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楊玄感和李密身首異處李淵卻能得天下?同一件事情只有李淵選擇對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隋煬帝楊廣繼位后,開始了他的雄心壯志
楊玄感是楊素的兒子
父親楊素去世后,他便承襲為楚國公
接下來,該怎么走?他的謀士李密給了出了三個策略:第一個策略是長驅直入向北攻占幽州
三個策略中第三個策略近攻打洛陽必然造成頓兵堅城之下,勝負難料
第二個策略向西占領關中,據(jù)守潼關天險
那么,楊玄感最后選擇了哪一個呢?抱歉
楊玄感當時為何會選擇下下之策呢?
按照楊玄感的意思是:朝臣們的家屬都在洛陽
結果威力還沒顯示出來
楊玄感起義四年后的大業(yè)十三年。此時的李密早已成為瓦崗軍割據(jù)軍閥的首領
這時李密也同樣面臨當初和楊玄感一樣的選擇
,他的軍師柴孝和向李密建議,先不管洛陽,向西占領長安,以關中為根據(jù)地穩(wěn)步發(fā)展,兵馬強壯后再向東平定天下。這一策略,和李密當初向楊玄感提出的建議并沒什么兩樣。那么,李密自己是怎么選擇的呢?
很遺憾
,他否定了柴孝和的建議。給出了兩條理由:首先自己的部下都是山東人,如果不打下洛陽李密和楊玄感二人的理由可謂是出奇的一致
選擇攻打洛陽的李密在洛陽一帶與王世充、宇文化及死磕
問題是
第一條理由完全是無稽之談。所謂山東人不愿意跟隨入關的問題
至于第二條還有點意思
,第二點的重點是李密怕自己走了以后,部下“篡寨奪權”。李密的擔心也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當時瓦崗軍的組成人員本來就很復雜,除了李密的蒲山公營,還有以翟讓為首的瓦崗元老型、以裴仁基父子為主的官軍投降型以及以孟讓和郝孝德為代表的山寨土匪型。人員構成復雜
,各有各的算盤。但分析起來,也是不成立的,正因為三股勢力互不相讓,所以瓦崗軍能達到一種平衡。平衡即穩(wěn)定。所以,他的擔心也是多余的。因此
,李密之所以重蹈了楊玄感的覆轍,而且還是否決了自己當初提出過的正確策略,根本原因是李密這個人的問題。首先他沒把握
,他對取長安還是取洛陽沒有十足把握。當初作為楊玄感的謀士,眼看著楊玄感選擇了打洛陽而不是長安,李密似乎也沒有努力去爭取一下,可見李密的態(tài)度也不是很堅決其次,李密驕傲自滿
。他太過于自信,當時的他是瓦崗軍的首領,坐擁數(shù)十萬之眾。瓦崗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起義軍,我們從《隋唐演義》中已經(jīng)領略到瓦崗軍的厲害。什么程咬金、秦叔寶、徐茂公,都是瓦崗寨出來的人。正因為李密太志得意滿
,之前瓦崗軍發(fā)展太過順利,以至于讓他心態(tài)膨脹,認為憑自己的能力和目前的實力,奪取天下毫無懸念,根本不需要去先搶關中。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李密隨便就被李淵灌了一下迷魂湯,就已經(jīng)神魂顛倒,找不到北。最后李淵自己一路順利攻取長安
,據(jù)守蒲津和潼關這些險要,安安心心掃清隴右涼州勢力,然后毫無后顧之憂地東出潼關,此時各路勢力便再難與之相抗。而李密還做了李淵的擋箭牌,頂在關外擋住東路勢力。所以說人性是個問題,所有的成敗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問題
。在這個選擇題上,李淵就做對了。李淵自晉陽起兵
,徑直攻取長安,數(shù)年后平定天下,則充分證明攻取長安確實是正確的戰(zhàn)略選擇其實,當年如果李密選擇先一步取長安
所以
,李淵當時為什么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關中,這就是根本所在。楊玄感和李密先后失敗,證明當時的情況下,攻取洛陽的戰(zhàn)略選擇是不明智的,他們都犯了同一個錯誤。而李淵做對了,于是得了天下。
楊玄感堪稱項羽再世
,本能推翻隋朝,為何兵敗被殺??楊玄感出身弘農(nóng)楊氏
,是隋朝功臣楊素之子,別看他出身名門,但卻勇武過人,人們甚至說他是項羽在世一
據(jù)史書記載,楊玄感“體貌雄偉,美須髯”
楊玄感起兵之初只有一萬人
二
但是楊玄感最終還是兵敗被殺了
李密的上策是“出其不意
三
楊玄感一意孤行,率軍抵達洛陽城外
抵達弘農(nóng)時,楊玄感又留了下來
李密出身貴族,少有大志,非常喜歡讀書
。一次,李密騎牛出行,邊趕路,邊聚精會神地誦讀,牛角上還掛著一冊漢書。此景恰被宰相楊素看到,叫來問尋。對答間,李密談吐不俗,楊素大為驚訝,認為瓦崗軍開倉散糧此兒定當成就大事,遂將他引薦給自己的兒子楊玄感,命他們多多親近公元613年,隋朝大業(yè)9年
,隋朝開國功臣楊素之子楚國公楊玄感趁隋煬帝楊廣二征高句麗之機,率眾舉旗造反,這是隋朝貴族首次公開站出來要推翻楊家的統(tǒng)治。
楊玄感起事后將目標對準了中都洛陽
,但久攻不克,后隋朝關中派出的援兵和從高句麗前線派出的援兵雙雙趕到,楊玄感兵敗被殺。在楊玄感起事之初,也曾猶豫起兵之后的作戰(zhàn)方向
,后來隋末梟雄之一的李密就曾經(jīng)給他出過上、中、下三策,《舊唐書》
中記載:
密至
,謂玄感曰:?今天子出征,遠在遼外,地去幽州,懸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間一道,理極艱危。今公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薊,直扼其喉。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過旬朔很顯然
,楊玄感采取的是李密獻計中的最下策
那么,如果楊玄感采用李密所獻的上策
臨榆關(后來的山海關)
,是否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并取代隋朝成立新的王朝
小編得出的結論是也不可能
在隋唐時期
楊廣后來放棄關中
,跑到江州,離開了政治中心,隋朝馬上就完了,李淵起兵后能后發(fā)制上奪得天下,也正是率先拿下關中
楊玄感如果去攻打涿郡,或許能把楊廣攔在關外
最重要的是楊玄感即使滅掉楊廣,在關中的關隴貴族集團也不會承認楊玄感成立新的王朝
弘農(nóng)楊氏唯一能和關隴貴族集團掛上鉤的關系是楊堅在成立隋朝時
可楊堅本身就不被關隴貴族集團認可
八大柱國(宇文泰
加柱國之下的十二大將軍
楊堅的楊忠在北魏時期僅僅只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楊堅建立隋朝后
但從楊堅到楊廣
楊廣開科舉拉攏寒門,修運河溝通南北
所以
連楊堅和楊廣這樣的關隴貴族集團第二梯隊出身的家族都看不上
李密給楊玄感獻上的三策實際上是在挖坑
楊玄感執(zhí)行李密獻的上策
如果執(zhí)行中策,直接進兵關中
楊玄感一個和關隴貴族集團絲毫不相干的人進了關中
楊玄感聽從李密的上策去涿郡
退一萬步說
李密三策對于楊玄感來說
,毫無用處,無論哪一條真正能落到實惠的只有關隴貴族集團和李密本人,洛陽雖然沒打下來,可楊廣的二征高句麗卻被廢止了,而且,有楊玄感這個貴族出面造反,也給了天下人一個暗示,隋朝內(nèi)部徹底不穩(wěn)了。楊玄感失敗了
,李密卻在失敗后趁機上了瓦崗,有關隴八柱國之后的名頭,還有給楊玄感獻妙計的名聲,他很輕松就獲得了瓦崗翟讓的信任和依賴,最后還反客為主的成為了瓦崗寨的主人。李密在巔峰時期
,連拿下關中的李淵都寫信來伏低做小,因為李淵也明白,李密的身份和自己一樣,如果奪得天下,關隴貴族集團也是認可的,這樣的諸侯才是最有威脅的競爭對手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