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賈誼悲劇命運的根源是什么呢,為什么他得不到重用呢
還不知道:賈誼為什么得不到漢文帝的重用呢的讀者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賈誼,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
、文學(xué)家
,世稱賈生
,少時就有才名
,十八歲時
,以善文為郡人所稱
。

漢文帝聞其才名
,征召為博士,當(dāng)時賈誼才21歲
,在所聘博士中是年紀(jì)最輕的
,出任博士期間,每逢皇帝出題讓博士們討論
,賈誼都有精辟見解
,應(yīng)答如流,獲得同儕的一致贊許
,漢文帝非常欣賞
,破格提拔,一年之內(nèi)便升任為太中大夫
。
按照常理
,賈誼在皇帝面前展露出了自己的才華和遠(yuǎn)見卓識
,又得到皇帝賞識,那么應(yīng)該很快青云直上
,可以大展宏圖
。可惜現(xiàn)實卻是形勢急轉(zhuǎn)直下
,賈誼非但沒有得到重用
,反倒被謫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
,轉(zhuǎn)為梁懷王太傅
。后來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
,再加上不得志
,最終抑郁而亡,時僅33歲
,英年早逝
,讓人痛惜。
賈誼
那么
,造成賈誼悲劇命運的根源是什么呢?或者說
,開啟了“文景之治”盛世的漢文帝,為何不愿意重用他呢?
假如我們從賈誼命運的軌跡來反向推導(dǎo)
,問題應(yīng)該是出在他得到漢文帝賞識之后
,被貶謫之前,在那個突如其來的轉(zhuǎn)折點
,即賈誼向皇帝提出了兩條建議
,非但沒有被采用,反倒引發(fā)了周勃
、灌嬰等人的質(zhì)疑
、反駁和構(gòu)陷。
第一
,賈誼提議進(jìn)行禮制改革
,上《論定制度興禮樂疏》,以儒學(xué)與五行學(xué)說為本
,設(shè)計了一整套漢代禮儀制度
,主張“改正朔、易服色
、制法度
、興禮樂”,以進(jìn)一步代替秦制,以消除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的弊端
。
從表面上看
,這個建議不過是個純粹的禮制的改革,但實際上是用一整套的制度和禮法來將皇權(quán)推崇到最高的位置
,加強中央集權(quán)
,約束諸侯勛貴們的行為,削弱諸侯的力量
,降低其地位和重要性
。“制法度”
,更是強調(diào)和突出嚴(yán)格的等級秩序和法制
,必然侵害到貴族階層的特權(quán)。
第二
,基于王朝的長治久安考慮
,賈誼強烈建議諸侯到自己的封地上任,不得無故滯留京城的主張
。
漢初之時
,從劉邦、呂后到漢文帝
,雖然原因不盡相同
,但都在大肆封賞。貴族們從封賞中得到的領(lǐng)地不過是權(quán)力
、地位和財富的象征而已
,并沒有多少人愿意放棄長安舒適
、優(yōu)雅
、乃至奢靡的生活到偏遠(yuǎn)的封地做鄉(xiāng)巴佬。
顯而易見
,這些舉措嚴(yán)重的侵害劉姓諸侯和因功封侯的漢初群臣的利益
,自然引起強烈的不滿和反擊。然而
,作為賈誼上疏對象的漢文帝
,在這方面并沒有遠(yuǎn)見卓識,完全沒有預(yù)料到后續(xù)形勢的發(fā)展(諸侯王的叛亂)
。更要命的是
,漢文帝本身就是在諸侯王的位子上繼承皇位,并且又是被群臣擁戴
、硬推上去的
,無論是從個人感情出發(fā),還是從當(dāng)時的政治形勢考慮,他都不愿也不可能采取這些舉措
。
毫無疑問
,賈誼屬于少數(shù)具有驚人洞察力的政治家,已經(jīng)預(yù)見到皇權(quán)與諸侯的王權(quán)之間的劇烈沖突
,想未雨綢繆
,可惜的是,遇到了“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漢文帝
,想不悲劇都難。
《長沙過賈誼宅》詩詞鑒賞
《長沙過賈誼宅》詩詞鑒賞1 三年謫宦此棲遲
,萬古惟留楚客悲
。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
漢文有道恩猶薄
,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
!
【賞析】:
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詩的內(nèi)容
,與作者的遷謫生涯有關(guān)
。劉長卿“剛而犯上,而遭遷謫”(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第一次遷謫在唐肅宗至德三年(758)春天
,由蘇州長洲縣尉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茂名南)縣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歷八年(773)至十二年間的一個深秋
,因被誣陷
,由淮西鄂岳轉(zhuǎn)運留后被貶為睦州(浙江建德)司馬。從這首詩所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
,詩當(dāng)作于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的時候
,那時正是秋冬之交,與詩中節(jié)令恰相符合
。
在一個深秋的傍晚
,詩人只身來到長沙賈誼的故居。賈誼
,是漢文帝時著名的政論家
,因被權(quán)貴中傷,出為長沙王太傅三年
。后雖被召回京城
,但不得大用
,抑郁而死。類似的遭遇
,使劉長卿傷今懷古
,感慨萬千,而吟哦出這首律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叭曛喕麓藯t,萬古惟留楚客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叭曛喕隆保宦涞谩叭f古”留悲
,上下句意鉤連相生
,呼應(yīng)緊湊,給人以抑郁沉重的悲涼之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按恕弊郑c出了“賈誼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皸t”,象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
,飛不起來
,這種生活本就是驚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賈誼的侘傺失意
,是恰切的
。“楚客”
,流落在楚地的客子
,標(biāo)舉賈誼的身分。一個“悲”字
,直貫篇末
,奠定了全詩凄愴憂憤的基調(diào)
,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
,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
“秋草獨尋人去后
,寒林空見日斜時
。”頷聯(lián)是圍繞題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扒锊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寒林”,“人去”
,“日斜”
,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
,詩人還要去“獨尋”
,一種景仰向慕、寂寞興嘆的心情
,油然而生
。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
,也是賈誼當(dāng)時的實際處境
,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益以“空見”二字
,更進(jìn)一層地把哲人其萎
,回天乏術(shù)、無可奈何的痛苦和悵惘
,抒寫得沁人心脾
。這兩句詩還化用了賈誼《鵩鳥賦》的句子。賈誼在長沙時
,看到古人以為不祥的鵩鳥
,深感自己的不幸,因而在賦中發(fā)出了“庚子日斜兮
,鵩集余舍”
、“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的感喟
。劉長卿借用其字面
,創(chuàng)造了“人去后”、“日斜時”的倍覺黯然的氣氛
。
“漢文有道恩猶薄
,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lián)從賈誼的見疏
,隱隱聯(lián)系到自己
。出句要注意一個“有道”,一個“猶”字
。號稱“有道”的漢文帝
,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么
,當(dāng)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宗
,對劉長卿當(dāng)然更談不上什么恩遇了
;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
,也就是必然的了
。這就是所謂“言外之意”。詩人將暗諷的筆觸曲折地指向當(dāng)今皇上
,手法是相當(dāng)高妙的
。接著,筆鋒一轉(zhuǎn)
,寫出了這一聯(lián)的對句“湘水無情吊豈知”
。這也是頗得含蓄之妙的。湘水無情
,流去了多少年光
。楚國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吊念自己(賈誼寫有《吊屈原賦》)
;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劉長卿又會迎著蕭瑟的秋風(fēng)來憑吊自己的遺址
。后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來傾聽
,當(dāng)世更有誰能理解呢
!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郁無訴
、徒呼負(fù)負(fù)的心境
,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
“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讀此尾聯(lián)的出句
,好象劉長卿就站在我們面前
。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濃了
,江山更趨寂靜
。一陣秋風(fēng)掠過,黃葉紛紛飄落
,在枯草上亂舞
。這幅荒村日暮圖,不正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
?它象征著當(dāng)時國家的衰敗局勢
,與第四句的“日斜時”映襯照應(yīng)
,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情色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熬保戎复Z誼
,也指代劉長卿自己:“憐君”
,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昂问碌教煅摹保梢姸嗽静粦?yīng)該放逐到天涯
。
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無罪的呵
,為什么要受到這樣嚴(yán)厲的懲罰!這是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xiàn)實的強烈控訴
。讀著這故為設(shè)問的結(jié)尾
,仿佛看到了詩人抑制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一聲聲傷心哀惋的嘆喟
。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
,實際上還是著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
,但這些又寫得不那么露
,而是很講究含蓄蘊藉的,詩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際遇
、悲愁感興
,巧妙地結(jié)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
,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
《長沙過賈誼宅》詩詞鑒賞2 【作者】: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內(nèi)容】: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
秋草獨尋人去后
,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
,湘水無情吊豈知
?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
【作者小傳】:
劉長卿(709-780)字文房
,河間人。開元中進(jìn)士
。歷任監(jiān)察御史
。終隨州刺史。據(jù)《全唐詩話》載:長卿以詩馳聲上元
、寶應(yīng)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矢浽疲?詩未有劉長卿一句,已呼宋玉為老兵矣
;語未有駱賓王一字
,已罵宋玉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
。詩多政治失意之感
,也有反映離亂之作。以五言著稱
,有《劉隨州集》
。
【注釋】:
賈誼宅:《一統(tǒng)志》:"賈誼宅在長沙府濯錦坊。"離府四十步處
。
謫宦:被貶謫的官員
。
棲遲:游息,居留
。
楚客: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游人
。楚,長沙屬楚地
。
恩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簼h文帝始終不肯重用賈誼,最后賈誼為梁懷王太傅
,梁王死后
,誼亦抑郁而歿
【賞析】:
古往今來,同聲相應(yīng)
,同病相憐
,誠如蘅塘退士評論本詩所言:"憐賈正以自憐。"長卿遣貶
,賈誼謫適
,雙方處境相似,彼此心境相連
。
詩人聯(lián)系與賈誼遭貶的共同的遭遇
,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滿凄涼寥落之情。滿腹
牢騷
,對歷來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
,更是將自己和賈誼融為一體。
《長沙過賈誼宅》詩詞鑒賞3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
,萬古惟留楚客悲
。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
,湘水無情吊豈知
?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
【注】劉長卿
,“剛而犯上
,兩遭遷謫”
,此詩作于詩人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的時候。
1.頷聯(lián)兩句中的“獨”“空”二字用得十分傳神
,請簡要賞析
。
2.這首詩表現(xiàn)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
。
答案
1.獨
,獨自,在蕭條冷落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
,表現(xiàn)出其對賈誼的景仰向慕和難掩的孤獨落寞
。空
,形象地寫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氣氛
,表現(xiàn)了詩人傷斯人已去的痛苦、悵惘之情
。兩字共同創(chuàng)造出悲涼感傷的意境氛圍
。
2.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身遷謫命運的無限感傷和對強加于身的不合理現(xiàn)實的強烈控訴。詩歌前四句借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和對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描寫
,寄寓了詩人對遷謫命運的悲嘆
;后四句表面上寫賈誼的見疏實際將暗諷的筆觸曲折地指向當(dāng)今皇上,借對賈誼命運的悲慨
、哀憐表達(dá)詩人對自身命運的哀惋嘆喟和對現(xiàn)實的諷刺
。
李商隱的[賈生]的賞析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是一首詠史抒懷的詩
。賈生
,即賈誼。生
,是漢時對先生的簡稱
。清人王應(yīng)奎說:“先生之稱,自 《論語》、《曲禮》 始
;老先生之稱
,自 《史記·賈誼傳》 始。其有止稱先而猶言先生者
,見于 《史記·晁錯傳》 學(xué)申韓刑名于軹張恢先所是也
;有止稱曰生而猶亦言先生者,如《漢書》賈生
、伏生
、董生之類是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尊稱先生而曰生實自漢始。李商隱此詩題目就沿用這一慣稱
,既是表示對賈誼的尊敬和仰慕
,同時又是一般詠史詩的常用技法。既是詠史
,詠當(dāng)時事
,用當(dāng)時語,使人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
在李商隱心目當(dāng)中
,賈誼的地位一直是很高的。他在詩歌中多次提到過賈誼
,表示自己的傾慕之情
。如 《城上》“賈生游刃極,作賦又論兵”
,《安定城樓》“賈生年少虛垂涕”等等
。有時詩人甚至是把他作為憂時傷國而身遭不幸的自己來觀照和描寫的,儼然以賈生自比
。這首詩的命意似正在此
。但詩人卻有意將賈誼“黜”到次要位置,“貶” 為從屬角色
,這并不是意味著對賈誼的認(rèn)識有所降格或有所改變
,而恰恰是相反,它正標(biāo)志著詩人對賈誼悲劇命運的認(rèn)識有了進(jìn)一步的深化
。它說明
,詩人已跳出個人自怨自艾的小圈子,而將賈誼的命運同封建帝王的恩遇聯(lián)系起來
;廣而言之
,即將天下寒士——知識分子的命運同封建專制制度聯(lián)系起來考察了
。帝王的遇與不遇以及怎樣恩遇,表面上看
,似乎是一種偶然
,但由此造成的悲劇命運,則是一種必然
。完全是封建的專制制度使然
。這里,賈生已成為天下寒士的代名詞
,成為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典型代表
。所以,雖曰“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是
,不被重用
,甚至長期遭貶
,沉淪下僚,縱有回天之力
,挽瀾之功
,究有何用?
!或即偶有恩遇
,象賈誼一樣,于宣室被漢文帝召見
,似乎是受到重視了
,可竟是“不問蒼生問鬼神”——他們或為求奇好異心理的滿足,或為歌舞升平的點綴
,或為娛情遣意附庸
,這種次要的從屬的地位,該是多么“可憐”
、多么可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虼?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當(dāng)詩人題詠賈誼
,推及天下寒士,聯(lián)想到自己的時候
,心胸之中不禁充滿了無盡的憤懣
。這種憤懣,表面上并無多少渲泄
,而完全融化在對題材的選取和描寫里面去了
。所以通觀全詩,說詩人借古喻今,諷刺當(dāng)今皇上
,他似乎還沒有那么大膽
,至少還沒那大膽明確表示出來——所以我們在詩中,幾乎很難發(fā)現(xiàn)他的這一用意
;但說他借賈誼以自喻
,并推及天下寒士,抒寫懷才不遇的憂憤
,則完全是實實在在的
。
正是因為詩人的這種深刻的認(rèn)識,造成了詩人對賈生命運的獨特視角
,決定了此詩超乎尋常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
,將主要人物置于次要地位,恰如天平失重
,從主次嚴(yán)重失調(diào)的顛倒關(guān)系之中
,鑄成強烈對比,造成濃重的反差效果
。所以
,全詩雖只四句,表面上似也平淡無奇
,卻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
。必經(jīng)細(xì)加品味,方能咂出濃郁的意味
。恰如冷水泡茶越泡越濃
,品之越久,越覺蘊涵深廣
,意味無窮
。
11 、賈誼之對策(下)
劉長得到書信之后
,并未有任何實質(zhì)性的改變。
文帝六年
,淮南王劉長被文帝派來的使者召到了長安
,稱其欲謀反。
這件事的蹊蹺之處有不少
,比如謀反的物證只是有輦車四十乘
,未免略少,又比如
,劉長輕易地就被從國內(nèi)傳喚到了長安
,兵不血刃
,乖乖就范,怎么也不像有謀反的意圖
。
只不過這時解釋已屬無用
,朝廷既然認(rèn)定你有謀反之心,剩下的就只是如何處置的問題了
。
其時漢朝廷的丞相由周勃
、到陳平、再到灌嬰
,皆已去世
,現(xiàn)任者是張蒼,也是漢初軍功集團(tuán)的一員
。盡管文帝有意換血洗牌
,但丞相一職仍然按照漢初不成文的規(guī)定,以軍功和資歷相繼
,開國功臣的影響尚未完全褪去
。
丞相張蒼與典客、宗正
、廷尉等人商議過之后
,上奏認(rèn)為:劉長所犯不軌
,依律當(dāng)斬
。
文帝默默看了,表示不認(rèn)可
,令丞相等在列侯
、二千石官員中進(jìn)行一次更大范圍的討論。
文帝的這種態(tài)度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
,對于淮南王謀反一事,文帝或許心虛
,否則依法處決
,何需猶豫。第二
,文帝可能害怕悠悠之口
,對其兄弟相殘之事進(jìn)行議論。
于是第二次的討論
,增加到了四十三人
,形成了更民主的看法,一致認(rèn)為應(yīng)該維持原判
,處死劉長
。
文帝慎重考慮后
,下了最終結(jié)論:赦免劉長死罪,剝奪他淮南王的爵位
,將其遷徙到蜀郡嚴(yán)道(大約在今四川省雅安市滎經(jīng)縣)
,允許其母親和子女,以及十名寵幸的美人跟隨
。每天給予肉五斤
、酒二斗。但是全程劉長必須被關(guān)在輜車之內(nèi)
,由沿途的各縣負(fù)責(zé)轉(zhuǎn)運接送
。
當(dāng)初驕縱強橫的淮南王,高祖劉邦的幼子
,被囚禁著
,踏上了入蜀之路。
至于文帝為何一再地赦免其死罪
,顧惜自己的聲名可能是一大原因
。而為什么群臣又一再堅持要處決,孫家洲先生在《西漢朝廷“大洗牌”》中的一段話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
“朝廷審案官員表現(xiàn)出來的立場
,那種對劉長深惡痛絕的態(tài)度,也可能來自對漢文帝內(nèi)心真實想法的準(zhǔn)確捕捉和領(lǐng)會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異喝恕扇撼紒碜觯屎窬酢拿烂艚o皇帝
,本來就是君臣政治游戲的常規(guī)
。”
對于文帝處置淮南王劉長的方法
,群臣自然皆承旨而行
。但有一人提出了不同看法,這個人是一向善于直諫的袁盎
。
袁盎對文帝說:“淮南王有今天
,陛下不無關(guān)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文帝奇怪地問道:“這是為何
?”
袁盎道:“若不是陛下縱容,又不早在淮南國任命嚴(yán)厲的國相監(jiān)督他
,淮南王又怎會落到這個地步
?”
《左傳》中有一名篇《鄭伯克段于鄢》,講的是鄭莊公有意放縱弟弟
,任其予取予求
,養(yǎng)其罪惡
,最終將其殺死。袁盎此意
,是說文帝對付幼弟劉長的辦法
,其實和鄭莊公一樣。
文帝聽了默不作聲
。
袁盎又道:“淮南王性格剛烈
,陛下現(xiàn)在以如此暴虐的方法處置他,臣擔(dān)心一路上有個閃失
,王因此而死
,陛下就將背上‘殺弟’之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他這番話幾乎句句戳中文帝的心思
,文帝只好尷尬地道:“我只是讓他吃點苦受點教訓(xùn),很快就讓他回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事情的發(fā)展果然如袁盎所料,自小就富貴登頂?shù)膭㈤L無法忍受從諸侯王到階下囚的身份轉(zhuǎn)變
,不堪凌辱
,很快絕食而死。
消息傳到京城
,文帝形容悲傷
,大哭著對袁盎道:“我不聽足下勸告,再也見不到我的弟弟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袁盎道:“這是淮南王自己做的決定,陛下請不要過分自責(zé)
。”
文帝緊接著又問道:“現(xiàn)在我該怎么辦
?”
此話一出
,說明文帝的確還是非常計較和在意“殺弟”之惡評的。
袁盎也知道文帝好名
、要面子
,于是道:“陛下請寬心,你曾有三件事情
,足以德高千古
、流芳百世,不會因為淮南王的事情就毀掉英名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文帝一聽
,來了興趣,問道:“哦
,是哪三件事情
,說來聽聽呢?”
袁盎道:“陛下還在任代王時
,太后鳳體不安
,患病三年,陛下眼不合攏
、衣不解體
,日日悉心照料,太醫(yī)所進(jìn)湯藥
,陛下都要親口品嘗
、試過冷熱才喂太后服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娱T下曾參
,以布衣身份都覺得此事甚難,而陛下貴為諸侯
,親身示范
,遠(yuǎn)勝曾參。此是第一件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文帝聽了心喜問:“那第二件呢?”
袁盎道:“當(dāng)初誅呂用事被誅殺后
,功臣在朝中專制
,但是陛下以區(qū)區(qū)六人,奔馳千里
,親臨不測之深淵
,敢入極險之虎穴,就算是戰(zhàn)國時著名的孟賁和夏育
,勇毅也遠(yuǎn)不及陛下
。此是第二件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文帝越聽越喜
,忙不迭問:“第三件事是什么?”
袁盎道:“陛下當(dāng)時在代王府邸即位前
,曾五次拒絕接受天子之位
,古之賢士許由,讓天下也不過一次
,陛下又勝過許由無數(shù)
。此是第三件事
。陛下三件事,既孝
、又勇
、且廉,因此臣以為足以德高千古
,流芳百世
。淮南王之死
,是陛下想要磨煉他意志
,促使其改過而已,不必太過憂慮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盎曰:‘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
,三年
,陛下不交睫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jìn)
。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
,今陛下親以王者修之,過曾參遠(yuǎn)矣
。諸呂用事
,大臣顓制,然陛下從代乘六乘傳
,馳不測淵
,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
。陛下至代邸
,西鄉(xiāng)讓天子者三,南鄉(xiāng)讓天子者再
。夫許由一讓
,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
。且陛下遷淮南王,欲以苦其志
,使改過
,有司宿衛(wèi)不謹(jǐn),故病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谑巧夏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漢書 袁盎晁錯傳》
袁盎這一連串的奉承寬慰
,文帝心中才徹底放下心來
,問道:“那此事現(xiàn)在該如何處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袁盎道:“當(dāng)初是丞相
、御史等人審理此案的,可以將他們斬首以謝天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