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為東吳拿下邾城為何被歷史刻意淡化?邾城對東吳來說重要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三國末期東吳的陸遜堪稱是一代名臣,出將入相權(quán)勢無人可及,參加過多次東吳對外的重要軍事戰(zhàn)役,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陸遜大敗蜀軍,一把大火將晚年劉備一統(tǒng)天下的夢想燒沒了,但是即便陸遜主導(dǎo)的多次東吳對外戰(zhàn)爭,是勝多敗少,但是依舊無法讓東吳在對曹魏的軍事上掌握主動權(quán),這和陸遜的才能沒有太大關(guān)系,而是東吳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決定的,孫權(quán)時期的東吳已經(jīng)沒有了孫堅孫策的擴張性。
在歷史記載上,陸遜在軍事上為東吳所做的最后一次貢獻,就是為東吳拿下了邾城,可是奇怪的是,關(guān)于陸遜的這段記載,表現(xiàn)得很簡略,多少有些刻意淡化的意思。
《三國志.吳主傳》(赤烏四年)秋八月,陸遜城邾。
《建康實錄》秋八月,陸遜城邾。
《三國志.陸遜傳》更是絲毫沒有提及這件事情,東吳一方也只是簡略記載,陸遜在赤烏四年,加固建筑了邾城,那么難道是邾城不重要嗎?和合肥相比當然沒有那么重要,這就是涉及到東吳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了,雖然東吳占據(jù)了荊州,但是孫權(quán)時期主力北伐方向還是在合肥一線,當然荊州一線也會做過努力的,在陸遜功伐邾城之前,也是赤烏四年,東吳就從荊州北伐過。
《三國志.吳主傳》車騎將軍硃然圍樊,大將軍諸葛瑾取柤中。
但是相對來說,孫權(quán)在稱帝后,把國都遷到了建業(yè),東吳的防守重兵也大多集中于東線,而且合肥所處的淮南一線,水網(wǎng)相對較多,也是能夠減弱曹軍步騎的優(yōu)勢,這也是為何孫權(quán)死心塌地的要拿下合肥,控制淮南一線的原因,只是孫權(quán)到死都沒能打下合肥,東吳也始終沒能把淮南一線變成自己北伐的前進基地。
再者如果著重從荊州北伐,那么東吳的軍事部署就會改變,由東向西調(diào)動兵力,那么建業(yè)就暴露在魏軍的威脅之下,而且蜀漢在找找麻煩怎么辦?所以綜合來看,合肥是東吳北伐比較合適的進攻目標,即便當初呂蒙說過,東吳就算占領(lǐng)了徐州,也不足以守住,但問題是,給東吳的選擇不多,如果孫權(quán)想要北伐一統(tǒng)天下,就沒有極為穩(wěn)妥的選擇。
話說會來,邾城雖然沒有合肥那么重要,但是其對于東吳來說也是防御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赤烏四年,陸遜也已經(jīng)老了,不然不會在4年后,因為無意卷入東吳的兩宮相爭而郁郁而終,蜀漢諸葛亮也死了7、8年了,蜀漢在西線能夠給予曹魏的壓力越來越小,這就是的曹魏對東吳的軍事壓迫逐漸增加。
其實這就是早已注定的了,從夷陵之戰(zhàn)開始,吳蜀相互消耗太大,主要是蜀漢,已經(jīng)徹底失去了對曹魏的致命威脅,而隨著時間推移,曹魏國力更加強盛,是具備滅兩國實力的,而到了赤烏四年,孫權(quán)也早已不具備當初的鋒芒,東吳對外戰(zhàn)爭只要還是轉(zhuǎn)變?yōu)槭貏萘恕?/p>
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陸遜拿下邾城對東吳來說就很重要了,雖然三國志中沒有太多記載,但是在其他文獻中還是能夠找到陸遜的功績的。
《水經(jīng)注》吳赤烏二年,陸遜拔邾,筑城置戍。
《襄陽耆舊記》吳赤烏三年使陸遜攻邾城,常以三萬兵守之。
《太平寰宇記》邾城故城在黃州東三十里,臨江與武昌相對。三國時初屬魏,吳赤烏三年使陸遜攻邾城,常以三萬兵守之。
雖然具體時間存在出入,不過都是承認了陸遜拿下邾城的事實,而且還派遣3萬人駐守,這對于兵力大致維持在20多萬的東吳來說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三國志.三嗣主傳》王濬最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縛焚櫬,延請相見。晉陽秋曰:濬收其圖籍,領(lǐng)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谷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宮五千馀人。
這是東吳亡國時的戶籍情況,記載著有將士23萬,那么在陸遜打下邾城的時候,東吳的兵力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應(yīng)該不會超過30萬,也就是說,陸遜將東吳十分之一的部隊駐守在了邾城,一個小小的邾城到底有什么特別的呢?
邾城的歷史很悠久,在春秋時期,楚國滅了邾國,將其國人遷徙聚集之地就是后來的邾城,西漢時期,唯一一個沒有被劉邦清算的異姓王吳芮,曾立都于邾城。
《漢書.吳芮傳》以芮率百越佐諸侯,從入關(guān),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
當然陸遜拿下邾城可不是因為什么歷史悠久,而是因為其地理位置,邾城現(xiàn)在大概的位置在黃岡市,而當時東吳的武昌基本上就是和邾城隔長江相對,東吳的武昌是現(xiàn)在的鄂州,雖然孫權(quán)遷都建業(yè)了,但是武昌的政治地位沒有下降。
《三國志.陸遜傳》黃龍元年,拜上大將軍、右都護。是歲,權(quán)東巡建業(yè),留太子、皇子及尚書九官,徵遜輔太子,并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
武昌和建業(yè)算是東吳變相實行的兩都制,再者武昌曾長期是東吳的治所,其象征意義也是有的,自然不能輕易讓曹魏占領(lǐng),而且其處于長江中游,也是東吳防線上的一環(huán),之前我說了,到了東吳赤烏四年,東吳北伐的力度是越來越弱了,雖然在當年還發(fā)動過北伐,但是結(jié)果是慘敗。
《晉書.宣帝紀》吳將全琮寇芍陂,硃然、孫倫圍樊城,諸葛瑾、步騭掠?xùn)贾?,帝請自討?.....吳軍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斬獲萬余人,收其舟船軍資而還。
《三國志.吳主傳》夏四月,遣衛(wèi)將軍全琮略淮南,決芍陂,燒安城邸閣,收其人民。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琮與魏將王凌戰(zhàn)于芍陂,中郎將秦晃等十馀人戰(zhàn)死。
那個時候東吳的北伐大多是勞民傷財了,因為曹魏的國力太強大,針對東吳所設(shè)立的中線東線軍事重鎮(zhèn)也越發(fā)堅固,東吳北伐必然徒勞無果,對于東吳來說,最好的辦法也只能是拖了,拖到曹魏自己生變,否則是東吳和蜀漢都是沒有機會的。
那么陸遜拿下邾城就很重要了,雖然邾城在長江北岸,但是其是守衛(wèi)武昌的關(guān)鍵防線,有邾城在,武昌就安全,如果當時東吳并未遷都建業(yè),那么邾城的作用就更大了,陸遜晚年是為了東吳的能夠掌握更好的局勢而盡自己最后一份力。
可惜陸遜的努力最終在天下大勢無可逆轉(zhuǎn)之時,被后人輕易的葬送了。
《晉書.王戎列傳》戎遣參軍羅尚、劉喬領(lǐng)前鋒,進攻武昌,吳將楊雍、孫述、江夏太守劉朗各率眾詣戎降。戎督大軍臨江,吳牙門將孟泰以蘄春、邾二縣降。
孟泰直接把邾城送出去了,當然大背景也是東吳大多數(shù)將領(lǐng)無心應(yīng)戰(zhàn),但是的各線吳軍可以用崩潰來形容,晉軍水師是直接兵臨建業(yè)城下,吳國也就滅亡了。
不過關(guān)于邾城的重要性,后世有兩次體現(xiàn)。
東晉初期,羯人后趙鐵騎直達大別山北麓,有直接渡江南下的態(tài)勢,當時東晉名將陶侃鎮(zhèn)守武昌,有下屬建議陶侃學(xué)陸遜,北上扼守邾城,但是陶侃是反對的。
《晉書.陶侃列傳》我所以設(shè)險而御寇,正以長江耳。邾城在江北,內(nèi)無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晉人貪利,夷不堪命,必引寇虜,乃致禍之由,非御寇也。且吳時此城乃三萬兵守,今縱有兵守之,亦無益于江南。若羯虜有可乘之會,此又非所資也。
的確但是陶侃面對的情況和陸遜時期已經(jīng)不同了,武昌不是東晉治所,并非那么重要,而邾城在西晉時期早已不是軍事重鎮(zhèn),恐怕到了東晉時候早已荒廢,加上邾城周圍東晉已經(jīng)沒有統(tǒng)治基礎(chǔ),那么陶侃再去經(jīng)營邾城只能是一座孤城,邾城和武昌還隔著一道江,無論是撤退還是支援都不方便,所以陶侃鎮(zhèn)守武昌時期,從未經(jīng)營邾城。
而在陶侃死后,庾亮接替其位置,加上碰到后趙石勒掛了,庾亮打算北伐,這是邾城的地位有體現(xiàn)出來了,邾城成為了晉軍北伐的前進基地。
《晉書.庾亮列傳》時石勒新死,亮有開復(fù)中原之謀,乃解豫州授輔國將軍毛寶,使與西陽太守樊峻精兵一萬,俱戍邾城。
《晉書.毛寶列傳》于是詔以寶監(jiān)揚州之江西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如故,與西陽太守樊峻以萬人守邾城。石季龍惡之,乃遣其子鑒與其將夔安、李菟等五萬人來寇,張狢渡二萬騎攻邾城。寶求救于亮,亮以城固,不時遣軍,城遂陷。寶、峻等率左右突圍出,赴江死者六千人,寶亦溺死。
只是當時庾亮太過自負,認為邾城牢固,不派遣援軍,希望利用邾城挫敗后趙兵鋒,好趁勢反撲,但是邾城最終攻陷,后趙也是直接毀了邾城,按照記載當時毛寶并非怯戰(zhàn),其突圍是在城池被攻陷之后,個人猜測,估計當時的邾城城防絕非庾亮想的那樣,是一座堅城,不然不會那么快被攻陷,畢竟西晉到東晉初期,沒人去有意經(jīng)營邾城,城墻更不會有人特意去加固,我個人不認為早已不是軍事重鎮(zhèn)的邾城會有堅固的城防。
所以說,雖然在記載中并未看到陸遜拿下邾城對東吳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后世還是能夠看到邾城作用的,只是不知為何,陸遜這么大的功勞,為何三國志記載得很簡略,哪怕是東吳一方都表現(xiàn)的可有可無,不知是有意淡化還是出于什么別的原因。
有兩個原因,一是東吳沒有實力滅掉曹魏;二是曹魏非速亡之國。
01、陸遜四次北伐。曹魏可以說是蜀漢與東吳共同的敵人,在諸葛亮北伐時就與東吳商量過,想讓東吳一起進攻曹魏,雙方一起進攻曹魏,這樣曹魏兵力就會分散。當時東吳派的就是陸遜,諸葛亮一共六次北伐取得成績都不是很理想,陸遜一共有四次北伐,取得三生一平的戰(zhàn)績(不是全勝)。陸遜第一次北伐是歷史上的石亭之戰(zhàn)。
當時東吳這邊讓周魴詐敗引誘曹軍,然后陸遜等人設(shè)伏。計劃順利進行,曹魏那邊曹休果然上當,曹軍大敗,曹休之后沒多久也去世了。第二次是襄陽之戰(zhàn),陸遜與諸葛亮決定進攻襄陽,諸葛瑾從水路出發(fā),陸遜從陸路出發(fā),雙方一起進攻曹軍有一次大敗。第三次是當時陸遜讓人引誘曹軍,然后設(shè)伏,但被曹軍王凌識破,王凌決定和滿寵一起夾擊陸遜但被陸遜識破,陸遜連夜撤軍,這一次是平手。第四次就是攻破邾城。
02、東吳實力不夠,曹魏非速亡之國。東吳取得這樣的勝利,仍然不選擇滅曹魏,當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曹魏不是你想說滅就能滅的,打仗不是靠嘴的,東吳雖然取得四次勝利,地盤也擴大了,但在整體實力上并不如曹魏。曹魏地處中原,地大物博,富庶遠勝東吳,人數(shù)也多于東吳,所以東吳想滅曹魏,實力還不夠。
而且曹魏也不是速亡之國,曹魏實力雄厚也不是一下子能被滅亡的,我們從司馬家就可以看出了,司馬家花費三人畢生的心血才篡位,從司馬懿到司馬師再到司馬昭最后司馬炎才建立晉朝。所以曹魏在當時并非速亡之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7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