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硇焓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歷史上的徐庶并非演義般神化,但其經(jīng)歷卻大體相同。去掉神話的外衣,徐庶的能力到底如何?諸葛亮北伐時對徐庶的一生哀嘆為何又成了千古謎團?且看刀掌門今日解讀。
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生卒年不詳,有碑存于彭城。
徐庶幫助劉備打敗了曹仁,奪取了樊城。曹操知道后,派人偷偷地把徐庶的母親抓了起來,并把徐庶引誘到了許都。徐庶臨別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徐母聽說徐庶被騙來到了曹操這里,憤而自殺。
然而,真實的故事又是如何呢?
曹操是在大軍南下時在當陽打敗了劉備后才俘獲了徐母的,徐母也未聞自殺。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徐庶是在諸葛亮來了,并經(jīng)歷了當陽之敗后,才離開劉備投奔曹操的。這一出一入,對作者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單福這個名字其實是一個烏龍。
《魏略》中說“庶先名福,本單家子”,這個“單家”是說他出身寒微,并不是指徐庶原本是姓單人家的孩子。
裴松之在讀《三國志》后給徐庶做了一些批注,裴松之補充的徐庶大概有幾點,這里就不附錄原文了。第一,徐庶和孟公威,石廣元,諸葛亮一塊游學,就是諸葛四友。這三個人讀書非常勤奮,學問非常精深,但是諸葛亮只看戰(zhàn)略方面。
諸葛亮認為他們只能做到刺史,郡守,自己能做什么官則笑而不答。諸葛亮認為徐、孟、石這三個人是一類,但是史書上關(guān)于孟公威和石廣元的記載就更少了,因此無法佐證徐庶是個什么樣的人。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官職都不太高,于是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么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諸葛亮的感嘆至今讓人不解,因為在真實的歷史上,“劇本”有些不一樣。
那么在真實歷史上,徐庶的能力是否真的那么強?到了曹操身邊,他就真的一言不發(fā)嗎?
黃初四年(223年),曹操剛剛過世3年,曹丕繼位,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想知道徐庶是否“一言不發(fā)”,那看看御史中丞是什么官。
同樣,這個官還是秦朝時期的發(fā)明。其實秦朝的統(tǒng)治體系基本都沿用到了隋朝之前,雖然官名時不時的會變化,但是職能大體相同。
中丞是臺、府的長官,御史其實不必過多解釋了,滿朝文武就屬這個人話最多。演義中說徐庶到了曹營“一言不發(fā)”那是純屬虛構(gòu)的,到了魏國尤其是曹丕時期,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話匣子。
徐庶廟又稱單公詞、徐公祠。在南漳縣城北郊單家莊。廟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坐北朝南,前后兩院,皆具古雅風貌。后毀廢,現(xiàn)存3間正殿和左右兩廡。殿內(nèi)有徐庶塑像。1981年,按嘉慶十七年(1812年)所豎“漢徐庶故里”碑予以復制。
說起徐庶,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不陌生。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zhàn)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人南撤。在曹軍追及到當陽長坂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
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擄獲,并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庶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他用手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本打算與將軍共圖王霸大業(yè),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擄,方寸已亂,即使我留在將軍身邊也無濟于事,請將軍允許我辭別,北上侍養(yǎng)老母!”劉備雖然舍不得讓徐庶離開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離,更怕萬一徐母被害,自己會落下離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揮淚而別。
徐庶北上歸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戀故主劉備和好友諸葛亮。盡管他有出眾的謀略和才華,但不愿為曹操出謀劃策,與劉備、諸葛亮為敵。因此,徐庶在曹魏歷時數(shù)十年,卻從未在政治軍事上有所作為,幾乎湮沒無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魏文帝黃初年間(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聽到徐庶歸曹入魏后的經(jīng)歷,不禁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嘆息不已。縱觀徐庶一生,然命運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終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業(yè)。但他忠直坦誠、孝敬親尊、力薦英才的人格品德將永傳后世。
本文為原創(chuàng),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轉(zhuǎn)自帶你看世界襄陽小小
歷史上真實的徐庶應該與你想像中的徐庶是有很大差別的,什么?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什么?身在曹營心在漢?等等在歷史上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編撰出來的故事。
徐庶之所以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有兩個原因:一是徐庶是最早在荊州投靠劉備的名士。二是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他的名字出現(xiàn)在《隆中對》中。
徐庶本名叫徐福,出身寒門,年輕時又喜歡仗義行俠,曾經(jīng)為朋友報仇殺了人,被官府捉拿,差一點就死了,最后還是被同伙救走,經(jīng)歷此事后,徐庶態(tài)度大變,開始棄武從文,并且小有所成。
東漢末年,因為中原的戰(zhàn)亂,大量的中原士人百姓南下荊州避難,徐庶也是其中之一,和同郡的石韜一起南下荊州,因此而結(jié)識了諸葛亮。
之后徐庶成為諸葛亮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其他三個是石韜、崔州平、孟建,四人同是諸葛亮要好的朋友,合稱為諸葛四友。
石韜、孟建、徐庶與諸葛亮經(jīng)常在一起談天說地、聊理想、談未來,諸葛亮曾經(jīng)說過:以你們的才能,將來一定可以做個郡守和刺史的高官。三人反問諸葛亮,以您的才能能做到什么官?諸葛亮笑而不答,很明顯,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肯定是要出將入相的,也就是要當丞相或大將軍的。
公元201年,劉備在汝南被曹操擊敗,向南投靠劉表,被劉表安排駐守在新野。而徐庶是第一個投靠劉表的名士,徐庶投靠劉備后,沒有所謂的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也沒有程昱借徐庶母親寫信騙徐庶的故事,更沒有徐庶識破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那都是《三國演義》編造的事故,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徐庶在劉備處的最大貢獻就是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并促使劉備的三顧茅廬成行,除此之外,史書并未記載徐庶為劉備出過什么計謀,也許是因為徐庶投靠劉備的那段時間,是劉備一生中最悠閑的時光,曹操忙著北伐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沒有功夫來收拾劉表與劉備,因此從202年到208年曹操南下前,劉備在荊州度過了最悠閑的6年時光。
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徐庶隨劉備一起南逃,在當陽長坂,曹純率領(lǐng)的五千虎豹騎追上劉備,并大敗劉備,俘虜了跟著劉備一起南下的數(shù)十萬百姓和劉備的兩個女兒,劉備準備向夏口逃去,這時徐庶向劉備告辭。
徐庶對劉備說因為自已的母親被曹軍俘虜,無法跟著劉備一起走了,想回去跟隨母親一起,因此特來向劉備告辭。
歷史上真實的徐庶應該與你想像中的徐庶是有很大差別的,什么”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什么”身在曹營心在漢“等等在歷史上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編撰出來的故事。
在三國演義里,徐庶本來就在荊州,聽到了劉備的仁德之名,就成為了劉備的軍師,還兩次打敗了曹軍,尤其曹仁的八門金鎖陣。
曹操對徐庶就有點忌憚,還有點看好了,這個時候程昱就給曹操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徐母就在許昌,而徐庶是個孝子,我們拿他的母親做為要挾,他自然就會前來。
但是徐母這個人的性格是比較忠貞的,她是不會屈服于曹操,她也認為曹操不好,劉備好,徐庶在劉備那邊才是正道,所以就斷然拒絕了。
但是程昱可不一般,既然徐母不愿意勸降徐庶,那他就仿造了徐母的筆跡給徐庶修書一封,然后后徐庶誆了過來。
徐母看到徐庶被騙歸來,一氣之后就懸梁了,徐庶呢,也比較好面子,自己的母親因為自己而死,他就不愿意再回到劉備那里,可是他也同樣不會為曹操那里,就是終生不獻一計。
那在歷史上面呢?有點不同,徐母是跟徐庶一起的,只是在隨劉備南下的時候,被曹軍給擄走了,徐庶沒法子,就棄劉備,而投曹操那邊去了,至于有沒有獻計,就不得而知了。
曹丕的勸進稱帝表里,就有徐庶的名字,而徐庶后來被封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這個雖然不低,但也不高,另外還有一個石韜,也只做到了太守,他們都是諸葛亮的好友。
諸葛亮聽說了他們的官職都不太高的時候,不禁感嘆到,魏國的謀士難道這么多呢,像徐庶,石韜這樣的人才,怎么沒能得到重用呢?
不知道諸葛亮會不會想,如果自己在魏國,會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呢?是不是也就此埋沒呢?
本文寫于2014年3月19日,原題《徐俠客》,最早發(fā)表于我的新浪博客,略有刪改。
本人水平有限,若有任何疏漏錯誤之處,請評論告知,萬望不吝賜教。
三國殺最近出了一款新的產(chǎn)品,把以前很多武將都重鑄了,其中就包括徐庶。
這個新版徐庶號稱“化劍為犁”,有兩個全新的技能——“誅害”、“潛心”,其中“潛心”還是一個覺醒技能,覺醒之后獲得“薦言”。撇開技能和那個莫名其妙的稱號不談,這個由zero執(zhí)筆的插畫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畫面中的徐庶左手持劍,右手握著竹簡,頭戴斗笠,雙目有神,儼然一個文武雙全的俠士。
提起徐庶,大家往往首先想到這樣的事跡:說徐庶字元直,有一天他化名單福,扮作一名狂士來到劉備帳下,結(jié)果立刻受到劉備的重用,一來就大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上н€沒風光多久就被曹操給騙到許都去了,臨走前推薦了諸葛亮,這便是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故事。來到曹營的徐庶,從此基本成了路人,變成了徐啞巴,留給后世的只有那句耳熟能詳?shù)男笳Z: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到后來的赤壁之戰(zhàn),徐庶還打了個醬油,順便襯托了一下龐統(tǒng)。可見在三國演義里,徐庶就是一個觸發(fā)劇情的NPC。
單福這個名字其實是一個烏龍,《魏略》中說“庶先名福,本單家子”,這個“單家”是說他出身寒微,并不是指徐庶原本是姓單人家的孩子。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軼事:徐庶年輕的時候好行俠仗義,結(jié)交了很多朋友。有一次他為朋友報仇而殺了人,之后用白堊(白色的泥土)涂到臉上,披著頭發(fā)準備逃跑,可還是被官差捉住了。官府對他進行了嚴酷的審問,可徐庶就是閉口不言,官府沒辦法就把他綁到立柱上游街,希望有百姓能夠指認他。結(jié)果大家都不敢辨認,最后他的同伴認出了他,就于鬧市把他奪走了。徐庶得救之后,大為感慨,于是棄武從文,后來終于投靠了劉備。寥寥數(shù)語,一個講義氣夠朋友的俠士形象躍然紙上。
首先,徐庶會武功,而且會劍法,武功可能還不差,能夠完成刺殺這種具有技術(shù)含量的任務。其次,徐庶講義氣,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只身涉險。最后,他也確實交到了一群夠意思的朋友,就是由他的朋友們將他營救出險境的。像徐庶這樣的人或許有很多,但在那個時代,如果僅僅做一名會武功講義氣的俠客,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登上歷史舞臺的。徐庶放棄了成天打打殺殺的生活,虛心向?qū)W,據(jù)說在徐庶求學之初,周圍的同學因為他之前有過案底,都不愿和他在一起。于是他謙恭遜讓,任勞任怨,常常一個人把環(huán)境打掃得干干凈凈,加上他學習刻苦,終于“義理精熟”,遇到了一位明主。
徐庶的志向是“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yè)”,可惜他之后的經(jīng)歷卻事與愿違。他在新野投奔劉備,并受到劉備的器重,如魚得水。結(jié)合劉備的人品和他不久赤壁之戰(zhàn)過后蒸蒸日上的事業(yè),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似乎只要挺過隨后的樊城大逃亡,一切就會迎來轉(zhuǎn)機,可惜這都是后人的眼光,對于活在當下的徐庶,即使他本領(lǐng)再高,也無法具有洞穿歷史的眼睛。在追隨劉備逃亡的過程中,他的母親被曹操抓去,徐庶是一個孝子,不忍眼睜睜地看著母親落于曹操之手,于是離開了劉備,和朋友石韜一起來到曹操帳下。
也許是曹營人才濟濟競爭太過激烈,也許是徐庶出身低微難以受用,之后他郁郁不得志,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從這個意義上說,確實可以用“一言不發(fā)”來形容他在歷史上的表現(xiàn),徐庶徹底淪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后來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聽說了年輕時的好友徐庶和石韜在魏國的經(jīng)歷,不禁為他感到惋惜:“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至于《魏略》中說他后來位列三公,為司馬懿出謀劃策,基本屬于胡說。
與劉備諸葛亮比起來,徐庶的命運也許更加悲慘。同樣是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夙愿,至少劉備和諸葛亮為之行動過,至少他們曾經(jīng)輝煌過,他們真真正正地觸摸到了,并一腳踏進過成功的大門??尚焓B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都沒有,有什么會比平淡無奇的生活更加折磨一個志向遠大的英雄呢。徐庶進曹營之后的生活可能是十分悲慘的,他可能被邊緣化,甚至喪失了話語權(quán),終生郁郁寡歡。
徐庶這個人究竟本事如何,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從知曉,但我寧愿相信在三國的歷史上,確實有這樣一位大俠:他文武雙全,他義字當頭,他超凡脫俗,他高風亮節(jié),他有著鴻鵠之志,他站在山頭眺望遠方,立志要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1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