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藩王,父親遭囚禁時出生,2歲被封王,在位71年?
在明代,皇上的兒子才會被分封到各地,變成藩王,為大明朝駐守另一方。但是,明代在位時間最多的藩王,他是在父親被囚禁之時出世的,兩歲被封藩王,在位71年。他就是吉王朱見浚。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guān)內(nèi)容。
一個囚徒能夠生下藩王嗎?確實如此,這個囚徒就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朱祁鎮(zhèn)是明朝的第六任皇帝,不過他皇帝當(dāng)?shù)煤煤玫模瑓s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部,結(jié)果戰(zhàn)敗被俘。
朱祁鎮(zhèn)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鈺繼承皇位,瓦剌人看到在朱祁鎮(zhèn)榨不出什么油水,便將朱祁鎮(zhèn)放回了國。但此時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鈺,朱祁鎮(zhèn)只能當(dāng)太上皇了,并被弟弟幽禁在南宮。
這一關(guān)就是七年,七年間朱祁鎮(zhèn)在南宮中生下了第七個兒子,取名叫朱見浚。1457年,石亨等人發(fā)動奪門之變,明英宗復(fù)位,第二次稱帝,又成為了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見浚成為了皇子。
當(dāng)年三月,明英宗冊封不滿兩歲的朱見浚為吉王,他的藩國在長沙,吉藩王朱見浚不僅傳國七代,延續(xù)一百六十余年,而且他本人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藩王。
因為受封時不足兩歲,朱見浚長大之后長期在皇宮之中,二十二歲時才去長沙就任。在位期間,朱見??恐L沙雄厚的國力,大興土木,大搞建設(shè),藩府的規(guī)模日漸宏大。
朱見浚2歲時就被封王,72歲去世,在位71年,成為大明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藩王。因為在位時間太長,朱見浚的嫡子又早去世,故由世孫朱厚焨嗣位。朱見浚謚號“簡”,所以又被人們稱為吉簡王。
公元1527年7月20日,朱見浚死于長沙,葬于關(guān)山,其墓寢位于今長沙市雨花區(qū)跳馬鎮(zhèn)。此后,吉藩歷朱厚焨、朱載均、朱翊鎮(zhèn)、朱翊鑾、朱由棟、朱慈煃六位藩王。朱慈煃作為吉藩最后一代藩王,在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張獻忠攻進湖南時,朱慈煃逃往到了廣東,后又被迫逃到國外,最終死于了緬甸。
明朝君主主要列出了開國皇帝、明朝(含南明)統(tǒng)治君主、追尊未實際統(tǒng)治的皇帝,以及南明各監(jiān)國宗室。歷史跨度為1368年-1644年。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jīng)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朱元璋1328年-1398年06月24日,廟號:明太祖,謚號:明高帝,登基時間:公元1368年1月23日 (洪武)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廟號:明惠宗,謚號:明惠帝,登基時間:公元1398年6月30日 (建文)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廟號:明成祖,謚號:明文帝,登基時間:公元1402年 (永樂)
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廟號:明仁宗,謚號:明昭帝,登基時間:公元1424年 (洪熙)
朱瞻基1398年2月9日-1435年1月3日,廟號:明宣宗,謚號:明章帝,登基時間:公元1425年 (宣德)
朱祁鎮(zhèn),1427年-1464年2月23日廟號:明英宗,謚號:明睿帝,登基時間:公元1435年 (正統(tǒng))
朱祁鈺1428年-1457年3月23日,廟號:明代宗,謚號:明景帝,登基時間:公元1449年 (景泰)
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廟號:明憲宗,謚號:明純帝,登基時間:公元1464年 (成化)
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廟號:明孝宗,謚號:明敬帝,登基時間:公元1487年 (弘治)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廟號:明武宗,謚號:明毅帝,登基時間:公元1505年 (正德)
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廟號:明世宗,謚號:明肅帝,登基時間:公元1521年5月 (嘉靖)
朱載垕1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廟號:明穆宗,謚號:明莊帝,登基時間:公元1566年 (隆慶)
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廟號:明神宗,謚號:明顯帝,登基時間:公元1572年 (萬歷)
朱常洛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廟號:明光宗,謚號:明貞帝,登基時間:公元1620年 (泰昌)
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19日,廟號:明熹宗,謚號:明悊帝,登基時間:公元1620年 (天啟)
朱由檢1610年-1644年,廟號:明思宗,謚號:明烈帝,登基時間:公元1627年 (崇禎)
擴展資料: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于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tǒng)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fù)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則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檢共16位明朝皇帝。明代的皇帝個個性格鮮明,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鮮明個性而有不同的氣象。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tǒng)/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歷)、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明思宗(崇禎)。趣歷史將明朝的皇帝一一道來,敘其登皇位的驚險歷程。
參考資料:明朝君主-百度百科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檢共16位明朝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tǒng)/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歷)、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明思宗(崇禎)。
具體來說,分別是:
明朝第一個皇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取名興宗。漢族,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龍鳳七年(1361年)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擊破各路農(nóng)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余勢力后,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tǒng)一的封建政權(quán)。朱元璋統(tǒng)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明朝第二個皇帝:明惠帝朱允炆。史又稱其為建文帝。建文帝下落一直是個迷,建文帝繼位之后,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在當(dāng)時的中國大地吹過一陣清風(fēng),他重用黃子澄、方孝孺等文人,對當(dāng)時的政治實行改革,實行惠民政策,重視農(nóng)桑。但明惠帝其人由于性格軟弱,也最終在削藩的斗爭中為人所逼,遂不知去向。對此,也成為后世史學(xué)家們猜測爭論的話題。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他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chuàng)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并于二十一歲就藩北京,當(dāng)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jīng)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dāng)強的軍事實力,并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寧,他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zhèn)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quán),從而使明朝的政權(quán)更加穩(wěn)固??烧l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quán)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dǎo)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并在對元朝的作戰(zhàn)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jīng)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zhèn)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明朝第四個皇帝:明仁宗朱高熾。成祖朱棣的長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熾就被立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的喜愛。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nèi)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于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他并不喜歡這個兒子。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年號宣德(1426年~1435年),使用10年,是其代號。明宣宗又稱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為宣德爐。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dāng)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jīng)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quán)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
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1427年11月11日—1464年2月23日),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年號正統(tǒng)。即位初大事權(quán)歸太皇太后張氏,以三楊主持政務(wù),繼續(xù)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jīng)濟有所發(fā)展。張氏死后,三楊去位,寵信太監(jiān)王振,振遂廣植朋黨,啟明代宦官專權(quán)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釋回京,軟禁于南宮。八年,石亨等發(fā)動奪門之變,英宗復(fù)位,改元天順。廟號英宗,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死后葬于十三陵之裕陵。
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鎮(zhèn)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軍俘去之后繼位,重用于謙等人組織北京城保衛(wèi)戰(zhàn),打退了瓦剌的入侵。即位后整頓吏制,使吏治為之一新。英宗放回后被其冷落對待,這是他政治上的一大敗筆。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復(fù)辟被廢黜軟禁而氣死,終年30歲。憲宗時尊其謚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諸藩王的墓地。南明時加謚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明朝第七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英宗長子,憲宗好方術(shù),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死,時年41歲。
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佑樘(1470年7月3日—1505年5月7日),明憲宗第三子,生母孝穆紀(jì)太后。在位期間,即位后努力扭轉(zhuǎn)憲宗時朝政腐敗狀況,驅(qū)逐奸佞,勤于政事,勵精圖治,驅(qū)除宮內(nèi)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明朝再度中興并發(fā)展為盛世。史稱“弘治中興”,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歲。廟號孝宗,謚號達天明道純誠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泰陵。
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公元1521年),明孝宗嫡長子,母親張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年號,正德(1506年—1521年),共16年。以往很多人認(rèn)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然而通過近些年來歷史學(xué)界的研究,人們對武宗的認(rèn)識有所改變,有人認(rèn)為他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為人卻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一個人。廟號武宗,謚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驄。年號嘉靖。嘉靖皇帝并不是武宗的兒子,也不是孝宗的孫子。由于武宗荒淫,沒有留下子嗣,孝宗則是單傳,只有武宗一個孩子,因此,孝宗一脈到了武宗駕崩也就斷了香火,皇位繼承人就要從最近支的皇族中選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興王朱佑沅被確定為最近支的皇室,當(dāng)時興王已經(jīng)去世,因此就又他唯一的兒子朱厚驄來繼承皇位,他就是后來的嘉靖皇帝。
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后。年號,隆慶,世宗皇帝的三子,三十歲登基,是為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37年-1572年),明世宗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后繼位。少年因其母緣故不得父皇寵愛。登基后內(nèi)憂外患使他關(guān)心朝局,對他登極后處理政務(wù)有著較大的影響。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但沉迷媚藥,也服這些媚藥助興,導(dǎo)致不理朝政。朱載垕在位6年,病崩,終年36歲。廟號穆宗,謚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葬于十三陵昭陵。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漢族,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歷。登基初期,面臨內(nèi)憂外患,由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歷朝新政。親政初期,他勤于政務(wù),在軍事上發(fā)動了“萬歷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yīng)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后期不理朝政,經(jīng)常罷朝。女真在東北迅速崛起,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擊敗明軍。此后,明朝國勢衰微。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神宗,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漢族,明代第十四位皇帝,在位一個月。明神宗萬歷帝長子。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guān),萬歷皇帝并不喜愛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這位剛要展翅高飛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廟號光宗,謚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于十三陵慶陵。
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光宗在位僅29天因“紅丸案”而暴斃,朱由校經(jīng)過“移宮案”風(fēng)波,為群臣擁立繼位。因其父不得祖父明神宗的寵愛,他自幼也備受冷落。少少文化,好木技。萬歷帝臨死前才留下遺囑,冊立其為皇太孫。16歲即位,登基后后金威脅日益嚴(yán)重,內(nèi)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明朝民生凋敝、日薄西山。后因意外落水成病,1627年因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遺詔立五弟信王朱由檢為帝,即后來的明思宗。廟號熹宗,謚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葬十三陵之德陵。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亡國之君,明朝最后一個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于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即位后大力鏟除閹黨,并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在位期間農(nóng)民起義猖獗,關(guān)外清朝勢大,已處于朝不保夕的地步。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后于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5歲,在位17年。廟號思宗,后改毅宗、懷宗。清朝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漢朝皇帝有廟號,明朝歷代皇帝順序如下所示:
1、朱元璋。廟號:太祖,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
2、朱允炆。廟號:惠宗 ,年號:建文(1399年-1402年)
3、朱棣。廟號:成祖,年號:永樂(1403年-1424年)
4、朱高熾。廟號:仁宗 ?,年號:洪熙(1424年-1425年)?
5、朱瞻基。廟號:宣宗,年號:宣德(1426年-1435年)
6、朱祁鎮(zhèn)。廟號:英宗,年號:正統(tǒng)(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
7、朱祁鈺。廟號:代宗 ?,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8、朱見深。廟號:憲宗 ?,年號:?成化(1465年-1487年)
9、朱祐樘。廟號:孝宗 ? ,年號:弘治(1488年-1505年)
10、朱厚燳。廟號:武宗 ,年號:正德(1506年-1521年)
11、朱厚熜 。廟號:世宗,年號:嘉靖(1522年-1566年)?
12、朱載垕。廟號:穆宗,年號:隆慶(1567年-1572年)? ?
13、朱翊鈞 。廟號:神宗,年號:萬歷(1573年-1620年)
14、朱常洛。廟號:光宗,年號:?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
15、朱由校。廟號:熹宗,年號:天啟(1621年-1627年)?
16、朱由檢。廟號:思宗? 崇禎(1628年-1644年)
?擴展資料
1、太子朱標(biāo)原謚號“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后為其尊上皇帝之廟號、謚號、陵號(均已不可考)。靖難之役后各項尊號被成祖一應(yīng)廢除,復(fù)稱“懿文太子”,并對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詆毀。朱由崧稱帝后為懿文太子父子平反,追復(fù)其皇帝尊號。
2、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否定建文帝的正統(tǒng)性,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年號永樂,對其大加詆毀。
建文帝的姑父,寧國公主之夫,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為其發(fā)喪,謚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未被朱棣采納。之后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恢復(fù)朱允炆的帝號。直到明神宗才恢復(fù)建文年號。朱由崧為其平反,追加廟號和謚號。
3、朱棣原廟號是“太宗”,世宗改為“成祖”,原廟號不再使用。
4、景泰七年,太上皇朱祁鎮(zhèn)發(fā)動奪門之變,復(fù)辟為帝,廢景泰帝朱祁鈺為郕王,死后謚號“戾”。后,憲宗追復(fù)其皇帝謚號并改其王陵為皇陵,追復(fù)廟號并改謚。
5、萬歷四十八年七月,明神宗駕崩。八月初一,皇太子朱常洛即位,宣布次年改元泰昌,然泰昌帝同月駕崩,皇太子朱由校即位,“泰昌”年號并未啟用。遂
決定以當(dāng)年正月至七月為萬歷四十八年,八月至十二月為泰昌元年,次年為天啟元年。
6、清朝對朱由檢多不稱廟號,只稱謚號。
7、隆武二年十一月,隆武帝被清軍俘獲。同年其弟唐王朱聿鐭稱帝,預(yù)定次年立年號紹武,然同年十二月(公歷已是1647年初)即兵敗自縊,紹武年號從未使用。
8、朱亨嘉表面監(jiān)國實際稱帝,將他之前除朱元璋以外所有明朝皇帝的帝號、廟號、年號全部廢除,稱洪武278年。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4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