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陵為什么找不到,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對于中國人的記憶里,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一個短命王朝,而流傳下來的史書典籍也可以說是屈指可數(shù)的,再加上關(guān)于元朝的影視劇也是不多,正是這一系列的因素的作用下,我們一般人對于元朝的記憶都是可以用只言片語來形容,更別說元朝的皇陵,反觀中國的歷代王朝的皇陵都是有所記載的,如北京的明十三陵,北宋的鞏義皇陵等等…
究竟是何原因?qū)е铝嗽幕柿暝跉v史上消失匿跡了?而它們又究竟在哪里呢?要知道元朝的疆域,所擁有的財富之大,在中國歷代都是可以說是前列的。歷史總是這樣的撲朔迷離,它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的驚喜,也帶給我們一連串的疑問。
眾所周知元朝崛起于廣闊的北方大漠,元朝的建立者—蒙古族,它是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元朝皇帝死后埋葬的方式比較特別。
首先皇帝的棺材就比較特殊。
“元朝皇帝死亡后,用啰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p>
這段文字講的是的是元朝皇帝死后,他們往往會選擇一根比較粗大的楠木破成兩半,再按尸體的大小將中間挖空,然后把尸體放在里面后合攏……再涂上油漆,用三條黃金牢牢箍緊。這樣的話這個皇帝的棺槨從外面看上去就是一根平白無奇的木頭一樣,外人根本看不出來,因此就算皇帝的棺槨無意中找到了,除非專業(yè)的人是看不出來的。
其次是不同于漢制的喪葬習俗,蒙古族采取秘葬的喪葬習俗,因此后世流傳關(guān)于元代皇陵的信息不多。
“國制不起墳壟。葬畢,以萬馬蹂之使平,彌望平衍,人莫知也?!?/p>
意思說的是埋葬皇帝的地方,會派一群馬將之踏如平地一般,時間一長,青草樹木一片綠油油,看上去跟其他地方一樣,那樣就誰也不知道了。
這一段歷史我們可以從成吉思汗突然離世后的記載可以佐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lǐng)蒙古軍隊征伐西夏,不幸的是成吉思汗病逝于西夏投降的前夕,元朝的統(tǒng)治層遵從成吉思汗的遺旨,秘不發(fā)喪,送葬的人幾千人,如果在送葬途中遇到陌生人的話,為了保密起見,他們會選擇將一路上遇到的人畜全部殺死,這種方式嚴酷的保密措施有效保護帝陵的安全。最后他們在把皇帝的埋葬后,會派一群馬踏之如平地,然后把小駱駝殺死來祭祀,等到來年祭祀先祖的話,他們就會帶著老駱駝,當看到老駱駝哀鳴的地方,就是埋葬皇帝的地方,但是如果后來母駱駝死了,他們就再也找不到皇帝的陵墓的位置了,所以可以這樣說連元朝皇帝的后裔都不知道他們的祖墳在哪?那么別人就更不可能找的到了。因此對于皇陵的位置,可以說在此斷了線索。
“起輦谷在漠北,元諸帝皆從葬于此,不加筑為陵,無陵名?!?/p>
不同于中原王朝修建規(guī)模巨大的皇陵,元朝的皇陵采取隱蔽的辦法,不立墓碑,他們往往挖墓時采取整塊取土的辦法,并且按照次序進行排列,再將皇帝的楠木棺槨放置其中,再將土塊依次放好,挖出來的新土運到遠方扔掉,第二年草長出來就會發(fā)現(xiàn)埋葬皇帝的地方和別的地方一樣了,誰也看不出來了。
由于蒙古民族這些種種不同于中原王朝的喪葬習俗和保密傳統(tǒng),也恰恰因為元朝不建規(guī)模宏大的陵園來炫耀,更不隨葬金銀珠寶來誘惑盜墓者,元朝的皇帝總結(jié)了中國歷史上的盜掘皇陵的經(jīng)驗,這才導致了元朝皇帝死后,不再受到外人的打擾,因此后世人想要弄清楚元朝帝王葬地的確切地點便成為十分困難的事情了。再加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地名、地貌的變化,語言翻譯的局限,使元朝皇陵的地點成了永遠的歷史之謎。
而如今我們所祭拜的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和象征性陵寢,并非成吉思汗真身的安葬地,只是后代為了祭拜這個偉大的蒙古族傳奇人物所建造的衣冠冢。
最后元朝是憑借著武力建立的王朝,沒有處理好打天下,治天下之間的問題
在這種政策的作用下導致整個王朝重武輕文,因此導致了元朝時期的史事記載幾乎出現(xiàn)了斷代的情況,因此對于皇陵的這樣隱晦的事情流傳下來的也就可以說是屈指可數(shù)的。而我們所知的《元史》并不是元代統(tǒng)治者自己所編撰的,而是由后代的明朝的皇帝所組織編撰的,對于秘葬的元代皇陵本來就鮮為人知,更不用說后代的編撰史書的人了,史書的嚴謹性對于沒有史實依據(jù)的元代皇陵的具體信息就采取了省略的方式而一筆帶過。
因此元代的帝王陵寢的埋葬地點可以說是不立標志、不公布、不記錄在案的。那么,種種正史、野史的記載自然可信度都不大,大多數(shù)屬傳說、推測,并沒有什么史實依據(jù)。所以后世之人對于成吉思汗陵和元代帝王陵的確切位置,就一直是人們探尋的熱點,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對于元代皇陵的尋找一直都沒有中斷,對于歷史謎題的探索,我們?nèi)栽诼飞稀?/p>
參考文獻:《元史》明代宋濂
《草木子》明代葉子奇
《蒙古秘史》撰者不詳
秦始皇陵是我國最大的帝王陵之一,作為世界史上文化內(nèi)涵最為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址之一,秦皇陵自發(fā)現(xiàn)以來備受國內(nèi)外關(guān)注,僅僅是最外圍的秦皇陵兵馬俑已經(jīng)震驚世界。然而國家對于秦皇陵的開發(fā),可謂淺嘗即止,秦皇陵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上更是疑似數(shù)次被盜。秦皇陵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導致國家并未對其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歷史上的秦皇陵究竟有沒有被盜過?
秦皇陵的修建及規(guī)模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至秦二世二年,共歷時39年,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每年動用七十萬人修建(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據(jù)初步考證,陵園范圍達56.25平方千米,相當于78個故宮,而秦陵地宮總面積為41600平方米,相當于5個國際足球場,其規(guī)模大概符合史記中關(guān)于秦皇陵的記載。
據(jù)史記記載,(秦皇陵)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秦皇陵基本可以當成一個地下世界,不僅有天文地理,更有江河大海,充滿了神秘色彩。
有無被盜
最早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中情形的是司馬遷的史記,而最早記載地宮被盜的也是史記。劉邦在兩軍陣前當面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關(guān)于史記中的這種說法,其實并不是十分可信。并不能排除是劉邦出于政治需求,污蔑項羽的謠言、或是劉邦一以貫之的夸大其詞,故意往項羽身上潑臟水。
雖然歷代有關(guān)于始皇陵被盜的傳說,始皇陵被盜在古代甚至是一個常識。然而近年科學考證,始皇陵并沒有被盜。據(jù)探測,整個始皇陵周圍有達1.2萬平方米的強水銀輻射區(qū),證明了史記中關(guān)于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兼有“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始皇陵幾乎不可能被盜。始皇陵墓室是否完好,為何不開發(fā)?
秦始皇陵在1974時被發(fā)現(xiàn),歷經(jīng)幾十年的探測和考古,目前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秦始皇陵的大體結(jié)構(gòu)??脊抨牭奶綔y結(jié)果表明,陵墓四周都是一圈極厚的宮墻,基本可以保證墓室的完好。
不開發(fā)始皇陵的原因:
1.始皇陵地宮的水銀之謎
現(xiàn)代科技以驗證秦陵封土土壤樣品汞異常,所以史記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如果開挖,水銀必定會以蒸汽形式溢出,這對整個秦陵地區(qū)乃至陜西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損失,后果不堪設想。
2.墓穴深度如何
史書用穿三泉、已極已深、深極不可人等描述始皇陵的深度,根據(jù)呂氏春秋“淺則狐貍揚之,深則及于水泉”的記載,大概可推斷秦始皇當年將地宮挖到地下極深處。根據(jù)最新科學考證,秦陵地宮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這個數(shù)據(jù)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但是否如此尚有賴于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3.現(xiàn)代科技是否能將新出土的文物完好保存
秦始皇陵陪葬品之歷史、文化價值,世所罕見。所以發(fā)掘一定建立在能夠保證不破壞秦陵的基礎上,而現(xiàn)代技術(shù)明顯達不到這種要求:馬王堆出土的漆器里有新鮮藕片,接觸空氣不久就變成灰;明定陵地宮打開后,新鮮空氣涌入。器物發(fā)生了不可逆轉(zhuǎn)的損壞。一些漆器,金銀器發(fā)霉、變質(zhì)。而更為令人痛惜的是大量明皇家紡織品、衣物等由于簡陋的環(huán)境和技術(shù),最終變得支離破碎。
多方面原因。
從秦始皇自稱為皇帝后,凡跟皇帝有關(guān)系的事,都要加上皇這個字,就算皇帝的陵墓也被叫做皇陵。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久遠的皇陵是黃帝陵,距今約4000年。修建皇陵絕不只是說說而已,隨便修修就要花費十幾年的時間,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可能皇陵還沒來得及修好,人就已經(jīng)不在了。秦始皇當年修陵就動用了大約70萬的人力,耗時整整37年的時間才修成完始皇陵,兵馬俑只是他的陪葬品。
在史記記載中秦始皇陵穿過驪山,皇陵內(nèi)用水銀鑄成,珍寶無數(shù)。因此歷朝歷代帝王的皇陵也就成為了盜墓賊嚴重的一條發(fā)財致富的道路。尤其是清朝的皇陵,已被盜的面目全非,現(xiàn)直接成為旅游景點了。但有個皇陵例外,他就是明孝陵,600多年來,無人敢動。
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陵墓,朱元璋極力推崇孝治,所以皇陵又稱為孝陵。那為何明孝陵歷經(jīng)600多年,無人敢動?其實不是不想動,而是沒有動的機會。朱元璋在其在位第十三年的時候就開始著手修建明孝陵了,先后調(diào)用軍工約10萬人,歷時25年。
明孝陵依山而建的,鋪滿了鵝卵石,陵墓固若金湯。而朱元璋在駕崩之后入葬的時候,當天在同一時間從十三個方向出殯,不知哪個是真的。在朱元璋下葬后一個月,建文帝朱允炆就成立了孝陵衛(wèi),專門駐守明孝陵。孝陵衛(wèi)前后共守護了明孝陵240多年。在明朝時期,明孝陵被盜的概率幾乎為零。
一直到清朝時期,滿人入關(guān),漢人自古推崇孝道。大清的帝王對明孝陵是一直保護的。清軍占領(lǐng)南京后,豫親王派人守護明孝陵,防受到戰(zhàn)火的波及。到了康熙時期,康熙帶領(lǐng)大臣對明孝陵三跪九叩。
康熙下旨,凡在陵寢周圍砍伐的,一律處死。在康熙在位期間,共五次祭拜明孝陵。在乾隆在位期間,共六次祭拜明孝陵。等到咸豐年間,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后,洪秀全拜祭明孝陵。
到了民國時期,南京被定為首都了,孫中山親率官員祭拜明孝陵。等到新中國成立后,明孝陵被列為文化遺產(chǎn),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樣的皇陵對盜墓賊而言,根本沒有任何下手的機會。所以歷經(jīng)600多年,明孝陵一直無人敢動。
對于古代皇帝死后下葬的時間,各個朝代都不同,甚至還要看新任皇帝和大臣的態(tài)度。還要看要看陵墓什么時候修好,因為皇陵沒有完全修好(因為工程浩大,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弄好),比如清朝要先在乾清宮停靈27天,后移到景山壽皇殿,直到帝陵建好后下葬。一般大殮完畢,放在原來的寢宮,或者某個大殿,或者新蓋一個奉安圣殿;明朝皇帝死后一般放在乾清宮或者奉天殿。何時下葬要看各方面的工作進度才能確定。
關(guān)于朱元璋的下葬時間,有各種說法,一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九,一說是閏五月初五,一說是閏五月十七日等。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種說法,表面的原因是史書上記載多模糊,如《明史惠帝紀》:"恭閩惠皇帝諱允蚊,大祖孫,懿文太子第;子也。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只是說明朱元璋閏五月死的,而哪一天沒有說。但對于下葬時間倒說得很具體,"(朱允炆)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詔行三年喪。""辛卯",現(xiàn)在可以確定了,就是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從這里推算,朱元璋下葬是他死后的第七天
有史書上稱,這是朱元璋為了防止燕王朱棣謀反,自己選擇的時間,"故即位而葬,同日并舉,皆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諸。"
而秘史更稱,朱允炆實際上在即位的前一天,即閏五月十五日把朱元璋給下葬了。
這是"領(lǐng)命于地下"。這里說明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后出亂子,留下遺言要朱允炆從速辦自己喪事的。
傳說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現(xiàn)了"迷魂陣",就是南京的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這是南京民間,連小孩子都知道這樣的傳說。是否真的是如此還有待史學家的考證
會保護的,一般后來的朝代都會承認前朝的正朔身份,其中就包括為前一朝編斷代史,保護前朝皇陵等工作。舉例子來說,李淵雖然背叛隋朝建立了唐朝,但他后來卻給隋煬帝修繕皇陵,還從漠北接隋煬帝的皇后蕭皇后回到中國。清朝入關(guān)之后多爾袞還祭奠明朝的崇禎皇帝呢,這種歷史很微妙的,雖然后來朝代反叛前朝,但到朝代建立起來后,一般都不否定前朝。有個別朝代例外,比如明朝對元朝就是一直窮追猛打,追到如今蒙古國的位置,但即便如此,也沒有挖人家祖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8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