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吳三桂被殺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1657年,吳三桂以平西大將軍的身份,領(lǐng)軍南征云南,攻打南明最后一個政權(quán)——永歷政權(quán)。
永歷帝對吳三桂進行了拉攏,多次寫信給他,勸告他養(yǎng)賊自重,不將自己趕盡殺絕。吳三桂一概不聽。在吳三桂看來,清廷統(tǒng)一中原的大趨勢基本已成定局,自己應該“識時務者為俊杰”,為清廷賣力血拼,掙得一筆政治資本,這樣才能在清廷統(tǒng)一后獲得一席之地。
吳三桂不會奢望清廷會像重用范文程、洪承疇那樣重用自己,他也不一定對在朝廷中任職感興趣。事實上,吳三桂早就有了打算。他要學習明朝初期的西平侯沐英,世代鎮(zhèn)守云南,為大明王朝守住西南國門。
因此,吳三桂拒絕了永歷帝的拉攏,對他進行窮追猛打。甚至當永歷帝逃到緬甸后,還極力說服清廷,出兵緬甸,將永歷帝抓回來,以一根弓弦將他勒死。
吳三桂殺死永歷帝后,進入了人生巔峰。他被封爵為親王,開藩設府,坐鎮(zhèn)云南,統(tǒng)轄云南、貴州兩地,掌握軍政大權(quán)。他的兒子吳應熊也迎娶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恪純長公主,成為駙馬,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
但是,康熙皇帝即位后,清廷就著手裁減吳三桂的權(quán)力。首先是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收回兵權(quán);隨后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quán),遷除悉歸部選”,收回用人權(quán);最后又下令“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收回司法權(quán)。
三下兩下,吳三桂手中的權(quán)力就所剩無幾。這就完了嗎?并沒有。1673年,康熙皇帝先后批準了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報告。吳三桂見狀,以退為進,假惺惺地向朝廷提出撤藩報告,希望朝廷慰留。康熙皇帝將計就計,當即決定批準。同時,康熙皇帝派人迅速奔赴云南,雷厲風行地辦理撤藩事宜。
吳三桂頓時傻眼了。他可萬萬沒想到,康熙皇帝是如此地無情,一招就將他逼到死角。吳三桂不甘心失敗,決定發(fā)起反擊,于當年11月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起兵反叛清廷。雖然最初吳三桂連克城池,進展順利,但回過神的清軍穩(wěn)扎穩(wěn)打,用了8年時間平定了吳三桂引發(fā)的“三藩之亂”。
吳三桂想為清廷世代鎮(zhèn)守云南,為何不被清廷所允許?大致有三點原因。
一是清廷不分封藩王。
與朱元璋將藩王分封到各地不同,清廷雖然封了許多親王和郡王,數(shù)量遠在明朝之上,但沒有將他們分封到各地。清廷王爺不能隨意離開京城。除非是為皇帝出差辦事,以欽差大臣的身份離開北京,否則都只能在京城老老實實地呆著。至于像明朝藩王那樣擁有地盤、軍隊,更是門兒都沒有的事情。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將所有權(quán)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決不允許任何他分權(quán)。
當初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被封為藩王,分別鎮(zhèn)守云南、廣東和福建,是因為那時候是非常時期,必須依賴他們平定天下。一旦清廷的統(tǒng)治穩(wěn)定下來,撤藩就成了大勢所趨。
二是吳三桂不是滿族自己人。
清廷在入關(guān)前后一段時間,大膽啟用漢人,對漢人大臣基本做到了一視同仁。如范文程深受皇太極信任,參與制定了許多重大軍政決策。當范文程去世后,康熙皇帝還親自為他書寫祭文。再如洪承疇,投降清廷后得到重用,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nèi)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 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
但是,隨著清廷統(tǒng)治的穩(wěn)固,漢人大臣在朝廷里的地位就不斷下滑,動不動就成為滿人大臣彈劾攻擊的對象。就連在早朝時,滿人大臣和漢人大臣都沒有站在一起,而是滿人大臣在前,漢人大臣在后??上攵?,清廷怎么會容許漢人大臣在各地擁兵自重、分踞一方呢?因此,不管誰當皇帝,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撤藩都是遲早的事情。
三是吳三桂等人自己不爭氣。
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初期,清廷允許他“便宜行事”,授予大權(quán)。吳三桂自恃勢重,越來越驕橫。他占據(jù)永歷帝五華山舊宮為藩府,又占據(jù)黔國公沐氏舊莊700頃為藩莊,跑馬圈地,胡作非為,違法亂紀,惹得當?shù)孛癖娫孤曒d道。他日夜操練士兵,勵兵秣馬,還暗中積蓄硝磺等違禁物品。此外,吳三桂部下多有李自成、張獻忠余部。這些,都讓清廷憂心忡忡。
尚可喜和耿精忠也毫無內(nèi)斂的風格。尚可喜在廣東私充鹽商,私市私稅,借以斂財。特別是其子尚之信性格桀驁,酗酒嗜殺,橫行不法,引得官民怨恨。耿精忠在福建橫征暴斂,“以稅斂暴于閩”,又縱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銀米”。上述種種,早給康熙皇帝留下極壞的印象。為清廷長治久安著想,康熙皇帝也起了撤藩的念頭,根本就不會讓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繼續(xù)禍害地方。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8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