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眄棆氲墓适拢信d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太史公司馬遷在傳世史學(xué)名著《史記》中記載了項羽的很多族人,如項燕、項梁、項伯(劉纏)、項莊、項它(劉佗)、項襄(劉襄)等。
項羽的這些族人中,項燕是項羽的爺爺,被秦將王翦擊殺,項梁是項羽的親叔父,被秦將章邯擊殺,項伯是項羽的堂叔父,在項羽戰(zhàn)敗后投降了劉邦,被賜姓劉,項莊與項羽關(guān)系未知,《史記》為記載其歸宿,項它當(dāng)是在楚漢相爭之后跟項伯一起投降了劉邦,也被賜姓劉,項襄則在楚漢相爭的一開始就投降了劉邦,并在漢十一年跟隨劉邦征討英布,被封千戶侯,也被賜姓劉。
除了項燕、項梁、項伯(劉纏)、項莊、項它(劉佗)、項襄(劉襄)等人外,項羽似乎還有一個族人叫“項嬰”,“項嬰”又是誰呢?古人常常把小孩子起名叫“嬰”,“項嬰”會是項羽的兒子嗎?
在項羽的記載之中,項羽不但有美人虞姬,更有其他的許多美姬,更有正妻,項羽所重用的人,除了項羽的兄弟叔伯之外,就是項羽妻妾的娘家人。
項羽有這么多的妻妾,當(dāng)時的項羽又當(dāng)盛年,總會生下幾個孩子吧?總會有一兒半女吧?那么,這個疑似叫“項嬰”的人,會不會是項羽的兒子呢?
我們先來看看,“項嬰”是在哪里出場的?
跟項梁、項伯、項莊等人不同,“項嬰”是在一個叫蒯通的齊地辯士口中登場的。
當(dāng)時,蒯通勸韓信背叛劉邦自立,韓信不肯,韓信說自己絕不會為了私利而背棄信義,然后蒯通就跟韓信講了韓信所親見的張耳陳馀反目成仇的故事。
在講故事的時候,蒯通說張耳“奉項嬰頭而竄,逃歸于漢王?!本瓦@樣,“項嬰”在蒯通的口里登場。
有一種理解是這樣的。
項羽在咸陽分封十八路諸侯之后,對十八路諸侯并不放心,像韓王成這樣的諸侯,項羽直接圈進在身邊,隨后將去其韓王的名頭,貶為侯,最后又把韓王成給殺掉了。
項羽又是怎么對待劉邦的呢?把劉邦弄到巴蜀,并用章邯、董翳、司馬欣三個秦王守在關(guān)中,防備劉邦從巴蜀帶兵打出來。
因此,有人猜測,項羽對和劉邦有故交的常山王張耳也不放心,所以派了一個叫項嬰的人看著張耳。張耳被陳馀擊敗,逃出趙地,打算去投奔項羽或劉邦二人中的一個,張耳斟酌來斟酌去,覺得還是去投奔項羽比較穩(wěn)妥。
但張耳的臣子甘公跟張耳說,“漢王還定三秦,五星現(xiàn)于關(guān)中,漢王目前弱于項王,但他日必將強于項王,楚國目前雖強,他日必將落于漢王之手?!?/p>
就這樣,張耳聽從甘公的意見,殺了項嬰,把項嬰的人頭作為投名狀,投靠了項王。
其實,這種說法純粹是腦補出來的一出大戲而已。
對于蒯通勸韓信自立的這件事,班固在《漢書》中也有記載,但班固記載的卻是“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p>
很顯然,在班固的記載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項嬰”,我們更沒法腦補出“張耳抱著項嬰的人頭投降劉邦”的情節(jié)來。
那為什么在司馬遷的記載中就有“項嬰”呢?其實這是我們斷句斷錯了,在司馬遷的記載中,也是沒有“項嬰”的,司馬遷記載的“奉項嬰頭而竄”應(yīng)當(dāng)斷句為“奉項/嬰頭/而竄”,“奉項”和“嬰頭”的意思差不多,一個是“雙手抱著脖子”,一個是“胳膊環(huán)繞著腦袋”跟“而竄”放到一起就是“抱頭鼠竄”的意思,形容張耳被陳馀擊敗時的狼狽樣。
既然從來就沒有什么“項嬰”,自然也就不存在“項嬰是項羽族人甚至是項羽兒子”的可能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69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