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為何楊玄感和李密身首異處李淵卻能得天下同一件事情只有李淵選擇對了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9 02:39:51

      為何楊玄感和李密身首異處李淵卻能得天下同一件事情只有李淵選擇對了!

      為何楊玄感和李密身首異處李淵卻能得天下?同一件事情只有李淵選擇對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隋煬帝楊廣繼位后,開始了他的雄心壯志

      、遠大抱負
      。興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
      、三次發(fā)兵高句麗
      ,結果將自己的江山弄得烏煙瘴氣
      、民怨沸騰
      ,忍無可忍的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在眾多起義隊伍中
      ,最讓隋煬帝楊廣頭疼的是楊玄感的叛變

      楊玄感是楊素的兒子

      ,也是禮部尚書
      ,更是關隴貴族。此人是根正苗紅的關隴貴族成員
      ,不僅人長得非常英俊魁梧
      ,而且能力非常強,愛好也非常廣泛
      ,先后在郢州
      、宋州等地擔任一把手,政績突出
      ,后被調回中央擔任鴻臚卿

      父親楊素去世后,他便承襲為楚國公

      ,升任禮部尚書
      。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一時聚眾十余萬
      ,直逼東都洛陽

      接下來,該怎么走?他的謀士李密給了出了三個策略:第一個策略是長驅直入向北攻占幽州

      ,切斷隋煬帝的歸路
      。第二個策略是向西徑取長安,控制潼關
      。第三個策略是就近攻打洛陽

      三個策略中第三個策略近攻打洛陽必然造成頓兵堅城之下,勝負難料

      ,實際上可以否決
      。至于攻占幽州
      ,雖然有較大的冒險性質,但成功的概率很大
      ,只要切斷隋煬帝的退路
      ,隋煬帝的大軍得不到糧草的供應,支撐不了多久就會崩潰
      。所以說這是上上策

      第二個策略向西占領關中,據(jù)守潼關天險

      ,東向爭天下
      ,這個耗時較長,不過這個策略可以穩(wěn)操勝券
      ,可能是最為穩(wěn)妥的策略

      那么,楊玄感最后選擇了哪一個呢?抱歉

      ,選擇了第三個
      ,也就是攻打洛陽。結果呢?失敗了
      。楊玄感久攻不下洛陽
      ,隨后才決定進攻長安,但為時已晚
      ,宇文述和來護兒率援軍趕至
      ,最終戰(zhàn)敗被殺。

      楊玄感當時為何會選擇下下之策呢?

      按照楊玄感的意思是:朝臣們的家屬都在洛陽

      ,只有攻下洛陽才能穩(wěn)定人心
      ,也只有拿下洛陽,才能顯示威力

      結果威力還沒顯示出來

      ,就失敗了。同樣的選擇題
      ,隨后也輪到了李密自己

      楊玄感起義四年后的大業(yè)十三年。此時的李密早已成為瓦崗軍割據(jù)軍閥的首領

      ,先后攻占興洛倉
      、回洛倉,開倉賑民
      ,軍勢大盛
      ,達到數(shù)十萬,同樣進逼東都洛陽

      這時李密也同樣面臨當初和楊玄感一樣的選擇

      ,他的軍師柴孝和向李密建議
      ,先不管洛陽,向西占領長安
      ,以關中為根據(jù)地穩(wěn)步發(fā)展
      ,兵馬強壯后再向東平定天下。這一策略
      ,和李密當初向楊玄感提出的建議并沒什么兩樣

      那么,李密自己是怎么選擇的呢?

      很遺憾

      ,他否定了柴孝和的建議
      。給出了兩條理由:首先自己的部下都是山東人,如果不打下洛陽
      ,他們肯定不愿意西行入關;其次
      ,投靠瓦崗的將領多半是強盜出身
      ,組織紀律性太差
      ,互不服氣,如果自己離開
      ,這些人一定會“各競雌雄
      ,如此,則大業(yè)隳矣”

      李密和楊玄感二人的理由可謂是出奇的一致

      。那么,李密最后的結局呢?跟楊玄感一樣:失敗
      、身首異處

      選擇攻打洛陽的李密在洛陽一帶與王世充、宇文化及死磕

      ,一直打不停
      ,最后耗盡老本,不得已向李淵投降

      問題是

      ,李密曾經(jīng)自己給了選項,為何最終跟楊玄感一樣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我們先看他自己說的兩條理由

      第一條理由完全是無稽之談。所謂山東人不愿意跟隨入關的問題

      ,完全是個偽問題
      。軍隊哪有不調動而長期只待在一個地方的,那就不用打仗了
      ,何況又不是一入關中就不回山東了
      。而且以李密“雖盛夏
      ,皆如背負霜雪”的嚴明軍紀,不可能出現(xiàn)他想打而部下不愿意跟的情況

      至于第二條還有點意思

      ,第二點的重點是李密怕自己走了以后,部下“篡寨奪權”
      。李密的擔心也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
      ,當時瓦崗軍的組成人員本來就很復雜,除了李密的蒲山公營
      ,還有以翟讓為首的瓦崗元老型
      、以裴仁基父子為主的官軍投降型以及以孟讓和郝孝德為代表的山寨土匪型。

      人員構成復雜

      ,各有各的算盤
      。但分析起來,也是不成立的
      ,正因為三股勢力互不相讓
      ,所以瓦崗軍能達到一種平衡。平衡即穩(wěn)定
      。所以
      ,他的擔心也是多余的。

      因此

      ,李密之所以重蹈了楊玄感的覆轍
      ,而且還是否決了自己當初提出過的正確策略,根本原因是李密這個人的問題

      首先他沒把握

      ,他對取長安還是取洛陽沒有十足把握。當初作為楊玄感的謀士
      ,眼看著楊玄感選擇了打洛陽而不是長安
      ,李密似乎也沒有努力去爭取一下,可見李密的態(tài)度也不是很堅決
      ,對打洛陽還是存在僥幸心理
      。否則的話,自己作為一條船上的命運與共的人
      ,想必不會坐視楊玄感大概率走向失敗還一味死跟

      其次,李密驕傲自滿

      。他太過于自信
      ,當時的他是瓦崗軍的首領,坐擁數(shù)十萬之眾。瓦崗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起義軍
      ,我們從《隋唐演義》中已經(jīng)領略到瓦崗軍的厲害
      。什么程咬金、秦叔寶
      、徐茂公
      ,都是瓦崗寨出來的人。

      正因為李密太志得意滿

      ,之前瓦崗軍發(fā)展太過順利
      ,以至于讓他心態(tài)膨脹,認為憑自己的能力和目前的實力
      ,奪取天下毫無懸念
      ,根本不需要去先搶關中。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李密隨便就被李淵灌了一下迷魂湯
      ,就已經(jīng)神魂顛倒
      ,找不到北。

      最后李淵自己一路順利攻取長安

      ,據(jù)守蒲津和潼關這些險要
      ,安安心心掃清隴右涼州勢力,然后毫無后顧之憂地東出潼關
      ,此時各路勢力便再難與之相抗
      。而李密還做了李淵的擋箭牌
      ,頂在關外擋住東路勢力

      所以說人性是個問題,所有的成敗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問題

      。在這個選擇題上
      ,李淵就做對了。

      李淵自晉陽起兵

      ,徑直攻取長安
      ,數(shù)年后平定天下,則充分證明攻取長安確實是正確的戰(zhàn)略選擇
      。長安有險可守
      ,洛陽毫無屏障、四面受敵
      、無險可守
      ,想要扎穩(wěn)根基進而平定天下,除了自己要有足夠的實力
      ,否則免談
      ,這是毫無疑問的長安比洛陽有優(yōu)勢得多。

      其實,當年如果李密選擇先一步取長安

      ,據(jù)守蒲津等黃河渡口
      ,鹿死誰手還真是難以預料。如果李密占據(jù)了關中
      ,李淵當時就面臨前不能進
      、后有劉武周和突厥勢力的形勢,這可是災難性的

      所以

      ,李淵當時為什么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關中,這就是根本所在
      。楊玄感和李密先后失敗
      ,證明當時的情況下,攻取洛陽的戰(zhàn)略選擇是不明智的
      ,他們都犯了同一個錯誤
      。而李淵做對了,于是得了天下

      楊玄感堪稱項羽再世,本能推翻隋朝

      楊玄感堪稱項羽再世

      ,本能推翻隋朝
      ,為何兵敗被殺??

      楊玄感出身弘農(nóng)楊氏

      ,是隋朝功臣楊素之子
      ,別看他出身名門,但卻勇武過人
      ,人們甚至說他是項羽在世
      。613年,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
      ,軍隊迅速發(fā)展到十幾萬人
      ,按理說憑借他的勇武,應該是可以推翻隋朝統(tǒng)治的
      。然而
      ,楊玄感卻失敗了,還引來了滅門之禍
      。那么
      ,這位隋朝的項羽,為何最終兵敗被殺呢

      、項羽在世

      據(jù)史書記載,楊玄感“體貌雄偉,美須髯”

      ,他不僅喜歡讀書
      ,還酷愛騎射。他“驍勇多力”
      ,每次作戰(zhàn)時手持長矛
      ,身先士卒,“喑嗚叱咤
      ,所當者莫不震懾”
      ,當時的人們都是他是“項羽在世”。另外
      ,楊玄感還善于治軍
      ,對士兵們很好,所以將士們都愿意為他效死力
      。再加上楊玄感的家世背景
      ,所以他起兵后,勢力迅速得到壯大

      楊玄感起兵之初只有一萬人

      ,他率領這些軍隊由汲郡向南渡過黃河,“從亂者如市”
      。幾天后
      ,楊玄感抵達洛陽城上春門外,“眾至十余萬”
      。楊玄感又對當?shù)馗咐险f:“今者不顧破家滅族者
      ,但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藗兟犃藯钚械脑挾己芨吲d,因為他們在隋煬帝的暴政下過得太苦了
      ,所以每天都有數(shù)千人來投奔楊玄感。

      、不納良言

      但是楊玄感最終還是兵敗被殺了

      ,這主要是他沒有采納一個人的良言,錯過了最佳的時機
      !這個人就是李密
      ,他與楊家的頗有淵源,當年楊素就很欣賞李密
      ,楊玄感更是與他結為刎頸之交
      。得知楊玄感起兵的消息后,李密第一時間前來投奔,楊玄感大喜
      ,讓李密做謀主
      。李密當即向楊玄感獻出上中下三策,假如楊玄感能夠采納上
      、中策的話
      ,隋朝可能就被推翻了。

      李密的上策是“出其不意

      ,長驅入薊
      ,直扼其喉”,也就是率軍直抵河北北部
      ,切斷隋煬帝的退路
      ,等到大軍的糧食吃盡,“舉麾一召
      ,其眾自降
      ,不戰(zhàn)而擒”;中策是“經(jīng)城勿攻
      ,輕赍鼓行
      ,務早西入”,直接占領長安
      ,這是“萬全之勢”
      ;下策是“隨近逐便,先向東都”
      ,同時李密指出
      ,“勝負殊未可知,此計之下也”
      。然而楊玄感卻認為
      ,“公之下計,乃上策矣”

      、兵敗被殺

      楊玄感一意孤行,率軍抵達洛陽城外

      ,最初的時候屢戰(zhàn)屢勝
      ,聲勢浩大,他就認為“天下響應
      ,功在朝夕”
      。然而,駐守洛陽的隋軍已經(jīng)有了防備
      ,所以楊玄感一直未能攻破洛陽
      ,耽誤了很多時間
      。就在這個過程中,隋煬帝調兵遣將
      ,各路大軍已經(jīng)向洛陽逼近
      。之后,楊玄感多次戰(zhàn)敗
      ,他才想到應該進入關中

      抵達弘農(nóng)時,楊玄感又留了下來

      ,攻了三天的城
      ,依然沒有取得成功。此時追兵已經(jīng)趕到
      ,楊玄感只好與隋軍交戰(zhàn)
      。縱然他勇武似項羽
      ,也無法改變這樣的形勢
      ,畢竟他的這些將士都是臨時招募的,沒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
      ,所以“一日三敗”
      。最后,楊玄感與弟弟楊積善步行逃命
      。楊玄感意識到已經(jīng)無法逃脫
      ,就讓弟弟將自己殺死。楊玄感戰(zhàn)略規(guī)劃失誤
      ,沒聽李密的計劃
      ,是他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后來李淵起兵
      ,直取長安
      ,最終奪得天下。

      李密簡介與評價:簡述名將李密一生的故事

      李密出身貴族,少有大志,非常喜歡讀書

      。一次,李密騎牛出行,邊趕路,邊聚精會神地誦讀,牛角上還掛著一冊漢書
      。此景恰被宰相楊素看到,叫來問尋。對答間,李密談吐不俗,楊素大為驚訝,認為瓦崗軍開倉散糧此兒定當成就大事,遂將他引薦給自己的兒子楊玄感,命他們多多親近
      。后來兩個小兒結成莫逆之交,這便是有名的典故牛角掛書
      長大成人后,李密做了隋煬帝的侍衛(wèi)
      。眼見隋煬帝荒淫無道,臣子們競相豪奢,自忖隋朝存不長久,自己不能隨其一同毀滅。遂稱病請辭,回家專心讀書,等待時機
      公元613年6月,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急召李密輔佐
      。李密早有反心,聞聽大喜過望,急赴黎陽,楊玄感拜其為軍師
      李密向楊玄感獻策:敗隋軍有三計:第一計,隋煬帝現(xiàn)在遼東,我們帶兵北上,截斷他的退路。前有高麗,后無退路,糧草又接濟不上,不出10天,其軍自亂,我們可以輕易拿下
      。這是上策
      第二計是向西奪取長安,抄他的老巢
      。官軍來了,我們可以將關中地區(qū)作根據(jù)地,憑險堅守,待日后圖大計
      。這是中策
      第三計是進攻東都洛陽。洛陽尚留有不少官軍,不一定能攻下來
      。所以此計為下策
      楊玄感急于求成,認為前兩條太費時間,決定采用第三條,發(fā)兵攻打洛陽
      在高麗前線的隋煬帝接到報告,立即派大將宇文述帶領大軍回師,分路夾攻楊玄感
      楊玄感不敵,西退長安
      。宇文述跟蹤追擊,將其團團圍住。楊玄感無路可走,最終被殺
      李密在混亂中逃出來,半路被抓
      。他用行賄押解士兵的辦法才得以解脫
      李密脫險后,不敢返鄉(xiāng),想另尋機會,繼續(xù)反隋
      。但沒人對他這個文弱書生感興趣。李密游說一年,四處碰壁,直到遇見好友王伯當,被他引薦給瓦崗軍的首領翟讓,這才找到棲身之所
      李密投奔翟讓以后,幫助翟讓整頓人馬,發(fā)展隊伍,使瓦崗軍面貌為之一變
      。當時,瓦崗山附近各地還有一些小股的農(nóng)民隊伍
      。李密到各處去聯(lián)絡,說服他們聯(lián)合起來,聽從翟讓指揮
      通過李密的努力,翟讓有了很多人手,但是他并沒想到自己能推翻隋煬帝。李密對翟讓說:從前劉邦
      、項羽,本來也是普通老百姓,后來終于推翻秦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皇上昏庸暴虐,百姓怨聲載道,官軍大部分又遠在遼東。您手下兵強馬壯,要拿下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打倒暴君,奪取天下是輕而易舉的事
      !翟讓被他說活了心,向他問計,李密對翟讓說:現(xiàn)在天下大亂,農(nóng)事俱廢
      。你的兵馬又多,如若不積聚糧草,一遇強敵便會土崩瓦解。只有占領重鎮(zhèn)滎陽,積聚糧草,休整兵士,才能徐圖天下
      翟讓認為李密說得很有道理,便采納了李密的建議,攻克了金堤關直逼滎陽
      。隋煬帝為保住滎陽這一軍事要地,派猛將張須陀征討瓦崗軍
      。張須陀以前曾多次打敗過瓦崗軍,這次聽說張須陀又來討伐,瓦崗山軍心不禁大動,翟讓準備退讓以避張須陀。李密說:張須陀有勇無謀,其官軍也是將驕兵疲,大家不必驚慌,我有一計可一戰(zhàn)而勝
      翟讓等半信半疑只好列陣迎戰(zhàn)
      瓦崗軍與張須陀的部隊一交戰(zhàn)便有意后退,十分輕敵的張須陀不知是計,立即揮師急追,結果陷入了李密早已布置好的包圍圈
      。隋軍在瓦崗軍的前后夾擊下大敗,張須陀被殺
      滎陽一役使李密名聲大振,翟讓佩服李密的軍事才能,他讓李密另率一支隊伍,號稱蒲山公營,這是瓦崗軍中戰(zhàn)斗力最強的精銳
      此后,李密憑借著他的謀略,與翟讓一起,多次擊敗官軍,聲勢越來越大,起義軍號稱百萬之眾
      。勢力壯大了,矛盾也就隨之而來了。瓦崗軍內(nèi)部分成了兩派,一派以翟讓為首,多是瓦崗軍的舊部
      ;一派以李密為首,主要是隋朝降將
      這時,有人向李密密報,說翟讓的部將王儒信勸他奪他的軍權,翟讓的哥哥翟弘勸他當皇帝
      。李密惟恐真的發(fā)生這種事,決定先下手
      公元617年11月,李密在行軍元帥府設宴,翟讓、翟弘
      、翟摩侯以及徐世
      、單雄信等將領全都到場。李密借故遣走翟讓的衛(wèi)士,然后聲稱新得一張寶弓
      。翟讓是有名的射手,愛弓如命,拿來把玩
      。李密的親信蔡建德趁機舉刀猛砍,翟讓頓時身首異處。翟弘
      、翟摩侯隨后被殺
      李密殺死翟讓后,瓦崗將帥相互猜忌,開始走下坡路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發(fā)動江都兵變,殺死隋煬帝后,率領10余萬兵將北上,想打回東都洛陽
      。在東都稱帝的越王楊侗怕皇位被宇文化及搶走,而守城大將王世充又屢吃進攻洛陽的李密的敗仗,楊侗很為難。大臣元文都向他獻計,讓他招降李密,條件是將宇文化及趕走
      。楊侗納諫,派人與李密聯(lián)系
      此時,李密的日子也不好過,獨攬大權后,李密率軍進攻洛陽,雖然接連勝了幾場小仗,但洛陽就是攻不下來,士氣低落
      。又聽說宇文化及殺來,自己將腹背受敵,一時進退兩難。見楊侗派人送來的詔書上說,只要他解洛陽之圍,打退宇文化及,便封他為太尉,執(zhí)掌文武大權
      。李密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欣然應允,轉頭迎擊宇文化及
      于是,在童山腳下,兩軍展開決戰(zhàn)
      。宇文化及死拼不敵,率兩萬人馬逃到魏縣,自稱皇帝,國號許
      。公元619年被竇建德殺死
      李密擊敗宇文化及后,趕奔洛陽,準備入朝為官。不想,王世充早就發(fā)動了政變,執(zhí)掌了朝政,不僅不準李密入朝,還帶兵來戰(zhàn)
      李密曾多次擊敗王世充,驕傲輕敵,被王世充打敗,率殘部兩萬投奔到唐朝李淵門下
      。其余眾將以及州縣官員大多歸附王世充
      公元618年10月,李密到達長安,被唐朝拜為光祿卿
      、上柱國,賜爵邢國公,但并無實權,待遇也不高,他所帶士兵甚至整天都沒有食物。李密心懷不滿,于是產(chǎn)生叛唐之心
      。他奏請?zhí)聘咦胬顪Y,請求去山東收撫瓦崗軍舊部,企圖東山再起
      。當時,瓦崗軍的部分將士仍在山東堅持斗爭,李淵十分希望李密前往收撫。12月,李密離開長安前往山東,王伯當與他同行
      。途中,唐長史張寶德測知李密等的陰謀,報告唐廷
      。唐高祖于是降敕書命李密單騎入朝,另給任務
      李密在稠桑接到敕書,知道事情不妙,于是與王伯當殺掉唐廷使者,起兵叛唐,不久,又施計攻克桃林,但隨即遭到唐軍襲擊,隊伍被殲滅,李密被斬首,驍將王伯當也力戰(zhàn)而死。這一年,李密年僅37歲

      如果楊玄感采取李密獻的上策
      ,真的能夠一統(tǒng)天下嗎

      公元613年,隋朝大業(yè)9年

      ,隋朝開國功臣楊素之子楚國公楊玄感趁隋煬帝楊廣二征高句麗之機
      ,率眾舉旗造反,這是隋朝貴族首次公開站出來要推翻楊家的統(tǒng)治

      楊玄感起事后將目標對準了中都洛陽

      ,但久攻不克,后隋朝關中派出的援兵和從高句麗前線派出的援兵雙雙趕到
      ,楊玄感兵敗被殺

      在楊玄感起事之初,也曾猶豫起兵之后的作戰(zhàn)方向

      ,后來隋末梟雄之一的李密就曾經(jīng)給他出過上
      、中、下三策

      《舊唐書》

      中記載:

      密至

      ,謂玄感曰:?今天子出征,遠在遼外
      ,地去幽州
      ,懸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
      ,北有胡戎之患
      ,中間一道,理極艱危
      。今公擁兵出其不意
      ,長驅入薊
      ,直扼其喉
      。前有高麗
      ,退無歸路,不過旬朔
      ,赍糧必盡
      。舉麾一召,其眾自降
      ,不戰(zhàn)而擒
      ,此計之上也。關中四塞
      ,天府之國
      ,有衛(wèi)文升,不足為意
      。若經(jīng)城勿攻
      ,西入長安,掩其無備
      ,天子雖還
      ,失其襟帶。據(jù)險臨之
      ,固當必克
      ,萬全之勢,此計之中也
      。若隨近逐便
      ,先向東都,頓堅城之下
      ,勝負殊未可知
      ,此計之下也。?玄感曰:?公之下計
      ,乃上策也
      。今百官家口,并在東都
      ,若不取之
      ,安能動物?且經(jīng)城不拔
      ,何以示威
      ??密計遂不行。

      很顯然

      ,楊玄感采取的是李密獻計中的最下策
      ,結果在洛陽堅城之下
      ,大軍不能進,也不能退
      ,后來就有人把楊玄感之敗的主因歸咎到?jīng)]有聽從李密的計策上來

      那么,如果楊玄感采用李密所獻的上策

      ,襲取楊廣大軍的后勤基地涿郡
      ,然后扼守

      臨榆關(后來的山海關)

      ,是否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并取代隋朝成立新的王朝

      小編得出的結論是也不可能

      ,為什么?因為從北魏時期開始
      ,一直到隋朝
      ,天下的中心都在關中,掌握天下大勢的也一直都是關隴貴族集團

      在隋唐時期

      ,要想爭奪天下,關中是最關鍵的地方
      ,無論是政治資源
      、財富還是兵員,都是以關中為首,任何人要推翻隋朝,必須先占領關中

      楊廣后來放棄關中

      ,跑到江州,離開了政治中心,隋朝馬上就完了,李淵起兵后能后發(fā)制上奪得天下,也正是率先拿下關中

      楊玄感如果去攻打涿郡,或許能把楊廣攔在關外

      ,但也僅僅于此了
      ,楊玄感和他的部隊在幽州,遠離關中
      ,只會給在關中對隋朝極其不滿的關隴貴族集團或其他勢力機會

      最重要的是楊玄感即使滅掉楊廣,在關中的關隴貴族集團也不會承認楊玄感成立新的王朝

      ,因為楊玄感是弘農(nóng)楊氏出身
      ,嚴格來說,不屬于關隴貴族集團中的一員。

      弘農(nóng)楊氏唯一能和關隴貴族集團掛上鉤的關系是楊堅在成立隋朝時

      ,認弘農(nóng)楊氏為祖
      ,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漢姓宗族做出的政治決定。

      可楊堅本身就不被關隴貴族集團認可

      ,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是北魏時期的

      八大柱國(宇文泰

      、元欣、李虎
      、李弼
      、于謹、獨孤信
      、趙貴、侯莫陳崇)

      加柱國之下的十二大將軍

      楊堅的楊忠在北魏時期僅僅只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到北周時才混到柱國的身份,也就是說
      ,楊堅家族在關隴貴族集團中
      ,是屬于第二梯隊的勢力,身份上天然就低了一等

      楊堅建立隋朝后

      ,政治上如果以關隴貴族集團的利益為主,關隴貴族中八大柱國的家族或許還能勉強承認楊家這個皇族

      但從楊堅到楊廣

      ,隋朝二代皇帝都在不遺余力的打壓關隴貴族,楊堅好歹還有一個八柱國家族出身的老婆獨孤氏
      ,楊廣干脆的就娶了一個江南世家出身的老婆

      楊廣開科舉拉攏寒門,修運河溝通南北

      ,遷都洛陽以避開關隴貴族集團掌控的核心地區(qū)
      ,等等舉措都是為了壓制關隴貴族集團。

      所以

      ,關隴貴族集團早就想換個人當皇帝了
      ,但他們換上的皇帝肯定要是關隴貴族集團出身,而且
      ,一定是讓八柱國之中的家族出面當皇帝
      ,這樣或許才能保證關隴貴族集團的利益。

      連楊堅和楊廣這樣的關隴貴族集團第二梯隊出身的家族都看不上

      ,關隴貴族集團怎么可能承認楊玄感這個非關隴出身的人做皇帝
      ?之后的李淵能迅速穩(wěn)定關中,就是因為李淵是八柱國之后。

      李密給楊玄感獻上的三策實際上是在挖坑

      ,李密也是北魏八柱國之后
      ,他是最頂級的關隴貴族出身,絕對不會真心幫助非關隴出身的楊玄感奪取天下

      楊玄感執(zhí)行李密獻的上策

      ,自己的大軍遠離政治核心地帶,幫助關隴貴族集團調離在關中和洛陽忠于楊廣的軍隊
      ,正好給關隴貴族集團騰地方

      如果執(zhí)行中策,直接進兵關中

      ,關隴貴族集團也可以借助楊玄感之后滅掉在關中忠于楊廣的臣子和軍隊
      ,然后趁勢接掌關中。

      楊玄感一個和關隴貴族集團絲毫不相干的人進了關中

      ,還不是任由關隴貴族集團拿捏
      ?或許,這才是李密想要的

      楊玄感聽從李密的上策去涿郡

      ,未來不管是關隴貴族集團中的誰取代隋朝,都要承李密的情
      ,高官顯貴自不用說
      ,楊玄感聽從李密的中策去關中,到了關中后
      ,李密沒準也能借機合縱連橫
      ,他自己未必不能當皇帝,到底也是八柱國之后

      退一萬步說

      ,即使楊玄感采取下策,攻打洛陽失敗
      ,擾亂隋朝天下的目的完成
      ,而且天下人也只會認為楊玄感是不聽從李密的建議導致敗亡,李密同樣能獲得足智多謀和可堪大用的名聲

      李密三策對于楊玄感來說

      ,毫無用處,無論哪一條真正能落到實惠的只有關隴貴族集團和李密本人
      ,洛陽雖然沒打下來
      ,可楊廣的二征高句麗卻被廢止了,而且
      ,有楊玄感這個貴族出面造反
      ,也給了天下人一個暗示
      ,隋朝內(nèi)部徹底不穩(wěn)了。

      楊玄感失敗了

      ,李密卻在失敗后趁機上了瓦崗
      ,有關隴八柱國之后的名頭,還有給楊玄感獻妙計的名聲
      ,他很輕松就獲得了瓦崗翟讓的信任和依賴
      ,最后還反客為主的成為了瓦崗寨的主人。

      李密在巔峰時期

      ,連拿下關中的李淵都寫信來伏低做小
      ,因為李淵也明白,李密的身份和自己一樣
      ,如果奪得天下
      ,關隴貴族集團也是認可的,這樣的諸侯才是最有威脅的競爭對手
      ,至于其余對手
      ,完全不值一提。

      所以

      ,楊玄感即使采取李密三策中的上策,最終還是會為他人做嫁衣
      ,他的父親楊素的名頭和弘農(nóng)楊氏的名號并不能幫助他成為天下之主
      ,一切只是因為,隋唐時期終究還是關隴貴族集團的天下
      ,得關隴擁護再得關中者
      ,才能成為當時的主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3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
      ,明之嚴嵩,清之和珅”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秦朝的滅亡,可以說不僅是趙高的作為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