函谷關(guān),以免其他反秦諸侯來分一羹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此時劉邦卻犯了一個嚴重的戰(zhàn)略錯誤,反秦諸侯在北方和秦軍誓死角斗,終于擊敗秦軍,劉邦卻趁秦主力被諸侯牽制而輕易盜取了勝利果實,卻關(guān)起門自己獨享成果。從道義上講,劉邦這樣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諸侯唾棄;從利益上講,劉邦這樣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諸侯,使各路諸侯同心協(xié)力要消滅劉邦這個絆腳石。
果然,不久項羽帶諸侯聯(lián)軍來到函谷關(guān),卻被劉邦的軍隊阻攔。項羽命英布擊破函谷關(guān),大軍駐扎戲西與劉邦駐扎于霸上的大軍對峙。此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看到劉邦大禍臨頭,便“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保?),項羽聽了大怒,決定第二天就進攻劉邦。項羽的亞父范增更是看出劉邦是項羽潛在的大敵,勸說項羽急擊勿失。此時項羽進攻劉邦并不能單單看成是項羽是因為聽曹無傷之話才進攻劉邦的,可以看成是各路諸侯打擊欲獨吞勝利果實劉邦的一個代表。
這里卻有點問題,從項羽進攻函谷關(guān)一直到駐扎戲西與劉邦對峙,時間大約也有半個多月。連劉邦手下都知道此事而暗中做打算,劉邦卻沒有任何計劃,從后面資料看似乎如夢方醒,對項羽要進攻自己不但沒有任何應對戰(zhàn)略,更是毫無防備之心。何解?這里筆者猜測有二,一是劉邦進入關(guān)中被勝利,權(quán)欲,美女,財寶沖昏了頭,認為有懷王之約,和諸侯又是聯(lián)盟,別人不會拿他怎么樣,最多想來分一羹而已。二是劉邦錯估形式,沒有想到項羽統(tǒng)合各路諸侯后,實力早就不是以前幾萬人的楚軍,而是四十萬諸侯聯(lián)軍。劉邦以為憑項羽自己的兵力并不能拿自己怎么樣,畢竟自己有十萬大軍,沒有想到是這次是諸侯聯(lián)軍一起要滅他。
劉邦危在旦夕的時候,事情發(fā)生了戲劇化的轉(zhuǎn)變。項羽的叔叔,楚軍中的左尹項伯,曾經(jīng)被劉邦屬下張良救過,此時為報救命之恩,連夜趕到劉邦大營,把事情告訴張良。張良把事情又告訴劉邦,劉邦此時才明白大禍臨頭,聽從張良之策,拉攏項伯,以兄長視之,并接為兒女親家,秧求項伯為自己說項。 、
關(guān)于項伯深夜告張良,歷代都有人質(zhì)疑此事真?zhèn)?。學者周健曾認為“項伯一夜成六事不可信”和“鴻門和霸上相去四十里之不可信”(7),從而認為項伯一個晚上完成不了這么多事情。而關(guān)于此疑問學者薛權(quán)開在文中《鴻門宴獻疑商榷》一一給予反駁,認為從鴻門和霸上的確只有四十多里,從小路走只有二十多里,從時間上看完全來的及。(8) 項伯一邊答應幫助劉邦說情,一邊在臨走的時候交代劉邦,明日一定要親自來項羽那里謝罪。這就是千古一宴鴻門宴的來源去脈。
二:項伯在鴻門宴的作用分析
項伯,一個長期被研究者忽略但其在鴻門宴起了不可磨滅巨大作用的人。從身份上他是項羽的叔父,從地位上他是楚國左伊,位高權(quán)重。很多研究者僅記得他前者的身份,卻忽略其后者的地位。
說到項伯在鴻門宴中的作用,就不得不追究其動機以及維護劉邦的原因,前人研究者總是把項伯當成一個糊涂者,先是“在信義面前,項伯被張良蒙騙”,再是“項伯又被劉邦的假情義和一派謊言巧語所蠱惑”,最后“他既沒有背棄項羽,也沒有投靠劉邦......他智短濾淺,頭腦簡單,才被劉邦拉攏蒙騙。他看不清天下形勢,被封建信義所束縛”。(9) 但是事實是如此嗎?我們來看資料,“(項伯)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保?0)開始項伯的本意是為自己私情而欲救張良。但是后來性質(zhì)就變了,“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11),這里固然有劉邦急于拉攏項伯之意,但是項伯為什么不加思索的就和劉邦約為婚姻了呢?難道他不知道劉邦是項羽的大敵,明天項羽將要和劉邦大戰(zhàn),就算項伯肯定有把握說服項羽不進攻劉邦,劉邦也是項羽一大患,始終是項羽要解決的難題。如果項伯僅是為情誼幫劉邦一把,那約為婚姻就等于建立同盟了,不得不不讓人懷疑其動機。 、
如果把事情聯(lián)系起來就比較容易明白項伯的意圖了。作為項羽的叔父,楚本是項梁一手建立,項梁死后,作為項家僅存的元老(史記所有出現(xiàn)過的項氏),恐怕項伯是最有希望可以和項羽競爭項家領(lǐng)導權(quán)的人。在楚懷王刻意打壓項家的情況下,項伯尚能與項羽共渡難關(guān),但是勝利來臨的時候就是權(quán)利如何分配的問題了。而劉邦雖然是項羽大敵,但未嘗不是對自己的一大強援,外有強援,無論是對擴大自己影響力,在西楚中爭權(quán)奪利;還是保住自己現(xiàn)在的權(quán)位都是必要的。明白了這點,也就明白了項伯為何從純粹私情轉(zhuǎn)化為和敵軍結(jié)盟,一切都是利益在作祟。聯(lián)系楚漢時期項伯另外三次活動,一是受張良金銀,為劉邦請漢中地。二,龍且擊敗英布后,項羽派其收九江兵,項伯盡殺英布妻子兒女。三,項羽要殺劉邦之父,被項伯勸止??梢哉f楚漢戰(zhàn)爭期間,項伯徹頭徹腦是為劉邦服務(wù)。也就是項伯早就投靠了劉邦。
前人研究者另一忽略的就是項伯另一身份,楚左伊。令伊乃楚國最高政務(wù)官,相當于丞相。左伊就是丞相的副手,可以說極有權(quán)勢極有說話分量之人?!绊棽畯鸵谷?,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椡踉S諾。”(12),從這段話中,我們分析,項伯不僅是為劉邦說情,更是直接拿劉邦功勞來說項羽做的不對(難道他忘了為什么要打擊劉邦了嗎?),而要求項羽善待劉邦。項羽難道不知道為什么要打劉邦嗎?但此時同意??峙乱皇潜旧頍o殺劉邦之意。二是項伯的權(quán)勢使得他不得不給其面子。 、
鴻門宴上,范增派項莊刺殺劉邦,而項伯卻以身阻礙。更顯示項羽陣營的派系之爭,項伯不但是項羽叔父更是左伊;而范增卻是項羽亞父,而身為楚軍大將軍。季父對亞父,左令伊對大將軍,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知道必然是家族元老派和功臣少壯派之爭,文官派和武官派之爭。、
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鴻門宴不僅僅是項羽殺不殺劉邦的個人問題,也涉及到楚營的兩大派系之爭,實在是一發(fā)而動全身之微妙之關(guān)系。理解了這個才能理解以后鴻門宴中發(fā)生的種種事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7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