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硇⒒莼屎蟮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明朝皇室的喪葬制度下,無論皇后死于皇帝之前或是死于皇帝之后,她都要與皇帝合葬在一起,清朝卻打破了這一慣例,開始修建一些規(guī)模宏大的皇后陵,那么,你知道清朝第一座皇后陵是哪一座嗎?里面埋葬著的又是誰呢?一起來看一下。
科爾沁飛出金鳳凰
清朝順治十年八月,順治帝下旨廢掉了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孟古青),中宮空懸,恭候著它的下一位主子。僅過了半年,蒙古科爾沁鎮(zhèn)國公綽爾濟(順治的表哥)將自己的兩個女兒送到了紫禁城,這兩人都是順治的表侄女,現(xiàn)在她們卻要成為自己的后妃。
順治十一年五月,綽爾濟的兩個女兒被聘為妃,僅過了一個月,兩個女兒中的姐姐被冊立為皇后,入主坤寧宮,此女便是順治第二任皇后—孝惠皇后。當時,孝惠皇后才不過13歲,不過,這位皇后與她廢掉的姑姑相比,溫順恭謹多了,而且還生性淳樸善良,但這卻不是順治想要的,因此,自從孝惠皇后進入紫禁城的那一天起,順治帝根本就沒有召幸過她。
空有后位險被廢
順治十三年八月,順治冊封了一位滿洲正白旗的女子,既賢妃董鄂氏。這名女子的到來頓時讓六宮粉黛失去了顏色,她與順治帝迅速陷入了熱戀之中,僅過了一個月,董鄂氏便被晉升為皇貴妃,這是清朝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董鄂氏也成了清朝第一位皇貴妃。
然而,順治似乎對此并沒有滿足,他想讓董鄂氏取代孝惠皇后之位,于是順治在等待機會。恰好在董鄂氏生下皇四子不久,孝莊太后生病入南苑靜養(yǎng),順治、董鄂妃、眾多大臣都親自侍疾,但孝惠皇后卻始終沒有露面。為此,順治便以此為借口,停了孝惠皇后的中宮箋表,算是為廢后做了準備工作。
孝惠皇后是孝莊太后的侄孫女,她身上肩負著蒙古科爾沁女人在后宮的榮耀,孝莊太后絕不會不管不顧,于是在內(nèi)孝莊和董鄂妃本人的強力勸阻下,順治帝才停止了再次廢后,恢復了孝惠皇后的中宮箋表。
獨享太后榮耀54年
康熙繼位后,孝惠皇后迎來了新生,她被尊封為仁憲皇太后,與康熙生母慈和皇太后(孝康章皇后)兩宮并尊。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僅過了兩年,康熙生母慈和皇太后便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此后,孝惠皇后成為大清后宮唯一的皇太后了,當然,大清后宮還有一位老祖宗,她就是昭圣太皇太后(孝莊)。
由于康熙生母慈和早逝,孝莊又上了年紀,因此,撫養(yǎng)小康熙的重任便落在了孝惠皇后的肩上。此后,孝惠皇后一直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著康熙,看著康熙一步步成長為大清帝國的頂梁柱。
到了康熙晚年,孝惠皇后的身體越發(fā)不好,每次生病了,康熙都會衣不解帶地親自照顧,將其視為親生母親一般??滴跷迨?,孝惠皇后病逝于寧壽宮,康熙悲痛欲絕,竟剪掉了自己的頭發(fā)以示哀悼,要知道只有皇帝崩逝,新帝才能剪發(fā)哀悼,康熙帝此舉無疑是打破了祖制。
而且,康熙還特意為這位嫡母修建了清朝歷史上第一座皇后陵—孝東陵,隨后,將孝惠皇后葬于此陵。
縱觀孝惠皇后一生,雖然無緣于美好的愛情,但她與康熙之間的母子親情卻被人們所稱贊,而且,這位皇后還創(chuàng)下了一個記錄,她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太后。
康熙年間出現(xiàn)過的兩位皇太后
1. 孝康章皇后 - 姓佟佳氏,漢軍旗人,固山額真佟圖賴的女兒。初為順治帝庶妃,順治十一年生了一個兒子。傳說指當佟佳氏懷孕的時候,孝莊文皇后就說看見有一條龍伏在佟佳氏的肚子上,果然這個兒子長大了,就成為入關后第二位皇帝,康熙帝。
關於佟佳氏的生平記戴很少,但肯定的是她不會是個幸福的妃子,因為順治帝當時心里只有董鄂妃一人,視其他后妃如無物,加上不能親自撫育兒子,佟佳氏大多數(shù)時間只能獨守在自己宮里,心里有多寂寞可想而知了。
雖然后來 "母以子貴" ,被康熙尊為 "圣母皇太后",上徽號 "慈和",但因敵不過病魔,在當上皇太后之后兩年,便撒手人環(huán),年僅二十四歲。
康熙,雍正,乾隆累加謚曰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文育圣章皇后 。
2. 孝惠章皇后 -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人,貝勒綽爾濟的女兒,亦是孝莊文皇后的侄孫女,順治廢后靜妃的從侄女。雖然貴為皇后,但她的命運卻被沒比佟佳氏好多少,八年的皇后生崖,跟守活寡沒兩樣,所以她并無生下一男半女。順治帝更想以侍候太后不周為罪名,想將皇后廢了,好讓他心愛的董鄂氏當上皇后,當然此舉被孝莊文皇后加以制止了。
從史料上對她的評價,她應該是個忠厚淳樸的女孩,與孝莊文皇后感情融洽,對其他妃嬪亦友愛和善,這也是令她沒有步上廢后靜妃后塵的原因之一。
順治帝駕崩,康熙繼位,尊她為"母后皇太后",上徽號 "仁憲"。對比起佟佳氏,孝惠后的生平比較多,而且她還是幸運的,雖然順治冷落她,但康熙對她十分孝順,尤其在孝莊文皇后過身后,兩個同樣面對失去摯親的人,關系變得更密切了。
康熙見皇額娘所居舊宮殘舊,就建了寧壽新宮讓皇額娘居住。
康熙更多次奉母南巡,每當遇上大事,如廢立太子都會先問過孝惠后的意見,孝惠后亦十分關愛皇兒,對皇兒說的話十分信任,母子間的感情十分融洽。
孝惠后六十大壽,康熙命御膳房呈上"萬國玉粒飯";七十大壽時,年屆五十七的康熙帝更在皇額娘面前跳上充滿滿族色彩的舞蹈為皇額娘賀壽。
康熙五十六年,孝惠后病危,已六十有四的康熙帝不顧自己有病在身,在孝惠后床前陪伴在側。孝惠后還是敵不過病魔,在康熙五十六年走完了她七十七年的人生。
康熙,雍正及乾隆累加謚曰: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圣章皇后。
孝惠后并沒葬於丈夫順治帝的孝陵內(nèi),而是葬於孝陵旁的孝東陵內(nèi),這是清朝第一座單獨的皇后陵,為日后的皇后陵的興趣締造了基礎。
孝惠皇后(15世紀?-1522年)邵氏,明憲宗朱見深貴妃,生興獻王朱祐杬,岐惠王朱祐棆,雍靖王朱祐枟。明世宗朱厚熜的祖母,杭州昌化人。父為邵林。15歲進宮,得明憲宗之寵。初為宸妃,后晉封貴妃。嘉靖元年,上尊號曰壽安太后。十一月逝世,世宗本來想在第二年二月遷葬茂陵,大學士楊廷和等說道:“祖陵不當數(shù)興工作,驚動神靈?!辈粡模€是葬入茂陵。謚曰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xié)天祐圣皇太后,別祀奉慈殿。嘉靖七年七月,改稱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xié)天祐圣太皇太后。嘉靖十五年遷主陵殿,稱皇后,與孝肅周太后、孝穆紀太后一樣。終謚為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xié)天祐圣皇后。
古代有很多的陵墓都是合葬墓,很多都是皇帝和自己的皇后或妃嬪們合葬在一起的。而可能很多人理解中的合葬,就是兩個人埋在一起,在一個土堆里的意思,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得是兩個人一起死,或者后來下葬的要挖開墓放進去才行。但這樣就還是很奇怪的了。難道說古代皇陵在下葬之后都沒有封起來,兩人都死了之后才合葬嗎?
當然帝王的陵墓很大,肯定不止這一個地宮,還有其他的地宮,到時候后死的嬪妃或者是皇后就會葬入到這些地宮之中去,雖然和皇帝不是一個墓室,但是在同一個陵中,也算是合葬。而且還有一些地位尊貴的皇太后,可能繼任的皇帝是皇太后的親兒子,或者是為了表示孝順,甚至會為皇太后單獨再修建陵墓。
當然這是大部分古代朝代如此,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就是元朝,元朝由于采用的是蒙古人的草原安葬方式,安葬的地點完全是保密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先死了,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因為皇帝安葬之后,他的陵墓地點就成了絕密的,根本就不知道皇帝的安葬地點在哪里。所以這個時候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而且元朝的皇后數(shù)量有點多。
所以在中國古代皇帝和皇后合葬大致采取上述的幾種方式,很多時候是在同一個陵墓而不同地室。
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
清朝對于皇帝與皇后是否合葬在一個地宮里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那就是“卑不動尊”,就是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可以葬入皇帝陵的地宮,而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是絕對不能在葬入皇帝陵地宮里了,只能另外在帝陵旁邊單獨建造皇后陵。例如著名的孝莊太后,他是皇太極的妃子,按理應葬入沈陽昭陵,但是孝莊太后就以卑不動尊的理由,最后葬在東陵風水墻外,名為“昭西陵”。還有清代第一座皇后陵–孝東陵,為順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之陵,我們來看看當時禮部官員呈給康熙帝的奏折是怎么說的:“古來帝后有不合葬而自為陵行,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東,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擬“孝東陵”字樣,仰侯欽定。”從這段話可以很清楚清代的陵制,因為孝陵已葬入順治皇帝,地宮封閉不會在打開,即所謂卑不動尊。所以在孝陵東側單獨建皇后陵,取名孝東陵。后來的慈安慈禧太后定東陵也是如此。
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
清代時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是葬入皇帝地宮的,與皇帝合葬。但也有一個例外,就是著名的那拉皇后,說她巡游途中無故斷發(fā),乾隆皇帝大怒,但是并沒有廢除她的皇后名分,但是死后卻被葬入純惠皇貴妃地宮,而且不享供奉,不設神牌,甚至官方史料中都沒有記載,最后還是在守陵官員寫的《陵寢易知》中找到答案,這也是清朝懸案之一。咱們還以乾隆為例,乾隆皇帝裕陵地宮共葬入兩位皇后,三位皇貴妃,這些人都是死在乾隆皇帝之前的,陸續(xù)葬入裕陵地宮的,孝賢皇后是第一個葬入裕陵地宮的人,乾隆皇帝還親自送皇后棺槨葬入地宮,那之后肯定不能關閉石門啊,但不關門也不行,所以就用木門暫時封閉地宮入口,以免泄露地氣。此木門沒有皇帝特旨是不能打開的,以后其他皇貴妃也是這樣陸續(xù)葬入地宮,等到乾隆皇帝駕崩梓宮葬入地宮以后,才關閉地宮里的四道石門,填砌地宮隧道入口徹底封閉地宮。
綜上所述,清代時后宮的皇后及妃嬪們要想葬入皇帝地宮其實要有三個條件,一是要死在皇帝之前,這是最重要的,二是生前必須是皇帝特別喜歡的人,三是得夠一定的品級,至少為貴妃。一般都為皇貴妃。其實清代皇帝陵地宮最先開始先葬皇后的是康熙皇帝景陵,康熙二十年,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就一同葬入剛剛竣工的景陵地宮。如題主所問,先葬入的不是不封墓,而是暫時封閉,只有皇帝入葬后才徹底封閉地宮。
后來就有一個制度,如果皇后死于皇帝之前,則和葬皇帝,死于皇帝之后,則單獨建陵,以示卑不動尊。宋明清皆是如此。
文帝妻竇皇后陵在南陵北面,竇陵村西北,而《史記》之《外戚列傳》記載,竇皇后是與文帝合葬在一起的。漢文帝竇皇后陵 ,位于白鹿原北沿、毛西鄉(xiāng)任家坡村南二百多米處.陵高二十余米,封土底直徑達百米左右。竇后(?-公原前一三五年),清河現(xiàn)津(今河北衡水東)人。呂后時,為代王(劉恒)姬,代王入為皇帝,她被立為后。
歷史上的皇后陵
原始社會:伏羲帝妃女媧陵,帝嚳元妃姜螈墓,黃帝正妃嫘祖陵,舜帝娥皇、女英二妃墓。
商,紂王妃妲己冢。西楚,霸王妃虞姬墓。西漢,高祖呂皇后陵,高祖戚夫人墓,高祖薄姬陵,惠帝張皇后陵,文帝竇皇后陵,景帝王皇后陵,武帝李夫人蕖,武帝鉤弋夫人墓,昭帝上官皇后陵,宣帝許皇后陵,宣帝王皇后陵,元帝王皇后陵,成帝許皇后陵,成帝班婕好墓,哀帝傅皇后陵,平帝王皇后墓。東漢,光,昭烈帝甘、吳皇后陵,大帝步、潘皇后陵,武帝楊皇后陵。隋,文帝獨孤皇后陵,煬帝蕭皇后陵。唐,高祖竇皇后陵,太宗長孫皇后陵,太宗韋貴妃墓,太宗燕妃墓,高宗武則天皇后陵,中宗趙皇后陵,睿宗劉、竇皇后陵,玄宗楊貴妃墓,代宗沈皇后陵,德宗王皇后陵,順宗王皇后陵,憲宗郭皇后,穆宗王皇后陵,武宗王賢妃陵。北宋,太祖賀皇后陵,太祖宋皇后陵,太宗尹、符、李、李皇后陵,真宗潘、郭皇后陵,真宗劉、李、楊皇后陵,仁宗曹皇后陵,英宗高皇后陵,神宗向皇后陵,神宗朱皇后陵,神宗陳皇后陵,哲宗孟皇后陵,哲宗劉皇后陵,徽宗鄭皇后陵,徽宗韋皇后陵。南宋,高宗邢皇后陵,高宗吳皇后陵,孝宗謝皇后陵,度宗楊淑妃墓。遼,太祖述律皇后陵,景宗蕭皇后陵,圣宗蕭、蕭皇后陵,道宗蕭皇后陵。元,太祖孛兒臺皇后陵。明,太祖馬皇后陵,成祖徐皇后陵,成祖權妃墓,仁宗張皇后陵,宣宗孫皇后陵,英宗錢、周皇后陵,代宗汪皇后陵,憲宗王、紀、邵皇后陵,孝宗張皇后陵,武宗夏皇后陵,世宗陳、方、杜皇后陵,穆宗李、陳、李皇后陵,神宗王、王皇后陵,光宗郭、王、劉皇后陵,熹宗張皇后陵,思宗周皇后、田貴妃陵。清,太祖葉赫那拉氏皇后和烏喇那拉氏大妃陵,太宗博爾濟吉特氏皇后陵,太宗博爾濟吉特氏皇后(莊妃)陵,世祖佟佳氏、棟鄂氏皇后陵,世祖博爾濟吉特氏皇后及棟鄂氏、博爾濟吉特氏妃陵,圣祖赫舍里氏、鈕祜祿氏、佟佳氏、烏雅氏皇后及章佳氏皇貴妃陵,圣祖佟佳氏、瓜爾佳氏皇貴妃陵,世宗烏喇那拉氏皇后及年皇貴妃陵,世宗鈕祜祿氏皇后陵,高宗富察氏、魏佳氏皇后及高氏、富察氏、金氏皇貴妃陵,高宗烏喇那拉氏皇后陵,高宗和卓氏容妃(香妃)墓,仁宗喜塔臘氏皇后陵,仁宗鈕祜祿氏皇后陵,宣宗鈕祜祿氏、佟佳氏、小鈕祜祿氏皇后陵,宣宗博爾濟吉特氏皇后與烏雅氏皇貴妃陵,文宗薩克達氏皇后陵,文宗鈕祜祿氏(慈安)皇后陵,文宗那拉氏(慈禧)皇后陵,穆宗阿魯特氏皇后陵,德宗葉赫那拉氏皇后陵,德宗珍、瑾皇貴妃墓,遜帝婉容皇后。
清王朝皇后陵
建造的第一座皇后陵是孝惠章皇后(順治帝的皇后)的孝東陵,其布局為:神路區(qū)僅設一路三孔橋,宮殿區(qū)不設二柱門,其余則與皇帝陵相同。但由于當時制度尚不完備,在該陵內(nèi)又埋葬了28位順治帝的妃嬪,因此形成了皇后陵兼紀園寢的局面。我國封建社會中,有的朝代實行帝、后合葬制,皇后不單起陵,但也有不少朝代,將皇后陵建于帝陵附近。其中以完整、華貴著稱的首推清末慈禧太后的清東陵。慈禧姓葉赫那拉氏,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咸豐二年(1852年)入宮,被封為貴人,之后封懿貴妃,咸豐死后,她的兒子載淳登基為同治皇帝,母以子貴,又被尊為“圣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俗稱西太后。她多次實行垂簾聽政,把持清朝大權48年之久,光緒三十四年74歲時病死。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禧開始營建陵墓,地址選在咸豐定陵東面的普陀峪。慈禧陵與咸豐的皇后慈安陵同時興建,其平面布局和形制完全相同,都有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明樓、寶頂?shù)取A昴褂诠饩w七年(1881年)建成,用銀227萬兩。但慈禧對陵墓不滿意。光緒二十一年,慈禧借口年久失修,下詔把修好的隆恩殿和東西配殿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恩殿等建筑,雖然規(guī)模并未加大,但在作法上都極盡奢華糜費之能事。其外墻都是磨磚到頂,內(nèi)面墻壁,都是中間五幅捧壽,四周盤環(huán)萬字不到頭的磚雕圖案,圖案用黃金貼面。梁枋繪有貼金和璽彩畫,殿柱和檐柱也都貼金,整座大殿僅貼金一項,就用掉黃金4592兩,進入大殿,就像置身于黃金世界,一片金碧輝煌,氣勢非凡,尤其是64根金龍盤御柱,制作非常精美,即使是故宮太和殿的金色明柱也為之遜色。御柱為珍貴的黃花梨木一木構成,柱身嵌附有鎏金銅片制成的半立體狀飛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須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遠遠望去酷似真空凌空??上н@一杰作遭到帝國主義分子和軍閥的盜竊、破壞,已經(jīng)面目皆非了,僅剩空余的龍柱,柱上盤龍的痕跡仍依稀可辨。慈禧陵隆恩殿前的龍鳳彩石,其制作更是別出心裁,其他帝后陵寢的龍鳳彩石圖案皆為龍鳳并列,而且都用浮雕手法,而慈禧則役使工匠用透雕的辦法,安置了一幅龍在下、鳳在上的鳳戲龍畫面,一眼望去,滿天云霞,升騰奔涌,猶如活龍真鳳在彩云中飛翔舞動,非常動人。大殿周圍的漢白玉欄板上雕刻著游龍戲鳳,水浪浮云花紋,宛若活物。
被盜清陵
1928年,軍閥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慈禧地宮,將里面陪葬的財寶一擄而空。這座地宮是我國發(fā)掘的第一座皇后陵的地下宮殿,其石料全部用漢白玉砌成,晶瑩潔白,雕砌精美,以自然紋飾構成圖案,別具匠心。抬頭望去,似祥云浮動,
皇后陵
繚繞飄渺,令人神馳。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東陵是清王朝營建的最后兩座皇后陵,其規(guī)制基本參照了孝東陵,但又有所區(qū)別。一是在神路區(qū)增建了下馬牌和神道碑亭,三孔拱橋兩側對稱地增建了平橋;二是陵內(nèi)不再埋葬妃嬪,比起孝東陵來規(guī)制有所展拓。埋葬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由于是由暫安奉殿改建而成,因而規(guī)制極為特殊。一是神路區(qū)只設下馬牌和神道碑亭,未設橋涵;二是宮殿區(qū)建了兩層圍墻,外層圍墻的正面設置了隆恩門,內(nèi)層圍墻的正面設置三座琉璃花門;三是陵寢門設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墻上;四是隆恩殿為清代建筑等級最高的重檐廡頂。其規(guī)制與其他皇后陵迥異,當為特例。昭西陵鳥瞰在遵化清東陵,有座陵寢像一只孤雁,被建在了陵區(qū)界墻——風水墻之外、陵區(qū)總大門大紅門的旁邊。這就是昭西陵,是孝莊文皇后的陵寢。這座陵寢的主人就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孝莊文皇后。這座陵座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下馬牌、神道碑亭、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三座琉璃花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臺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前東側建有制作祭品的神廚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0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魏晉才女蘇蕙,歷史上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下一篇: 英國人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帶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