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故事大家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之后的時期。經(jīng)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shù)量大大減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lián)手消滅智氏,并在戰(zhàn)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fā)生,促使戰(zhàn)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并列。在戰(zhàn)國七雄中,雖然秦國是公認的最強大的諸侯國,但是,秦國的強大,也是商鞅變法之后才實現(xiàn)的。
在商鞅變法之前,也即戰(zhàn)國初期,秦國則是戰(zhàn)國七雄中相對弱小的諸侯國。比如秦國的河西之地,就被旁邊的魏國占據(jù)了。為了奪回被魏國占據(jù)的河西之戰(zhàn),秦國和魏國展開了多次較量。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秦國勝少敗多。于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見河西難下,下令舉全國之力調集超過50萬秦軍,大舉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在此基礎上,秦國最屈辱的一場戰(zhàn)役——陰晉之戰(zhàn)正式曝光了。
一
首先,在戰(zhàn)國初期,魏文侯率先在魏國推行了“李悝變法”。經(jīng)過李悝變法之后,魏國的整體實力超過了戰(zhàn)國七雄的其他諸侯國。于是,魏國決定攻打旁邊的秦國,以此擴大自身的疆域。周威烈王七年(公元前419年),魏文侯渡過黃河在河西筑少梁城。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伐秦城臨晉、元里,秦國塹洛,城重泉。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西攻秦至鄭,而還筑雒陰、郃陽二城。在魏國的不斷進攻之下,秦國失去了河西之地。秦國為了奪回河西失地,于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秦簡公伐魏至陽孤,但是被魏國擊敗。
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秦惠公與魏國戰(zhàn)于武城(今陜西華縣東),秦國矢志不渝企圖奪回河西故地,魏國將士則嚴防死守力圖遏制秦軍復仇,這成為陰晉之戰(zhàn)爆發(fā)的重要歷史背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認為小打小鬧的,很難從魏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因此,秦惠公這位君主下令舉全國之力,組成了一支50萬人的大軍,從而大舉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在陰晉之戰(zhàn)中,秦軍在陰晉城外布下營壘,形勢可謂危急。
二
在得知這一消息后,吳起請魏武侯派5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作為步兵,由自己親自率領反擊秦軍。魏武侯同意,并加派戰(zhàn)車500乘、騎兵3000人。值得注意的是,吳起的這5萬大軍雖然沒有立過什么戰(zhàn)功,但是,他們都是吳起一手訓練的魏武卒。而就魏武卒來說,無疑是戰(zhàn)國時期最精銳的部隊之一?!拔何渥洹笔菂瞧鹩柧毜木J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士兵披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持戈配劍,操12石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議兵篇)。
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yōu)厚待遇。并且,對于魏武卒來說,一旦立下戰(zhàn)功的話,將會獲得極高的封賞。一定程度上,商鞅變法中的“軍功授爵”制度,顯然有對魏武卒的借鑒。在此基礎上,面對秦國的50萬大軍,5萬魏武卒沒有畏懼,反而認為這是立下戰(zhàn)功,從而獲得封賞的機會。換而言之,在陰晉之戰(zhàn)中,魏國將士的士氣是非常高昂,這成為他們能夠以少勝多的重要原因。
三
在秦軍發(fā)動大舉進攻前夕,吳起獲得情報判斷出秦軍聲勢浩大表象下虛弱的軍力,于是決心率軍一戰(zhàn)擊潰秦軍。在此背景下,吳起作為魏武卒的主帥,向魏武卒發(fā)布命令說:諸位都應當跟我一起去同敵作戰(zhàn),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吳子·勵士》)。然后,吳起率領魏軍在陰晉向秦軍發(fā)起反擊。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在魏國大軍的人數(shù)雖然只有5萬人,也即約為秦軍數(shù)量的十分之一。但是,這5萬大軍全是裝備精良的魏武卒。
與此相對應的是,秦國雖然調集了50萬大軍,不過,這里面的大部分士兵,都是剛剛被征召到戰(zhàn)場上的,也即沒有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更沒有精銳的裝備。因此,秦軍面對強大的魏軍無力抵抗,被魏武卒反復沖殺多次擊穿軍陣,促使50萬秦軍大敗而逃。由此,對于陰晉之戰(zhàn)來說,和歷史上的井陘之戰(zhàn)、巨鹿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一樣,都是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而對于秦國來說,陰晉之戰(zhàn)自然成為其歷史上最屈辱的一場戰(zhàn)役了,讓本就弱小的秦國再次遭受重創(chuàng)。
四
最后,總的來說,此戰(zhàn),雖然秦軍人多勢眾卻嚴重缺乏裝備和必要的訓練,并且在士氣上也比不上魏武卒。秦軍主力的數(shù)千乘戰(zhàn)車無法挽救幾十萬秦人士卒被擊潰的危局,在吳起率領的士氣高昂裝備精良的魏武卒面前,人數(shù)眾多卻毫無戰(zhàn)斗力的秦軍被一舉擊潰。就這場戰(zhàn)役來說,自然也成為吳起這位名將的巔峰之戰(zhàn)了。在陰晉之戰(zhàn)后,魏國不但確保了自己對河西之地的占據(jù),同時也引發(fā)了“諸侯卑秦”的結果,使秦國上下深以為恥。五年后,秦國發(fā)動兵變廢秦出子迎立秦靈公太子嬴師隰為秦獻公,秦國由此展開對魏國的一系列反擊戰(zhàn)爭,直至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軍終于奪取少梁城,俘虜公叔痤。
對此,在筆者看來,俗語有云“塞翁失馬,焉知非?!?,雖然在陰晉之戰(zhàn)中,秦國損失慘重,不過,這一刺激到了秦國上下,促使秦國在之后勇于求變,并進行了“商鞅變法”。對于秦孝公這位君主來說,正是不愿意繼續(xù)被其他諸侯國瞧不起,從而破除一切阻力,支持商鞅在秦國推行了最為徹底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后,秦國不僅重創(chuàng)了魏國,還因此成為戰(zhàn)國中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而這,無疑讓我們更加深刻明白“知恥而后勇”這一道理了。對此,你怎么看呢?
魏武侯派遣五萬魏軍,大敗秦國五十萬,這場戰(zhàn)役叫做陰晉之戰(zhàn)
陰晉之戰(zhàn)發(fā)生于前389年,秦國起兵50萬討伐魏國西河郡,被郡守吳起以少勝多擊敗秦軍的著名戰(zhàn)爭。
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陜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qū))地區(qū)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前409年至前408年,魏文侯以吳起為大將,率兵攻打秦國,奪取了臨晉(今陜西省大荔縣東南)、元里(今陜西省澄城縣南)、洛陰(今陜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陜西省合陽縣東南)等五城,長軀直入至鄭(今陜西省華縣)。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陜西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魏國占有全部的河西地區(qū),并在此設立西河郡。經(jīng)由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西河郡守。
魏國占有河西地區(qū)后,成為秦國東進的心腹大患,此后秦國多次進攻該地區(qū),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施行此法三年后,秦國于前389年再次調集五十萬大軍大舉進攻西河郡,數(shù)萬魏軍立即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戰(zhàn)。吳起請魏武侯派他率領五萬名沒有立過功的士兵反擊秦軍。武侯同意并加派戰(zhàn)車五百乘、騎兵三千人。作戰(zhàn)前一日,吳起命令三軍:“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翌日,秦魏兩軍于陰晉大戰(zhàn),因魏軍士氣高昂、將士用命,終于以五萬魏軍打敗五十萬秦軍,成功保住河西。
"王翦大破荊軍。歲余,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
這段話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卷七十三,所謂荊地,是指當時最后一個被秦國消滅的楚國。因為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曾經(jīng)改名為楚,秦始皇為了避諱,就將楚國叫做"荊"。
在秦國滅楚之后,才將觸手伸到"百越"之地。這個"百越"本來是春秋晚期的越國,主要在現(xiàn)在的廣東,廣西地區(qū),這些人的生活習俗和文化都和中原人有很大的不同。雖然越國曾經(jīng)被楚國征服,但是楚國也并沒有能力直接管轄他們,只是作為一種藩屬國的形式存在。
在楚國覆滅以后,根據(jù)《絕越書》記載:
"秦始皇并楚,百越叛去。"
這些百越各族紛紛自立,這在秦始皇看來是一個相當大的禍患。雖然這地方史稱"蠻荒之地",可如果放任這些越人自立,他們有可能結合形成更大的部族,成為一支對秦朝不利的力量。
在征討百越的時候,因為當時他們居住分散,秦王派遣大將屠睢為主將,征集了50萬大軍。將兵力分為五路南下,進攻百越。
"乃使尉屠睢發(fā)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
其中一路由今江西向東進發(fā),攻取東甌和閩越,這主要在現(xiàn)在的福建境內。這一路相對順利,出兵當年就平定了。而其他四路都遭遇了很大的打擊。尤其是位于今天廣西的"西甌",這地方群山峻嶺,到處是山林野獸,除了居住已久的土著居民,秦軍很難找到方向。
再加上交通不便,運輸很難及時送到,盡管秦軍已經(jīng)用盡全力,仍然僵持不下。公元前218年,西甌軍對秦軍發(fā)出反擊,秦軍傷亡慘烈,"伏尸流血數(shù)百萬"
因為當時的主將屠睢見許久戰(zhàn)爭沒有進展,心情十分焦急,于是殺紅了眼,甚至濫殺無辜,引起了當?shù)鼐用竦姆锤校痪帽话禋?,秦軍的糧道也被百越軍給毀了。秦和百越的這次戰(zhàn)爭,秦可以說傷亡慘重。
"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掛於越,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屠睢戰(zhàn)死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秦始皇那里,這讓秦始皇震怒,一個小小的蠻荒之地,動用五十萬大軍,居然死傷慘重,這也讓始皇開始意識到這些越人的強大,如果任由他們發(fā)展下去,只會給秦國帶來更大的威脅。
此時也正是秦國剛剛滅亡六國的時候,秦國已經(jīng)沒有其他的敵人了,百越可以說是當時秦國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始皇下了很大力氣,首先,要解決這五十萬人的糧草問題。
官員史祿給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既然陸路不通,咱們就走水路吧。他提出可以在湘水和漓水之間修建一個渠道,然后只用順著渠道運糧,嶺南大軍的糧草就一定能解決。
這讓秦始皇很高興,于是史祿征調了十萬軍官和農夫,開鑿水渠,這個渠修了五年的時間,終于能夠讓糧船順江而下,糧草問題終于解決。這條渠被稱為"靈渠"這一次,秦王的大軍終于勢不可擋,一舉將嶺南拿下。
"三十三年(前214),發(fā)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史記?秦始皇本紀》卷六
這一戰(zhàn)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場戰(zhàn)爭,史稱"秦甌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最關鍵的取勝條件,是這條神奇的"靈渠",這條靈渠可以說是中原文明傳入嶺南的重要渠道,成為了孕育中華民族之靈的湘漓走廊。連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實現(xiàn)了南北航運的暢通。
這條靈渠的建造并不容易,動用了十萬大軍還耗費了五年的時間。既然百越人這么難對付,秦始皇為什么非要對付他不可呢?像當年的楚國一樣,當成附屬領地處理不也很好嗎?
賈誼在《過秦論》里評價秦王為: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也就是說秦始皇的欲望遠遠不止中原地區(qū),他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就是費了再多的錢財,再多的人力物力,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欲望他也在所不惜,他根本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這也是后來為什么秦政權到了二代就被推翻的原因。
不過始皇修建靈渠,終究是將嶺南這個當時的"蠻荒之地"并入中國版圖。在秦始皇去世以后,這些嶺南人建立了南越國,當時駐守嶺南的秦國軍官趙佗將先進的中原文明帶進了嶺南,越人逐漸改變了野蠻的習俗,漸漸被漢人所同化。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軍大舉進攻南越國,并將之滅亡。從此以后,嶺南各郡徹底并入華夏版圖,從此再未分割過?,F(xiàn)今我們可以看到,這片"蠻荒之地",變成了我國沿海最重要的經(jīng)濟發(fā)展區(qū),為我國的經(jīng)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可以看出,驍勇善戰(zhàn),智勇雙全的嶺南人當年成功的拖垮了秦國,現(xiàn)在還是能夠發(fā)揮出自己的優(yōu)勢。秦始皇的征服欲沒能成功,反倒給后世招來了禍患。
難怪太史公說,"秦王懷念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所謂"以史為鑒",讀歷史,能夠開闊人的心胸,擴大人的眼界。尤其是像《史記》這樣的經(jīng)典作品,更是值得細細品味,其中的歷史故事和教訓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史記》是精裝的正版原著,一套6本,盒子上下是用布包起來的,長期存放在書架上不易磨損,字跡印刷清晰,絕沒有漏印現(xiàn)象,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是必須要入手的。
說到對戰(zhàn)匈奴,主要是因為在春秋戰(zhàn)國,華夏紛爭之時,在北部草原的少數(shù)民族逐漸統(tǒng)一,并南下河套,對華夏民族產(chǎn)生了威脅。在秦統(tǒng)一之前,據(jù)有河套地區(qū)的趙國和與匈奴接壤的燕國、秦國都曾經(jīng)對戰(zhàn)過匈奴。這個時候,匈奴剛剛從野人進化過來,武器裝備極其低劣,主要以搶東西為目的,搶完就走。三國對此不勝其煩,但也無可奈何,所以才各自修了長城用以防范。
到了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匈奴與中原接觸的時間日久,武器裝備得到增強,威脅日大,尤其在這個時候趁秦國統(tǒng)一六國之機完全占領了河套,將河套地區(qū)視為了它們的牧馬場,嚴重威脅云中、雁門和上郡等重鎮(zhèn),這三個重鎮(zhèn)以南是平原,直指咸陽。統(tǒng)一六國之后的秦始皇開始著手于對戰(zhàn)匈奴,這次對戰(zhàn)是從公元前220年開始準備的。
首先在這一年,秦始皇匆匆北巡隴西和北地等重鎮(zhèn),由上郡返回咸陽,同時特設黃、陲、瑯琊三大糧倉作為后援。蒙恬受命駐守上郡,為對戰(zhàn)匈奴總結經(jīng)驗。
公元前214年,蒙恬統(tǒng)帥主力軍由上郡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出長城攻其西。匈奴由于準備不足,不敵秦軍強大的攻擊力,紛紛潰敗。秦遂盡取黃河以南的土地,置24縣。遷萬戶于河套,實行屯田。
之所以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場戰(zhàn)爭是壓倒性的戰(zhàn)爭。首先秦兵三十萬,這三十萬是統(tǒng)一六國時的軍隊,能征善戰(zhàn)(不是披上軍裝農夫)。這次戰(zhàn)爭的目的也很明顯,旨在收復黃河以南地區(qū),沒有打到黃河以北,其作戰(zhàn)方式是偷襲合圍,不是約定好的兵對兵、將對將。而當時匈奴人口一共一百多萬,全族能參戰(zhàn)的兵員是三十萬,但是我們知道匈奴人的老巢畢竟在蒙古草原,跨過黃河到黃河以南的畢竟只是一部分。
此外秦兵的武器裝備遠勝于匈奴。匈奴的裝備,此時的匈奴還沒有掌握冶鐵煉銅技術,他們的鐵制品是從咱們這買過去的,數(shù)量很少,古代對這個有限制。所以他們的箭簇是用骨頭磨制而成,鐵器太奢侈。但骨頭做的箭簇很難穿透秦兵的鎧甲,他們對秦兵最有殺傷性的武器是刀,但只有貴族才能裝備,至于身上穿的,基本上是動物的皮制品。再看一下秦兵的裝備,首先秦朝的弩,射程八百米,比現(xiàn)在手槍還遠,擁有瞄準系統(tǒng)。騎兵統(tǒng)一配備的是弓箭,所以秦騎兵作戰(zhàn)時一手牽馬疆,一手作提弓狀。小者射程為150米,大者可達900米(匈奴人絕對達不到這個規(guī)模)。車兵(即古代的裝甲兵),既持子、戈,同時“亦備有弓箭”。近戰(zhàn)武器是長柄的戈、矛、戟、短柄的彎刀和劍,都是鐵制品。鎧甲是用金屬札葉制成的合甲,每個士兵都有配備,可見造工不是很貴,但這項絕技失傳,到了明朝的時候,普通士兵基本上沒什么鎧甲,多為紙漿甲或皮甲,將軍穿的鐵甲很笨重而且造價昂貴。
戰(zhàn)術,匈奴人一般是一哄而上,秦兵成方隊(看過電視劇的都知道,所以古代的兵稱之為軍隊),作戰(zhàn)時,先用弩車掃射(力道很大,能穿入土城墻,打亂敵軍隊形),然后步兵弓箭手仰射(不是用手射的,而是士兵臥倒,兩只手拉箭,用腳蹬弓),所以秦兵射箭的時候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用瞄準,將箭射出去就行,幾萬人同時射箭,天空密密麻麻,如烏云遮天,其效果可想而知。然后是長槍兵,戈矛平放,排好隊伍,跑步向前挺進。騎兵由兩翼包抄,散射。這種情況下,匈奴人只有跑的份。因為就單兵作戰(zhàn)能力,匈奴人也差秦兵很遠,匈奴兵畢竟是業(yè)余,裝備水平又很差,秦兵是專業(yè)的。其實,史書上記載的最早大規(guī)模與匈奴作戰(zhàn)的是趙國的李牧,率十七萬兵與匈奴戰(zhàn)于河套,大敗匈奴十五萬騎,令匈奴十年不敢犯邊。而這個時候的趙國是被秦國壓著打的,這種情況下趙國尚能大敗匈奴,秦國就更不用說了。
至于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南下指的就是南下黃河。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秦朝在滅亡的時候,戍守長城的士兵還有十五萬,統(tǒng)將是王翦的孫子王離,是秦朝主力軍之一------蒙家軍。之前,秦始皇逝世的時候,即秦朝滅亡前三年,戍守長城的大將是蒙恬,統(tǒng)兵三十萬。那你就要想一想了,這個地方有三十萬的秦兵,還有誰敢到這個地方牧馬,那不找死。匈奴人也不可能每次到這個地方牧馬還要用幾十萬大軍一起陪著,至少三十萬是不夠的。而秦朝是喜歡殺人的,尤其士兵,按頭顱記功,所以秦兵眼巴巴的等著匈奴人來,匈奴人自然不可能傻乎乎的來觸這個霉頭。
不過,后來秦兵調走之后,匈奴人不就來了,所以才有了漢高祖被圍白登的故事,這一年在公元前201年末,200年初。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秦兵撤離長城之后,匈奴人看到有機可成,就渡過了黃河到了河套,也就是侵占了咱們的地盤。而漢高祖這一年用陰謀降服了韓信,將韓信抓到了長安,貶為了淮陰侯。當時就有傳言,說整個漢朝只有韓信會打仗,貶他不祥,而一次他在和韓信喝酒的過程中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他最多能帶十萬人。漢高祖就不高興,他以為自己打仗也很牛,所以就偏偏帶了三十二萬人去征討匈奴,結果可想而知。原因有五,一,此時的匈奴已不是秦朝時期的匈奴,因為他也出了個梟雄式的人物,冒頓。他不但統(tǒng)一了匈奴,還兼并了樓蘭、月氏、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樓蘭和月氏是古國,能造兵器,所以匈奴兵已經(jīng)鳥槍換炮了。其二,匈奴兵多于漢兵,高達四十多萬,且都是騎兵。其三,劉邦輕敵,另外自身能力有限。仗還沒打,士兵們已經(jīng)亂了。時間也沒選對,選在了入冬,漢人是不耐寒的,所以打之前許多兵已經(jīng)凍傷。其四,叛亂。尤其是韓王信叛漢投匈奴。所以這一仗被圍在了白登。其五、漢兵的組成不一,一部分是正規(guī)軍,但多數(shù)是抓來的壯丁或刑徒。將軍方面,能獨擋一面的都被劉邦干掉了,剩下的樊噲、夏侯嬰等人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
但,從這一仗也看出了匈奴的戰(zhàn)斗力,還不是想想中的那么強大。四十多萬大軍圍困白登七天七夜而沒有攻進去,城內的情況呢?斷糧四五日,凍掉手指的十之二三(那個時候冬天比現(xiàn)在冷多了)。后來用陳平的計賄賂匈奴閼氏(皇后),漢軍得以逃脫。這個顯然不實,冒頓是匈奴千年一遇的政治家,怎么可能上這個當。其主要原因還是攻不下來,剛好陳平的計謀給了他一個臺階下,索性放了劉邦。
匈奴兵之所以強悍,主要在于和親的這幾十年,匈奴與漢互通友好,學會了冶鐵技術,學會了漢人總結了幾千年才得出的兵法,再加之他們是游牧民族先天的優(yōu)勢,所以漸漸趕超漢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劉備有幾個兒子為何沒人跟劉禪奪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