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手握大權為什么不支持光緒帝,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清朝末年,朝廷混亂,隨著外國列強侵略的步伐,清朝一步步逐漸走向衰敗,此時一個女人的出現使本就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加速走向了滅亡,她就是慈禧。1875年,年僅四歲的光緒帝上位,此時清廷的權力已落入了慈禧太后的手里,光緒帝的權力基本被架空。光緒帝渴望進行皇室改革,挽救清政府的命運,可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權傾朝野,光緒帝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作為朝廷重臣的李鴻章為何不扶持光緒帝,卻效力于慈禧呢?
李鴻章作為清朝廷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手握大權,高超的眼光與政治軍事能力都十分出色,明知慈禧禍亂朝綱,可是他也明白他如今坐上這個位置都是來自慈禧。李鴻章在道光年間是一位文員,當時的李鴻章是曾國藩手下的新科進士,在朝廷中摸爬滾打已經幾十年,經歷過幾個皇帝的李鴻章,后來在慈禧太后的提拔下,漸漸發(fā)展起來,甚至超越了曾國藩。
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李鴻章清楚的知道站在慈禧的陣營是明智之選,李鴻章多年以來為慈禧鞠躬盡瘁,慈禧太后對李鴻章十分欣賞信任,官宦仕途一片光明。在這么多年與慈禧的利益合作之下,他不必拋棄現有的人脈資源,進入光緒皇帝的陣營冒險,他也不會把這么多年努力的結果賭在一個年少無權的皇帝身上。即使李鴻章投靠光緒皇帝的陣營,光緒皇帝真的會信任李鴻章嗎?肯定不會,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之臣,光緒皇帝對李鴻章絕對十分忌憚,不可能打心底的去認同李鴻章。并且李鴻章在朝廷中的權力會威脅到皇權,這樣一來光緒帝更不可能接納李鴻章。
李鴻章即使在后期漸漸想向光緒皇帝靠攏,慈禧太后也不會輕易放過李鴻章。慈禧太后是何等心狠手辣之人,縱觀整個清朝廷,沒有人敢挑戰(zhàn)慈禧的權威,敢與之挑戰(zhàn)的后果只有死路一條。李鴻章曾在曾國藩門下當官之時,就曾親眼目睹慈禧太后因權力糾紛、將自己的親生兒子拉下官位,更別說是作為繼養(yǎng)子的光緒皇帝。隨著甲午中日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此時的李鴻章與慈禧的命運緊緊牽扯在一起,李鴻章在外國列強眼中是清政府中權力最高的人,他不可能將眼前擁有的一切贈予光緒帝。
光緒帝在位時接受外來思想,一心想要對清朝廷進行改革,然而李鴻章的權利依附著朝廷中的人脈關系,這樣一來,光緒帝的改革將朝廷的內部朝綱打亂,李鴻章半輩子的心血可能即將毀于一旦。所以于情于理,李鴻章都不可能扶持光緒皇帝。
李鴻章和光緒帝是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兩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李鴻章在清政府中擔任著決策地位,并且,他手中掌握著一些軍隊。而光緒帝在剛開始還沒有被慈禧太后架空的時候,是擁有一定實權的,他曾經多次嘗試在指揮戰(zhàn)爭和掌握政權上能夠有所突破。
晚清時期的中國,在經歷了“太平天國起義”和“英法聯軍”之后,從統治階層和地方大員之間,都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共識,所以,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就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
此時的大清朝,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斗、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松弛。然而,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qū),一個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呼之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場戰(zhàn)爭。在甲午戰(zhàn)爭最開始的時候,面對日本的囂張和中、日雙方勢必要交戰(zhàn)的形勢,光緒帝主張跟日本對戰(zhàn)的態(tài)度是無比堅定的。
這期間,他甚至多次催促統領軍隊的李鴻章做好戰(zhàn)斗準備,商議好戰(zhàn)前陣法。之后,又通過軍機處向李鴻章下發(fā)了一道旨意。
光緒帝表示:
“現在,中、日關系已經破滅,戰(zhàn)事是不可避免的,而朝廷也是同意迎戰(zhàn)一事的?,F今,李鴻章統帥著軍隊,對打仗有一定的經驗,決不能抱有絲毫的退縮。如果,看到這道圣旨的話,就盡快準備關于戰(zhàn)事的一切事宜。若是因為有私心而不用心打仗,導致戰(zhàn)機延誤的話,那么,就惟李鴻章是問?!?/p>
從這道圣旨中,我們可以看出,光緒帝對李鴻章的監(jiān)督和對他不認真準備戰(zhàn)事的責備。事實上,李鴻章本人是希望能夠講和就不要動手的。而且,站在清政府這邊來說,能夠盡量化解中、日雙方的矛盾,避免發(fā)生戰(zhàn)爭是再好不過的。因此,李鴻章多次和日本交涉,要求雙方同時撤走軍隊。
如果,李鴻章的建議被采納的話,這自然是平息戰(zhàn)爭的最好選擇。但是,日本卻不愿意。隨后,李鴻章又提出,中國先從朝鮮撤走軍隊,以示誠意。但是,李鴻章這一主張卻受到了光緒帝的否定。光緒帝認為:“日本這時候按兵不動,而我方卻要撤兵,這不但顯示出我國的弱小,而且,如果雙方真開起戰(zhàn)來,我方將會毫無準備?!?/p>
所以,這樣看來,李鴻章想保全雙方暫時和平的想法,不一定是錯誤的。
不過,李鴻章的想法有一定的缺陷,他沒有看到日本這樣的舉動背后,蘊含著的極大深意。
從抵御日本這件事來說,光緒帝的態(tài)度比李鴻章堅決的多,而且,日本有意激化中、日矛盾,借機找借口出兵的嫌疑。所以,公正是在中國這邊的,這一點一些外國歷史研究者也不否認。不過,他們認為僅靠這樣是不行的,因此,他們還指出了:“對于日本的行為,是根本沒有正義可言的,正義完全在中國一方?!钡牵绻袊煺娴叵雴螒{正義就讓日本退兵,這是不可能的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李鴻章是既得利益者,他和慈禧是一類人,光緒和他們正好相反,什么也沒有。李鴻章和光緒利益相反,不可能走到一起去。
李鴻章一路打拼成為封疆大吏,得到當時大清第一權力人慈禧的寵信,可以說功名利祿全有了,得到這些并非易事,保住來之不易的東西,這是李鴻章內心深處最堅定的想法。要保住既得利益就要讓慈禧持續(xù)不斷寵信自己。
慈禧掌握大清最高權力,這是慈禧的既得利益,她不愿丟掉既得利益,李鴻章全心全意地維護慈禧的既得利益,就會持續(xù)不斷地受到慈禧寵信。
李鴻章代清廷簽訂了那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他不知道會挨罵?知道。知道為什么還要做?因為慈禧喜歡,簽定了賣國條約慈禧就可以繼續(xù)掌握大清最高權力,就可以繼續(xù)享受權力給她帶來的快感,繼續(xù)享受榮華富貴。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割多少地,賠多少款沒關系,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權力就行。李鴻章犧牲自己的名聲保全慈禧的利益,反過來慈禧信任他,他也就保住了自己的既得利益。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四大名臣之一,他也是極力主張向西方學習的,但是洋務運動和光緒的維新變法有本質區(qū)別。洋務運動只是向西方學習,目的是想通過學習趕上西方,從而保證既得利益不丟失。光緒看到的不只是技術的落后,更主要的是大清制度的腐敗,他的改革是做手術革積弊,要動既得利者的奶酪。李鴻章不愿失去既得利益,所以他不支持光緒。
光緒雖然是皇帝,但只是個傀儡,沒有權力,他通過變法可以得到權力。學習只是權益之計,達不到光緒實現權力再分配的效果。光緒要重新分配權力,李鴻章不愿把自己現有的權力拿出來分,兩個人不可能走到一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0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