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凝式,歷經(jīng)6朝15帝
,靠裝瘋賣傻當(dāng)上宰相
眾妙之門
2023-06-29 21:19:39
楊凝式,歷經(jīng)6朝15帝,靠裝瘋賣傻當(dāng)上宰相
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項钅降墓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自古宦門深似海
,如何長期保持自己的高官厚祿
,其實是一門很高深玄妙的藝術(shù),唯有深諳中庸之道
、難得糊涂的人才能做到
,這種人往往也被稱為“不倒翁”。古代中國政壇上的“不倒翁”很多
,其中最知名者
,當(dāng)屬歷仕5朝11帝的五代名相馮道。但鮮為人知的是
,在唐末五代
,還有一位比馮道更加厲害的“不倒翁”。此人
,便是歷事6朝15帝的宰相楊凝式
。
6朝15帝,靠裝瘋賣傻當(dāng)上宰相.png)
楊凝式字景度
,號虛白
,華州華陰人,出身數(shù)百年名門望族-華陰楊氏(又稱弘農(nóng)楊氏)
,父親楊涉在唐
、后梁兩朝都曾擔(dān)任宰相,備受后梁太祖朱溫的禮遇
。楊凝式不僅出身尊貴
,而且極有才華,不僅寫得一手錦繡文章
,而且精通書法
、詩賦、繪畫
、音樂
,大為時輩所推。憑借著過人的才華
,楊凝式年紀(jì)輕輕地便考中進(jìn)士
,在晚唐侍奉昭宗李曄、哀帝李柷
,官至秘書郎
。
楊凝式出身累世簪瓔、鐘鳴鼎食的世家大族
,對唐朝充滿了無比的忠誠
,對朱溫篡唐過程中弒殺皇帝
、屠戮皇族公卿的舉動大為憤慨。所以
,當(dāng)唐哀帝被迫“禪位”
,并派遣楊涉攜帶玉璽送交朱溫時,楊凝式羞憤至極
,毫不留情地指責(zé)父親賣國求榮
,實在是有辱列祖列宗的英名,千百年后必遭世人的唾棄
。
楊涉聞言大驚
,趕緊斥責(zé)兒子道:“混小子,你想讓楊家滅門嗎?”楊凝式見父親如此恐懼
,明白他的苦衷
,只能不斷地嘆息而已。事后
,楊凝式向現(xiàn)實低頭
,為防止朱溫猜忌自己從而給家族帶來災(zāi)難,干脆開始裝瘋賣傻
,由此便得了個“楊瘋子”的綽號(“凝式恐事泄
,即日遂佯狂,時人謂之‘楊風(fēng)子’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姟杜f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注引《唐國史補(bǔ)》)。
朱溫因為禮遇楊涉
,所以對楊凝式也是青睞有加,篡位后不久
,便提升他的官職
。在后梁一朝(907-923年),楊凝式得到魏王張全義(朱溫得力干將
,兼任河南尹
、河陽節(jié)度使)、宰相趙光裔的提攜
,先后侍奉太祖朱溫
、廢帝朱友珪、末帝朱友貞
,最終官至集賢殿直學(xué)士
、考功員外郎,雖然官品并不高
,但卻很有實權(quán)
。
后唐建立后
,楊凝式的仕途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繼續(xù)得莊宗李存勖
、明宗李嗣源
、愍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的任用
,改任給事中
、史館修撰,一度還升任知制誥
,負(fù)責(zé)起草詔令
、參謀國政,權(quán)力相當(dāng)大
。然而楊凝式深諳“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一旦發(fā)覺形勢不妙,會屢次三番地祭出裝瘋賣傻的“絕招”
,由此安然度過一次次的政治風(fēng)波
,得以全身而退(這樣的記載,在《舊唐書》中比比皆是)
。
由于看不起后晉高祖石敬瑭的為人
,所以楊凝式在他稱帝期間,僅僅做了一兩年的太子賓客
,便托病辭職
,隨即在洛陽閑居。楊凝式辭官后
,經(jīng)常就時事發(fā)表尖銳的點(diǎn)評(“閑居伊洛之間
,恣其狂逸,多所抗忤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耐?,但時人都以為他犯了瘋病
,便不跟他較真
。出帝石重貴即位后,楊凝式因生活窘迫入朝求官
,宰相桑維翰出于對他的尊敬
,便賞給他一個太子少保的高等虛職(正二品)。
后晉被契丹滅亡后
,契丹國主耶律德光幻想著做中原的皇帝
,但在中原軍民的激烈反抗下,被迫撤軍北返
。契丹軍隊撤走后
,河?xùn)|節(jié)度使劉知遠(yuǎn)趁機(jī)舉兵南下
,在汴梁建國稱帝,史稱后漢
。雖然立國僅有4年時間(947-951年)
,但后漢卻經(jīng)歷高祖劉知遠(yuǎn)、隱帝劉承祐兩位皇帝
,而在此期間
,楊凝式繼續(xù)留在朝中,擔(dān)任少傅
、少師等職務(wù)
,雖然沒有實權(quán),但卻位極人臣(都是從一品)
。
后周太祖郭威弒君篡位后
,楊凝式自知沒有為新君立過功勞,所以在侍奉他沒幾天時間
,便以狂疾復(fù)發(fā)
、老邁多病為由辭職,并以右仆射的顯要身份回鄉(xiāng)居住
。周世宗柴榮登基后
,因為欣賞楊凝式的才華,加之后者熟稔政事
,便將他重新召回朝廷
,并進(jìn)拜他為左仆射(宰相)的實職,另加太子太保銜
。至此
,楊凝式終于實現(xiàn)期待已久的宰相夢。
楊凝式雖然當(dāng)上了宰相
,但由于他年齡太大
、精力不濟(jì),根本不可能好好地輔佐柴榮治國
,難免讓后者大失所望。有鑒于此
,楊凝式入朝沒多久
,便非常識趣的辭去宰相職務(wù),然后歸家養(yǎng)老
。顯德元年(954年)冬
,歷事6朝15帝的楊凝式病逝于洛陽,終年82歲
,死后被追贈為太子太傅
。隨著楊凝式的離世
,屬于他的傳奇人生就此落下帷幕。
求李清照,蘇軾 ,陸游等小傳
李清照生平經(jīng)歷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個官宦人家
。父親李格非進(jìn)士出身,在朝為官
,地位并不算低
,是學(xué)者兼文學(xué)家,又是蘇東坡的學(xué)生
。母親也是名門閨秀
,善文學(xué)。這樣的出身
,在當(dāng)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
。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使她視界開闊
,氣質(zhì)高貴
。而文學(xué)藝術(shù)的熏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xì)微地感知生活
,體驗美感
。因為不可能有當(dāng)時的照片傳世,我們現(xiàn)在無從知道她的相貌
。但據(jù)這出身的推測
,再參考她以后詩詞所流露的神韻,她該天生就是一個美人坯子
。李清照幾乎一懂事
,就開始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訓(xùn)練。又幾乎是同時
,她一邊創(chuàng)作
,一邊評判他人,研究文藝?yán)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她不但會享受美
,還能駕馭美,一下就躍上一個很高的起點(diǎn)
,而這時她還是一個待字閨中的少女
。
請看下面這三首詞:
[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fēng)情深有韻
,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寶鴨
,發(fā)型。)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玉爐沈水裊殘煙
,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斗草
,江梅已過柳生棉
,黃昏疏雨濕秋千。(沈水
,香名
;斗草,一種游戲
。)
[點(diǎn)絳唇]蹴罷秋千
,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
,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剗襪
,不穿鞋。)
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
,秀發(fā)香腮
,面如花玉,情竇初開
,春心萌動
,難以按捺。她躺在閨房中
,或者傻傻地看著沈香裊裊
,或者起身寫一封情書,然后又到后園里去與女伴斗一會兒草
。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著舒適的生活
,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
,這在千年封建社會中并不奇怪
。令人驚奇的是,李清照并沒有按常規(guī)初識文字
,嫻熟針繡
,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飽覽了父親的所有藏書
,文化的汁液將她澆灌得不但外美如花
,而且內(nèi)秀如竹。她在駕馭詩詞格律方面已經(jīng)如斗草
、蕩秋千般隨意自如
。而品評史實人物,卻胸有塊壘
,大氣如虹
。
唐開元天寶間的安史之亂及被平定是中國歷史是的一個大事件,后人多有評論
。唐代詩人元結(jié)作有著名的《大唐中興頌》
,并請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刻于壁,被稱為雙絕
。與李清照同時的張文潛
,是“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詩名已盛
,也算個大人物
,曾就這道碑寫了一首詩,感嘆:“天遣二子傳將來
,高山十丈摩蒼崖
。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詩轉(zhuǎn)閨閣,入繡戶
,傳到李清照的耳朵里
,她隨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
。五坊供俸斗雞兒
,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來
,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何為出戰(zhàn)則披靡
,傳置荔枝多馬死
。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qū)區(qū)記文字
。著碑銘德真陋哉
,乃令神鬼磨山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蹦憧催@詩哪像是出自一個閨中女子之手
。鋪敘場面,品評功過
,慨嘆世事
,不讓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棄疾
。李父格非初見此詩不覺一驚
。這詩傳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陣躁動。李家有女初長成
,筆走龍蛇起雷聲
。少女李清照靜靜地享受著嬌寵和才氣編織的美麗光環(huán)。
愛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
。它是一個渡口
,一個人將從這里出發(fā),從少年走向青年
,從父母溫暖的翅膀下走向du立的人生
,包括再延續(xù)新的生命。因此
,它充滿著期待的焦慮
、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溫馨
,也有失敗的悲涼
。它能奏出最復(fù)雜,最震撼人心的交響
。許多偉人的生命都是在這一刻放出奇光異彩的
。
當(dāng)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愛河時
,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層樓
,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愛情經(jīng)典。她的愛情不像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也不像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不是那種經(jīng)歷千難萬阻
,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
,一開始就跌在蜜罐里
,就站在山頂上,就住進(jìn)了水晶宮里
。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xué)知己
,情投意合
。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dāng)戶對
。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
,還有更相投的事業(yè)結(jié)合點(diǎn)——金石研究。在不準(zhǔn)自由戀愛
,要靠媒妁之言
、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jié)局
,真是天賜良緣
,百里挑一了。就像陸游的《釵頭鳳》為我們留下愛的悲傷一樣
,李清照為我們留下了愛情的另一端——愛的甜美
。這個愛情故事,經(jīng)李清照妙筆的深情潤色
,成了中國人千余年來的精神享受
。
請看這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dān)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
,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
這是婚后的甜蜜
,是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
。
再看這首送別之作《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ㄗ燥h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離愁別緒
,難舍難分,愛之愈深
,思之愈切
,另是一種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
,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只會嘆息幾句“賤妾守空房”的小婦人
,她在空房里修煉著文學(xué),直將這門藝術(shù)煉得爐火純青
,于是這種最普通的愛情表達(dá)竟變成了夫妻間的命題創(chuàng)作比賽
,成了他們向藝術(shù)高峰攀登的記錄。
請看這首《醉花陰 重陽》:
薄霧濃云愁永晝
,瑞腦銷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
這是趙明誠在外地時
,李清照寄給他的一首相思詩。徹骨的愛戀
,癡癡的思念
,借秋風(fēng)黃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史載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后
,先這情所感
,后更為詞的藝術(shù)力所激,發(fā)誓要寫一首超過妻子的詞
。他閉門謝客
,三日得詞五十首
,將李詞雜于其間,請友人評點(diǎn)
,不料友人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壁w自嘆不如。這個故事流傳極廣
,可想他們夫妻二人是怎樣在相互愛慕中享受著琴瑟相和的甜蜜
。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卻得不到相應(yīng)質(zhì)量愛情的男女感到一絲的悲涼。李清照自己在《金石錄后序》里追憶那段生活時說:“余性偶強(qiáng)記
,每飯罷,坐歸來堂
,指堆積書史
,言某事在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勝負(fù)
,為飲茶先后
。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
,反不得飲而起
。”這是何等的幸福
,何等的歡樂
,怎一個“甜”字了得。這蜜一樣的生活
,滋養(yǎng)著她綽約的風(fēng)姿和旺盛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
。
但上天早就發(fā)現(xiàn)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藝術(shù)才華。如果只讓她這樣去輕松地寫一點(diǎn)閨怨閑愁
,中國歷史
、文學(xué)史將會從她的身邊白白走過。于是宇宙爆炸
,時空激蕩
,新的人格考驗,新的命題創(chuàng)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
宋王朝經(jīng)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后
,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個游牧民族
。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
,還掠走了徽
、欽二帝,趙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
,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
。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
,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fā)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
。一天深夜
,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
,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
。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職
。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
,在這件事上卻表現(xiàn)出大節(jié)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
。趙被撤職后夫婦二人繼續(xù)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
,一路難免有點(diǎn)別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
。當(dāng)行至烏江鎮(zhèn)時
,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dāng)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
,面對浩浩江面
,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丈夫在其身后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
,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zé)。第二年(1129)趙明誠被召回京復(fù)職
,但隨即急病而亡
。
人不能沒有愛,如花的女人不能沒有愛
,感情豐富的女詩人就更不能沒有愛
。正當(dāng)她的藝術(shù)之樹在愛的汁液澆灌下茁壯成長時,上帝無情地斬斷了她的愛河
。李清照是一懂得愛就被愛所寵
,被家所捧的人
,現(xiàn)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開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難
。
第一大磨難就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
趙明誠死后
,李清照行無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
。對于李清照為什么改嫁,史說不一
,但一個人生活的艱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這個張汝舟,初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
,剛結(jié)婚之后張對她照顧得也還不錯
,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
。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
,當(dāng)然不能失去
。在張看來,你既嫁我
,你的身體連同你的一切都?xì)w我所有
,為我支配,你還會有什么du立的追求
?兩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權(quán)上鬧矛盾
,漸漸發(fā)現(xiàn)志向情趣大異,真正是同床異夢
。張汝舟先是以占有這樣一個美婦名詞人自豪
,后漸因不能俘獲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為而惱羞成怒
,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紗
,拳腳相加,大打出手
。華帳前
,紅燭下,李清照看著這個小白臉
,真是怒火中燒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
,心存高潔不低頭。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
,哪里受得這種窩囊氣
,便決定與他分手。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
。無奈之中
,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魚死網(wǎng)破
,告發(fā)張汝舟的欺君之罪
。
原來,張汝舟在將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
,就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guān)的事拿來夸耀
。這當(dāng)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
,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
,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wǎng)。但依宋朝法律
,女人告丈夫
,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
。李清照是一個在感情生活上絕不湊合的人
,她寧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對方的靈魂
,她便表現(xiàn)出無情的鄙視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猥以桑榆之晚景
,配茲駔儈之下材
。”她是何等剛烈之人
,寧可坐牢也不肯與“駔儈”之人為伴
。這場官司的結(jié)果是張汝舟被發(fā)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
。我們現(xiàn)在想象李清照為了婚姻的自由
,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
,其堅毅安詳之態(tài)真不亞于項羽引頸向劍時那勇敢地一刎
。可能是李清照的名聲太大,當(dāng)時又有許多人關(guān)注此事
,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
,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
。
今天男女之間分離結(jié)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
,但在宋代,一個女人
,尤其是一個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就要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
。在當(dāng)時和事后的許多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jié)”
、“無檢操”
、“晚節(jié)流蕩無歸”記之。節(jié)是什么
,就是不管好壞
,女人都得跟著這個男人過,就是你不許有個性的追求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娢覀兊呐娙水?dāng)時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她不怕
,她堅持du立的人格
,堅持高質(zhì)量的愛情,她以兩個月的時間快刀斬亂麻
,甩掉了張汝舟這個“駔儈”的包袱
,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錄》的編寫中去了。現(xiàn)在我們讀這段史料
,真不敢相信是發(fā)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個“五四”時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
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
,那么愛情對一個人來說有幾次呢?大概最美好的
,最揪心徹骨的也只有一次
。愛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著的一種極危險的實驗,是把青春
、才華
、時間、事業(yè)都要賭進(jìn)去的實驗
。只有極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
,他們像中了頭彩的幸運(yùn)者一樣,一邊竊喜著自己的僥幸
,美其名曰“緣”
;一邊又用同情
、憐憫的目光審視著其余蕓蕓眾生們的失敗,或者半失敗
。李清照本來是屬于這一類型的
,但上蒼欲成其名,必先奪其情
,苦其心
。于是就把她趕出這幸福一族,先是讓趙明誠離她而去
,再派一個張汝舟來試其心志
。她駕著一葉生命的孤舟迎著世俗的惡浪,以破釜沉舟的膽力做了好一場惡斗
。本來愛情一次失敗
,再試成功,甚而更加風(fēng)光者大有人在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就是
。李清照也是準(zhǔn)備再攀愛峰的,但可惜她沒有翻過這道山梁
。這是一個悲劇
。一個女人心中愛的火花就這樣永遠(yuǎn)地熄滅了,這怎么能不令她沮喪
,叫她不犯愁呢
?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難是,身心顛沛流離
,四處逃亡
。
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cè)ナ溃?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
。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
。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gòu)并沒有這個覺悟
,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
。他從建康出逃
,經(jīng)越州、明州
、奉化
、寧海、臺州,一路逃下去
,一直漂泊到海上
,又過海到溫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遠(yuǎn)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