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怼肮佟焙汀袄簟钡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科舉制度,很好的解決了我國封建社會官員的來源問題,并保證了其質(zhì)量。要想做官,便需要參加科舉。官員在處理政務(wù)時,衙門里還會有很多的吏員進行幫助。
那么,“官”和“吏”有什么區(qū)別呢?當官需要科舉,要想當吏,需要通過哪些途徑呢?
其實,吏的產(chǎn)生非常早。戰(zhàn)國時期,就有文字記錄,《戰(zhàn)國策·齊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吏,治人者也?!倍糯摹肮佟?,也是用來治理人民的。事實上,先秦時候,“官”和“吏”是常常不分的。
《左傳》:“王使委於三吏?!边@里的“三吏”就是指三公,也就是“太師、太保、太傅”, 杜預(yù)注解說:“三公者,天子之吏也?!笨梢姡袄簟钡牡匚环浅8?。
《逸周書·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zhí)事之人,朝於大庭?!?西晉孔晁注解:“三吏,三卿也?!比?,也即司徒、司馬和司空。雖然地位略低于三公,但是在朝堂上,也是很高級別的官員。
《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边@里的“小吏”是“小官”的意思。
《國語·周語上》:“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這里的“百吏”是指公卿以下的百官。
由以上可以看出,先秦時期,“吏”就是“官”,不論官階高低,都可指代。所以它們的來源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世襲制,一種是按照軍功授予。
到了秦漢時期,官和吏逐漸有了區(qū)分?!稘h書· 百官公卿表》記載:“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皆秦制也。”
縣令、縣長屬于長官,縣丞、縣尉屬于長吏,斗食、佐史屬于少吏??h令(長)是一縣之長,縣丞、縣尉作為副手,共同治理。這時,吏的地位已經(jīng)逐漸低于官了。至于斗食、佐史等少吏,則地位更加低了,和后期“吏”的地位差不多。
這時,吏的來源有以下幾種:
一是“推擇為吏”,即推舉選拔人才為官。《史記·淮陰侯列傳》:“始為布衣,貧無行,無得推擇為吏?!币馑际?,早年韓信因為貧窮和品行不端,不能被推舉為官。
二是考試取吏。即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為官,頗有點像后世的“科舉取士”。《高祖本紀》記載:“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币簿褪钦f,漢高祖劉邦就是通過考試,做的亭長。
三是通法入吏。即熟悉法令者,考核通過即可做法吏等官職。漢朝建立后,蕭何制定了《漢律九章》,熟悉此律者,就可以做官。
雖然吏員的官階比較低,但是他們手中的權(quán)力,還是很大的。
周勃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后來又平定諸呂叛亂,有功于漢朝,曾兩度拜相,歷史上,真正做到出將入相的寥寥無幾。但是后來卻被人誣陷造反,被逮捕入獄。
周勃很恐懼,不知道如何解釋。雖然他之前戰(zhàn)功赫赫,地位尊貴,但是現(xiàn)在入了監(jiān)獄就不一樣了,獄吏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頻頻欺負他。最后迫于無奈,周勃只得低頭,拿出千金賄賂獄吏。這時,獄吏才轉(zhuǎn)變態(tài)度,給他指了一條明路:周勃的長子娶公主為妻,讓公主向太后去求情。
獄吏的方法果然有效,后來,周勃出獄,十分感慨的說道:“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意思是:“我曾經(jīng)率領(lǐng)百萬大軍,然而怎么知道獄吏的尊貴呀!”而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就是因為不想面對刀筆吏的羞辱,才畏罪自殺。
后來,到隋唐時,“官”和“吏”正式分開。吏的地位越來越低,最后變成不入流,即“不參官品”。這時的吏,不在政府的行政體系內(nèi),不享受朝廷的俸祿,是由政府官員雇傭他們,給他們發(fā)放俸祿。
清人陳宏謀曾述及官、吏關(guān)系曰:“有官則必有吏,有官則必有役。周官有府史胥徒之名,唐漢以后名稱不一,職掌則同。蓋居官責無旁貸,事有兼資,抱案牘,考章程,備繕寫,官之賴于吏者不少?!边@里還表明了“吏”的職責,更多的側(cè)重于文書方面的工作。
因為“吏”的地位非常低下,很多的讀書人,寧愿窮其一生,也不愿去當“吏”。因為吏員的子孫,不得參加科考,也很少有人能升遷做官。
《水滸傳》中的宋江,做押司時便是刀筆小吏。他把這個身份經(jīng)常掛在嘴邊,碰到有威望的或者朝廷降將,便要讓出梁山寨主之位,就是因為他“刀筆小吏”的出身比較低,他有點妄自菲薄。
這時,吏的產(chǎn)生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召募、罰充、輪差。地方官需要吏員了,便會貼出公示,有意者前來應(yīng)聘。雖然吏員身份低,但是畢竟也是一份正式的職業(yè),很多農(nóng)夫或者科舉無望的生員,還是很樂于從事此工作的。報考吏員,也需要考試,合格的者才會被錄取,此為召募。罰充是指官學中,對于多次考試不及格的學生,會被罰充作吏。而輪差是指大家輪流當吏。召募,是最常見的吏員來源的途徑
古代的文人,因為想做官,便會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讀書上。這就會導致,他們做官后于人情世故不精通。而吏多是讀書不好,并且由當?shù)厝藫?,他們在人情世故方面更加練達。一般情況,都是官員具有決策權(quán),而吏更多的去執(zhí)行,兩者相得益彰。
但是,也正是因為吏員做官無望,仕途有限,素質(zhì)又不是很高,這就導致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欺壓平民、魚肉百姓身上了,造成古代底層人民的生活更加貧苦。
參考資料:《戰(zhàn)國策·齊策》《說文解字》《左傳》《史記》《漢書》《高祖本紀》
在現(xiàn)代人看來,所謂的官吏都是屬于公務(wù)員的行列,都是屬于為人民服務(wù)的團隊。但事實上,在古代,官吏之間是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的,而且他們的關(guān)系并非正常合作,在大多數(shù)時候,他們的關(guān)系屬于對抗的關(guān)系。
在古代大多數(shù)的官員屬于朝廷命官,是有品級的流官,他們有品級,有俸祿,被朝廷派往牧守四方。
而吏在各個朝代在規(guī)定上有所不同,他們在一些朝代甚至都沒有俸祿,他們在衙門之中做一些具體的事務(wù)性工作,他們的上升空間有限,但在地方上確是實實在在的地頭蛇。比如梁山之中的宋江,宋押司就是這樣的角色。
官員是代表著皇帝,代表著朝廷的威嚴,牧守四方監(jiān)督朝廷法令的實行,但這些法令要落實,卻需要吏員去執(zhí)行,收稅,抓賊,公文往來都是吏員做的事情。官員在更多的時候,只是在做監(jiān)督吏員的工作。
官員大多數(shù)是流官,他們在一個位置上一般只能擔任幾年,就會被調(diào)往其他的地方,官員是流動的,他們很難在一個地方形成足夠的實力,而且官員一般是不能在自己的家鄉(xiāng)為官的。而吏員則不同,他們的職位很多是在家族中代代相傳,把持著這個職業(yè)經(jīng)過多代經(jīng)營是真正地方上的地頭蛇。
官員與吏員的關(guān)系,就是強龍與地頭蛇之間的關(guān)系。他們是存在一種合作與對抗交織著的關(guān)系,在古代一個官員是否有能力,在很多時候是看這個官員到底能不能壓制住吏員,讓他們以自己的意志辦事。
官員雖然可以打吏員的板子,可以罷免吏員的職位,但作為地頭蛇的吏員因為是事情的實際執(zhí)行者,他們比官員更了解地方上的真實情況,于是挖陷阱下絆子也是常有的事情,這些長期在衙門之中打滾的吏員,常常也會給官員挖坑,甚至在自己占了便宜之后將蒙在鼓里的官員背鍋。
對于吏員來說,如果官員愿意合作,那么就該孝敬的孝敬,大家一起悶聲發(fā)財,把官員供起來,但實際的控制權(quán)還是他們在把控。
如果官員不懂事,那么就想辦法通過栽贓等事情,把官員拉下馬。
如果遇到能力強的官員,那么他們就聽話忍耐一下,畢竟官員只能擔任幾年而已,總是要調(diào)走的。
這就是官與吏的斗爭關(guān)系,在民間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比如吏員怎么想給海瑞一個下馬威,反而被海瑞所整治的故事啊。
官和吏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身份不同、職務(wù)不同、級別不同。
1、身份不同。
官的身份等級要比吏的更高,他們通常由中央統(tǒng)一任命。吏則等級更低,并且大多都是由官招聘,他們是服務(wù)于官員的。
2、職務(wù)不同。
官擁有一定權(quán)力,可以治理一方百姓。吏是各衙署之房吏書辦無俸祿而供事于官的人。
3、級別不同。
官通常都是九品及以上。吏則低于九品,無品階。
古代官員級別
我國古代的政府官員級別分為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兩階,總共有九品十八階。
朝廷里的太師、太傅、太保等榮譽職務(wù),是正一品;宰相一般是二品或三品。知縣是正七品,縣丞是正八品,主簿是正九品。最低一級的官員,如州府里的“照磨”(全稱“照刷磨勘”,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縣署的“巡檢”都是從九品,他們雖然品階很低,卻是參加科舉有“功名”的,至少是貢生或蔭生出身,由朝廷任命,屬于有品階的官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0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