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即位,14歲政變奪權的他,在歷史上為何不為人知?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漢和帝劉肇是一個被嚴重忽視與低估的東漢皇帝,如果不是死得早,他的事業(yè)勢必非常輝煌。十四歲發(fā)動政變,一舉奪回皇帝大權,這一少年英雄壯舉,在歷史上絕無僅有。
公元88年,漢章帝去世,年僅十歲的劉肇繼位,是為漢和帝?;实勰暧祝]太后臨朝稱制,以竇憲為首的外戚集團把持朝政。竇太后非但不是劉肇的親娘,而且是害死他親娘梁貴人的元兇。此時的劉肇,不過是尊木偶皇帝罷了,漢室江山與其說是劉姓,不如說已改為竇姓。
當時,外戚竇憲的權力如日中天,內有太后撐腰,外有爪牙為羽翼,自以為可高枕無憂矣。然而,一起突來其來的政變,把竇氏推進萬劫不復的深淵。發(fā)動政變的不是別人,正是被視為木偶的漢和帝。
十四歲的劉肇,當了四年的木偶皇帝。小皇帝表面上無所事事,心里卻燃燒著復仇的烈火。他暗中用一雙慧眼觀察判斷,朝中之臣誰是可以信賴的人。種種跡象表明竇氏集團正在策劃一個天大的陰謀,在他們眼中,劉肇雖是個木偶,可終究有一天會長大,到時就得還政于皇帝。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殺了劉肇,再立一個更小的皇帝,江山就一直掌控在竇氏手中。
誰都沒想到,劉肇非但不是傻瓜,反倒是個絕頂聰明的少年。他能接近的人,只有內宮宦官。在眾宦官中,有一個人十分機靈,有心計,此人名叫鄭眾。更難得的是,鄭眾是少數不愿屈服于竇氏的宦官。一個十四歲的少年,加上一個沒權沒勢的宦官,想要推倒竇氏集團,可能嗎?
這時,劉肇找到第二個關鍵人物,他就是異母兄弟、清河王劉慶。劉慶的母親宋貴人也是被竇氏陷害致死。如何鏟除竇氏呢?久居深宮的劉肇沒有任何經驗,但他善于學習,知道西漢多數外戚都沒有好下場,先皇們是如何對付外戚呢?他托劉慶設法弄到《外戚傳》,送入宮中。
“讀史使人明智”,對多數人來說是一句套話;對劉肇來說,讀史讓他找到了一把擊破外戚集團的鑰匙。要扳倒外戚集團,最重要的一點,要得到軍隊的支持,特別是北軍的支持,這是守衛(wèi)皇城的禁衛(wèi)軍。除北軍之外,還有一支武裝,就是執(zhí)金吾統(tǒng)領的警衛(wèi)隊。漢和帝劉肇不露聲色在竇憲的眼皮底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爭取到軍方多數將領的效忠。
永和四年(公元92年)六月二十三日,政變爆發(fā)。
小皇帝發(fā)布詔令,命令北軍以及執(zhí)金吾所屬部隊保護皇宮,全城戒嚴,關閉城門,捕殺竇黨。這一系列大動作,事先沒有走漏一點風聲。僅一天的時間,京城形勢就發(fā)生大逆轉,竇氏集團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這場政變,迅雷不及掩耳。勢力龐大、盤根錯節(jié)的竇氏外戚集團,一日之間灰飛煙滅。政變的許多細節(jié)都不為后人所知,這也許是劉肇有意為之,他不愿意把自己的獨家心得公之于眾。只有高深莫測,別人才不敢窺視皇帝的權杖。
十四歲的少年木偶皇帝,能一舉扳倒權臣,在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兩千年來,除了劉肇之外,能做到這點的,只有清朝的康熙皇帝??滴趸实墼谑鍤q時智擒權臣鰲拜,與劉肇頗有類似,但難易程度是不同的。竇憲擅權程度要超過鰲拜,更重要的是,鰲拜根本沒有叛反之心,而竇憲實有謀逆之意。故而劉肇之殺竇憲,實比康熙之擒鰲拜更難。單此一事,就足以見劉肇具備一代雄君的條件。
漢和帝劉肇并不為人所熟悉,因為他是一位短命的皇帝,只活了僅僅二十七歲。劉肇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如果說明帝、章帝的功績在于文治,那么和帝的功績則在于武功。東漢之武功,除開國的光武帝外,以和帝一朝為最。
唐中宗李顯唐中宗李顯,又名哲,是的第七子,所生四子之第三子。唐中宗李顯是唐王朝的第四個皇帝,他在歷史上不太有名,也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績,不過他卻是中國歷史上兩位能兩次登基做皇帝的人之一。他曾兩度稱帝,卻懦弱無能;他一生都活在女人的操控之中,甚至戴綠帽子,當烏龜,也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最終,還是死在兩個他最親的女人手中
武則天所生四子分別是:李弘、李賢、李顯和李旦。即位后,立十歲的長子李忠為太子。但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以后,李忠被廢,后來處死。隨后,李弘、李賢先后被立為太子,但都因得不到武則天的歡心而被廢殺。高宗永隆元年,從小平庸懦弱胸無大志,在武則天面前戰(zhàn)戰(zhàn)兢兢常遭責罵,排行老三的李顯,在排序的無奈中被立為太子。李顯的元配妃子趙氏,因受他人牽連,被武則天幽禁而亡。故而有心機的妃子韋氏,被立為太子妃
李顯聽從了韋氏的建議,不僅對父皇母后百依百順,就是對武氏家族也畢恭畢敬。武則天雖對兒子的懦弱不滿意,但因他不攬權、不越位,倒也讓人放心。因此李顯當太子三年,果然平安無事
弘道元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太子李顯即位,史稱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立韋氏為皇后
李顯當了皇帝后,昏聵立現,以為自己就是權力無限的至尊天子,完全忘了身后還有一個鐵血老娘。即位不久,便將韋氏的父親韋玄貞,從普州參軍提拔到豫州剌史,過不了幾天,又要拔擢為侍中;還要給自己乳母的兒子授五品官,宰相裴炎不同意這種無功受祿的做法。乍當皇帝的李顯,感到皇權受到了挑戰(zhàn),惱羞成怒,大聲喝斥道:我便將天下送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何況一個侍中?裴炎不敢辯駁,便將情況報告給武則天。武則天大驚,沒想到往日平庸懦弱的兒子,居然為了韋氏生出這么大的膽子
嗣圣元年二月,當皇帝還不到兩個月的,在乾元殿被皇太后武則天廢為廬陵王。這時,廬陵王還不識趣,問:我有何罪?武則天說:你要把天下送給韋玄貞,還敢說沒罪?李顯被廢后,先后被幽禁于均州,房州共十四年。這期間,李顯身邊只有韋妃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嘗盡人間苦難
有了自己的經歷和兩位兄長的下場,李顯的恐懼感倍增。每聞武則天派來使者,便以為是來殺他的,嚇得渾身哆嗦,嚎啕大哭,甚至要自殺。韋氏總是百般安慰他:禍福無常,未必一定是賜死,何必這般慌張呢?同時招待來使,屢屢都能應付過關。李顯對韋氏感激不盡,他發(fā)誓說:今后若能重見天日,我一定讓你為所欲為,決不防御禁止。韋氏聽后十分高興。這也為李顯日后心甘情愿戴綠帽子當烏龜埋下了伏筆
李顯被廢后,武則天又立自己的小兒子雍州牧豫王李旦為皇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不再給皇帝權力,將李旦居于別殿,政事皆其決于武則天
載初元年,李旦退位為皇嗣,武則天革唐為周,改元天授,自稱神圣皇帝。武則天稱帝后,李、武兩姓儲位之爭十分激烈,幾乎到了喋血宮門的白熱化程度
圣歷元年,在、王方慶等人的勸說下,年事已高的武則天,召李顯回洛陽,九月,重立李顯為太子。雖然李顯不是當皇帝的料,但這一選擇卻符合士庶民心,同時也結束了李、武兩姓長達八年的儲位爭奪
神龍元年初,武則天病情惡化,宰相張柬之等五大臣聯合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李多詐發(fā)動宮庭政變,誅殺了武則天身邊的兩位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并逼迫武則天退位。隨后,李顯再次登基,恢復大唐國號及唐時舊制,并平反昭雪被武則天殺害的李唐宗室,恢復長安為首都,洛陽為陪都
為了兌現在房州受難時對韋氏的承諾,復位后的李顯,立即冊封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反對,追封韋立貞為洛王。并讓韋氏每臨朝,垂幔坐殿上參與朝政,一如武則天在唐高宗之世。韋氏還千方百計擴大韋氏家族勢力,使得韋氏一族勢力迅速膨脹
嗣后,李顯還接收了武則天身邊最受信任、風流嫵媚的女官,并將她封為婕妤,不久,又進為昭容;讓她仍然專掌宮中文書,撰制誥命,授予很大的權力。上官婉兒為了拉攏韋皇后,鞏固自己在宮中的地位,便將自己的老相好,高大威猛的武三思,推薦給了韋皇后。因李顯身體不佳,正欲火中燒的韋皇后,得到武三思后,如獲至寶。由是,韋皇后與上官婉兒聯手,在中宗李顯面前大肆吹捧武三思如何能干,昏庸無能的也因此對武三思十分信任。李顯除了經常私訪武三思府外,還允許武三思隨便出入宮禁。李顯即使看見韋皇后與武三思坐在御床上擲雙陸,賭輸贏,也不但不惱,居然還站在一旁,為二人點籌碼,叫好助興;一如房州所誓,任韋氏所欲,決不禁止,心甘情愿地戴綠帽子,當烏龜
有了韋皇后、上官婉兒的支持和唐中宗的庇護,武三思及武氏家族又重新恢復了權勢。這對于搞神龍政變,幫助李顯奪權的張柬之等大臣,是一個極大的威脅。他們勸說李顯誅除諸武,李顯不但不聽,反而將這些忠告透露了出去,武三思及其黨羽恨之入骨
韋皇后與武三思相互勾結,共進讒言,以封王為由,虢奪了張柬之等五大臣的實權,并調出京城。后來,又在貶官赴任的過程中分別殺害之
朝堂內外,武三思與韋皇后、上官婉兒沆瀣一氣,將昏聵的李顯玩弄于股掌之中。神龍二年,處士韋月將向皇帝上書,告武三思潛通宮掖,必為逆亂。李顯見章大怒,下令立斬韋月將。因不合時令,大臣反對立斬,李顯無奈,遂將韋月將毒打一頓后,流放嶺南,一俟秋分,即行斬首
太子李重俊因不滿武三思、韋皇后、上官婉兒的所作所為,且無法忍受安樂公主與武崇訓對他的侮辱,于景龍元年七月,以武三思勾結上官婉兒謀反為名,與李多詐等矯詔包圍武三思府,并誅殺了武三思、武崇訓;后又直奔宮禁,遇阻后,兵卒潰散,李多詐、李重俊被殺
李顯并未從太子之死中吸取教訓,反而任由韋皇后與上官婉兒串通一氣,結黨營私。自此賣官鬻爵,大行其道。各家公主,大興土木,掠奪百姓田地,搞得民間怨聲載道。而李顯卻視而不見,仍然讓宮女在宮中拔河取樂,四處游玩
武三思被殺后,韋皇后并不甘心寂寞,又分別以治病為名,與通醫(yī)術的散騎常侍馬秦客私通;以調膳為名,與善烹調的光祿少卿楊均淫亂;以騎馬為名,與善騎術的國子祭酒葉靜能勾勾搭搭。后宮淫穢,丑聲在外
景龍四年五月,許州參軍燕欽融上書中宗:韋后淫亂,后宮丑聞已傳遍民間;韋后干預朝政,造成諸多弊病,韋氏家族日益強大,必然危害國家社稷。李顯特召燕欽融進京,當面詰問。燕欽融在朝堂上大膽直言,神色不變。韋氏黨徒竟蜂擁而上,當廷將燕欽融摔死。上雖不窮問,意頗怏怏不悅;由是韋后及其黨始憂懼。雖然李顯對韋氏的穢事不禁,但韋氏仍擔心李顯最終會查究她淫亂之事,同時她又急于想做成第二的美夢;而則希望母后當上女皇帝后,自己能當皇太女。于是,母女倆便與馬秦客共謀,在李顯最喜歡吃的肉餅中下了毒。景龍四年六月,一生都受制于女人,甘愿戴綠帽子的五十五歲的唐中宗李顯,最終還是死在了自己最親的兩個女人手中??杀?!
原因有三。第一,李治背后的孫昌無極、褚遂良等人的政治勢力強于李泰周圍的“王巍黨”;第二,李泰很厲害。如果他繼位,太子李承干和晉王李治就活不成了。第三,李世民不能讓“太子之位可治”,讓玄武門悲劇重演。
李泰非??释玫酵踝拥穆毼弧K抢钍烂竦牡诙€兒子和長孫皇后(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李承干、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因此,他是長子,僅次于長子李承干。按照長子繼承制,李承干無疑是太子,而李泰是他最親近的人。當然,原始出生順序的差距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但上帝給了李泰一個機會。一是太子李承干的荒唐,二是李泰深受父親李世民的喜愛。
李承干在做太子之初頗受好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放縱。他熱愛突厥文化,每天和一小群人玩耍,裝扮成突厥人,甚至模仿突厥可汗的葬禮。他還說有一天他會去阿史那隼西摩(突厥投降派)當突厥將軍。他還和他的叔父漢王李元昌一起玩兵棋,東宮侍郎對他進行了訓誡。他說如果他當了皇帝,如果有人反對,他會殺幾百人,自然服從。一來二去,自然讓李世民失望了。
另一方面,李泰贏得了李世民的好感。李世民不僅招十八學士著書,立文學館編《括地志》,還得到了李世民授予的特權。成年后仍留在京城,成為封地前的諸侯。因為他的肥胖,李世民準許他坐在宮殿里的轎子里。甚至部長們也很憤怒,因為他們沒有對李泰表現出足夠的尊重。幸運的是,他們被魏徵勸阻了。
在這種情況下,英雄的子女,包括方的兒子方和杜如晦的哥哥杜初可,組成了圍繞的“王巍黨”。當李承干在男寵知足的運氣被揭露后,李世民處決了知足,而李承干卻死不悔改,在東宮立了一塊知足的墓碑。讓李世民徹底放棄。最后,膽小的李承干與漢王、開國功臣聯手,企圖發(fā)動政變。事情敗露后,李世民終于廢除了太子。李泰的機會來了。
就在李泰覺得太子之位在我之上的時候,兩個重量級人物站到了他的面前,分別是孫昌無極和褚遂良。是皇后的哥哥,玄武門第一功臣,凌煙閣二十四杰之首,最信任的英雄。隋亮是魏徵死后李世民面前最信任的謀士,是一顆風光無限的后起之秀。他們給出的理由是仁孝,皇帝李治的第九子(皇后長孫的第三子)。
實質上是因為李志沒有自己的權力,一批“王巍黨”聚集在李泰周圍。如果有了新的君主,每個皇帝都會有臣子,這是必然的。如果支持李志,對他們自己的政治前途是有利的。然而,因為李世民總是鄙視那些依靠父親和兄弟在李泰周圍取得成就的英雄子女。像孫昌戊己這樣的英雄能保證他的貞觀政令能堅定的傳下去,像褚遂良這樣值得信賴的后起之秀才是朝廷的希望。因此,李世民最終選擇了李治而不是李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治背后的政治集團比李泰的王巍黨更強大。
看到舅舅李泰站在弟弟李志一邊,他很難受,就撒嬌父親李世民,說自己只有一個兒子。一旦當了皇帝,一定要殺了兒子,讓李治做楚君,李世民很高興地告訴大臣們,卻被楚綏良狠狠“打了一拳”。他提出有殺子傳弟這種不道德的事,肯定是騙人的。
李世民后來覺得不可信任。更有甚者,李泰威脅李治,說他與漢王李元昌關系很好,暗示他與太子案和漢王謀反有關。李志被嚇了好幾天,在李世民的一再追問下,他終于說出了真相。李世民立刻明白了李泰的無恥。如果
作為天子,必須保證皇位的傳承和穩(wěn)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弟繼位。但我不能讓這種事再次發(fā)生。只有建立穩(wěn)定的皇位繼承秩序,才能保證王朝的長治久安。雖然李承干不能成立,但如果一向野心勃勃的李泰成為太子,那就告訴世人,皇位是可以靠“經營”獲得的。之后肯定有無數的非一等親王通過結交大臣、故作姿態(tài)來博取皇帝的歡心,從而上位,以至于根本沒有穩(wěn)定可言。所以李泰是受不了的,所以我們必須打消李泰做太子的可能性來告訴后人,皇位繼承是有規(guī)矩的,不能“商得其所”。
綜合考慮這三個原因,李世民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立李治為太子,拋棄李泰。
李泰(620-652),字,小字青雀,是唐太宗和他的母親,文德皇后的第四個兒子。1.寵冠歷代君王,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24作為一個規(guī)則,王子成年后應該去封地,他們不應該在兩個首都城市呆很長時間。但是,由于唐太宗的偏愛,李泰授予了“無官”的特權。5789李泰才華橫溢,聰明絕頂。他是當時的書法家和書畫鑒賞家。他是一個10歲的秀才,熱愛文學,在草地上工作,收藏了112本書。唐太宗允許李泰在他的府邸里建立一個文學館,允許他自稱學士。貞觀十二年(638),李泰開始編輯名著《括地志》,完成于貞觀十五年。516由于李泰過分嬌縱,大臣們多次警告他。由于父親唐太宗的溺愛,李泰逐漸對皇位有了想法。貞觀十七年(643),太子李承干造反,李泰涉嫌謀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唐太宗不得不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17歲改名為,并遷到鄖鄉(xiāng)。貞觀二十一年(647),稱帝溥。高宗即位后,優(yōu)待有所增加。永輝三年死于云鄉(xiāng),追封他為太尉,并向他進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2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