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能千杯不醉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古代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里,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劇中人物大多用大碗喝酒,就跟喝水一樣,有的直接拿著酒壇子一飲而盡。武松上景陽岡之前,曾經在酒館里連喝了幾十碗酒,然后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李白喝完一斗酒,照樣能夠寫出傳世千年的優(yōu)美詩詞。古人的酒量那才真正堪稱是千杯不醉。
那么,古人的酒量真的就比現代人的酒量大那么多?還是釀出來的酒存在很大不同呢?
其實,不是古人普遍酒量很大,而是他們喝的酒不是蒸餾酒,而是純手工發(fā)酵酒。這種酒,與現在的低度米酒和黃酒較為相似,酒精度數比較低,很多酒只有七八度左右,度數高些的也就是十幾度。而且不但酒的度數低,味道還比較甘甜,口感很好。因此,我們在古代小說和古裝影視劇中,通常見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路上碰到酒鋪歇腳,幾乎不點菜也能喝幾杯,就是因為喝的是度數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看歷史小說,經常會看到古人喝酒一邊放在熱水中溫著一邊喝,有時也叫煮酒,例如《三國演義》里的煮酒論英雄。反觀今天,我們喝酒白酒時很少有人溫酒。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喝酒的場景,除了曹操劉備的青梅煮酒論英雄,這兩位還涉及到另一個著名酒局,就是溫酒斬華雄。那時是關羽剛出道還是個馬弓手,只身一人主動請戰(zhàn)要去殺華雄,行前曹操給斟了一杯酒壯行,關羽說酒先放著本人去去就來,過了一會提著華雄的頭回來了,那杯酒酒還是溫的。一個是煮酒一個是溫酒,都是在加熱吧。
女人居多的《紅樓夢》里,也有溫酒的場景。賈寶玉到薛寶釵那里去喝酒,薛姨媽讓人溫酒賈寶玉卻說不要溫了我喜歡和涼酒,但是被教訓了一頓“吃了冷酒,寫字手打兒”?!端疂G傳》中雖然常見好漢們抱起酒壇子豪干的鏡頭,原著中其實也有常見“小二燙一壺熱酒”的說法。
古人喝酒為何要加熱了喝呢?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借薛寶釵之口說的很清楚:
"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fā)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
薛寶釵說的以五臟去暖,仔細想想其實就是個人肉吸毒器,拿自己的五臟去吸收有害物質。因為古代的酒釀造方法與現在不一樣,特別是元代之前的白酒都是發(fā)酵酒,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蒸餾釀酒到了元代才發(fā)明。發(fā)酵釀酒只經歷過簡單的過濾,酒雜質較多,含有大量的酸脂醇醛銅等微量元素,飲用之前將其溫熱,可以促進醛類有害物質揮發(fā)。
最后要說的,當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我們失去了很多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習慣,喝酒加熱是我們酒文化的一部分,現在還能見到,那么下一代人是否還能知道老祖宗的這種習慣呢?希望這一份文化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現在喝的酒,主要就是紅酒、白酒、啤酒,一般低段位喝啤酒,肚子有多大,就能喝多少;高段位喝白酒,不管多牛叉,幾杯就到位;喝紅酒的是整洋事,我縱橫江湖這么多年,所見到的喝紅酒的場景并不多,有的時候跟媳婦來點小資情調,喝點紅酒兌點雪碧。
那么,問題來了,古代都喝什么酒?為什么感覺他們喝酒千杯不醉,比如《水滸傳》中的武松,在殺人后,街坊鄰居為他送行,武松也不知道喝了多少碗酒,是古代人的酒量大嗎?
其實,要是把古代人挪到現在,灌他兩杯高濃度白酒,領他去KTV,他也得下水。
古代主要喝的酒是米酒和黃酒,關于兩者之間的差別我也沒太搞明白,查資料顯示,大概二者的工藝差不多,只不過米酒用大米、黍米、粟米等谷物為主要原料做的,而黃酒的原料不止于這些,還包括其他的。
另一方面,米酒是新酒,也就是剛釀造出來的,而黃酒是陳酒,米酒在保存一段時間后就變成了黃酒。
整體來說,黃酒可能包括了米酒,度數也比米酒高一點。
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情況又不一樣,所以,說法也很多,我如上所述,還需要懂酒的朋友指點一二。
不管是黃酒還是米酒,都是谷物發(fā)酵酒,制作過程簡單,通常是米飯蒸熟后,晾涼,然后拌上酒曲,進行發(fā)酵,發(fā)酵之后再用篩子把酒糟過濾掉,剩下的酒放到壇子里面封存,到一定時候就能拿出來喝了。
這種酒,有的老百姓都能釀,釀酒技術跟現代無法比,有的時候酒里面還有一些米渣,喝的酒也并非完全透明的,有些渾濁,因此,也有稱古酒為?濁酒?,北宋范仲淹就曾寫出?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樣的名句。
因為釀造技術低,大多數酒的度數并不高,普遍在十度以下,最高不會超過十五度,技術差一點的則可能只有三五度。
三五度的酒其實跟水已經沒啥區(qū)別了,喝這樣的酒自然是千杯不醉了,能喝多少水,就能喝多少酒了。
但是中國古代的酒,并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經過時間的推進,提純技術越來越先進,酒的度數也會逐漸提升。
當然,黃酒這種酒,即使技術再成熟,它的釀造工藝在那里,度數應該還是低水平的。
蒸餾釀酒技術的出現,徹底提高了中國白酒度數。
關于蒸餾酒是中國自主發(fā)明,還是來自其他國家,目前還不太好考證,甚至在什么時間出現的,都是個問題。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認為是元代時期出現的:?燒酒(就是蒸餾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相對于發(fā)酵酒來說,蒸餾酒釀造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蒸餾器上,通過蒸餾提純,含有雜質更少,甚至可以直接提純出酒精。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但是如果因此認為蒸餾酒最早起源于元代,也有問題,經過大量學者考證,宋代時就已經存在蒸餾器。
在唐詩中,甚至也有蒸餾酒的詩句,唐詩《荔枝樓對酒》中寫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而另一則詩中則寫道:?久聞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長安?,可見唐代已有蒸餾酒。
甚至在近代出土的東漢文物中,也發(fā)現了青銅器蒸餾器,雖然缺乏更多的史料支撐,但是表明中國古代很可能已經出現了蒸餾酒。
縱橫認為,可能蒸餾酒在中國出現后,很長一段時間并未得到中原人的喜歡,而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寒冷的氣候條件,所以喜歡高純度的蒸餾酒,從宋代開始,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漸強大,經過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的發(fā)展,蒸餾酒在元朝時期得到快速的認可。
當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蒸餾酒并未完全取代黃酒,尤其是中原地區(qū)以南,黃酒還是有著很大的市場。
簡單總結起來,元朝之前的人喝的都是黃酒,度數偏低,自然跟喝水一樣,而元朝之后,白酒形成分水嶺,喝蒸餾酒的人,不可能做到千杯不醉,但是喝黃酒的人照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0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