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道教活神仙羅真人的歷史原型是誰?歷史上的林靈素!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林靈素“生封侯,死立廟,未為貴也。封侯虛名,廟食不離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p>
上面這段話就是送徽宗年間的名道,號為“通真達靈先生”的林靈素的語錄,那時候他還只是大學(xué)士蘇東坡的一個小書童,就能有這樣的志向,確是不凡。
在林靈素眼中,世俗之人最看重的封王拜侯,立廟祭祀等都算不了什么,只有做神仙,騎鶴直上九重天才是人生快事。
而大家都知道,《水滸傳》的背景年代就正好是徽宗年間,當時的如蔡京,童貫等權(quán)貴,施公都有提及,自然對于這位當朝第一名道不會錯過了——這位道爺?shù)牡匚挥卸喔吣?這么說吧,在舉辦齋會的時候乃是林靈素居中高坐,徽宗甚至以九五至尊的地位,也要在旁相陪。
《宋史》:“每設(shè)大齋,輒費絡(luò)錢數(shù)萬,謂之千道會。帝設(shè)握其側(cè),而靈素升高正坐,問者皆再拜以請。
不過也許是對這位“活神仙”的敬畏,也許是不想沾惹到宗教方面的麻煩,施公在《水滸》中并沒有直接點名林靈素道長的名字,而是以天師或者活神仙代之,而且一上來就亮相了一位張?zhí)鞄?,并以此引出了代表宋江他們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一百零八魔星,我們且來看看?/p>
張?zhí)鞄?/p>
首先要說明一下,這個張?zhí)鞄熤皇莻€代號,類似后世院士之類的,初代天師是道家的祖師爺張道陵,后來代代相傳,都住在龍虎山上。
當時的背景是京城盛行瘟疫,給軍民帶來了很大的損失,當時還沒有氣象局和科技局,對于這種超自然力量朝廷完全是束手無策,仁宗陛下就聽從了范仲淹大學(xué)士的建議,派了太尉洪信去求張真人做法,消除這場災(zāi)難。
然后洪信就巴巴的帶著人馬和詔書去江西信州龍虎山來找張?zhí)鞄熈?,結(jié)果根本就沒見著,反而在山上見了個倒騎黃牛的小牧童——還被對方調(diào)笑了一番。
太尉連問數(shù)聲,道童呵呵大笑,拿著鐵笛,指著洪太尉說道:“你來此間,莫非要見天師么?”太尉大驚,便道:“你是牧童,如何得知?”道童笑道:“我早間在草庵中伏侍天師,聽得天師說道:‘今上皇帝差個洪太尉赍擎丹詔御香,到來山中,宣我往東京做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祈禳天下瘟疫,我如今乘鶴駕云去也?!@早晚想是去了。
等到洪太尉下山之后,才知道這個牧童就是張?zhí)鞄煹幕?,就在他還在龍虎山的時候,天師就已經(jīng)飛去東京把法事做完了,端的是神通廣大。
我們現(xiàn)在來看這些都覺得不可思議,都是當神話來看待的,可是那個時候的人還真的信這個,不然我們來看看徽宗和林靈素的故事,這都是記載于史書的,連皇帝都如此,就更加不要說平民百姓們了。
林靈素的能力
林靈素可不是一個普通之人,他不僅早時就在蘇學(xué)士府上口出驚人之語,而且確實有著神奇的能力,他和徽宗一見面就把對方給鎮(zhèn)住了。
《宋史》:林靈素既得召見,徽宗問:“有何術(shù)?”答曰:“臣上知天宮,中識人間,下知地府?!庇诌M言:“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號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lǐng)之。己乃府仙卿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p>
他對徽宗揚言自己有天眼,可上觀天宮,中識人間,下察地府,徽宗一聽就有了興趣,就讓他看看自己的身份和來歷。
然后林靈素也不知道是真還是假,真的就觀察天象后,說天有九霄,神宵最高,其中的統(tǒng)治者就是玉清王者(應(yīng)該就是太上老君等三清),然后長子為長生大帝,就是徽宗。
徽宗本來就深信道教,也以為自己肯定是神仙轉(zhuǎn)世,聽過林靈素的話自然大喜過望,然后林靈素又看了蔡京,童貫甚至徽宗最寵愛的劉貴妃,他都說也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前來相助徽宗的。
這話自然是皆大歡喜,而且徽宗看林靈素很眼熟,似乎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像是賈寶玉第一次看見林黛玉就嚷著“這個妹妹我曾經(jīng)見過”一樣,這種道理實在是沒法解釋,只能用緣分來解釋了。
然后林靈素就被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授以金牌,還專門為他建立了一座“通真宮”居住,而且后來還繼續(xù)升官加爵,和其余貴族們打交道,聲勢一時無二。
《宋史》:“靈素益尊重,升溫州為應(yīng)道軍節(jié)度,加號元妙先生、金門羽客、沖和殿侍晨,出入呵引,至與諸王爭道。都人稱曰:‘道家兩府?!?/p>
這個待遇,就和《水滸》中提及的張?zhí)鞄熀土_真人都差不多了。
林靈素的結(jié)局
不過和張?zhí)鞄煹闹鲃印肮Τ缮硗恕辈煌?,林靈素的道行顯然還要差一些,他得勢之后就開始肆無忌憚了,而且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
林靈素劇照
第一方面,壓制釋家(佛教)
我們知道宋朝是一個非常寬容的朝代,對于各種文化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哪怕就是對于道教非常崇尚的太宗和真宗這兩代,雖然遵道,但卻不貶釋,而且還在盡量化解雙方的矛盾,讓信徒們和睦相處。
但是徽宗則不然,他聽信了林靈素的“天言”之后,就真的以“道君皇帝”而自居,把國家和朝堂都弄成了“官道一體”,他自己集道教教主和俗世天子于一身不說,還把眾官員也都封為了道教的神仙,比如他的寵臣蔡京童貫等人都是身兼兩邊的職務(wù),把個朝堂弄得和道場一般,不倫不類。
然后他又聽了林靈素“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剎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發(fā)頂冠執(zhí)簡”的建議,強行下詔,改佛為大覺金仙,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
第二方面,得罪太子
其實這種“爭儲”之事,向來是臣下的大忌,能躲多遠最好躲多遠,林靈素又是“世外之人”,已經(jīng)“富貴以極”,本不該碰這個禁區(qū)才是。
宋欽宗
但是也許是因為缺乏政治經(jīng)驗,也許是對自己的能力太過相信了,林靈素竟然開始插手皇儲之事,當時正好開封被大水圍城,徽宗讓林靈素設(shè)法救災(zāi)——這和《水滸》中張?zhí)鞄熗宋烈呷绯鲆晦H。林靈素就想借機整一下太子,說這個乃是天意,必須要太子來拜天才行。
“五月大水犯都城,帝命先生治之,先生奏曰:此水難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機,但試令太子拜之,可信也。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盡。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
但是恐怕林靈素也沒有想到,太子被迫無奈的去城頭拜水了,而洪水竟然真的退了,這下子他偷雞不成蝕把米,太子的威望一下子達到了頂峰,而他這樣對太子,自然馬上就受到了打擊報復(fù)——政治的斗爭其實就和拳擊比賽一樣,肯定是你來我往,就看誰能挺到最后。
于是林靈素這次失寵了,壓制佛教本來就讓他得罪了許多權(quán)貴,這次和太子爭斗又得罪了太子這邊的人,因此不得不離開京城,遠離了權(quán)力中心和榮華富貴,但也借機避過了即將而來的“靖康之變”——“靈素在京師四年,恣橫愈不悛,道遇皇太子弗斂避。太子入訴,帝怒,以為太虛大夫,斥還故里,命江端本通判溫州,幾察之?!?,也算因禍得福。
結(jié)論
從《水滸》中的張?zhí)鞄熞约肮珜O勝的師傅,二仙山的活神仙羅真人身上,我們都能夠看到徽宗那個年代道教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及林靈素為首的名道們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只不過雖然林靈素被迫離開了東京,后面緊接徽宗上位的欽宗同樣還是信奉道教和神仙,當時金兵大軍壓境之時,他不想著如何調(diào)兵遣將,水來土屯,卻輕信一個叫郭京的道士,想要靠著他的“六甲神術(shù)”來擊敗金兵的千軍萬馬。
結(jié)果法術(shù)自然不靈驗,欽宗以及他老爹徽宗也落得個被金人擄走,悲慘的死在北國的下場,他們自己咎由自取不說,但是宋朝的軍民百姓們卻被他們坑苦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0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