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的褒姒也有傳奇故事?據(jù)說他父親是只“黑龜”!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 英雄當是男兒身,禍國多為紅顏水”。封建社會有一種觀念,歸納起來就是四個字:紅顏禍水。中國人對于女性的看法是貶低性的,在政治上,女性很難獲得應有的權力,在社會風俗中,女性也不能有許多自由。按理來說,得到的機會越少,承擔的責任也是越小的,既然社會上對女人有諸多的限制,那么女性就不應該擔負什么家國天下的責任。
可是事實卻不是如此,在幾千年的封建文化中,對女性的苛責是從來沒有停息過的,掌權的天下的是男人,倘若是成就一番偉業(yè),那么這偉業(yè)之中,不會有女性的影子,但要是亡國亡天下,我們就很容易的可以找到女性的替罪羊,而大多的罪過,也都是女人承擔了,甚至來說,還會對這樣的女性進行污名化,妖魔化,把她們當作是罪人還是不夠的,還要她們成為非人的妖魔。
譬如說有名的“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的褒姒,便是千百年來女性罪惡的代表,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盡人皆知的,周幽王為了能夠博取褒姒一笑,竟然肆意用軍國大事來做兒戲,以至于最后敵人來時,已經(jīng)沒有人前來幫助,從而導致了西周滅亡。
故事是千年的老故事,已經(jīng)是毫無新意,但是對于褒姒的來歷,千百年的的演繹中,卻能讓我們窺見到一些中國文化對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要說起來褒姒,還是要從夏朝說起,根據(jù)司馬遷的記載,在夏朝時,有一天夏皇宮墜落了兩條黑龍,兩個黑龍彼此纏繞,身邊黑煙四起,整個皇宮都彌漫著惡臭的味道。夏帝在身邊武士的擁護下,小心翼翼的前來觀察黑龍,只見黑龍突然開口,說自己是“褒之二君”,今天降臨夏宮是為了交合而來,并且會有一些饋贈之物。
等到惡龍升天時,地上留下一些“嫠”物,夏帝令人給收攏起來,然后放進專門的器物之中。很久以后,這些裝“嫠”的器物被人們逐漸的遺忘,而夏朝也被商朝所替代,商朝滅亡后,周朝又承繼了天下,到了周厲王的時候,這個君王從古老的宮廷記載中得知到龍“嫠”的存在,周厲王命工人去庫房找尋,果然在角落中看到了雕飾著兩條惡龍的器物,宮人將器物抬到了王殿,小心翼翼的放在了地面,可是突然之間晴天霹靂,整個宮殿都晃動了一下,而器物也傾倒在地上,里面的“嫠”被泄露了出來,并且很奇怪的流向了地勢較高的后宮方向。
周厲王大為驚恐,有卜師說這“嫠”是淫穢之物,只有讓宮女前來引逗,才可以杜絕它進入后宮,周厲王趕緊找了一個容色艷麗的宮女,讓她進去宮殿,卻是沒有料到,宮女剛一踏足殿內,龍嫠就變成了一只黑龜,更加快速地向后宮爬去,周厲王趕緊宣告后宮,讓嬪妃躲在遠處,而令宮中女子捉龜,有捕獲者賜予重賞。后宮有一個小姑娘從小居住在河邊,聽到捉龜有賞,她也趕了出來,卻沒想到一直快速爬行的黑龜看到了這個小女孩,就停止不動了,然后被別人給捉到了手。
這個女孩長大后,還沒有婚配,就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身孕,于是找了個借口離開王宮,把腹中的孩子給生了下來。在生下來的女童額頭中間,有一道雙龍纏繞的紋飾,并且中間隱約一個“褒”字,家人們認為嬰兒不詳,就把女童給扔到了路邊。在女孩餓得大聲哭喊時,過路的一對逃亡夫妻將女孩給救了起來,這對夫妻因為應和了周朝滅亡的童謠,而被周宣王追捕,當看到女童額間的字時,夫妻就以褒為姓,娶了個名字叫做:褒姒。
褒姒的來歷故事,可以說是神話色彩十足,自然是不足為信的,不過卻可以從這個故事中,看到封建文化對于女性妖魔化的一種折射:周幽王的荒廢國事,雖然也受到了后世的指著,不過卻把亡國最大的責任,算在了一個毫無能力的褒姒身上,讓這個身為嬪妃的女人,擔負起一個王朝的興亡責任,而且還要在身世上,被后世所編排,甚至就連司馬遷這樣的史學家,都不去思索其中的荒謬之處。
“烽火戲諸侯”只不過是中國歷史上紅顏禍水的一個縮影,不論是褒姒也好,還是妲己也好,一個美貌的女人從來不應該替無能君王去承擔本該他們所承擔的責任,歷史上不存在惡龍,如果惡龍真的存在,所能衍生出來的人物,也應該是將國事當成兒戲的糊涂君主,不應該是身邊的佳人。不過最后周幽王被身首異處,褒姒只是被人擄掠到了異族,這樣的結局對于世道人心來說,也算是一種慰藉吧。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5篇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1 一直以來,“烽火戲諸侯”的典故都是這樣講的:西周最后的王叫周幽王,他有個愛妃名叫褒姒,長得非常美麗,但卻是個冷美人,從未“開顏一笑”。為博美人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帶著褒姒登上城樓,命四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烽火,便風風火火地領兵趕到城下救援,卻見城上燈火輝煌,鼓樂喧天。一打聽才知是如此的荒唐事兒,眾諸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褒姒見狀,果然淡然一笑。事隔不久,周幽王廢了申后,讓褒姒做皇后,申后的娘家申侯于是聯(lián)合西境的游牧民族犬戎來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起了烽火,但各諸侯以為他故伎重演,沒人派兵來救,結果都城被攻破,周幽王被殺死,西周從此滅亡了。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褒姒是個苦命弱女子
褒姒到底是什么人呢?《史記》記載,她是貧苦出身、從小被父母遺棄的一個女嬰,后來被一位姓姒的大人抱養(yǎng)?!稏|周列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紅齒白,發(fā)挽烏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笨梢姲Φ拇_很美。她14歲時,幾經(jīng)輾轉進了宮中,成為太子宮、也就是后來的周幽王的妃子。對于二者的感情,《史記》中寫道:“太子宮非常喜歡褒姒,二人恩愛繾綣,生下了兒子伯服。伯服聰明伶俐,十分可愛。”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褒姒并非是半路殺出的“小三”,搶了誰的王后寶座,而是周幽王做太子時就已經(jīng)入宮,并成為太子妃的,兩人非常恩愛?!鞍ι硬本驼f明伯服是大兒子,因為古代人名中的伯、仲、叔、季是代表此人排行大小的。“伯”者,老大也,亦即兄弟群中的大哥,既然褒姒是周幽王妻妾中的年長者,而她的兒子又是長子,那么她理應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妃。
可是為什么后來當上王后的卻是申后而不是褒姒呢?原來,當時的申伯是周幽王父親周宣王的娘舅,他在朝中勢力很大,經(jīng)常干預朝政。他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提出要把女兒嫁與太子宮。宣王對申侯唯唯諾諾,自然一口答應了,于是太子宮只好在父親的壓力下違心娶妻,他同申后這個蠻橫的侯門女關系一直不佳,結婚后許多年才生下了兒子宜臼。
王后廢立真相
后來,宣王去世,宮登上了王位,即幽王。他打算立褒姒為王后,立伯服為太子??墒?,申伯的兒子申侯以褒姒出身寒門為由,堅決反對立她為王后,更反對把她的兒子伯服立為太子。當時的申侯在朝中黨羽眾多,而且當初周宣王為了鞏固對南方的統(tǒng)治,將自己的舅舅申伯的封國遷到了“謝”(今河南南陽)這一戰(zhàn)略要地來拱衛(wèi)京畿,這個位置正好堵在西周都城鎬京(今西安市西北)和遠方的東方諸侯之間,所以一旦爆發(fā)沖突,申國可以在關東諸侯趕到之前直取京城。于是,在申侯的脅迫下,幽王只好違心地暫時立申侯之妹為王后,立宜臼為太子。
后來,周幽王經(jīng)過多年的準備,并且得到了自己叔父鄭桓公的鼎力支持,于是決定和申侯公開決裂,毅然“廢申后及太子,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嫡長子繼承制對于周王朝維護統(tǒng)治秩序意義重大,周幽王廢后以及改立太子必須是有禮制依據(jù)的,否則一旦“違禮”關東諸侯絕不會坐視不管。周幽王宣布“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之后,各地諸侯特別是有“周禮之邦”之稱的魯國根本就沒有發(fā)難。要知道,魯國是周公的封地,正是周公當年定立下周朝所有的規(guī)章禮儀,因此魯國一向被認為是最有道德權威的諸侯國,連魯國都沒有過問這事,說明周幽王此舉沒有違背正統(tǒng)。
由此可見,幽王封褒姒為王后和伯服為太子并無絲毫的過錯,只不過出身“棄嬰”的褒姒,沒有像申后這樣強大的.社會背景罷了。
烽火亦非“戲”諸侯
而且,只憑常識,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里存在許多漏洞。例如故事中提到,褒姒在幽王舉烽火的當晚就因看到前來勤王的各路人馬的慌亂場面而嫣然一笑??蓪嶋H上,當時鎮(zhèn)守邊疆的諸侯國魯、齊、秦、燕等與拱衛(wèi)京師的諸侯國虞、虢、唐、鄭等距離鎬京遠近不一,例如虞國距鎬京約206公里,唐國(晉國前身)距離鎬京近280公里,鄭國距鎬京380余公里.衛(wèi)國距鎬京約400多公里,而魯、齊、秦、燕等國就更遠了。而以當時的交通條件,部隊從調動、集結、備糧、行軍,直至最后趕到鎬京,近的少說也要十天半月,遠的大概需要三五個月,根本不可能一個晚上就兵至城下,更不可能同時到達。因此,要想看到故事中的場面,除非幽王和褒姒在烽火臺邊野營露宿等候幾個月。
再說烽火臺,當時可還沒有修筑長城,即便是最近的諸侯國也隔著上百公里,不大可能瞅見驪山烽火臺上燃起的火警,更不用說其他諸侯國了。實際上,驪山上的烽火臺并非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子,是用來讓諸侯國前來勤王的。它只不過是王畿以內的戰(zhàn)警,如同三國時關羽在長江沿岸設立的烽火臺一樣,只能對內起到敵情預告的作用。
當時周天子的軍隊主要是三軍──西六師、東八師和殷八師,西六師駐守在都城鎬京一帶,也就是今日的陜西西安附近,守衛(wèi)周王朝的本土,驪山烽火臺主要是調動這些王師協(xié)同作戰(zhàn)或者進行操練演習的。更重要的是,驪山之役是幽王主動討伐申國,根本用不上什么預警。即便幽王真的點了烽火,那也只能是在討申戰(zhàn)役前調動王師之用,跟戲弄諸侯并無干系。
所以說,“烽火戲諸侯”所述的故事并非歷史的真相,真相是周幽王為了擺脫申侯對朝政的把持,而向申國發(fā)動的一場戰(zhàn)爭。而申侯則為了幫自己的外甥宜臼(后來的周平王)奪取王位,聯(lián)合西境的游牧民族犬戎攻擊幽王,這本質上是一場權力和利益的爭奪。只不過由于幽王低估了對方的實力,沒想到當自己全力在東南方向對申國用兵時,申侯聯(lián)合西面的犬戎攻擊了他空虛的后方,從而被前后夾擊,死在了驪山戰(zhàn)場上。
在這個流傳幾千年的子虛烏有的故事里,褒姒非常冤枉,她只是個美麗、善良,而且因為現(xiàn)實的殘酷而變得有些冷漠的苦命弱女子,同周幽王之死以及西周的滅亡并無半點聯(lián)系。她之所以被后世說成是亡國妖妃,被不斷地妖魔化,是因為最后獲勝并成為所謂“正統(tǒng)”的是申侯以及申后的兒子平王。這種可笑的黑白顛倒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夏有喜、商有妲己、吳有西施、唐有楊妃……釀成多少紅顏的千古奇冤。
選自《大科技·百科新說》20xx.2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2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這么個說法: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么說,以周文王、周武王的英明神武,他們的子孫后代應該也是很不錯的,可是事實證明,基因在遺傳的過程中也會發(fā)生變異。這不,周朝的不肖子孫周幽王來了,我們一起瞧瞧他吧!
無厘頭的大王
周幽王他老爹也不算是特別昏庸無能的人,可不知道為什么他的兒子如此不爭氣。即位沒幾天,幽王就顯露出了不肖子孫的潛力。
幽王這家伙是一個相當無厘頭的人,他對朝政不感興趣,只想多給自己積累點金銀,好多吃喝玩樂一下。所以,他任用貪財好利、善于逢迎拍馬的虢石父主持朝政,變本加厲地剝削人民。于是,天怒了,各種天災連年不斷。
但是幽王還不醒悟,只知道花天酒地。這時候,有個人看不過去了,他就是大夫越叔。越叔勸周幽王把在美女身上的心思轉移到朝政上去,幽王就惱羞成怒,革了他的職,把他給趕出去了。大臣褒響心中不滿,就向幽王提出了抗議。幽王本來就一肚子火,被他這么一抗議,更是火上澆油:“來人,把這個不知深淺的老頭給我關起來!”
就這樣,褒響被關進了監(jiān)獄。理由是:誰讓你這么不長眼睛?
天上掉下個褒妹妹
褒響被抓了,他的兒子很著急!因為,以周幽王無厘頭的性格,說不定哪天不高興,他爹就人頭落地了。他拿出了三年的時間,馬不停蹄地到處跑,他要找一樣東西,一樣可以把他爹從獄中救出來的寶貝。
這天,他還是策馬奔馳在尋找寶貝的路上,忽然,有個人擋住了他的馬。心里窩火的他正準備破口大罵,低頭卻碰上了一張讓他驚呆了的臉。
他也算是生在富貴之家了吧,從小見的美女也不少,可是他就是沒有見過這么美的!他心里一陣暗喜,這就是自己要尋找的寶貝啊!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于是,穿著破爛卻掩飾不了天生麗質的女孩跟著褒響的兒子到了褒府,開始接受淑女培訓。培訓過后,一位改變中國歷史的美女誕生了,她就是褒姒。
美女不愛笑
新鮮出爐的貴族美女褒姒如期出現(xiàn)在了周幽王的面前。
看著褒姒,幽王的眼睛都直了:真是太美了!美女當前,周幽王似乎一下子忘記了褒響的罪過,不但當場釋放,還賞了好多金銀珠寶給他。由此可見,美女是很厲害的,因為連英雄都難過美人關,更何況周幽王還不是英雄呢。
周幽王真是太喜歡褒姒了!簡直就是捧在手里怕飛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墒?這個美女不知道怎么回事,不喜歡笑。幽王很發(fā)愁,他挖空心思地想著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逗她笑。
幽王找人搜集全天下的笑話講給褒姒聽,褒姒好像沒聽見一樣,嘴角動也不動。幽王找街頭小丑來宮里表演,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可是褒姒就是不笑。
幽王這下犯難了??墒撬?我一個人想辦法肯定有局限性,要是我讓天下所有人都一起來想辦法逗她笑,肯定會成功的。說辦就辦,這天周幽王下詔:有誰能想出讓褒姒笑一下的方法,賞賜千金!
原來這就是一笑傾城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果然,這天總理虢石父想到了一個高招:“大王,當年為了防備西戎入侵,咱們建了二十多座烽火臺。只要敵人打進來,士兵們就一連串地放起烽火,讓鄰近的諸侯都瞧見,好出兵來救?,F(xiàn)在天下太平,烽火臺早就沒用了,不如把烽火點著,讓諸侯們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些兵馬一會兒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肯定會笑的。您覺得我這個辦法怎么樣?”
幽王聽了大喜:“虢總理,你不愧是本王的左膀右臂啊!這么有創(chuàng)意的方法都能想出來,不枉本王這么多年來優(yōu)待你。好,就交給你辦了?!?/p>
這是歷史上“輝煌”的一夜,因為沉默已久的烽火重新點燃了,火光映紅了半邊天,很是好看。周圍的諸侯看到烽火燃起,以為天子有難,連夜起兵趕赴京城。諸侯到了京城一看,什么事也沒有,而且天子根本不在京城。問了一下才知道,幽王去了細山。諸侯顧不上休息,又統(tǒng)率大軍奔赴細山。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3 西周時候,周幽王十分喜愛一個叫褒(bāo)姒(sì)的女子。褒姒容貌美麗,傾城傾國,但她不愛笑。
為了讓美人展顏一笑,幽王用了許多辦法,但褒姒仍然不笑。幽王絞盡腦汁,終于想到了一個令美人發(fā)笑的好辦法。
原來,西周在京城遍置烽火臺和大鼓,并與四方諸侯約定:一有外敵來犯,便點燃烽火,擂起大鼓。諸侯們看見,便會發(fā)兵來救援。這次,幽王想到的“好辦法”就是燃點烽火,引美人一笑。他下令點燃了烽火,一時間,京城上空狼煙滾滾。各路諸侯見到烽火狼煙,認為有敵人入侵,紛紛發(fā)兵趕赴京城。但等人馬到時,卻又沒有見到敵人的蹤影,只得匆匆地各自撤退回去。
看到諸侯們的軍隊急慌慌地趕來,又亂哄哄地蜂擁退去的狼狽景象,褒姒忍不住了,終于大笑起來。周幽王見他的辦法生了效,高興極了。為了討美人歡心,他又幾次下令點燃烽火。終于,諸侯們不再相信他,不再上當受騙了。
后來,西方的犬戎族攻打幽王,危急之中,他下令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救助。但吃盡了苦頭的諸侯們都未派出救兵。于是,幽王被犬戎人殺死在驪山之下,褒姒被虜走,周王朝的財寶被洗劫一空。
含義及用法:后來用“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形容君主沉溺(chénnì)于女色,導致亡國。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4 在中國歷代的封建王朝中,國王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如果國王把國家權力當作兒戲,為所欲為,最終只能導致自己的滅亡。
周幽王是公元前8世紀周朝的最后一個君王。他當政的時候昏庸無道,不管理國家,整天在后宮和美人嬉戲。周幽王特別寵愛一個叫褒姒的妃子,什么都滿足她,可是褒姒卻總是不高興,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想了很多辦法來逗褒姒,想讓她笑一笑,可是,他越是想讓褒姒笑,褒姒越是沉著臉,故意不笑。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傷透了腦筋。
有一天,周幽王帶著褒姒到外面游玩,他們到了驪山烽火臺。周幽王向褒姒解釋烽火臺的用處,告訴她這是傳報戰(zhàn)爭消息的建筑。那時候,從邊疆到國都,每隔一定距離修一個高土臺,派士兵日夜駐守,當敵人侵犯邊境的時候,烽火臺上的駐兵立刻點燃烽火,向相鄰的烽火臺報警,這樣一路傳遞下去,邊境發(fā)生的情況很快就能傳到京城。而一旦國都受到威脅,驪山的烽火臺也點燃烽火,向附屬于周朝的諸侯國傳遞消息,諸侯國就會立刻派兵來援助。
褒姒聽了周幽王的話后,不相信在這樣一個高土堆上點把火,就能召來千里之外的救兵。為了討得褒姒的歡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讓士兵點燃烽火。烽火在一個接一個的烽火臺上點燃,各地的諸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以為國都受到進攻,紛紛率領軍隊前來救援。
可是當各路諸侯匆忙趕到驪山腳下時,卻看見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臺上飲酒作樂,根本就沒有什么敵人,才知道自己被國王愚弄了。諸侯們不敢發(fā)脾氣,只能悻悻地率領軍隊返回。褒姒看到平時氣度不凡的諸侯們,被戲耍后都是一臉的狼狽相,覺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見寵愛的妃子終于笑了,心里痛快極了。
等諸侯王都退走了以后,周幽王又讓士兵再點燃烽火,諸侯們又急匆匆地帶著軍隊趕來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見諸侯們又上當了,在烽火臺上一起哈哈大笑。就這樣,周幽王反復點烽火,戲弄諸侯。最后,當烽火再點燃時,已經(jīng)沒有一位諸侯再上當了。
過了不久,周幽王想立褒姒為皇后,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為了達到目的,他廢掉了皇后和太子?;屎蟮母赣H是申國的國王,聽到自己的女兒被廢,非常生氣,立刻聯(lián)絡別的國家,發(fā)兵攻打周朝。周幽王趕緊下令點燃烽火,召喚諸侯。
可是諸侯們已經(jīng)不再相信周幽王了,任憑烽火不斷,就是沒有一個諸侯前來救援。很快,周朝的國都就被攻破了,周幽王被殺死,褒姒被抓走,周朝滅亡了。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5 【典故】
周宣王死了以后,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fā)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jiān)獄。
褒珦在監(jiān)獄里被關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xiāng)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后,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開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來。
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鬼主意。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陜西臨潼東南,驪音lì)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這樣一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fā)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xiàn)在天下太平,烽火臺長久沒有使用了。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p>
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么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伙兒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蹩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么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后來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王后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連結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
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lián)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為天子,就是周平王。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犬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后,稱為東周。
褒姒(史記作襃姒),生卒年不詳。據(jù)稱夏朝末年有兩條龍來到王宮,自稱“褒之二君”,通過占卜得“藏之吉”,后來龍離去前遺留的口水唾液裝在木匣子里收藏起來,直到周厲王時打開觀看,不小心使龍涎灑流于廷外,化為一只“玄黿”爬進王府,一個小妾碰上了這只鱉,便受了孕,四十年生一女嬰。該女嬰被扔棄,被褒國人撿回家養(yǎng)大。后來褒人將她獻給周幽王姬宮涅,因姓姒,故稱為褒姒。成為周幽王的寵妃,生一子伯服。
褒姒(bāo sì),史記作襃姒,周幽王姬宮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收養(yǎng),褒國(今陜西省漢中西北)長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對她更加寵愛,竟廢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后,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嘆氣道:“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陽所預料,原來褒姒因為過不慣宮中生活,加之養(yǎng)父被太子宜臼所殺,心中憂恨,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艷麗迷人,周幽王發(fā)出重賞,誰能誘發(fā)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的奇計,周幽王同褒后并駕游驪山,燃起烽火,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至時發(fā)現(xiàn)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見一隊隊兵馬,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不覺啟唇而笑,幽王大喜,終于因此失信于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司馬遷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保ā妒酚洝ぶ鼙炯o》)意思是說,褒姒不喜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西周遂亡。
《史記·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shù)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唐代著名詩人胡曾也寫有褒姒傾國詩篇:“恃寵嬌多得自由,驪山烽火戲諸侯。只知一笑傾人國,不覺胡塵滿玉樓?!?
/view/22565.htm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3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一件衣服引發(fā)的戰(zhàn)爭蔡國國君被關三年,···
下一篇: 南宋滅亡后,眾多的文人去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