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表十二虎臣分別是誰?大名鼎鼎的太史慈為何不在其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東漢末年江東名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
原為劉繇部下,后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
雖然江東東吳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對其著墨不多,因此大部分只記得四大都督,稍微深一點的還知道十二虎臣。
江表十二虎臣全部是江東名將,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周泰、甘寧、凌統(tǒng)、蔣欽、董襲、丁奉、徐盛、陳武、潘璋。
可是,不難發(fā)現(xiàn),大名鼎鼎的太史慈竟然不在此列。
而太史慈何許人也?北海救孔融,箭無虛發(fā),百發(fā)百中,單騎出入萬軍叢中猶如觀魚賞花。
后來又單騎遭遇孫策,而孫策又何許人也?江東小霸王,威名震天下。
當時孫策共有十三從騎,皆是黃蓋、韓當、宋謙等勇猛之士。
太史慈毫不畏懼上前相斗,正與孫策對戰(zhàn)。
孫策刺倒太史慈的座下馬,更攬得太史慈系于頸后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
直至兩家軍隊并至神亭,二人才罷戰(zhàn)解散。
如此可見,太史慈乃當之無愧的東吳第一猛將,可為何不在十二虎臣之列,原因在此。
原來是因為太史慈英年早逝,而太史慈去世時候,天下還未三足鼎立。
至于電視劇中太史慈參加赤壁之戰(zhàn)后犧牲于逍遙津之戰(zhàn)純屬虛構(gòu)。
正史中太史慈去世于公元206年,赤壁之戰(zhàn)是公元208年,逍遙津之戰(zhàn)是215年,所以太史慈根本不可能參加這兩次戰(zhàn)役。
三國鼎立,是源于赤壁之戰(zhàn)后,而江東十二虎臣則全部參加赤壁之戰(zhàn)。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三國志陳壽沒把其列為十二虎臣,并非低估,相反是高度評價。
首先三國志的吳書并非是東吳的歷史,而是吳地的歷史,就像蜀書從劉焉劉璋開始記載而不是劉備開始一樣。
既然是吳地的歷史,就要先寫吳地的幾個主要諸侯,孫家排在最前面,然后是劉繇他們。
太史慈被陳壽放在吳地諸侯傳里面,而他的傳記結(jié)束后才輪到吳國的宗室、高級文官、都督,再往后才是十二虎將。
也就是說,太史慈不在十二虎臣之內(nèi),并非是低估,相反是高度評價。
還有就是太史慈和孫策關(guān)系匪淺。
太史慈和孫策曾經(jīng)有過一場龍爭虎斗,并且不分勝負。
等到太史慈被孫策打敗俘虜后,兩人更是惺惺相惜,孫策說太史慈:“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jīng)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p>
吳書寫到太史慈死前大呼:"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如此可見,孫策并非將其看做部下,相反是將其視為知己。
也正是因為太史慈和孫策的這樣一層關(guān)系,所以太史慈雖然在建安六年就病逝了,但地位依然遠遠高于江東十二虎臣。
太史慈在歷史記載中是少有的“美須髯”,即和關(guān)公一樣的長胡子,而不是影視劇中常見的小白臉。
如此可見,太史慈不在江表十二虎臣也是有原因的,這是陳壽對他的高度評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7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