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亂”爆發(fā)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趙武靈王為何會被餓死?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前295年,趙國爆發(fā)沙丘之亂。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來到沙丘游玩,結果公子章打算趁機謀反,奪取王位。后來公子成和李兌殺了公子章,但趙武靈王卻被圍困,最后是被活活餓死。實際上這場宮變早就埋下伏筆,趙武靈王違背了當時的宗法制度,他選擇廢長立幼,但又不忍心廢掉太子,如此一來幾方勢力自然會全力拼搶君王之位,導致趙國內亂爆發(fā)。沙丘之亂也讓趙國損失了不少賢臣,對于正處于上升期的趙國來說,是一場巨大的人禍。
沙丘之亂是趙國歷史上最為重大的事件,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在沙丘之亂中慘死,結束了這場由趙武靈王自己發(fā)動的宗室內亂。在這場內亂之中,趙國的宗室家族和權臣們幾乎全部牽扯其中,在整場事件中可分為三大派系,第一是以趙武靈王為首的主父派,第二是以趙惠文王為首的新君派,第三就是以公子章為首的叛亂派,其實三大力量明爭暗斗,直到沙丘之時才翻出最終的底牌,沙丘對趙武靈王而言就是一個成則王敗則寇的地方。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征服中山、樓煩,成為中原列國中唯獨可抗衡秦國的強國,在其任內即成為趙國群臣共同認可的明君,內有宗室公子成和外臣肥義掌管內政,外則有李兌、信期等控制軍隊。趙武靈王正當中年應是意氣風發(fā)之時,但不知道為何趙武靈王相當任性,所謂非常人就做非常人之事,趙武靈王與春秋戰(zhàn)國任何一位諸侯都有不同,別國君主都是不斷加強君權,趙武靈王卻在中年之時讓位于公子何,但公子何并非嫡長子,這就對沙丘之亂埋下伏筆。
當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重要支持者,肥義、公子成等人在公子何即位為君后,就已經成為公子何身邊的臣子,尤其是這些宗室權臣們對趙國來之不易的強大國力相當珍惜,大多認同趙國不能出現任何動亂之事,因此公子何成為趙惠文王而后,這些宗室權臣們皆不再忠誠于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后來扶持嫡長子公子章為君的想法,在朝臣眼中就是忤逆之事,就算趙武靈王是曾經的圣君。在沙丘之亂前,趙武靈王實際上已經是孤家寡人,在秘密召見肥義透露將趙國一分為二,并把公子章立為君主時,就遭到肥義的堅決反對。
肥義在趙武靈王那里聽到的消息可謂是驚天秘聞,肥義深知如果趙國一分為二的話,趙國將成為諸侯列強們的眾矢之的,尤其是在紛爭日趨激烈的戰(zhàn)國時代,秦國正在大力東進,諸侯們正在積極合縱,趙國要在這個時候搞出分疆裂土的幺蛾子,諸侯們絕對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那么對趙國而言就是滅頂之災。肥義便到趙惠文王即公子何的宮中反映這個事情,并得到高度重視。肥義等臣秘密與公子成、李兌等老臣協(xié)商,要把軍權牢牢掌握在惠文王身邊,以此遏制趙武靈王的妄想。
趙武靈王分疆裂土的另外一位主人公,就是嫡長子公子章。當年公子章本來就是太子,只是由于趙武靈王寵幸吳娃,才將吳娃之子公子何立為新君。公子章的心中本來就是耿耿于懷,在自己的封地積極籌謀。在公子章的身邊有個輔臣叫田不禮,這個田不禮來自宋國,而且是在宋國發(fā)生內亂之際來到趙國,在趙國本身沒有什么實權。當年趙武靈王為公子何匹配了肥義、公子成等重臣,而公子章則只有田不禮。從這種力量分布上來看,公子章的結局似乎已經注定。
沙丘之亂之前,幾大力量派系實際上已經準備相當充分,趙武靈王認為得到公子章的支持,可以借助公子章力量威逼公子何許諾趙國二王并立。而公子章則認為借助主父之意,可在趙國獲得分疆稱王之權,自然是非常積極。占據最大優(yōu)勢的公子何勢力團隊,則隨時提心吊膽,公子成、肥義、李兌等人時常協(xié)商對敵之策。
多方力量皆在等待一個時機,當趙武靈王帶著公子何、公子章等人巡游沙丘之時,眾人皆知時機已到,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自然知道這場會面兇多吉少,親赴沙丘之宮,結果為公子章等殺害,內亂之事已是昭然若揭。
其實在這個時候的趙武靈王即多半已經為公子章等人所囚禁,真正對抗的力量就是公子章和公子何而已。雖公子章等人據守沙丘,占據先機,但是在軍事力量上公子何方更強,“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公子章還沒有成功稱王就已被誅殺,“滅其黨賊而定王室”,公子何派系順利過渡這場內亂。而任性的趙武靈王則“三月馀而餓死沙丘宮”,可謂是人生悲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79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