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滅亡后,他為何能是唯一堂而皇之地保留漢民族衣冠的人?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朱之瑜是“明末中國五大學者”之一,在當世與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齊名。明亡后,“五大學者”為了“全節(jié)之志”,或隱居,或出家,或被迫剃發(fā),而朱之瑜卻是唯一堂而皇之地保留漢民族衣冠的人。
朱之瑜為什么能夠做到“留發(fā)也留頭”?
因為他走上了流亡之路,他選擇的流亡國家就是日本。
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自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以來,日本施行長達200余年的鎖國政策、明朝滅亡之前,那里已經(jīng)“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為何會接納中國流亡學者?這個朱之瑜有何“神通”,他到底何許人也?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院李蘇平所著《朱之瑜評傳》,是迄今為止對朱之瑜生平事跡描述最完整的傳記。他生于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本是大明皇族,但因家道中落,本人又為人正直、誠懇,不肯趨炎附勢、阿諛奉迎,所以仕途坎坷。四十歲時他下定決心不去作官。崇禎十七年,朱之瑜四十五歲時,國難降臨,李自成攻陷北京,清軍入關。朱之瑜臨危出山,輔佐南明。南明滅,朱之瑜流亡。
朱之瑜的流亡歷盡坎坷。現(xiàn)在中國人去人日本,應該是件很簡單的事。但以當時的運輸能力,天上不能飛,海上船帆又經(jīng)不起大風浪。所以東渡日本,僅就航行而言也費盡周折。朱之瑜一生五次出海,三渡日本,兩次“未遂”,海上漂泊了十余年,差一點做了海洋孤魂野鬼。
第一次赴日,是向日本“乞師復仇”。他從中國浙江舟山群島出發(fā),想借日本兵馬,反清復明。而此時日本德川幕府堅持實行海禁,不許外人停留,朱之瑜到了日本近海后不能登陸,只得原路返回。
第二次赴日,是想聯(lián)合日本,配合鄭成功,收服中原。但依然不能靠岸,朱之瑜經(jīng)由日本到越南(安南)。此刻,他反清復明的根據(jù)地舟山被清兵攻陷。有家不能回。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久又遭安南供役之難,被安南國羈押。安南國王欲留下他希望他臣服,他誓死不拜。
最后一次東渡日本,朱之瑜的想法已經(jīng)產(chǎn)生變化,不是求救兵,而是求避難。衡量當時的局勢,朱之瑜認定復國已無望,與其做亡國奴,不如遠走高飛。于是,以“魯仲連不帝秦”的精神,東渡日本,準備在此終了一生。
朱之瑜為何明知日本政府鎖國政策,卻三番五次來到此求助?
這一切都與朱之瑜在日本的政界學界“知己”有關。
《朱之瑜評傳》稱朱為“傳播中華文化于異邦的導師”,“傳中華之道脈,激東滴之儒流”。這位明末貢生,一生與大明官場無緣,但對日本政界、學界卻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獲得了高度認知。朱之瑜來日本前,就有神交已久的知己安東守約。安東守約是日本著名學者,在日本政界學界頗具盛名。在安東守約的宣傳下,德川家康的孫子、政治家德川光國也對朱之瑜產(chǎn)生仰慕之情。
最后,也正是因為這些神交奔走呼號,日本政府特批,破40年來幕府之國禁,讓朱之瑜在長崎租屋定居下來,就此結(jié)束了十多年的海上漂泊生活。
無疑,除了看本國政界學界有頭臉人的面子,日本幕府還看中了朱之瑜的才學。朱之瑜雖然也是儒門弟子,但他的學問講究 “實理實學、學以致用 ”,認為 “學問之道,貴在實行,圣賢之學,俱在踐履”。這與日本的“實言實行”的“實用主義”文化傳統(tǒng)一拍即合。
所以,到了日本之后,朱之瑜受到德川光國的厚重禮遇。德川光國的做派頗似中國春秋時代的“孟嘗君”,在日本以禮賢下士著稱。他認為朱之瑜年高德重(時年61歲),不敢直接稱名稱字,要他取一名號以稱呼。朱之瑜就以故鄉(xiāng)“舜水”為號,意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國故土之情。
在德川光國的推介下,日本政界學界名流紛紛向“舜水先生”拜師,“朱舜水”這個名字就此在日本叫響——東海幡然認故國,誰人不知“朱舜水”!
大明最后一個學者幸存日本,對中國來說,延續(xù)了一個“正宗學種”,保留了“文明反思”的血脈。朱之瑜定居日本后,總結(jié)了明亡的歷史教訓,寫下了著名的《中原陽九述略》。認為明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政治腐敗,二是學術虛偽。
“中國之有逆虜之難,貽羞萬世,固逆虜之負恩,亦中國士大夫之自取也。語日:‘木必朽而后蛀生之?!从胁恍嘀荆苌咭病?。
而對日本來說,明學者投奔此地意義更為深遠。
德川光國不是慈善家而是政治家,他所做的一切是為日本的未來。留下朱之瑜師之,不僅是將中國殘存的最后一點有價值的學問留在日本,而且還為日本的政治前景找到出路。
朱之瑜留日后,德川光國設置彰考館,聘請 “舜水先生” 指導,由 “舜水先生” 門生安積覺任主編,與安東守約、山鹿素行一道共撰編《大日本史》,該史以“尊王一統(tǒng)”之說貫穿始終,暗喻東方文明的中心國,已從中國轉(zhuǎn)移日本。
后來,山鹿素行還依據(jù)此書,寫出《中朝事實》,所謂“中朝”,原指中國,現(xiàn)指日本。認定日本正在取代中國,成為東方世界的中心。此說后來被明治維新的先驅(qū)者吉田松陰繼承,推動了明治維新的成功。
“舜水先生”在日本安度晚年,活得很高壽——享年82歲。逝后得到日本政府厚葬、民間追祭,德川光國派人整理了他的遺稿、刊行《舜水先生文集》全28卷。東京大學農(nóng)學院內(nèi)立有“朱舜水先生終焉之地”石碑,沿存至今。
嘉靖是明代一個繞不過去的皇帝,在位時間很長,45年,僅次于他的孫子萬歷(神宗朱翊鈞),在中國歷史上排名也很前。歷代皇帝在位的年頭,康熙最長,61年;乾隆次之,60年;第三漢武帝,54年;第四明萬歷,48年;嘉靖排在第五名。
不過,嘉靖在位時間雖長,政績卻乏善可陳。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時任戶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向嘉靖皇帝呈上了轟動朝野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戶部主事官
價正六品,相當于現(xiàn)在的司局級干部,在當時則是一個不大不小、不上不下的職位。明代官制,戶部有尚書一人,正二品,相當于部長。侍郎二人,正三品,相當于副部長。這三個,都叫“堂官”,由皇帝直接領導。部以下,設司(戶部有十三個司)。司的官員,有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和主事(正六品),都叫“司官”。再下面,則有一大群八品、九品的辦事員,比如照磨、檢校之類,是為“吏員”。部里的工作,大事有堂官做主,小事有吏員張羅,司官的任務并不重。何況自明孝宗弘治(嘉靖的伯父)以來,治理司務的只有郎中一人,員外郎和主事只在授官之日出席而已,實際上是閑差。然而海瑞雖然級別不高,責任不重,事情不多,卻“位卑未敢忘憂國”,對國家的命運前途充滿擔憂。他在戶部無所事事,就琢磨朝政。這一琢磨不要緊,海瑞發(fā)現(xiàn),嘉靖一朝的政治,竟然可以概括為十六個字:“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時,盜賊滋熾”,堪稱一塌糊涂。而且天下的臣民,對嘉靖皇帝也極其不滿(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甚至用他的年號來挖苦他,說什么“嘉靖嘉靖,家家皆凈”,堪稱民怨沸騰。
那么,事情為什么會弄到這個地步呢?究其所以,就因為嘉靖這個皇帝不好。怎么個不好?昏聵多疑(心惑)、剛愎殘忍(苛斷)、自私虛榮(情偏)。隨便舉個例: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老頭子病重,太醫(yī)徐偉奉旨前往診治。當時嘉靖坐在小床上,龍袍垂地,徐偉遲疑不敢前進。嘉靖問他為什么不走過來。徐偉說,皇上的龍袍在地上,臣不敢進。診視完畢,嘉靖就下了一道手詔給內(nèi)閣,表揚徐偉。嘉靖說,徐偉的話,最能體現(xiàn)他對君父的忠愛之情。因為他說的是“皇上的龍袍在地上”,而不是“皇上的龍袍在地下”。這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嘉靖說,區(qū)別很大——地上,人也;地下,鬼也。徐偉聽到傳達,當時就嚇出一身冷汗。地上地下,這在一般人那里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我們平時說話,也是地上地下不分,哪有那么多講究?按照嘉靖的邏輯,臣下一言不慎,豈不是就要招來滅頂之災?
嘉靖要求臣下極其苛刻,對待自己卻極其放縱。他這個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倒有半數(shù)以上年頭是不上朝的。他從嘉靖十八年(公元1439年)起就不視朝,從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起就不進宮。干什么呢?躲在西苑,修齋建醮,整天和道士鬼混。而且,他聽信道士的鬼話,也不和皇后、太子見面,因為據(jù)說他們父子二人命相相克。所以海瑞認為,嘉靖不但從政治的角度看不是好皇帝,從倫理的角度看也不是好父親、好丈夫。如果拿君臣、父子、夫婦這“三綱”來衡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原本應該成為全體臣民道德楷模的皇上,居然一綱都談不上: 任意懷疑、謾罵、屠殺臣僚,是不君(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于君臣);對親生兒子毫無教誨養(yǎng)育,連面都不見,是不父(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于父子);與皇后分居,躲在西苑煉丹,是不夫(樂西苑而不返,人以為薄于夫婦)。這樣一個人,能把國家治理好,那才是咄咄怪事!
實際上嘉靖也無心治國。他最關心的只有兩件事情,或者說兩個問題。一是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活夠歲數(shù),二是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玩夠女人。只要能夠?qū)崿F(xiàn)這兩個目標,即便把整個帝國都押上去,他也在所不惜。
道士們據(jù)說就能夠幫助嘉靖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因為道教主張的,正是長生不老,甚至肉體飛升,而且“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更加妙不可言的是,道教“養(yǎng)身之道”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便正是所謂“房中術”。按照嘉靖寵信的道士邵元節(jié)、陶仲文等人的理論,養(yǎng)生是不必節(jié)欲的。相反,如果掌握了房中秘術,多次與童貞處女性交,還能起到采陰補陽、延年益壽的作用。這實在是太對嘉靖的胃口了。對于他來說,長壽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必須禁欲,活那么長又有什么意思?現(xiàn)在好了??v欲和養(yǎng)生竟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這真讓皇帝陛下心花怒放。
然而這種以少女身體為煉丹鼎爐的“采陰補陽”,對于女性而言無異于身心摧殘。何況宮女們還要黎明即起,在日出時分采集甘露供嘉靖飲用;還要向嘉靖提供初潮的經(jīng)血,供他煉丹。這種由少女經(jīng)血、中草藥和礦物質(zhì)煉成的“紅鉛丸”,其實是一種壯陽藥,內(nèi)中含有從人尿(當然是童男童女的尿液)中提取的性激素。嘉靖服用以后,便要在這些少女身上發(fā)泄獸欲。這實在讓人忍無可忍,終于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發(fā)生了“壬寅宮變”。十月二十日晚上,以楊金英、邢翠蓮為首,十余名宮女決定謀殺嘉靖,而且差一點就用黃綾布把他在床上活活勒死。我們知道,謀反,是要滅九族的。弒君,也是要判剮刑的。所以,許多公卿將相即便大權在握,也不敢輕易動此念頭,何況手無寸鐵的弱女子?不難想象,如果不是嘉靖太過荒淫暴戾,她們斷然不會鋌而走險。
謀殺皇帝的宮女都被凌遲處死,嘉靖卻也有了一個借口,從此不回大內(nèi)。皇上不住在宮里,自然也不上朝。于是,他便在西苑永壽宮安營扎寨,修齋建醮,做起道士來。
修齋建醮也叫齋醮。什么是齋醮呢?就是建立道壇,齋戒沐浴,向神仙祈福。這時,必須向皇天上帝呈奉奏章祝詞。這個奏章祝詞通常用朱筆寫在青藤紙上,叫“青詞”,也叫“綠章”。這事道士是干不來的,得靠詞臣。最好的詞臣自然是內(nèi)閣大學士。我們知道,明清兩代是沒有宰相的?;实垡蝗松砑鎳以缀驼啄X,直接領導六部。這當然忙不過來,得有人協(xié)理。協(xié)理的部門就叫“內(nèi)閣”,其實是秘書處;協(xié)理的人就叫“大學士”,其實是高級秘書。不過,久而久之,六部離皇帝越來越遠,內(nèi)閣離皇帝越來越近。但有大事,皇帝往往向內(nèi)閣垂詢,交六部執(zhí)行,大學士就從制度上的秘書變成了實際上的丞相,因此也可以打一個引號,稱為“宰相”。
內(nèi)閣大學士既然原本是秘書,主要工作是替皇帝披閱奏章起草文件,文字功夫是沒有問題的。他們既然能夠替皇帝草擬詔書,自然也能夠替皇帝撰寫青詞。于是,以嘉靖的人生目標為中心,道士和閣臣開始分工合作。道士炮制春藥,閣臣炮制青詞;道士煽風點火,閣臣舞文弄墨。如此這般,嘉靖一朝的政治豈能不烏煙瘴氣?
然而內(nèi)閣大學士們心甘情愿。這些家伙比誰都清楚: 要想青云直上,就得討好皇帝;要想榮華富貴,也得討好皇帝;要想永保平安,還得討好皇帝?;噬霞热痪秃眠@一口,咱們又有的是時間精力聰明才智,何不奉獻一點?所以,嘉靖一朝的閣臣,不少都是寫青詞的好手,甚至除了撰寫青詞,其實不會別的。比如袁煒、李春芳,后來還被稱作“青詞宰相”。總之,在嘉靖治下,要想出將入相、位極人臣,就必須是青詞寫手。
嚴嵩當然也不例外。
嚴嵩的青詞也是寫得極好的,曾經(jīng)一度無人能夠望其項背。青詞并不好寫。那是一種賦體的文章,要求能夠以極其華麗的文字表達出皇帝對上天神靈的敬意和誠心。嘉靖求仙心切,性子又急,所以青詞總是供不應求,常常能把那些閣臣憋死。然而嚴嵩卻有求必應,得心應手。這并不奇怪。嚴嵩原本就是頗負盛名的詩人,文學修養(yǎng)很高,自然長袖善舞。嚴嵩又盡心,使出渾身解數(shù),殫精竭慮,揣摩鋪張。結(jié)果一來二去,竟然只有嚴嵩一個人寫的青詞能讓嘉靖滿意(醮祀青詞,非嵩無當?shù)垡庹?。
于是嚴嵩“入閣拜相”,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八月(也就是“壬寅宮變”前兩個月)拜武英殿大學士,入直文淵閣,成了“宰相”。這時嚴嵩已經(jīng)六十多歲,卻“精爽溢發(fā),不異少壯”。入閣以后的嚴嵩當然還要撰寫青詞,但更重要的還是“揣摩圣意”。嘉靖雖然是個混蛋,卻不是昏君;雖然躲在西苑,卻沒有大權旁落;雖然整天求仙問藥,卻一刻也沒有放松對朝廷的控制。許多重大政治問題,嘉靖都是自己已有成見才去咨詢閣臣的。因此,閣臣的本事,就在于能夠摸清嘉靖的心思,說出皇帝想說的話,甚至皇帝想說而不方便說的話。嚴嵩正好就有這樣的本事。他和他的兒子嚴世蕃,差不多每次都能把嘉靖的心思猜個八九不離十,所奏自然“甚合朕意”。這在嘉靖看來,是嚴嵩父子忠心耿耿,勤于王事;在別人看來,則認為皇上對嚴嵩言聽計從。至于嚴嵩,當然不會說穿其中的秘密。他們父子正好趁機欺上瞞下,以售其奸。
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奸者千慮,大約也難免一失。嚴嵩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這一生,是成也青詞,敗也青詞;成也揣摩,敗也揣摩。當然,他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遇到一個更厲害的對手,一個能夠“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他對付別人的辦法來對付他,最后置他于死地的人。
摘自《帝國的惆悵》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因為在崇禎以后,還衍生出了南明這個朝廷。從這一點來說,明朝并沒有滅亡,而是茍延殘喘著,所以崇禎也就算不上是亡國之君了。
而南明的君王已經(jīng)不能算是帝王了,因為他們并不是明朝皇室的正統(tǒng)繼承人,而且他們并沒有掌握中原地區(qū),所以明朝的最后一個帝王就是崇禎。而且明朝的滅亡并不全是崇禎的過錯,而是歷史規(guī)律。因為到了崇禎時期,明朝這個龐然大物從內(nèi)部已經(jīng)開始腐朽了,最典型的就是各地的農(nóng)民起義非常猖獗。所以明朝的滅亡是事物是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的,是不可逆的。
明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神奇的一個,因為從明朝君王的平均壽命是四十一歲,而中后期的明朝君王壽命不超過30歲的更是大有人在。更讓人感覺恐怖的是,有一些君王不明不白的死了。
如果單單是明朝君王壽命短的話,那么還不至于說會讓導致明朝滅亡。但是偏偏這些短命的君王不是因為勤政,真正讓他們壽命變短的是整日整夜的尋歡作亂,還有對身體的不愛惜。對于政務,他們反而顯得非常的不耐煩。
正是由于后來的明朝君王對于朝政并不關心,他們把很多的事情都交給手底下的大臣還有宦官去做,最終導致他們自己被架空,到最后他們想要發(fā)一道政令出北京城都出不去。在這一個階段,很出名的就是魏忠賢這個大宦官還有黨爭。
經(jīng)過這些人禍害的大明朝,已經(jīng)可以說是一個名存實亡的腐朽政權了。這時候接手大明朝的崇禎雖然是勵精圖治,任用人才想要挽回大明朝,但是很可惜他還是失敗了,不過他的所作所為確實可以堪稱是一代帝王。
朱元璋建立起來的大明王朝,總共存續(xù)了276年。在這276年間,足有半數(shù)以上的時間是屬于皇帝不臨朝的時間,這在兩千多年的封建 歷史 上都是絕無僅有。
至于說皇帝不臨朝的理由,也是光怪陸離,超乎了你的想象力。有的是因為和朝臣賭氣,有的是因為身體不適,有的是因為醉心于女人,有的是因為木匠活太忙,有的是因為修煉悟道……??傊?,這是一個奇葩的朝代。
那么,在這個奇葩的朝代里,哪個皇帝最有為,或者相對來說最有為呢?
很多人都會提到朱元璋,因為他是明朝的締造者。但是,他卻在 歷史 上留下了刻薄寡恩和兇殘狠毒的惡名,他的好多施政方略雖然強于后代,但還算不得“最有為”這三個字。
筆者個人不認為他是明朝最有為的皇帝,或許,朱元璋的兒子朱棣,似乎才是明朝最有為的皇帝。
朱棣不是馬皇后所生的嫡子,而且家中排行老四。這是一個尷尬的皇子,按理說,皇位原本與他無關,他只能老老實實的做一個王爺。
按照老爹朱元璋的要求,所有成年皇子都得一律離京赴任。朱棣就這樣不情愿的離開了南京,冒著北國的風雪,來到北京工作就業(yè),成了一名正兒八經(jīng)的北漂。時間久了,朱老四已經(jīng)習慣于自己“燕王”的稱號,在他看來,做個諸侯王也沒什么不好的。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事情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偏差,當朝太子朱標突然死掉了。朱標可是一個被上天無限眷顧之人,他既是長子更是嫡子,是被冷酷無情的朱元璋唯一寵信之人。所以說,只要有他在,所有的皇親宗室和滿朝文武,都認為這是大明的不二繼承人。結(jié)果,這個無敵牛人卻早亡了。
接著,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晉王朱棡也相繼離世。這樣,燕王朱棣就成了朱元璋皇子中最長的一個,而且也是最有能力的一個,當然也就成了最有資格繼承帝位的人。
可惜!老皇帝朱元璋的傳統(tǒng)尊卑觀念太強,對嫡長子朱標的寵愛轉(zhuǎn)移到了孫子朱允炆身上。他硬是越過兒子朱棣,直接冊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把諾大的朱家江山直接傳給了孫子朱允炆,也就是后來的建文皇帝。
建文帝朱允炆雖然是繼位了,但皇位卻坐得一點都不踏實。因為他的叔叔們個個都是虎狼之輩,有錢有地,有兵有糧。在這種形勢下,黃子澄等大臣們諫言,要不就開始削藩吧。建文帝朱允炆心中甚慰,當即應允同意,下旨開始削藩。
削藩的過程并不是很順利,或者說是很不順利。燕王朱棣本來就心有不甘,更何況,侄子朱允炆還要步步緊逼,絲毫沒有安撫諸位叔叔的意思。
于是,朱棣決定“忍無可忍不再忍”,在北平打出了“清君側(cè)”的旗號,率領他的驕兵悍將們一路南下。歷時四年的時間,朱棣終于攻占了南京城,擊敗了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成了朱明王朝新的主人,史稱明成祖。
我之所以認為明成祖朱棣才是明朝最有為的皇帝,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考慮:
一、七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甚至是碰撞,不過是積極的碰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被全世界吹出花兒來的航海先驅(qū)們,什么哥倫布啊、麥哲倫啊等這些人,要遠遠落后于我國明朝的鄭和。
盡管,這一次次的出訪,并沒有帶回來多么豐厚的經(jīng)濟回報,基本上都是政治方面的影響。但是,通過鄭和下西洋,明成祖將中華文明大幅度地波及到了周邊各國。
二、收復安南
安南也就是交趾,從漢朝開始就一直是我國的屬地。直到五代時期,趁著中國政治的混亂和不穩(wěn)定,才獨立建國,但依然屬于華夏的屬國。經(jīng)過元朝的野蠻無序統(tǒng)治后,安南得以從中國的版圖中正式脫離。
朱棣繼位后,開始發(fā)兵攻取安南,重新將其納入了大明朝的版圖范圍。盡管,他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二十多年后就又丟失了安南,但是,朱棣的收復之功,絕不能被 歷史 所埋沒。
三、遠征漠北
征服漠北是朱棣被后世所最津津樂道的功績,充分反映出他作為帝王的霸氣和豪情。
從永樂八年起,一直到永樂二十二年,前后十四年的時間里,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御駕親征漠北,繼續(xù)追剿蒙元的殘余勢力,成為第一個親征漠北的漢人皇帝。
可惜,朱棣的后代明英宗朱祁鎮(zhèn),于25年后在太監(jiān)的慫恿下,上演了效仿先輩的鬧劇,御駕親征瓦剌部。這次,他丟盔棄甲不說,還釀成“土木堡之變”,真是丟盡了朱棣的顏面。
四、遷都北京
朱元璋雖然趕跑了元軍,建立了大明朝。但是,元順帝只是向北逃竄了,元廷并沒有被全部剿滅。此后,漠北就成為大明朝最大的隱患和威脅,戰(zhàn)爭的陰云一直就籠罩在上空。
明朝以前,我國最大的安全隱患歷來都在北方。朱元璋時期,通過分封諸子去鎮(zhèn)守邊關,燕王朱棣當時就是負責這一工作的,直接率兵抵擋蒙古的元軍殘余。
朱棣登基后,為了徹底解除北方的軍事威脅,最終決定遷都北京,以“天子守國門”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決絕。
從此,北京取代了南京成為都城。受此影響,中國的政治重心開始北移,確立了明清兩代,乃至于現(xiàn)在都沿用的政治格局。
五、永樂大典
雖然說,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喜歡用修書立傳的方式為自己歌功頌德,這幾乎已經(jīng)成了盛世帝王們共同的特點和愛好。
而朱棣則不同,他主持修訂的《永樂大典》是一部綜合性的超級巨著。其中的內(nèi)容,涉及到了詩詞、戲曲、宗教、醫(yī)藥、工藝等方方面面,真可謂是“包羅萬象,統(tǒng)合古今”。
書中收錄了明朝以前的各類重要典籍,共有7000多種之多,目錄就有60卷,合計11095冊,全部3.7億字。全書“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極大地方便了保存收錄和檢索歸類。此書現(xiàn)藏于文淵閣內(nèi),被稱為是明朝以前歷朝歷代珍本秘籍的寶庫。
實事求是的說,明成祖朱棣作為一代帝王,盡管其皇位得來有些不光彩。但他的施政可是有板有眼,可圈可點,一系列的舉措都極大地促進了 社會 的進步,他本人也成為了明朝最有為的皇帝!
回答完畢。
所謂“作為”是指人在事業(yè)中的建樹與成就,那么就此按照甄選條件的話,相信在大明王朝中這個最有作為的人如果朱元璋說第二,應該是沒有人敢說第一。
有一個人,曾經(jīng)看到自己的父母在身邊饑寒交迫的病死,曾經(jīng)幾乎被餓死, 曾經(jīng)做過和尚,曾經(jīng)做過乞丐,曾經(jīng)當過兵,曾經(jīng)殺過人,最后他完全靠著一己之力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殲滅方國珍,最后成為了打爆元帝國的大明皇帝,這個人就是咱們今天的主人公,朱元璋,他曾經(jīng)叫朱重八。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之后,他深深的明白老百姓的苦衷,開始頒布了各種利民的好政策,比如獎勵墾荒,移民屯田和軍屯,并且在全國各地興修水利,根除水患,讓農(nóng)民無無后顧之憂的在土地上種植,此次外,他還打黑除惡,準許老百姓上京告御狀,對不作為的地方官員,貪污的官員狠狠懲治,同時狠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jiān)培養(yǎng)人才,讓大明王朝的經(jīng)濟空前的繁榮昌盛,對周邊國家頻繁的交流通商,再次讓中國成為萬國來賀的宗主國。朱元璋統(tǒng)治的時期,在 歷史 上被稱為洪武之治。
同時老朱也是大明朝最勤政的皇帝,比那些一整就不上朝的垃圾子孫們不知道強到哪里去了,他在皇帝任上幾乎什么事兒都是親力親為,天天撲在繁重的政務之上,秒殺某些動不動就下江南,四處游玩強清代的某皇帝一百倍,就連他的遺詔,他對自己這樣總結(jié),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p>
如果非要評一個第二名的話,我覺得應該是朱棣。
明朝是中國最后一個由漢族創(chuàng)立的統(tǒng)一王朝,在元末各方勢力的角逐當中,布衣出身的朱元璋終于擊敗了元末統(tǒng)治者,并且戰(zhàn)勝了各方勢力,最終于1368年初稱帝,國號大明 ,定都于南京。明朝的創(chuàng)立分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朱元璋作為一個和尚最后能夠登上皇位,自己的個人能力當然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最重要的還是獲得了賢士的輔佐。明朝國祚276年,總共有16個皇帝,其中最勤奮的肯定是開國皇帝朱元璋,而最有作為的皇帝應該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棣,下面就和我了解一下是為什么吧。
很多人都知道,原本朱元璋欽定的繼承者是自己的孫子朱允炆,但朱棣最后依靠“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雖然之后為了鞏固皇位朱棣殺了很多無辜的人,但是對于鞏固明朝前期的統(tǒng)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終使得明朝變得異常強大。朱棣登上皇位之后,當時明朝的首都還是繁華的南京,而北方地區(qū)經(jīng)常會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擊,為了鞏固統(tǒng)治,朱棣最終下定決心將首度遷往北京。當時朝廷當中官員都是拒絕的,因為和繁華的南京城相比,北京異常危險,但是什么也改變不了朱棣的決心。“君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統(tǒng)治者貫徹了這句話,將首都放在了最危險的北方地區(qū),這使得明朝有數(shù)次首都險些被攻破,而朱此舉就是為了讓皇帝和國家共存亡。
在對外政策上朱棣也是非常強硬的,在對明朝軍隊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革之后,朱棣覺得自己已經(jīng)有了和北方游牧民族一戰(zhàn)的實力,隨后對外親征蒙古五次,收復 安南,在東北、西北、西南 等建立行省行政區(qū),加強了南北邊防,促進了中國版圖的統(tǒng)一和完整。在文化方面,朱棣下令編寫一本集中國古代典籍于大成的類書,而書的名字就用自己的年號來命名,這就是《永樂大典》。為了編寫這部鴻篇巨著,朱棣從全國各地征召了數(shù)百名最優(yōu)秀的儒生,花費了四年時間才編寫而成,全書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朱棣統(tǒng)治時期的明朝綜合實力達到了一個頂峰,不僅外國來朝,恢弘的“鄭和下西洋”更是促進了明朝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東南亞國家都開始臣服于明朝,那是明朝最輝煌的時期。雖然朱棣在統(tǒng)治前期做了很多不對的事情,但是朱棣對于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也是做出巨大貢獻的,所以說他是明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也不為過。
明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之首當然是朱元璋,元末時期,從乞丐做到皇帝,試問從古到今,除了他還有誰?
有人可能會說劉邦,可劉邦沒有他這么身世坎坷。劉邦在起義之前還是亭長,電視劇里,秦始皇巡查的時候,劉邦說了一句:“大丈夫當是如此”,足以證明他有此野心,而朱元璋起義之前可能完全沒有這種想法,哪怕起義后前期都沒有,他只想吃飽而已。
可以說是當時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朱元璋,明朝可以說是元朝侵略中國200多年以來漢族當家的典范,雖然存在也就短短200年,其中出現(xiàn)很多很奇怪癖好的皇帝。但朱元璋的功勛不可小覷。其次就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棣,他能做皇帝,雖然是搶了侄子朱允文的,但他確實有能力能擔當起皇帝的重任。
朱允文能當上皇帝,是因為朱元璋覺得長子繼承皇位天經(jīng)地義,長子死了就長孫。為了能讓長孫當好皇帝,費盡了心思,一起開疆拓土的功臣基本全都殺完。
千算萬算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會去搶,朱棣當上皇帝以后,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nèi)閣,五次御駕親征蒙古,為中國版圖擴張具有重大貢獻意義,并且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形成明初的改革開放。并且組織修編了《永樂大典》,遷都北京,朱棣統(tǒng)治時期的明朝國力強盛,文治武功在整個明朝是最強的,史稱“永樂盛世”。
明朝其他皇帝功績相對來說都不怎么出色,要么沉迷于酒色,要么喜歡木匠活。朱由檢最后在煤山上吊,雖然我們能看到他想興復大明,宦官當?shù)溃熳邮貒T,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把明朝的氣節(jié)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糾正。
明朝皇儲制度: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雖然看似解決皇位紛爭,但由于沒有競爭,大明朝大多數(shù)皇帝昏暈無為,有作為的幾任明朝皇帝無一不是從亂世中出世的,要說有作為的皇帝。1.頭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和尚到皇帝,歷經(jīng)多次磨難,才能定乾坤建王朝,創(chuàng)業(yè)難,所以朱元璋算是明君,可惜太善殺。2.第二個有為的皇帝,明成祖朱棣,歷經(jīng)艱險,奪得天下,遷都北京,天子戍邊。這位皇帝也能殺人,氣量不大。3.第三個有為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從小生活在冷宮,6歲了皇帝才知道有這么個兒子,幼年母親被人害死,被奶奶扶養(yǎng)大,一生只娶了張皇后,由于幼年清苦,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jié)儉,不近聲色,勤于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zhuǎn)朝政腐敗狀況,驅(qū)逐奸佞,勤于政事,勵精圖治,任用賢臣,史稱“弘治中興”,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歷年間的內(nèi)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明朝其他皇帝呢一個比一個昏暈短壽。
他們的一生是在跟資本家大地主們作斗爭,只不過有的勝利,有的失敗,
明朝最有作為的皇帝,這個我們不能妄加評判。其中朱元璋跟朱棣,應該算是明朝很有作為的皇帝了。 朱元璋是明朝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統(tǒng)帥,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等種種作為,都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出身不高,小時候是個放牛郎,后來種種貧苦的經(jīng)歷,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他在一次戰(zhàn)爭中突顯出了他的政治才能,一步步后來成為皇帝,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 明成祖朱棣,算是中國 歷史 上非常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了,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后來他掌握了權利后遷都北京,并建造了故宮這一偉大、輝煌的建筑。朱棣在位期間的政治局面、 社會 局面比較穩(wěn)定,史稱永樂盛世,是 歷史 上一個響當當?shù)娜宋铩?br>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38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揭秘,朱元璋到底是不是“豬腰子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