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每個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一種神獸,與“鳳、麟、龜”合稱“四靈”。古人心目中,龍的形象是“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
龍不僅外形奇特,更兼法力無邊,可以飛天遁水,騰云致雨,古人對龍一直非常敬畏,龍也皇帝因此成為帝王皇權(quán)的象征,皇帝們都稱自己是“真龍?zhí)熳印?,宮殿、衣服和日用器具上,都要雕刻繪制龍的圖案,以此彰顯自己的帝王威嚴。
不過,龍始終給人們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說熟悉,是很多人都在圖畫上傳說中看過或者聽過龍,說陌生,是因為無人能夠親眼目睹龍的活體。不過翻開千百年前的古代典籍,能找到很多與龍有關(guān)的記載,其中有一些記載足以讓現(xiàn)代人感到匪夷所思。
《左傳》和《史記》《路史》中,都記載了夏朝養(yǎng)龍專家劉累的事跡。此事要從堯舜禹時代說起?!爱斔粗畷r,人來效獻龍”,舜帝在位時,四方部落和天下諸侯都表示臣服,向舜帝進貢各種奇珍異寶和珍禽異獸,龍也是貢品之一。舜帝也很喜歡龍,就把龍豢養(yǎng)在宮中,“帝舜氏世有畜龍”。
但龍即使在當時也是“稀罕玩意兒”,沒幾個人知道龍的生活習性,連它喜歡吃的食物是什么都弄不清。舜帝到處訪查懂得養(yǎng)龍的人,終于找到一個叫董父的人。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他精通龍的生活習性,善于養(yǎng)龍,舜帝把他找到宮中專職養(yǎng)龍,并賜名“豢龍氏”。
到了夏朝皇帝孔甲在位時,孔甲是個出了名的昏君,“好事鬼神,耽于逸樂”,結(jié)果天下動蕩,諸侯不服,孔甲卻只管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有一次有人送來兩條龍,孔甲非常高興,急忙派人把這兩條龍豢養(yǎng)起來當成他的玩物。
但由于宮中沒有懂得養(yǎng)龍的人,不論喂什么食物兩條龍都不屑一顧,眼看奄奄一息??准缀苤保奶幣扇藢ふ叶灭B(yǎng)龍之術(shù)的人,終于找到一個叫劉累的“養(yǎng)龍專家”。這個劉累非同一般,他的祖上曾經(jīng)拜豢龍氏董父為師,深得其真?zhèn)鳌?/p>
劉累被孔甲召到宮中,專門負責養(yǎng)龍。劉累出手不凡,對龍的生活習性了如指掌,兩條龍矯健茁壯,孔甲很滿意,給劉累賜名“御龍氏”。但劉累沒想到的是,不久后一條龍意外死去,劉累怕被皇帝知道了怪罪,不敢吭聲,還把死龍做成肉羹,獻給孔甲吃了。劉累深知闖下大禍,不久后畏罪出逃,從此隱姓埋名終老江湖。
從科學角度分析,古代神話中那種騰云駕霧的神龍是不存在的。從這兩條龍的表現(xiàn)來看,它們也根本沒有什么飛天遁地的“神力”,落在人類手中毫無還手之力,任憑宰割,不僅乖乖地成為寵物,甚至還被做成羹湯,可見,這兩條龍并不是傳說中那種神力通天的神龍,而是某種和龍有相似之處的動物。
這兩條龍到底是什么動物?在山西臨汾陶寺遺址出土的兩件文物,最終幫助人們揭開了答案。經(jīng)專家認定,這里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一座古城遺址,正好處在舜帝時期和夏朝孔甲時代之間。陶寺遺址出土了一件彩繪龍紋陶盤,是上古帝王將相祭祀所用的一件禮器。其中的龍的大嘴呈方形而修長,滿口獠牙利爪,酷似鱷魚的嘴巴。
陶寺遺址出土的另一件文物“鼉鼓”,是上古時期帝王祭祀所用的打擊樂器,外蒙皮以鱷魚皮制成,鼓腹內(nèi)甚至還留有幾塊鱷魚的皮下骨板。這兩件文物充分證明,夏朝時期北方地區(qū)曾經(jīng)也是鱷魚生活區(qū),鱷魚體型修長碩大、鋸齒獠牙的威猛形象,被古人當成神話傳說中龍的現(xiàn)實原始形象之一。夏朝劉累所養(yǎng)的2條龍,應(yīng)該就是兩條鱷魚,只有如此才能完美解釋古書對此事的描述記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5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象山先生陸九淵都有哪些成就他創(chuàng)立了哪···
下一篇: 桓玄是什么人他是怎么推翻晉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