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權為什么沒有乘勝追擊呢?主要的原因有四點 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熟知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中國的元朝是中國有史以來,幅員最為遼闊的一個王朝。它的疆域十分廣闊,足足有現(xiàn)在兩個中國那么大。在蒙古帝國極盛時期,曾經國土面積達到了恐怖的33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3個當今中國還有多!
而我們都知道,元朝帝國是被朱元璋給推翻的,那么,明朝建立后,為何國土面積便大大縮減了呢?
其實,明朝國土面積銳減的原因有很多,小編歸結于主要還是4點:
1.當時的明朝實力還不夠
朱元璋雖然把蒙古族趕出了中原,但是,那是因為他們在本土作戰(zhàn),有大量的人民群眾基礎。雖然朱元璋打敗了蒙古人,但其自身也是元氣大傷,如果率領軍隊深入蒙古腹地,很可能會再次被他們擊敗,到時候,不但蒙古收復不了,而且中原也很可能會被蒙軍卷土重來!
2.蒙古地區(qū)不適合農作
大家都知道,在元末明初的那個年代里,社會還處在農耕時代,糧食是漢人賴以生存的唯一食物,而蒙古的大草原上,沒有合適的種莊稼的地方。雖然蒙古地區(qū)的畜牧業(yè)很發(fā)達,但在中原人眼里,糧食還是排在首位。
3.朱元璋認為蒙古是蠻荒之地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先天性的優(yōu)勢,覺得只有中原才是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而深居北方的蒙古地區(qū),在朱元璋認為,只不過是一些蠻荒之地罷了!于是派大軍收復這些沒用的地方,倒不如休養(yǎng)生息,守住自己這一畝三分地。
4.打下來也不一定守得住
推薦閱讀:春秋時期打仗有多幽默?敵方士兵車轱轆壞了,還幫人家修好讓他跑
明朝雖然兵多將廣,但如果要守住元蒙的所有領土,還是十分困難的。前朝之鑒歷歷在目,朱元璋不想讓自己像成吉思汗那樣,打了一輩子仗掙得了巨大國土,最后全部被叛亂給丟掉了。
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績其實是非常多的,首先經過多年的征戰(zhàn)也結束了蒙元的統(tǒng)治,統(tǒng)一了全國,建立了大明王朝,同時還以強有力的政治手段進行了制度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進一步加強了皇權的統(tǒng)治,在客觀上為中國的近代化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且當時的明朝在建立初期,朱元璋還借助了古代經驗實行輕稅薄賦的政策,鼓勵老百姓開拓荒地,種植經濟作物,讓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情緒得到了調動,也減輕了國家和老百姓的負擔。因為朱元璋出生于社會底層,所以知道官場貪腐對于民生的破壞,所以也大力整治官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先后發(fā)動了13次的北征蒙古戰(zhàn)爭。
為什么沒有消滅蒙古
為了徹底解除北部的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先后發(fā)動了將近20次的北伐戰(zhàn)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蒙古各族,但是還是沒有消滅。但是因為蒙古地區(qū)地廣人稀,所以也給到蒙古更多的活動空間,即使朝廷出動了非常多的軍隊,但是在短時間內想要找到蒙古主力是極為困難的。而且蒙古族的回血能力也是極為強的,本身就是生活在戰(zhàn)馬上的不足,所以即使是有戰(zhàn)爭的,在短時間內,只要人口恢復過來,他們便可以重新進入到戰(zhàn)爭狀態(tài)當中。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古代皇帝當中出生最差的,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卻結束了蒙元的統(tǒng)治,可以說明太祖朱元璋確實是非常厲害的,元章經過了17年的奮斗與爭戰(zhàn)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又平定了西南,西北,東北等地,統(tǒng)一了中國,開創(chuàng)了大明王朝,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也都進行了改革,讓社會生產逐步恢復。
最后關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歷史上,從來都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的,直到現(xiàn)在對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也是非常多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傳奇人生是值得后人了解。
建文元年(1339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這場戰(zhàn)爭持續(xù)四年之久,明朝的軍隊分為南軍和北軍投入戰(zhàn)爭。但奇怪的是,明朝的死敵蒙元帝國在此期間卻并無動靜,難道他們不想恢復在中原的統(tǒng)治?明朝內斗之時,豈不是他們的大好機會可以趁虛而入,內憂外患之下,明朝剛建立的基業(yè)堪憂,難道蒙古人真不懂這個道理?中原腹地發(fā)生如此重大之事,蒙元豈會不知,他們沒有趁火打劫,實在是自己也是有苦說不出,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被打慘了,實在沒有實力再打。
先看看大明和朱棣在靖難之前,都對蒙古人做了什么,洪武年間,一共進行過八次北伐,前六次都是由開國將帥徐達、藍玉等擔任統(tǒng)帥,特別是洪武二十年的藍玉北伐,在捕魚兒海奇襲得手,北元喪師十萬,宗室被俘一百多人,連玉璽都被明軍所得,北元末代皇帝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和太子僅以身免,北元已經完全赤膊了,想逆襲也是有心無力。
可能有人會問,蒙古帝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元朝皇帝名義上可是四大汗國的皇帝,怎么說沒兵就沒兵了呢?蒙古還有很多人口部落不假,但當時黃金家族威信早已大不如前,連逃脫的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兵敗之后被宗室也速迭兒殺死,手下僅剩的三千余人為了活命,隨后投降明朝,北元從此陷入分裂,哪里還有實力再舉兵南下。脫古思帖木兒一死,不僅僅是宣告忽必烈一系子孫對于蒙元帝國統(tǒng)治的結束,同時也宣告了蒙元帝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完全解體。
但是這還不算,明朝緊接著又進行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由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統(tǒng)帥,進一步打擊蒙古。為何是燕王掛帥?因為他在洪武十三年就就藩北平,也就是元朝的大都,將他封到燕京,本就是要依靠他來戍邊。晉王同樣也是如此,他的封地在山西太原,也處于抵御蒙古入寇的第一線。
持續(xù)不斷的打擊,加上戰(zhàn)場的一再失利,蒙軍對明軍早就產生了心理陰影,有生力量的嚴重損耗,更使得他們無力再組織起攻勢。
二、自己也在內斗,而且比大明還嚴重
可以說,捕魚兒海一戰(zhàn),打散了黃金家族僅存的凝聚力,在追隨強者的草原法則之下,原先臣服于北元的蒙古各部落再也不愿被弱者統(tǒng)治,他們要把握自己的命運。黃金家族想東山再起,而瓦剌的綽羅斯家族不愿再臣服于弱者,瓦剌和韃靼打得這一個熱鬧,比靖難之役精彩得多。
非忽必烈系的也速迭兒殺死忽必烈家族的后裔,意味著原來大家默認的汗位繼承的基本規(guī)則被打破,等于又回到了一切憑實力說話,通過武力決定汗位歸屬的混亂狀態(tài)。洪武二十一年(1388)到建文四年(1402),這十五年中,蒙古汗位六次易手,而且汗位傳承非常不穩(wěn)定,誰拳頭硬,誰就能當老大。從時間線上看,早在靖難開始前十多年,蒙古各部族就一直陷入了內戰(zhàn)之中,比明朝的內斗要嚴重得多,內部問題沒解決,蒙古如何南下寇邊?那和把自己后背交給敵人來捅有什么區(qū)別?
三、朱棣的分化與拉攏
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朱元璋平定遼東,收降納哈出之后,為了鞏固對這一地區(qū)的軍事管理而擴建成為大寧都指揮使司,統(tǒng)轄附近諸衛(wèi)。在這一地區(qū)的衛(wèi)所中,有不少士兵是蒙古降人,個體戰(zhàn)斗力較一般漢地士兵為強。
最為重要的是,這些蒙古降人對于自己作為被征服者的生活并不滿意,他們不能夠繼續(xù)原來的牧民生活,卻只能從事屯田等半強制的勞動。現(xiàn)在有機會跟隨燕王一起給明朝政府搗搗亂,一旦能夠成功,不僅能擺脫現(xiàn)在的身份,榮華富貴更是少不了的,而草原民族天生崇拜強者,對朱棣的崇拜也使得他們義無反顧加入北軍,故此這些蒙古降人以較漢人更大的熱情投入了朱棣的靖難部隊。當然,他們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有明一朝的軍隊和政府中,從始至終活躍著蒙古裔將士和官員的身影。
即便如此,朱棣起兵后,兵力還是嚴重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拉攏寧王朱權,招誘大寧、朵顏、福余,也就是后來有名的兀良哈三衛(wèi)的蒙古人,朱棣得到了寧王數(shù)萬兵馬和驍勇善戰(zhàn)的蒙古騎兵,解決了自己兵員不足的問題,同時又解決了起兵的后顧之憂,還拉攏了寧王一起下水,一石三鳥,這種妙計確實是雄主級別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48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