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名臣賈誼為何會憂郁而死?賈誼是個怎么樣的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賈誼是西漢早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年少成名,十八歲時便以善文著稱。賈誼作品主要是以散文和辭賦為主,因為他深受莊子和列子的影響,散文風格多為政論文,其文筆樸實、酣暢。但賈誼的仕途之路卻稱不上完美,他在漢文帝時期任遷太中大夫,但是受到了周勃、灌嬰等人的排擠。后來賈誼為梁懷王太傅,但梁懷王因墜馬而死,賈誼感到十分愧疚,最后郁郁而終,年僅33歲。
01 少年得志
賈誼是西漢初期人,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他與屈原同傳,僅這一點,他的才華就沒邊了。他寫的《過秦論》,一直是大陸地區(qū)高中語文課教材,后三段可是要求背誦的喲。
賈誼18歲的時候,就因能詩會文名聞當?shù)?。當?shù)氐目な芈犝f了,就把他召到衙門擔任公務員,并非常器重。這個郡守也很有兩把刷子,沒多久就上調(diào)中央擔任廷尉,相當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他沒忘記賈誼,向漢文帝大力推薦,于是文帝召他為博士。
當時賈誼才21歲,在所有的博士中最為年輕。每次文帝下令讓博士們討論一些問題,那些老先生們都無話可說,而賈誼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而且人人都覺得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博士們大為贊嘆,后生可畏,前程無量啊。漢文帝也非常喜歡他,對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內(nèi)就升任太中大夫。放在今天來說,可是副部級或廳局級的高官。
賈誼剛升官,就迫不急待的想做點事情。他建議皇帝改歷法、易服色、訂立制度、創(chuàng)設官名。這些搞法完全改變了舊的制度,漢文帝剛剛即位,考慮到老舊大臣的阻力,根本不敢實行。
但此后賈誼提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加強糧食貯備,以及讓受封的諸侯必須到封地去上任等建議,得到了文帝的采納。
02 憂悶而死
鑒于賈誼突出的才華和優(yōu)異的表現(xiàn),文帝想重用他,于是就和大臣們商議,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但絳侯周勃、灌嬰等一幫老人不干了,老子出生入死,革命幾十年才獲得高位,一個乳臭未干的毛頭小子就想和我們平起平坐?于是紛紛說賈誼的壞話,“這個洛陽人,年紀輕輕,學識淺薄,只想獨攬大權(quán),把政事搞得一團糟?!?/p>
漢文帝也沒辦法,只好表面疏遠賈誼,不再采納他的意見,并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這實則是為了保護他,讓他離開朝廷這個漩渦。
當時的長沙,地處偏遠,離京師有數(shù)千里之遙。賈誼心里非常的失望,生怕死在那里,過湘江時,寫下《吊屈原賦》。文中有這樣的句子:“不才之人尊貴顯赫,阿諛奉承之輩得志猖狂;圣賢都不能順隨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p>
表面上說是為屈原鳴不平,實際上是發(fā)泄心中的怨憤啊。
賈誼做長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貓頭鷹飛入房間,又引發(fā)了他的傷感情緒,于是作《鵩鳥賦》抒發(fā)不平。文中說,“請問鵩鳥啊,‘我離開這里將去何方?是吉,就請告訴我;是兇,也請告訴我。生死遲速有定數(shù)啊,請把期限對我說端詳。’”其悲觀怨望的心態(tài)暴露無遺。
漢文帝并沒有忘記賈誼,他完全掌控政局之后,立刻召他回京。賈誼在長沙前前后后,不過呆了兩年多的時間而己。
到了京城,漢文帝找他聊天,一聊就是深夜。不久,任命他為梁懷王太傅,這個梁懷王,可是文帝最寵愛的幼子。但倒霉的是,在一次飚馬中,梁懷王掉下馬來死掉了。賈誼感到自己身為太傅,沒有盡到責任,深深自責,經(jīng)常自個兒哭泣,一年之后,活活把自己哭死了。
賈誼受謫長沙,是因為漢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嬰等人是跟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老臣,漢文帝不得不遷就他們。
但賈誼受不了了,一路南行,一路抱怨。他在長沙只呆了三個年頭,就兩年多的時間,一直在怨怨艾艾。
梁懷王之死,與賈誼并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文帝也沒有怪罪他的意思,他竟然自怨自艾,憂悶而死,列的時候,年僅三十三歲。
不世出的大才,竟然死于一顆玻璃心,可嘆!
03 逆商很重要
人們常說智商很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但逆商比情商更重要。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又怎么可能時時處處都是鮮花和掌聲?碰到一時的挫折,就失去耐心、信心和勇氣,抱怨這個,抱怨那個,這樣的心理素質(zhì),能承擔多大的責任?
任何困難和挫折,都是對自個兒的磨練,只有通過烈火的洗禮,才能鳳凰涅槃,脫胎換骨,獲得更持久、更穩(wěn)定的力量。
成功,不僅取決于是否擁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廣泛的人脈和強大的專業(yè)技能,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擁有一顆樂觀豁達、充滿勇敢、不懼困難的心。
賈誼完全可以等待幾年,以他的實力,完全有機會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而且可以給后人留下更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但就是因為玻璃心作遂,讓一切成為了泡影。
如何面對逆境,想必讀者都有了正確的答案。
文 | 趙大山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思想家、文學家,也是詩人們皆吟誦的懷才不遇之人。
首先賈誼是位出色的政論家。他擅長政論文,評論時政議論酣暢,樸實峻拔。在他出任博士期間總是會有精辟見解,表現(xiàn)為時人贊嘆。在當時匈奴強盛的時局下,他寫出《治安策》,上疏陳述政事,圍繞匈奴侵邊、制度疏略、諸侯王越權(quán)等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論述。
此外,他還關(guān)注經(jīng)濟政策,寫出《論積貯疏》,提倡大理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重農(nóng)抑商,加強糧食儲存防饑荒。這條建議被漢文帝采用。
同時,他還是個思想家。在治國思想上,他主張采取儒家、法家并用的策略,他認為秦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所以必須實行儒家思想,行仁政、堅持民本思想,興禮樂,以禮治國。關(guān)于解決中央和諸侯的問題,賈誼又借用法家權(quán)勢思想,認為僅僅靠仁義不夠,還需要君主強大的權(quán)勢作支撐。此外,他也吸取道家思想,認為陰陽、天地、萬物都由德生,德生于道。將道家的哲學論證應用于儒家思想中。
賈誼的文學造詣還很高。其17歲時便因為擅長背誦詩書、寫得一手好文而聞名于當?shù)?,“以善文為郡人所稱”,于是被河南郡守招致門下,非常器重他。他的文章標志著中國散文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代表了漢初政論散文的最高成就。魯迅就曾說,賈誼與晁錯的文章“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他的賦中,《吊屈原賦》是漢初騷體賦的代表作。
不過歷來文人都為他的遭貶、沒有得到重用而惋惜,例如毛澤東《詠賈誼》中表達了對賈誼的惋惜:“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雄英無計傾圣主,高節(jié)終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 不過蘇軾認為,還有他個人原因,認為賈誼度量不夠大,“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即他雖然有大志,但是太不豁達,因為梁懷王墜馬后,自己也憂郁而死,空有大志了。
西漢初期,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被后人稱為“才調(diào)無倫”(才氣、學問無人能比得上)的賈誼便是當時一個很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賈誼只活了33歲,主要生活在漢文帝當皇帝的年代里。賈誼的老家在洛陽,青少年時便名氣很大,18歲時被漢文帝召到京城,任為博士。當時的博士主管朝廷中的文獻、檔案等,時刻要接受皇帝關(guān)于治理國家的各方面內(nèi)容的詢問,每次當皇帝有問題提出來的時候,朝中的博士們都想搶著回答,可總是答不好,而賈誼一說起來,卻滔滔不絕,說的意見又非常準確,令同行們個個佩服,漢文帝也很欣賞賈誼的才華。公元前178年,漢文帝準備進一步提拔賈誼。這事被朝廷中一些保守的老臣們知道,他們堅決反對,說賈誼言過其實,只會說大話,將來一定會擾亂國家大事,還給賈誼捏造了許多罪名。漢文帝打消了念頭,開始疏遠賈誼,賈誼感到委屈,經(jīng)常發(fā)出一些牢騷話來,漢文帝聽了,很不高興,干脆把賈誼任命為長沙王吳著的太傅,打發(fā)賈誼離開了首都。
公元前173年,漢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劉長陰謀造反,被漢文帝奪去了王位,劉長絕食而死,漢文帝覺得對不起弟弟,又把劉長的兒子一個個加封為公侯,還把負責劉長生活的許多大臣全部判了死罪。
賈誼在長沙聽到這個消息以后,給漢文帝寫了一封奏章,反對漢文帝的做法,認為劉長是有罪的,劉長的死是應該的,不能再讓他的兒子繼承王位,言辭相當激烈。
漢文帝把賈誼趕出首都以后,一直沒聽到賈誼的消息,忽然接到了賈誼從遠處寄來的奏章,想起了賈誼的學問很好,雖然不同意賈誼的議論,但還是決定把賈誼調(diào)到自己身邊來辦事。賈誼接到漢文帝的詔書,急急忙忙地從長沙趕到長安,等候皇帝的召見。
當賈誼來到長安的時候,漢文帝剛剛祭過了鬼神天地,聽說賈誼到了,立即召見,兩人一見面,漢文帝便用鬼神到底有沒有、是什么樣的這一系列問題來問賈誼。賈誼本來準備好了一肚子的主張和建議,全是關(guān)于怎樣治理國家的大問題,現(xiàn)在聽漢文帝問起了鬼神的事情,只得一一回答。賈誼的學問非常豐富,談起鬼神的事情也是頭頭是道,漢文帝聽了,連連點頭,還不斷地把座位向賈誼身邊挪動,側(cè)耳靜聽,一直講到半夜,才算結(jié)束。漢文帝感慨地說:“想不到賈生的學問更加高深了!”便任命賈誼為自己的兒子梁王劉揖的太傅。
幾年后,梁王劉揖入朝拜見皇帝,騎馬時不小心摔到地上,流血過多而死。按當時的規(guī)矩,諸侯王年輕時,太傅(老師)對他的生活起居要負責任。梁王騎馬受傷而死,賈誼應該負照顧不周的責任,賈誼覺得自己的罪過不輕,成天哭哭啼啼,憂傷過度,竟然病死了。
在賈誼短短的一生中,他的政治機遇不好,早早地便離開了人間,沒做出什么豐功偉績來,可是他的文學成就卻是非常著名的,他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
賈誼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是政論性散文,代表作有《過秦論》(上、中、下)、《論積貯疏》、《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等多篇散文,都是寫給漢文帝看的?!哆^秦論》主要討論秦朝的錯誤,“過”
就是過失、錯誤的意思,文章說:秦朝在很短的時間里便滅亡了,原因是不施仁義,用打天下的戰(zhàn)爭方式來守天下,所以加速了滅亡。文章言辭美麗,氣勢磅礴,表現(xiàn)力很強,還曲折地表達了賈誼對當時漢朝政治制度中一些缺點的批評和意見。《論積貯疏》是賈誼又一篇政論文,他勸皇帝和掌權(quán)的大臣們要注意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多儲存糧食,并且指出了輕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危害性。
《陳政事疏》是一篇長達萬字的政論文,把他自己對當時天下的時事見解全部寫了出來,警告皇帝和當權(quán)派們要發(fā)憤圖強,不能為國家表面安定的形勢所迷惑,要注意消除隱藏著的危機。
賈誼的政論文很多,對漢文帝制定政策也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些政論文一直流傳到今天,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shù)價值。
品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探討賈誼之死的意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司馬遷。
一個人短暫的人生意義何在,又如何衡量,正如太史公上面那句響徹千古的名言,便是一個最簡單、也最貼切的標準了。
每每閱讀太史公在不幸遭受最最受辱的腐刑后,仍然忍辱負重、矢志不移,堅韌不屈地完成人生的理想事業(yè)的崇高人生使命驅(qū)使下所完成寫作的《史記》,都會被太史公那種熱烈而充滿悲情的生命理念深深打動。
不僅太史公本人如此,他更是在《史記》中用他滿含真摯感情的筆觸,富于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寫下一個個有著鮮活、熱烈而充滿悲情的生命體,如屈原、項羽、賈誼、李廣等文武英雄們。
太史公歌頌著《史記》中的悲劇英雄們的同時,也在感同身受地用自己衡量生命意義的標準,嘗試探索那些英雄們的生命的價值何在,他們用自己可貴的生命去換取心中美好的人生理想和目標,那么做又有什么意義,值與不值?
在太史公心目中,能與屈原的高潔人格與蓋世才華相媲美的賈誼,便是那些悲劇英雄們中的一個。
其實,我們倒認為,賈誼比屈原更有才華多了。
賈誼就像一顆生命短暫卻又輝煌燦爛的彗星,轉(zhuǎn)瞬即逝,用自己的區(qū)區(qū)生命換取剎那間的永恒光亮,給有漢一代、乃至后世千秋萬代,遺留下享用不盡的帝國治政財富。
十八歲少年成名,三十三歲便不幸夭折的賈誼,早早得志,卻又早早謝世。
生命如此之短,人生際遇又如此坎坷不平,他的才學又如此之豐,這樣他就不能不被后世的帝王將相、才子志士常常想起,又常常感慨萬千,或扼腕嘆息。
賈誼雖然早早死了,但他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他的生命有什么意義?值不值?他的死,是重于泰山,還是輕于鴻毛呢?
也許,今天的我們每每讀《史記》時,也會跟古人一樣,發(fā)出疑問,進而引發(fā)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賈誼在三十歲的時候,終于被漢文帝從偏遠之地長沙召回到京城長安,滿以為會得到重用的他,結(jié)果并沒如愿以償,只是拜為梁懷王太傅。
漢文帝只是讓賈誼去給他的小兒子———梁懷王劉勝,當私人家庭教師去了。
兩年后,劉勝不幸騎馬墜亡,作為梁懷王家教的賈誼,認為自己沒有盡到監(jiān)管的責任,自責憂傷了一年多,也終于步劉勝后塵而去。
賈誼死時,年僅三十三歲。
賈誼死了,賈誼就這樣死了,有著卓識才智與起落輾轉(zhuǎn)的人生際遇、被認為“王佐之才”的賈誼,如此年紀輕輕,就這樣悲愴而憋屈地死了。
天妒大才嗎?!
“梁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只是,不知賈誼是否會認為,劉勝之死僅為一件尋常之事?而他的年輕性命也由此搭上,是否辜負了自己絕世的才華、浪費了生命的意義?
常常覺得,賈誼除了文采風流如屈原以外,更多的是他的治世之才巍巍高壯又似極了兩個歷史人物:商鞅和王安石。
戰(zhàn)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過積極實施變法改革輔佐秦孝公,終于使得秦國成為當時富足強大的國家。
但最終,商鞅也身殉于變法,慘遭車裂之刑,全家亦被殺??芍^慘乎!
少年時候?qū)W歷史時,總是對商鞅充滿著深深的同情,這個被一代偉人毛澤東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的悲慘結(jié)局,實在是不得其所,感覺他死得實在是不值透了。
等年齡大了,才逐漸對商鞅之死的認識有所轉(zhuǎn)變。
商鞅雖然死了,但是他的變法并沒有廢止,一直在實施推行著。
不僅秦國當時及以后繼續(xù)大力推行,他的變法還影響了中國數(shù)千年,正如《太史公自序》中言道:后世遵其法。
正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商鞅其人的生身壽命,雖然匆匆而過,但是他影響巨大而深遠的變法,萬世不朽的功勛與聲名,其為克服實施變法所遭遇的強大阻力所表現(xiàn)出的大義凜然、百折不撓的堅定決心和必勝的精神,都刻在商鞅的“名字”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從來都不曾被湮沒過。
作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即便按照儒家觀點的認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商鞅也做到了“兼善天下”,為天下蒼生、為后世萬萬代造福。
從這一點上看,商鞅精神不滅,千古流芳,他的生命價值又崇高了。
反觀賈誼呢,他和商鞅一樣都有著變法的思想理念,只是他生前沒有像商鞅那樣,已經(jīng)身居要職,并親力推行實踐自己的變法思想,更重要的是親眼看到自己的變法成就。
一直到賈誼死后,他的思想理念,才通過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祖孫三代逐漸被采納,并分別取得良好的成效。
我們上文也已經(jīng)簡析過,賈誼生前之所以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尤其像商鞅那樣的充分重用,主要原因是賈誼思想觀念的超前性,大環(huán)境不允許使然。
對于商鞅和賈誼,北宋名家王安石分別有詩歌詠,談論他的看法。
王安石認為,商鞅一言重于百金,能取信于民,還說當時的人都別隨便詆毀商鞅,因為他能堅決施行變法。
作為北宋時期的一代大家,王安石正值自己變法時期,他自比商鞅,旗幟鮮明地贊揚了商鞅,肯定商鞅的歷史功績,也表達出自己堅決施行變法的決心。
對于賈誼,王安石也有詩,他在詩中說賈誼并不像一些人認為的君王輕視辜負了他,相反他的治世思想大體上都被采納并施行;雖然賈誼并未身居公卿要職,但是比起很多居高官爵的言論都被君王廢棄,賈誼的存在又大有意義了。
在寫詩歌詠賈誼的時候,王安石在保守派的激烈反對下,被迫辭去了宰相職務,但是他的變法思想仍然在繼續(xù)推行。
所以,王安石在歌詠賈誼的時候,他對賈誼有一種知己感。
當時的他又覺得賈誼應該也會有著和他一樣的想法,不管自己本人有沒有身居高位,只要自己的思想觀念被君王采用并實行,有實效,對國家、對人民有益,自己的理想就已經(jīng)算是實現(xiàn)了。
只可惜的是,生命過于短暫的賈誼,也沒能在他死前看到自己的理想實現(xiàn)。
百年后,早已作古的賈誼,泉下倘若有知,看到自己的思想觀念對西漢一朝以及后世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他應該會感到欣慰,會認為自己的生命意義和人生理想得以明確和實現(xiàn)了吧?!
誠然,通過以上三位大人物的歷史作用來看,不管是在生前就已經(jīng)看到人生理想得以實現(xiàn)的商鞅和王安石,還是在他死后才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賈誼,他們確實是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以及他們也確實達到了他們在歷史上的崇高使命。
如此,按照太史公在他那句簡潔而又響亮的衡量人生意義的標準來看,無論是商鞅,還是賈誼,亦或者是王安石,也包括太史公本人,他們的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都絕對稱得上是“重于泰山”了!
末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賈誼之死,他真的和一百年前的屈原一樣,天下之大,沒有他的存身之所了嗎?
我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至少要區(qū)分兩種情況:一是天性使然;一是理想使然。
說天性使然,就像一些動物一樣,鷹隼天生翱翔天際,若是把一只翱翔半生的鷹隼抓住,圈養(yǎng)在雞籠子里,估計鷹隼的性命也不久長了。
當然,若是一只從來都不曾翱翔過的鷹隼,從小都在雞籠子里成長,那它也就不是本質(zhì)上的“鷹隼”,它看起來外形是鷹隼,而實質(zhì)上只是一種“雞”罷了。
就像狼,被圈養(yǎng)后,不再叫狼,改叫“狗”了。
也如童話故事《丑小鴨》中的那只丑鴨子一樣,它人生命運最大的轉(zhuǎn)變在于,它離開了鴨媽媽和跟它一起出生的小鴨子們;不然即便它長大,它也沒機會蛻變成一只美麗的天鵝,反而早就因為個頭大,被主人宰殺了。
俗話說:“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br>
一條從深水處,無意擱淺在淺水的龍,整天被一群小蝦米調(diào)戲;一只猛虎從山上掉落平地,失去了它憑借和發(fā)揮力量的支持,卻被一些家養(yǎng)的小狗狗欺負。
被小蝦米調(diào)戲的龍,被小狗狗欺負的虎,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與它們的天性極不相符,那么它們的生命還剩下幾許?即便能維持,又還有什么生命意義可言呢?
再說理想對生命意義的影響。
有的人活著,只是為了吃;而有的人吃,卻不只是為了活著。有的人可以隨遇而安、得過且過;有的人卻是,無理想、毋寧死。
只是一個人的理想,又可大、可小。
有的人的理想,只是一輩子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做個極不起眼的小角色,全身心貫注在體驗與享受自己的世界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飛鴻踏雪泥,不計過往,不念來世,努力做到“獨善其身”。
而有的人的理想,卻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認為自己人生一世,就是為了改造世界,就是為了黎民福祉,就是為了人所景仰,就是為了永垂不朽而活,那樣才是實現(xiàn)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即是“兼善天下”。
人的理想,無論大小,都引導了人們對自身生命質(zhì)量的探索與追求。
能實現(xiàn)理想,無論大小,都是對自己生命形式的一種完成,對自己生命價值的一種認可,對自己生命意義的一種態(tài)度。
對于一個一心想著“獨善其身”的人,外力非要逼迫他“兼善天下”,其難度可想而知。即便他能做到,他對自己的生命意義,又會如何看待呢?
而對于一個一心要“兼善天下”的人,外力又非逼迫他“獨善其身”,他的心理又怎么會平衡呢? 不信,我們看屈原,我們看賈誼。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其名篇人物評論文《賈誼論》中,認為賈誼“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的看法,我們是不認可的。
蘇東坡文采斐然,生性豁達,所以他認為賈誼之死的原因是不夠豁達的緣故。
蘇東坡看賈誼之死,也正和賈誼看屈原之死一樣,賈誼也認為屈原沒有必要走到死路上去,可當自己面臨這種問題的時候,他竟也和屈原走了一樣的路。
為什么?
有句話說“勸人易,勸己難”,就是這個道理。
蘇東坡認為個人性情最為重要,他是能做到,因為他就是那種性情。可是他卻沒有賈誼那般的人生理想,所以蘇東坡的勸誡對賈誼來講,根本上不會起作用。
而賈誼能看到屈原的問題,結(jié)果自己也不愿意按照他給屈原出的主意規(guī)劃人生,那只是因為他之前沒有遇到屈原那般的問題,所以他之前也沒有屈原那般的心境。
當賈誼真正走到屈原那一步,他終于和當年的屈原面臨一樣的問題的時候,他才終于和屈原有了一樣的心境,所以也最終他們有了一樣的慘淡結(jié)局。
人生短暫,倏然而逝。
一個人應該如何面對自己如此有限的生命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們認為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無論是只想要“獨善其身”,還是毅然決然要“獨善其身”,我們所要堅持的準則,無非只有一條: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本身就已經(jīng)非常了不起,本身就已經(jīng)是“重于泰山”。
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哪怕很普通,哪怕很平凡,至少我們能在自己臨終了的時候,由衷地給自己一個微笑,由衷地和那些來向自己送別的人說一句:
———無論如何,這一輩子,對得起自己,值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2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曹仁,三國被低估的武將,周瑜因他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