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武將為什么見到拿錘的人都要躲著走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兵器的重要性已經(jīng)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和肯定。在很多決定世界大局發(fā)展走勢的重大戰(zhàn)爭中,兵器都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關(guān)鍵作用,成為左右戰(zhàn)爭結(jié)局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圍繞兵器發(fā)展所進(jìn)行的“軍備競賽”,已成為超級大國必須要面對的一項嚴(yán)峻課題。
反觀在持續(xù)五千年的古代戰(zhàn)爭史中,冷兵器的發(fā)展和進(jìn)化則一直在較低水平徘徊,其發(fā)展進(jìn)化速度和威力,遠(yuǎn)遠(yuǎn)無法同現(xiàn)代兵器相比,但其在古戰(zhàn)場上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僅次于人的第二大關(guān)鍵因素。
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曾經(jīng)有過一種歷史極為悠久的古老武器:錘?,F(xiàn)代人對這種武器的認(rèn)知,大多來源于戲曲舞臺上的形象角色,如唐朝第一好漢李元霸擅長用錘,南宋岳家軍中有岳云為首的使錘武將集群“八大錘”等等,很多猛將都以擅長使錘而為大眾熟知,他們一旦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都是讓敵方武將躲著走的厲害角色。
在真實歷史中,古代戰(zhàn)場上的錘,與戲曲舞臺上的錘,還是有著不小的差別的。首先從錘的材質(zhì)上說,戲臺上的金錘、銀錘等制造成本限制,在現(xiàn)實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真實的錘以鐵制和銅制最多見。
其次,錘的重量也并非像戲臺或者評書所說,動不動幾百斤。從出土的古代錘兵器實物可見,錘的重量一般都在十斤以內(nèi),體積過大或者重量過大,都會給攜帶和使用帶來嚴(yán)重不便,因此戲臺上那種體積龐大金光燦燦的大錘,在古戰(zhàn)場上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
古代將士所用的錘的外形,與戲臺上的錘也差別很大。古代用于作戰(zhàn)兵器的鐵錘種類繁多,隨年代不同,大致有骨朵、蒺藜、瓜錘、鐵撾等名目。這些種類的錘大都有一個顯著特點:長長的手柄上,配有一個鐵制或者銅制圓頭,手柄長度大約五十公分左右,圓頭直徑大約在5公分以內(nèi),圓頭上有時還會鑄造有突出的鈍刺,以增加殺傷力。
古代將士在戰(zhàn)場上遇見李元霸、岳云等使錘的對手,在很多時候都會盡量避免與之交手,以免受到重創(chuàng),使錘的武將,也因此成為令人生畏的虎將的象征。這是因為,錘有一個獨特的隱秘功能令人生畏:透甲殺傷。
眾所周知,冷兵器時代,古代將士為了避免在戰(zhàn)場上遭受敵方兵器殺傷,都會身穿厚厚的盔甲。隨著兵器的發(fā)展,盔甲也在與時俱進(jìn)不斷進(jìn)化,并發(fā)展出很多質(zhì)地優(yōu)良、做工精致的著名盔甲,如唐朝明光鎧、西夏瘊子甲等,都具有絕佳的防護(hù)力,能夠抵擋大部分冷兵器侵害,使得刀槍劍戟和弓箭束手無策。
但錘出現(xiàn)后,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因為錘并不靠鋒刃殺傷敵人,而是依靠自身重量和揮舞產(chǎn)生的加速度,用重力鈍擊的方式,給敵方機(jī)體造成骨斷筋折的重傷。無論是鐵盔或者甲胄,在高速飛舞的鐵錘重?fù)粝?,都難以提供有效防護(hù),因此錘就有了其他兵器難以比擬的透甲殺傷力。現(xiàn)代出土的古代頭盔上,很多都有錘砸擊留下的凹陷和孔洞,可想而知錘的殺傷力有多大。正因為錘有這種獨特的透甲殺傷力,才會幾千年來沿用不衰,成為古代戰(zhàn)場上令人膽寒的可怕武器。
古代戰(zhàn)將為何遇見使錘的人就躲著走?
我國古典忠烈俠義小說里要說一個人武藝高強(qiáng),常常用“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來形容。其實我國歷史源遠(yuǎn)流長,說到冷兵器何止于十八件,這只是一個籠統(tǒng)之?dāng)?shù)。比如單說刀就有樸刀、腰刀、鉤刀、破風(fēng)刀、鬼頭刀、柳葉刀等等數(shù)十種,每一種以長短寬窄輕重又可往下細(xì)分,總之種類繁多。
在小說或評書里兵器也往往與人的身份長相對號入座,比如使劍的是俠客名士,使刀的是匪寇響馬,使槍的是白袍將軍,使斧的是粗鄙漢子。然而卻有這么一類重量級的兵器使用者卻往往被描述為少年英雄,這種兵器就是“錘”。
使錘的著名人物有李元霸、裴元慶、岳云等,個個都是小鮮肉。美少年不使用“槍”、“劍”這些個輕便靈巧的兵器,偏偏鐘愛這種笨重家伙,有些個難以讓人理解,可還別說,這么一安排不知何故反倒覺得氣質(zhì)更搭。也許這就是少年的力量美吧。
在演義小說里李元霸使用的是一對擂鼓甕金錘,單個重達(dá)四百斤,這一對就要八百斤。這當(dāng)然是作者夸張的寫法了,世界上沒有人能使得動這么重的兵器,即使拿起來也幾乎不可能。雖然如此,卻不影響“錘”給人留下的“重型坦克”的印象,事實上也是如此。
現(xiàn)實中一般的鐵錘單柄十來斤重,盡管不能跟李元霸四百斤的擂鼓甕金錘相提并論,但要是在戰(zhàn)場這一錘下去能量也是驚人的,一般的武將見到對面使錘的都躲得遠(yuǎn)遠(yuǎn)的,因為“錘”還有一個令人生畏的功能,那就是“破甲”。
正所謂有矛就有盾,冷兵器時代,盔甲的發(fā)明使得戰(zhàn)場上的有生力量得到很好的保存,隨著兵器的改良,盔甲也在對應(yīng)地不斷進(jìn)化,并發(fā)展出眾多的優(yōu)質(zhì)盔甲,其中最上等的具有極強(qiáng)的防護(hù)能力,可以抵御絕大部分的兵器,刀劍槍和弓箭等都拿它沒有辦法。
不過再好的盔甲也都有一個克星,那就是錘。與其它兵器不同,錘依靠的是自身重量的鈍擊來殺傷敵人。只要被錘擊實,無論敵將穿戴的是什么盔甲都免不了五臟受損,斷骨折筋。這就是錘獨有的透甲殺傷。在現(xiàn)代出土的古人戰(zhàn)盔上,留有許多被錘砸擊的凹陷,可以想象錘的殺傷力有多恐怖。正因為錘是盔甲的克星才會千百年來沿用不衰,讓許多戰(zhàn)將都多躲著走。
因為押解公差們手里的水火大棍與腰刀,真不是吃素的!
武俠影視中的公差,似乎很弱雞,隨便哪個好漢,都能輕松兩下就將之打翻了。而實際世界中提著大棍的公差,那是很嚇人的!
所謂江湖好漢,與人真打過二三次,有的就能吹二三十年。古代公差因職業(yè)關(guān)系,打傷打死人幾十上百次也不稀罕。俗話說:打得越多,下手越準(zhǔn)。就真打經(jīng)驗而言,公差們遠(yuǎn)超許多所謂的好漢。
我畫張圖,看看,若無武松的本事,你覺得,那位戴著木枷、腳鏈的犯人,干得過這倆武裝齊全、五大三粗、兇神般的公人嗎?
逃跑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發(fā)配雖苦,好歹還活著,刑期滿后還有與家人再聚之日。中途跑了,那就是死罪,若無上梁山的本事,萬一逃跑失敗,或當(dāng)場死于大棍之下,或者,待再被抓獲之日也將人頭落地。
所以,就算武藝絕倫的林沖、武松,在發(fā)配時也從沒想過中途逃跑。武松血戰(zhàn)飛云浦,脫枷而走,那是因為有人要半道殺他,否則他也不會跑。
討論一下古代發(fā)配充軍的犯人逃跑有多難。
一:沉重的包鐵木枷與腳鐐手銬戴著,讓人怎么逃? 古代木枷重者百斤,不過那是枷死囚的。
發(fā)配充軍者非死罪,又要戴著千里跋涉,所以大概輕者七八斤重,連頸帶手鎖住,牢固的很,主要是用于限制犯人手臂自由。這就是防脫逃的利器。
這種木枷,力氣能打死老虎的武松,也得靠殺手幾刀全砍在了枷上,才得以脫枷。否則,他也脫不開。
所以,若沒有遠(yuǎn)超打虎英雄武松的力氣,想依靠自己之力脫枷,想都別想!
再說了,還有粗鐵鏈制成的鐐銬鐐著腳,讓人走路只能邁小步,這東西比枷更堅固。
這樣,手腳皆被鎖住。還怎么逃跑?
二:押解公差皆全副武裝,且都是身強(qiáng)力壯的打人老手。 公差或許不是武林高手,但因為他是牢獄公差,百分百的是打習(xí)慣了人的。尤其用水火棍打人,棍頭落點準(zhǔn)、下手黑,每棍保證全敲在人體要害部位,棍棍都能打出透骨之力,決不會偏差。
實際武林高手是假的!
而像打慣了人的公差,心狠手辣又打得準(zhǔn),那就是高手了。
公差的武器裝備,就是一根水火棍,一把鐵尺,一把雁翎鋼刀。
咱就按小說情節(jié)論,二位公差押解一犯人充軍。
以二對一,行走坐臥皆牢牢盯著,一個戴著枷鎖鐐銬的犯人,哪怕渾身武藝,是條猛龍,也翻不過來的。
戴枷犯人步行走路,而公差或許還有小毛驢代步,犯人的體全耗在了艱難步行中,公差的體力則全留著準(zhǔn)備鎮(zhèn)壓犯人。這叫以逸待勞,可扺消十年武藝。
注意,武松是虛構(gòu)的!現(xiàn)實中,哪怕有泰森一樣的拳頭,只要枷鎖鐐銬戴上,一身本事就廢了,二個持棍佩刀的公差,足以將之押解到二千里外。
所以,逃跑是不可能的,會讓公差輕則打殘,重則當(dāng)場打死。
三:就算逃走了,也是上天無路、入地?zé)o門。 實際,古代比現(xiàn)在更難藏身。來分析一下。
(1)藏身于山野可行嗎?
古代確實山林野地多,但這山野中能隨便藏人嗎?林中豺狼虎豹遍地,那是萬萬不行的!
所以,別讓電影中動輒露宿山野給騙了。
就連孫悟空護(hù)唐僧西天取經(jīng),他們也不選擇露宿,每天必要找村舍或寺院投宿,因為露宿實在太危險了。
(2)那也投宿村莊寺院可行嗎?
不行!
唐僧等人,行裝馬匹齊全,一看就是正經(jīng)行路人。而犯人出逃,身無長物,來歷不明,臉上刺著字,沒人會留他。貿(mào)然進(jìn)入村莊,弄不好就有人召集村上青壯,直接擒拿報官了。
(3)進(jìn)城行嗎?
也不行!
古代城里人,不像現(xiàn)代,啥人都可以進(jìn)。
進(jìn)城門要查驗身份,現(xiàn)代有身份證,古人出門也得有官府路引。
明代官府開出的路引。
身份不明,城門處就讓守城士兵直接擒了。
就算混進(jìn)了城。古人沒有人口流動,每條街坊,同街坊之人全很熟,只要有來歷不明的陌生人,也是很可能就捕快找上門了。
所以,古代流配犯要中途逃走,那十之九九,全是死路一條。
(圖來自網(wǎng)絡(luò))
因為被發(fā)配的人雖然有罪,但不傻,倘若在流放途中逃跑,哪怕成功也會帶來更壞的結(jié)果。
自古以來,流放就是非常嚴(yán)重的一種刑法,被流放者要從舒適安逸的環(huán)境跋山涉水?dāng)?shù)千里,來到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的邊疆地區(qū),或是成為戍守邊疆的炮灰,或是成為披甲人的奴隸,不但要忍受一年四季嚴(yán)寒酷暑,還要免費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流放僅僅好過死刑一絲罷了。既然被發(fā)配邊疆是如此痛苦的一件事,為何犯人不選擇中途逃跑呢?
筆者認(rèn)為,犯人不選擇逃跑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逃跑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古時候犯人想要在流放過程中逃跑,難度系數(shù)簡直比當(dāng)代犯人越獄還要大!
和電視劇中看到的情節(jié)相似,古代犯人在被流放前會被 戴上手撩腳鐐 ,嚴(yán)重一些的甚至還會 掛上一個幾十斤重的木枷 (當(dāng)然要是長途跋涉應(yīng)該會換成幾斤重的), 這一系列措施完全束縛住犯人的行動能力 ,連走上兩步都不容易,更不要說趁機(jī)逃跑了。
不僅如此, 流放途中并非只有犯人,還有負(fù)責(zé)押解工作的官差。 如果流放路途較短,押解人員則是有編制的官差,要是路途較遠(yuǎn),官府會找來一些游手好閑的地痞無賴,命他們負(fù)責(zé)押解工作。
這些人沒有其他本事,就是敢打敢拼心狠手辣,對他們來說押解工作有不少油水可以撈,自然會愿意認(rèn)真完成, 如果有人打算中途逃跑,就是斷了他們的財路,這些地痞流氓會用手中的水火棍與腰刀讓犯人明白 社會 的險惡。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犯人武藝高超,是不是可以在擊敗押解人員后跑路?
對此筆者只能說大家想多了,因為 古人的戰(zhàn)斗力遠(yuǎn)沒有我們相信的那么強(qiáng)。 項羽算是古人武力值的天花板了吧?可即便是他,在垓下之圍中全副武裝也僅僅只能擊殺敵軍百余騎。
從這里我們能看出, 古代那些武藝高強(qiáng)的將領(lǐng),最多只能單挑幾十個人,并且還必須建立在帶來武器裝備的基礎(chǔ)之上,要是赤手空拳,隨便十來個士兵就能將其拿下 ,至于“千人敵”“萬人敵”只不過是夸張的比喻罷了。
日本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3名技藝高超、體力不凡的擊劍高手迎戰(zhàn)50名普通擊劍手,每個人身上掛著一個氣球,氣球破裂代表死亡。
最終結(jié)果是,這3人僅僅殺了25個人,便因體力不支折損了2人,剩下一名高手單獨殺死4人后同樣敗下陣來。
由此可見,哪怕再強(qiáng)的人體力值都有上限,而且這個上限并不夸張。
公平對決的情況下尚且如此,犯人被手撩、腳鐐、木枷束縛住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 全副武裝的押解人員占盡優(yōu)勢,哪怕犯人武藝再高強(qiáng)也無法與之抗衡,況且大部分犯人毫無武藝可言,倘若反抗換來的只能是一頓毒打。
所以,想要在押解人員的眼皮底下成功逃跑,難度系數(shù)大的離譜。
二、逃跑成功后無路可走
逃跑只能算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逃跑成功后該如何生存下去,此時犯人將面臨更大的困難。
逃跑成功后,犯人有兩條路可以走:
①前往其他城鎮(zhèn)村落,隱姓埋名茍且偷生。
②跑到荒無人煙的山溝溝里,自給自足。
但仔細(xì)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條路都行不通。
先說第一條路。眾所周知,古代為了防止一些奇奇怪怪的人亂入,各城池之間 以路引作為憑證,只有擁有路引的人才能進(jìn)入城池 ,作為被發(fā)配邊疆當(dāng)苦力的犯人,怎么可能會有這種東西?
即便犯人僥幸進(jìn)入城池,也根本無法生存。哪個客棧旅館敢留宿一個戴著手撩腳鐐的陌生人?哪個百姓敢將貨物賣給形跡可疑、鬼鬼祟祟的外人?
不僅如此, 古代官府還會根據(jù)犯人的罪行,在他們的臉上刺字,這就是所謂的“墨刑” 。刺字的目的不僅僅是羞辱犯人,也是為了增加犯人的辨識度,讓他們無處可逃。
所以, 被流放者逃跑成功后如果選擇進(jìn)入城池,無疑是自投羅網(wǎng) ,要不了多久就會被抓回來,接受更加殘酷的懲罰。
既然第一條路行不通,那我們再來看看第二條路。第二條路本質(zhì)上要避開所有人煙,找到一個荒郊野嶺獨自生存,可這要面臨的困難一點也不小。
跑到荒郊野嶺有很大概率遇上豺狼猛獸,或者落草為寇的土匪,試問被束縛手腳的犯人如何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哪怕他們運(yùn)氣好,避開這一切,那又該如何獲取足夠的食物與水源?如何搭建適合自己居住并且具備一定防御力的房屋?要是不小心染上疾病又該如何是好?這種種問題,絕大部分百姓都無法解決,更不要說戴著手撩腳鐐的犯人了。
因此,第二條逃跑路線也是困難重重,基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所以說,哪怕犯人成功逃跑,也幾乎沒有生存下去的可能,這也是他們不敢中途逃跑的原因之一。
三、逃跑成功后會連累家人
身為犯人,他們的一切信息都被官府登記在冊,包括家人的身份信息與住址 ,這樣的把柄被官府握在手中,時刻提醒著犯人不要逃跑,否則必然會禍及家人。
拋開那些舉家上下都被流放的情況不談,如果家中只有一個或者幾個人被流放,他們?nèi)羰侵型咎优芫褪菍ψ约杭胰说牟回?fù)責(zé)任。
古代的家族觀念非常濃厚,很多人為了家族的利益寧愿犧牲自己的生命,只有少數(shù)極度自私的人才會將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家族的痛苦之上。
所以,有了家人作為牽掛,犯人也不敢在流放途中逃跑。
執(zhí)筆君言 總而言之,在逃跑的成功率微乎其微、逃跑成功后無路可走、逃跑成功后會連累家人三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古代被發(fā)配的人不敢中途逃跑,這是對自己生命的負(fù)責(zé),也是對家人安全的負(fù)責(zé),諸位讀者,你們怎么看?
在古代,發(fā)配、流、徒是一種相當(dāng)重的懲罰。
或者是開荒,或者去充軍,要承受相當(dāng)繁重的體力勞動,環(huán)境也相當(dāng)惡劣。
那么,這些人為什么中途不跑呢?
不是不想跑,是根本沒法跑。
第一,要解決怎么跑的問題。
流放發(fā)配,是由專業(yè)的人員一路看管,他們整治你的法兒多著呢,你說不定還帶著鐵鏈子呢,你咋從人家眼皮子底下跑掉?
第二,要解決往哪跑的問題。
回家,肯定是不可能了,家里肯定被嚴(yán)密監(jiān)視。
那么,上梁山?嗯,哪有那么多梁山讓你上?人家收你不?你上了梁山之后家里第小怎么辦?
朝城市里面跑?你咋生存?打黑工?有身份證明嗎?沒有?立馬報官!小店可不敢收你這樣來路不明的。街頭的巡邏人員不是吃素的。
或者躲到農(nóng)村去?農(nóng)村的保甲制度更嚴(yán)格。你一生面孔,一出現(xiàn)絕對被鄉(xiāng)丁拿下。
最后一個選擇,躲到深山老林去。可問題是你躲到深山老林,那么惡劣的環(huán)境,還不如去戍邊呢!
所以,你若逃跑,最大的難題,是沒有地圖、沒有GPS,最后,你會迷路的……
第三,你得解決家人的安頓問題。
要是一家人被流放,估計你是不敢跑了。
可如果流放的只是你一個人,你一跑就害了你全家啊。
再說了,只流放你一人,罪不及家人,皇恩浩蕩啊是不?你應(yīng)該感激啊,還跑啥?
第四,你得考慮后路
萬一哪天大赦天下呢?
萬一你剛跑了赦令下來了呢?
萬一家人使了銀子又把你整回來了呢?
萬一突然想起你來開恩召回呢?
萬一你的案子翻案呢?
好吧,我說了這么多,你還是要想要逃跑!那么,先練就武二郎那樣一身本領(lǐng)吧!
首先,流放的地方,離自己的家鄉(xiāng)都會比較遠(yuǎn),比如說流三千里。在那個沒有高鐵,沒有 汽車 ,差不多靠走的時代,三千里,如果說你逃回來要多久?
另外,那個年代的道路不靖,土匪、路霸,占山為王的草寇層出不窮,也許你長途拔涉走了兩千里,眼看家鄉(xiāng)在望,在一個小山道上想要歇歇腳的時候,背后響起一聲吼:“此山是我開,此路是我栽。。。。?!毕胂胧鞘裁锤杏X,萬一一看是一個窮光蛋,劫匪惱羞成怒之下,大刀一揮,那你也只能穿越了。
還有,那個年代除了學(xué)子(最起碼是舉人、進(jìn)士)出行沒有路引的限制之外,你出個村,趕個親戚,都要找里長開個路引的,上面所具你的相貌,出生年月、籍貫,到何處辦何事,幾時回等。沒有這個玩意,你被逮住,那可是要判大罪的。
最后,古代還有一個坑爹的保甲制度,也就是說在你的流放地,你除了做苦工之外,還有一大堆的吏員,鄰里、同事天天瞅著你,萬一哪天你失蹤了,他們脫不了干系的。
總之,你如果想要逃回家鄉(xiāng),要過以下幾關(guān):
一、在接受勞動改造的同時,還要不斷地積累你三千里行程的吃喝拉灑,那個時候,主要的貨幣是銅錢,一貫一千錢,想想吧,這得多大的體積;銀子體量小,但是明清之前,中國銀子的儲備量不足,你所在的地方,階層,很難接觸到,你也很少能花得出去。
二、想辦法,弄一個路引。這玩意雖說防偽程度低,但是對于當(dāng)時目不識丁的大多數(shù),想仿造,真的不容易。
三、上路,你得躲開領(lǐng)居、同事、上級的監(jiān)視,并讓他們相信你消失至少五天以上的理由,然后才能上路。萬一被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以你的腳力,肯定不好躲過官府的搜查。
四、你千方百計,背著巨大無比的行囊,揣著仿造的路引,躲開了官府的搜查,悄悄地上路,三千里路,慢慢地足,家鄉(xiāng)越來越近,你萬分幸運(yùn)地躲過了山間的野獸,剪徑的小賊,各地關(guān)卡的盤查,千里迢迢回到了家。
你敲開了自己家的門,你的妻子見到你,驚呆了,不相信你竟出現(xiàn)在她眼前,抱頭痛苦之后,她一咬牙,把你往門外推:官人,趕緊回去吧,不要害了自己的家人,我們的孩子。
你一回頭,只見里長,還有鄰居都冷笑著圍了上來。
對了,還忘了一點,您臉上的那個金印真是愈發(fā)顯眼啊。
能跑的話當(dāng)然會跑了,關(guān)鍵是得能跑了算啊!我們看古典小說或者影視劇中,好像被發(fā)配的人,只要武功高強(qiáng)或者有人幫忙,就可以很輕易地逃之夭夭,實際上根本沒那么簡單。
古代一直講究“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所以古代帝王有時候也會慎用死刑,以示自己的寬仁博愛之心,那作為死刑的一種格外開恩的刑罰“發(fā)配”就應(yīng)運(yùn)而生了。
而發(fā)配之刑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有記載,比如《尚書·堯典》中就記載了,舜對當(dāng)時的華夏族部落首領(lǐng)共工、驩兜(Huān dōu)、三苗、鯀(Gǔn)的處罰:
這里的共工、驩兜、三苗都是被處以發(fā)配之刑,那發(fā)配作為死刑的替代刑罰,肯定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輕松,更不是簡單的游山玩水。
首先, 由于古代交通不發(fā)達(dá),馬匹等都是少之又少,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靠雙腳開11路車走路,而被流放的犯人更是要戴著重重的枷鎖跋山涉水,可以說苦不堪言。
其次, 流放之地都選在邊遠(yuǎn)苦寒的地方,被流放之人要走上千里路,并且流放原則是“南人北發(fā),北人南發(fā)”,反正就是要折騰犯人,水土不服都是小事,挨凍受罪才是真的。
最后, 由于流放過程中,不僅犯人遭罪,押送他們的官差同樣也跟著受苦,所以心中自然有怨氣,對犯人拳打腳踢在所難免,很多犯人都沒到達(dá)目的地就被折磨死了。
再加上很多被流放之人,終生都難以回到故土,而古人講究落葉歸根的傳統(tǒng),這對于他們來講,不只是身體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沉重打擊。
所以說,古人是非常害怕發(fā)配之刑的,有時候?qū)幵高x擇死,也不遭這份罪,其實他們大多都想過跑,只不過想完之后,就不想跑了,并且不敢跑、不能跑,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原因:
我們知道,被流放的犯人都要戴著重重的枷鎖,并且有官差的嚴(yán)格看管,這些官差可不是吃素的,身體強(qiáng)壯、手持兵器,普通人根本打不過他們,更何況有枷鎖束縛,更是沒有機(jī)會逃跑。
而且這些犯人基本上沒地方跑,他們面對的,要么是荒郊野嶺,要么是大漠黃沙,再就是冰天雪地,本來身體就非常虛弱,所謂的武功高強(qiáng)之人更是少之又少,跑出去就是死。
自宋朝開始,官府還會在被發(fā)配之人的臉上刺上金印,可以說直接就給犯人打上了標(biāo)簽,這樣無論犯人跑到哪里都會被發(fā)現(xiàn),然后重新抓起來,所以根本無處安家。
而隱藏在深山之中,更是不可能的,我們今天看的那些荒野求生節(jié)目,并不適合古人,幾乎沒有人能夠在那種荒蕪的自然環(huán)境中獨立生存。
根據(jù)古代刑法,如果在流放中途逃跑的話,官差有權(quán)在抓捕過程中,直接將其斬殺,正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沒有幾個犯人有這個膽量。
而很多時候犯人被流放都是拖家?guī)Э诘?,如果自己跑了,是會連累家人的,就像今天的人們,一想到家人,那很多事情自然不能做了。
被發(fā)配流放之時,更不會有朋友來救援,因為那是死罪,而劫囚徒的行為,其實大多都是武俠小說中的描述,現(xiàn)實中都是“各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被流放的犯人很多人還心存幻想,萬一被法外開恩特赦了,那就有機(jī)會重回故土了,但如果跑了,就沒有機(jī)會特赦了,比如《唐律疏議》中就有關(guān)于這方面的規(guī)定:
而且,這些犯人都知道,就算僥幸跑了,也會被朝廷一直通緝,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們根本跑不到哪里去,所以在被發(fā)配時,很多人就已經(jīng)斷了這個念頭。
所以,在古代被發(fā)配之人是很難逃跑的,因為有嚴(yán)格的押送制度、殘酷的連坐制度,再加上人生地不熟的,跑了根本沒法生存。
而被發(fā)配之人到達(dá)目的地之后,通常也只是苦力,是最底層的存在,比如清朝的時候,很多都是被發(fā)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終生過著被剝削壓迫的日子。
不過,也有一些文人墨客或者擁有特殊技能的人,會給發(fā)配之地帶來影響,促進(jìn)當(dāng)?shù)氐奈幕?、教育、?jīng)濟(jì)發(fā)展水平。
比如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屈原被流放后,寫出了流傳至今的《離騷》。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被清朝發(fā)配到寧古塔后,組織成立的詩社“七子之會”,是黑龍江第一個詩社。
并且張縉彥寫出的散文集《意外集》,也是黑龍江的第一部散文集,這都在客觀上促進(jìn)了當(dāng)?shù)氐奈幕逃健?/p>
而有著一技之長的人,更有可能把中原地區(qū)的技能帶到發(fā)配之地,比如耕種、 美食 、風(fēng)俗等等,雖然這方面在 歷史 上記載的相對較少,但也必然進(jìn)行著各方面的融合促進(jìn)。
能跑的話誰都會跑,古代的犯人發(fā)配邊疆,一千個犯人基本上沒有一個能真正的到達(dá)所謂的邊疆,大多數(shù)裝個樣子走個幾天,就被殺死了,對外就說是水土不服病死了!你想想吧,有誰愿意陪你一個犯人走今年風(fēng)吹雨淋的到國境?
從古至今,良知都是一個人做人的底線。而守法也是良知中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比如《水滸傳》中,除了李逵那種“混不吝”的貨色除外,其中的大部分人不是到了走投無路、萬不得已的時候,在其內(nèi)心深處還都是保留著一點盡量“守法走正道”的念頭。“智劫生辰綱”,雖說是劫了貪官的贓款,但如果不是被“破了案”,他們也不過就是想用這些個贓款給自己過幾天好日子,絕不會去梁山聚義為匪的。
魯智深殺了鎮(zhèn)關(guān)西,走投無路之際,寧可把出家當(dāng)和尚作為安身立命的選擇,也不愿意過被官府通緝的那種“忙忙似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wǎng)之魚”的惶恐日子。林沖在野豬林險些被董超、薛霸殺死,但當(dāng)魯智深救了他要殺兩個公人時,他不是還拼命的阻攔了下來。為什么?在他眼里,被發(fā)配到滄州,頂多是個“賊配軍”,還不至于死罪,殺了公人,就必是死罪無疑了!
沒得知大赦的消息時,宋江知道自己是死罪,所以到處流竄不說,還打算到梁山入伙?;丶液舐犓习终f“皇帝大赦天下”了,自己雖是罪犯,但不至于死了,當(dāng)即改逆為順。路過梁山再劫他上山時,不是立馬就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zhuǎn)彎嗎!
在古代,只要不是“斬立決”,不是“秋后問斬”,充軍發(fā)配便是一條活路。既然有活路了,那就繼續(xù)本著“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原則吧,干嘛非得再把自己逼向絕路呢?再說了,發(fā)配的路上,要戴上木枷,弄不好還要戴上腳鐐,身邊又有兩個手拿水火棍、形影不離的押解公人,跑是那么容易跑的嗎?
即使是沒殺公人,只是把他們打暈后跑了,跑哪去呢?滿大街做公的的公人,各城縣都貼著緝拿的告示,那么好跑嗎?武松、林沖武藝高不高?不是一個從此變成了行者,一個被柴大官人假借打獵為名護(hù)送,方才逃出的縣城嗎!
逃出了犯案地就萬事大吉了嗎?唯一的出路就是聚集山林當(dāng)土匪??赏练擞质悄敲春卯?dāng)?shù)膯幔?/p>
所以,一個人不到了實在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還是想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生存的。這,就是發(fā)配犯人中途不跑的原因之所在。我這說法您同意嗎?
古代被發(fā)配的人不是不想跑,是根本跑不了。
為啥?遠(yuǎn)了不說,看《水滸傳》就知道了。
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因為老婆被高衙內(nèi)看上了,隨便找個理由就把他給發(fā)配到草料場,也沒敢跑,后來被人陷害燒了草料場,才被逼無奈去了梁山落草為寇。
還有梁山老大及時雨宋江,因為殺了自己老婆閻婆惜,被發(fā)配江州。
還有武松這個也是耳熟能詳?shù)牧?,因為西門慶和潘金蓮也被發(fā)配了。
這仨人最后都上了梁山,而不是找個地方隱居,為啥?
因為臉上都刻了字。
沒錯,古代發(fā)配的人都要在臉上刻字,寫上所犯何罪發(fā)配何處。這字一旦刻上可就是紋身的效果了,一輩子洗不下來,而且是在臉上。
隨便想想,大街上人來人往,這時過來一個臉上刻字的人,嗯,瞬間就被巡邏的捕頭給抓回去了。
所以,不是不想跑,是根本沒法跑。
因為逃也逃不掉,古代被發(fā)配充軍的犯人他們臉上都刻了字,任你什么辦法也除不掉,走到那里別人都會認(rèn)出他們是犯法的人又會被抓回去的,所以他們干脆就不跑啰。
首先 歷史 上也曾有犯人在中途逃跑,但是這個是個小概率的事件,總的說起來幾乎是沒有人會在發(fā)配的途中選擇逃跑的。那么為什么這些犯人不逃跑呢?我們先看看 歷史 大環(huán)境,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戶籍制度,統(tǒng)治階級是不希望人民到處亂跑的,因此每個地方有多少人,街坊鄰里的都知道,只要一個地方來了陌生人,很快當(dāng)?shù)厝司蜁弥?,他跑了去哪?回家?家里面肯定是不能去的?/p>
去另外一個地方生活?這更不靠譜,只要是官府管轄的地方,你去了之后拿不出合理的證明,立馬就會被抓起來的,第二個原因,發(fā)配去往的地方都是邊疆,你半路跑了,也不認(rèn)識路呀,往哪里跑?當(dāng)土匪?在古時候土匪不是那么好當(dāng)?shù)?,并不是說你去了就能入伙,碰到人家心情不好一刀砍了那可是真的倒霉。
第三個原因,你還有力氣跑嗎?在發(fā)配過程中雖然說看守的人少,可是他們也不傻,都是讓犯人帶著鐵鏈子之類的東西,逃跑幾率不大,被發(fā)現(xiàn)就是一頓毒打。如果是一家被流放,那就別想著逃了,一家老小無法逃,如果一個人跑了,那也得為家里人想一下,就算自己跑了,家人能不受牽連嗎?
古代每個朝代都會定期的大赦天下,在古代很多人犯事之后都選擇遠(yuǎn)走他鄉(xiāng),落草為寇,等到大赦天下的時候在回來。還有一點,被發(fā)配的犯人基本臉上都是要刻字的,去哪人家都知道這個人是逃犯,因此很少會有人選擇逃跑的。
一,長兵器
青龍偃月刀
因刀背如鋸齒,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一種刀刃部分為半月形,刀上鑄刻有龍的大刀。偃月,半弦月。偃月刀,出現(xiàn)于唐宋時代,用于操練,以示威武雄壯,并非實戰(zhàn)所用。
《三才圖會·器用》卷六:“關(guān)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br>
丈八點鋼矛
又明丈八蛇矛,長一丈八(約4.14米)的長矛,名為蛇矛并不是矛頭象蛇形,而是指其長度似蛇不要以為象金蛇劍那樣)。歷史上張飛所使矛沒有名稱,而東晉的陳安曾用過丈八蛇矛。
矛長丈八尺曰俏,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敵陣之矛也。(漢劉熙《釋名·釋兵》)
鐵脊蛇矛
程普用的長矛,其矛桿為鐵鑄,曾用它于汜水關(guān)刺死董卓的部下胡軫。
而在現(xiàn)實中的鐵脊蛇矛應(yīng)是矛頭為鐵鑄:
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長,二為刃、一為。刃之脊隆起,脊之兩旁微陷,以通空氣,取其刃而易拔也。(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
涯角槍
趙云的槍,意思是“海角天涯無對”,出于《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漢時的槍與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長木桿或竹竿為桿,裝上銳槍槍頭,配以槍纓即制成。
諸葛槍
諸葛亮曾制造過兩丈長的木柄槍和二丈五尺長的竹柄槍,都加上鐵制槍頭。出于《事物紀(jì)原》。這大概是三國時期最長的兵器了。
方天畫戟
因其戟桿上加彩繪裝飾,又稱畫桿方天戟,是頂端作“井”字形的長戟。據(jù)《蕩寇志》記載,呂布的畫戟重四十斤。在《三國志平話》呂布之戟長一丈二。歷史上,方天畫戟是一種儀設(shè)之物,并非用于實戰(zhàn)。
長柄鐵錘
西羌國元帥越吉的兵器,重一百斤,因為是長柄,所以打擊力比普通錘強(qiáng)的多,但使用者本身也要有相當(dāng)?shù)募记珊土α浚褂脮r硬砸實架,其用法有涮、拽、掛、砸、架、云、蓋等。越吉曾用它殺得關(guān)興膽寒,并將其打落斷澗,但隨后就被關(guān)羽(鬼魂)打跑。
武安國也用長柄鐵錘,可只重五十斤。
鐵蒺藜骨朵
番王沙摩柯的兵器,古代兩種兵器的混稱。蒺藜,即蒺藜棒,棒頭附以鐵刺、鐵丁,如刺猬毛,因其壯如蒺藜,故名。此兵器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骨朵,也屬兵器棒類,一端如蒜頭狀,用以打擊敵人。
大斧
徐晃的兵器,通常用這兵器的武將都是猛將型的,如西涼大將韓德,零陵邢道榮。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摟、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
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釋名·釋用器》)
蘸金斧
東吳孫桓部將李異的兵器,是在斧頭上鍍金的大斧。
三尖刀
紀(jì)靈的兵器,重五十斤,又稱三尖兩刃刀。刀尖分為三支,"山"字形,中支形似劍狀略高,兩翼支稍低,兩面開刃,鋒利無比。刀柄后端有一三棱形鐵鐏,其用法以扎、絞為主。紀(jì)靈曾用它兩度與關(guān)羽交戰(zhàn)。其主要打法為支、拿、架、別、削、刺。
截頭大刀
龐德的兵器,其刀頭比普通大刀短一段,但刀背卻要厚不少。另南蠻孟獲的部下忙牙長也用這家伙(是個菜鳥)。
馬岱寶刀
馬岱和鐘繇交戰(zhàn)時用的刀,其實對付鐘繇這號書法家根本是殺雞用牛刀。
古錠刀
孫堅在汜水關(guān)時用的兵器。被關(guān)羽所斬的徐州刺史車胄也是用這刀的。
衠鋼槊
周泰在赤壁之戰(zhàn)時用的兵器,是純鋼的長槊。
丈八長標(biāo)
孟獲之妻祝融夫人的兵器,是南蠻的特有武器。
王雙大刀
王雙用的大刀,重六十斤。
二,短兵器:
呂虔刀
晉書記載:呂虔有一口寶刀,聽人說,要位登三公,才可佩帶,便把它送給了別人。
龍泉劍
程普于赤壁之戰(zhàn)時用的寶劍。后晉張華夜觀天象,見牛,斗之間有劍氣照于江西,于是在滅吳之后,派預(yù)章人雷煥去豐城任官,結(jié)果在縣衙后石匣中找到龍泉,太阿二劍。
倚天劍
曹操所有,取宋玉的《大言賦》中“拔長劍兮倚長天”的話命名?!度龂就ㄋ籽萘x》稱曹操用倚天劍鎮(zhèn)威,青釭劍殺人。
青釭
砍鐵如泥,鋒利無比的寶劍。曹操交于夏侯恩佩之,后在長坂坡被趙云殺其奪之。
七寶刀
刀長尺余,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曹操曾向王允借刀,用以謀刺董卓。
雙股劍
又稱雌雄劍,劉備起兵時請良匠用鑌鐵打造的。一鞘雙劍,據(jù)說兩劍可和為一把寶劍使用。
松紋廂寶劍
共兩口,南蠻王孟獲和諸葛亮第一次對陣時的兵器。其劍身上鑲有如松紋一樣的劍紋。
孟德劍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三尺六寸,獻(xiàn)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思召劍
袁紹所有,上銘曰思召?!豆沤褡ⅰ吩B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臥所,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
飛景三劍
曹丕所造。《典論》曰,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長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厲以(石)諸。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
余好擊劍,善以短乘長。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于百辟,其始成也。五色充爐,巨橐自鼓。靈物仿佛,飛鳥翔舞,以為寶器九,劍三:一曰飛景,二曰流采,三曰華鋒。
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三,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兩,淬以清漳,厲以(石監(jiān))諸,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其二名流采,色似采虹,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四兩。(《曹丕集,劍銘》)
文士劍
楊修獻(xiàn)于魏文帝曹丕的寶劍。 魏文帝愛楊修才,修誅后,追修,修會以寶劍與文帝。帝后佩之,告左右曰:“此楊修劍也。” (《文士傳》)
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 ,采金牛山鐵 ,三尺六寸 ,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guān)羽、張飛、趙云各一。
鎮(zhèn)山劍
蜀后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zhèn)劍口山故名。
吳六劍
吳大帝孫權(quán)所有?!豆沤褡ⅰ份d: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皇帝吳王劍
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建衡元年鑄。
日月刀
西涼大將韓德的四子韓琪的兵器,共分日刀、月刀兩口。
百辟寶刀
曹丕為魏太子時所造。
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三:其一長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兩。文似靈龜,名曰靈寶。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長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兩。其三鋒似霜。刀身劍挾,名曰素質(zhì),長四尺三寸,重二斤九兩。(《曹丕集,劍銘》)
龍鱗刀
曹丕所造百辟露陌刀一,長三尺二才,狀如龍文,名曰龍鱗。
《典論》: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一曰靈寶,二曰含章,三曰素質(zhì),又作露陌刀,一名龍鱗刀。
曹丕《露陌刀銘》:于鑠良刀,胡煉亶時,譬諸鱗角,靡所任茲。不逢不若,永世寶持。利用衛(wèi)身,以威弗治。
百辟匕首二:
曹丕所造,其一理似堅冰,名曰清剛,其二曙似朝日,名曰揚(yáng)文。
鐵鞭
黃蓋使用的武器,為六角形,曾用他打中蔡瑁的護(hù)心鏡。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武經(jīng)總要》)
鋼鞭
文鴦的兵器,在樂嘉橋邊文鴦曾用它兩次殺入魏將叢中,打死不少魏將,看來很適合近身戰(zhàn)(文鴦也用槍的)。
四楞鐵簡
蜀將傅僉的兵器,簡,當(dāng)為“锏”,類似鞭,四棱形,鐵制。是一種盛行于宋代的兵器。曾用它打得魏將李鵬眼珠迸出。
有人作四棱者,謂之鐵锏,謂方棱似形,皆鞭類也。(《武經(jīng)總要》)
雙鐵戟
典韋的兵器,重八十斤,于長刀等,后于宛城之戰(zhàn)被胡車兒盜走,致使典韋戰(zhàn)死。
夫事不可自謂己長,余少曉持復(fù),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 為蔽木戶。后從陳國袁敏學(xué),以單攻復(fù),每為若神,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路,直決耳?。ā兜湔摗ぷ詳ⅰ罚?br>
三,弓弩
諸葛連弩
諸葛亮在蜀時制造,稱為元戎,弩箭用鐵制,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里,扣一次板機(jī),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xù)射出。
寶雕弓
漢獻(xiàn)帝許田圍獵時用的弓。弓身雕有花紋,鑲有寶石、玉器為裝飾,故名寶雕弓。
鵲畫弓
孫堅在汜水關(guān)所用的弓。弓身上繪有喜鵲圖案以求吉祥。呵呵!可只放兩箭就斷了,和他兒子孫策那把一揮就剩把的劍都系偽劣產(chǎn)品。
虎筋弦弓
呂布轅門射戟時的弓。因為是用老虎的筋作為弓弦的,所以能輕易的射到一百五十步的距離。把個紀(jì)靈看得兩眼發(fā)直,人都傻了。
兩石力之弓
拉力為兩石(240斤)的弓。古代開弓力量大小以石為單位計算,一石為120斤。黃忠和王雙都是用這種強(qiáng)弓的。
四,投擲器
手戟
太史慈所用之物,《釋名·釋兵》: “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闭赐稊S??梢娛株且环N供手持投擲擊政的戟。與“卜”字形鐵戟的頭部相似,在直刺的旁側(cè)有一個橫出的短枝,直刺的末端似有細(xì)繩纏繞,以供握執(zhí),用時單手操持,遙擲擊敵。
董卓曾“拔手戟擲布”。而孫策也曾以手戟投擊嚴(yán)白虎之弟,當(dāng)即將他殺死。
晉張協(xié)《手戟銘》:錟錟雄戟,清金練鋼。名配越棘.用遇干將。嚴(yán)鋒勁技,擒鍔耀芒。
短戟
典韋在濮陽救曹操時所用的暗器,比手戟略短,雖沒手戟精致,但很實用。韋乃飛戟刺之,一戟一人墜馬,并無虛發(fā),立殺十?dāng)?shù)人。眾皆奔走。
飛石
又稱沒羽箭。許褚善用的暗器。向遭寇亂,聚宗族數(shù)百人,筑堅壁于塢中以御之。一日寇至,他令眾人多取石子準(zhǔn)備,親自他用飛石擊之,無不中者,寇乃退去。但后來在戰(zhàn)場上從未見其再用。
流星錘
王雙所用的武器。由錘身、軟索、把手三部分組成。錘的重量大小,根據(jù)使錘者量力而定。錘頭末端有象鼻孔,以貫鐵環(huán),下以繩索扣環(huán),軟索有以蠶絲夾頭發(fā)混合編制,也有紗線編制而成。軟索粗如手指,長一丈五尺至二丈。
飛刀
南蠻孟獲之妻祝融夫人的暗器,曾用他射中蜀將張嶷左臂,令其翻身落馬被擒。
銅撾
馬超戰(zhàn)張飛時曾用它投向張飛(毛本是銅錘)。也稱為"抓",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長械、短械、軟械三種之分。馬超所用應(yīng)為短撾,撾頭似斧腦可宕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2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