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的傳說故事?倜儻不羈最早的偉大戲劇家 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關漢卿,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偉大戲劇家。與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合稱“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他一生“不屑仕進”,生活在底層人民中間,多才多藝、能寫會演、風流倜儻、豪爽俠義。是當時雜劇界的領袖人物。
著有雜劇六十部,現僅存十八部,其中曲白俱全者十五部。所作大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戲曲作品題材廣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統(tǒng)治的黑暗腐敗,表現了古代人民特別是青年婦女的苦難遭遇和反抗斗爭,人物性格鮮明,結構完整,情節(jié)生動,語言本色而精練,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其作品主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
調適心態(tài)倜儻不羈
一
關漢卿的前半生。是在血與火交織的動蕩不寧的年代中度過的。作為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關漢卿熟讀儒家經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常把(倜易》、《尚書》等典籍的句子順手拈來,運用自如。不過,他又生活在仕進之路長期堵塞的元代,科舉廢止、士子地位的下降,使他和這一代的許多知識分子一樣,處于一種進則無門、退則不甘的難堪境地。和一些消沉頹唐的儒生相比,關漢卿在困境中較能夠調適自己的心態(tài)。他生性開朗通達,放下土子的清高,轉而以開闊的胸襟,“偶娼優(yōu)而不辭”。他的散曲《南呂·一枝花》套數,自稱“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宣稱“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那,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边@既是對封建價值觀念的挑戰(zhàn),也是狂傲倔強、幽默睿智性格的自白。由于關漢卿面向下層、流連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雜然并陳的民間文化的滋養(yǎng),因而寫雜劇,撰散曲,能夠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地運用民間俗眾的白話,三教九流的行話。而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也在流露著下層社會的生活氣息與思想情態(tài)。
二
元朝,是儒家思想依然籠罩朝野而下層民眾日益覺醒,反抗意識日益昂揚的年代。在文壇,雅文學雖然逐漸失去往日的輝煌,但它畢竟浸入肌膚,余風尚熾,而俗文學則風起云涌,走向繁盛。這兩股浪潮碰撞交融,締造出奇妙的文化景觀。關漢卿生活在這種特定的歷史階段,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及其藝術風貌,便呈現出鮮明而駁雜的物色。一方面,他對民生疾苦十分關切,對大眾文化十分熱愛;另一方面,在建立社會秩序的問題上他認同儒家仁政學說,甚至還流露出對仕進生活的向往。他一方面血淚交進地寫出感天動地的《竇娥冤》,另一方面又以憧憬的心態(tài)編寫了充滿富貴氣息的《陳母教子》。就其全部文學創(chuàng)作的總體風格而言,既不全俗,又不全雅,而是俗不脫雅、雅不離俗。就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而言,他既貼近下層社會,敢于為人民大聲疾呼,又是一位倜儻不羈的浪子,還往往流露出在現實中碰壁之后解脫自嘲、狂逸自雄的心態(tài)??傊@多層面的矛盾,是社會文化思潮來回激蕩的產物。唯其如此,關漢卿才成為文學史上一位說不盡的人物。
一言心語
關漢卿的作者:田漢。
《關漢卿》是一部話劇,該劇作者是田漢,寫于1958年,最初刊于《劇本》1958年第5期,同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劇本以《竇娥冤》的寫作和上演為線索來展開矛盾沖突,塑造了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藝術形象。
《關漢卿》是田漢創(chuàng)作的高峰,無論從思想深度或藝術高度來看,都堪稱戲劇創(chuàng)作中的瑰寶,為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啟示。是中國話劇史的第一部多幕劇。
劇作并沒有寫關漢卿的一生,而是緊緊圍繞著創(chuàng)作和演出《竇娥冤》展開戲劇沖突,在一系列矛盾斗爭中逐步顯示關漢卿的英雄性格。劇本開首,關漢卿就被劇作家推向了正義與邪惡斗爭的第一線。
《竇娥冤》上演后,沖突進一步激化,當權貴們下達了“不改不演,要你們的腦袋”的最后通諜時,他泰然自若,置生死于度外,表現了臨危不懼的英雄本色。關漢卿入獄,戲劇沖突也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劇作正是在這跌宕起伏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了關漢卿“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銅碗豆”性格。
田漢
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壽昌,乳名和兒,筆名有田漢、陳瑜、伯鴻、漢兒倚聲、首甲、紹伯、漱人、陳哲生、明高、嘉陵、張坤等,湖南省長沙縣人。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詞作家、詩人、文藝批評家、文藝活動家,景星學社社員,中國現代戲劇三大奠基人之一。
關漢卿的結構是:關(上下結構)漢(左右結構)卿(左中右結構)。
關漢卿的結構是:關(上下結構)漢(左右結構)卿(左中右結構)。注音是:ㄍㄨㄢㄏㄢ_ㄑ一ㄥ。拼音是:guānhànqīng。
關漢卿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關漢卿GuānHànqīng。(1)(約1210—約1300)中國元朝戲劇家。大都(今北京)人。曾任太醫(yī)尹。一生從事戲曲創(chuàng)作活動。與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并稱“元曲四大家”。所作或創(chuàng)作雜劇今知60多種,散曲10余套。作品大多數以社會下層人物為主人公,深刻揭露社會的腐敗和黑暗?,F存有《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調風月》、《望江亭》、《單刀會》、《蝴蝶夢》、《玉鏡臺》、《金線池》、《謝天香》、《緋衣夢》、《西蜀夢》、《哭存孝》等共十三種;《哭香囊》、《春衫記》、《孟良盜骨》三種僅存殘曲。
二、國語詞典
人名。號己齋叟,元大都(今北平市)_人。生卒年不詳。金末以解元貢于鄉(xiāng),后為太醫(yī)院尹,金亡不仕。畢生致力於戲劇,為元曲四大家之一,所作劇本多通俗口語,著有《竇娥冤》等六十五種雜劇。
三、網絡解釋
關漢卿(元代戲曲作家)關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__一粒銅豌豆”(《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圣”。
關于關漢卿的詩詞
《如夢令·贊關漢卿》
關于關漢卿的成語
名卿巨公平步公卿六卿分晉干卿底事卿卿我我名卿鉅公
關于關漢卿的詞語
名公鉅卿平步公卿名公巨卿六卿分晉白衣公卿名卿鉅公干卿底事名卿巨公白衣卿相墻外漢
關于關漢卿的造句
1、原來,關漢卿的畫像被誤用在元代慈溪縣縣令烏馬兒身上了。
2、關漢卿算得上是元代劇壇的領袖。
3、關漢卿是我國戲劇史上偉大的戲劇家,他的雜劇作品語言通俗自然、接進口語。
4、他認為,最有說服力的應當是“內證”,就是從關漢卿的作品中來找證據。
5、元代關漢卿曾說,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
點此查看更多關于關漢卿的詳細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4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