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朝時期開始,便以廟號記錄皇帝,由于唐朝及后續(xù)的皇帝,他們的謚號不僅美好而且臃長,顯然原本的謚號意義已失去了,記錄、談論起來都不大方便。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guān)內(nèi)容。
廟號分祖與宗兩種,祖代表開創(chuàng)事業(yè),一般開國皇帝稱祖;宗表示繼承并發(fā)展事業(yè),一個皇朝的后續(xù)之君多數(shù)稱宗。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廟號是宋太祖,趙構(gòu)重建南宋后為了表達他是北宋正統(tǒng),所以廟號為宋高宗,而不是宋高祖。
清朝的皇帝有幾位被稱為祖,比如努爾哈赤被稱為清太祖,順治被稱為清世祖,康熙皇帝廟號清圣祖,雍正皇帝廟號清世宗。
謚號并非帝王專有,諸侯貴族乃至大臣都可以有謚號。
通常來講,文、武這兩個謚號是最高評價,一般開國皇帝被謚號為文或者武。
比如周朝第一代王姬昌謚號周文王,第二代王姬發(fā)被謚號為周武王。
隋朝第一代皇帝楊堅謚號隋文帝,如果不出意外第二代皇帝楊廣應該謚號為隋武帝。
唐朝如果采用謚號制度,那么李世民應該謚號為唐武帝,而不是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歷史上的皇帝除了自身姓名外,通常還有三種稱號,分別是謚號、廟號、年號。
謚號是帝王死后,大臣們根據(jù)帝王一生的功過是非給出的一個總結(jié)性判詞,標準格式是:國名+謚號+帝(王)。
廟號是皇帝在本朝皇族中的輩分,并非每一位皇帝都有廟號。
年號則是皇帝的紀年號,每位皇帝都有一個以上的年號。
周朝到隋朝采用謚號制度,唐朝至元朝采用廟號制度,明清兩朝采用年號制度。
年號則是皇帝在位時用來紀年的,先秦時代一般用謚號加在位時間來表示,比如秦始皇三十八年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
漢武帝之后,有專門的紀年年號,比如漢武帝的一個年號叫征和,改一個年號被稱為改元。
李世民當皇帝時的年號叫貞觀,朱元璋當皇帝時的年號叫洪武。
明清兩朝的皇帝謚號、廟號、年號都有,年號簡短好記,于是用年號來代表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的謚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是清圣祖,年號是康熙。
那是因為明朝以前的皇帝基本上都不止一個年號,比如唐玄宗,他就用過先天、開元和天寶三個年號,因此總不能同時叫他先天皇帝、開元皇帝和天寶皇帝吧。而明朝和清朝的皇帝都只使用一個年號到死,自然就可以用年號來替代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1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