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五胡亂華下場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說到五胡亂華這件事情想必大家也知道還真的是非常讓人覺得十分痛苦的事情了,簡直就是可以說是恥辱了,而且現(xiàn)在人也不經常的提起,感覺總是不能正確面對,但是其實我們仔細的分析的話也會發(fā)現(xiàn)五胡亂華雖然很慘烈,但是不管是什么事情都得有個結果吧,所以最后五胡亂華的五胡們他們的結果結局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分析看看吧!
五胡亂華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段歷史時期,五胡,通常指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shù)民族。
這五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政權的家族,最后基本上都被族滅,而他們的種族,也全部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那么,它們是如何消失的?
一.匈奴
匈奴曾經是北方最強大的游牧民族之一,一度是秦漢王朝的夢魘。西漢末年,因為遭受天災,漢朝強大的武力打擊,匈奴內部出現(xiàn)分裂。公元48年,分成南北匈奴,北匈奴最后遠遁大漠不知所蹤。(威震歐洲的阿提拉匈人和北匈奴并不是一碼事)南匈奴降服東漢,被安置在并州、涼州一帶(今天的甘肅、山西),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匈奴曾經與白波賊等寇掠河東與河內等地,之后定居于河東郡的平陽一帶。
公元304年,匈奴左賢王劉淵,在山西離石稱大單于,定國號為漢。劉淵死后傳位劉和,不久,劉聰殺死劉和篡位。劉聰死后,再次發(fā)生內亂。318年10月,劉曜改國號為趙。
漢武帝肯定想不到的一點是,在他死后500年,匈奴卻達到了歷史上最為強大的頂峰,東到大海,西到涼州,北到長城,南到淮河,取代漢族成為正統(tǒng),控制了整個北中國。
不過,萬事盛極必衰。
第一次,公元318年,劉聰病死后,國丈靳準在漢都平陽發(fā)動政變,隨后將居住于平陽,所有姓劉的匈奴人,無論少長全部處斬于東市,并派兵掘開前趙兩個皇帝的陵墓,拖出劉聰尸體斬首,焚毀劉氏宗廟。自號大將軍、漢天王,并向東晉稱藩。
第二次。公元328年,后趙皇帝石勒擊敗并殺死前趙皇帝劉曜,隨后乘勝追擊,相繼攻克長安、上邽(甘肅天水),活捉太子劉熙、南陽王劉胤等匈奴貴族百官三千多人,全部殺死,又在洛陽坑殺俘獲的五千多匈奴人。
遭受兩次大規(guī)模屠殺后,匈奴劉氏的宗族勢力幾乎蕩然無存。
407年,出身于匈奴鐵弗部落得劉勃勃自立為天王,大單于,年號龍升,定都統(tǒng)萬城(今陜西靖邊北),國號夏。他就是歷史上的赫連勃勃,大夏建國53年后,即公元427年,被北魏所滅。
此外,五胡十六國期間的北涼,也是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沮渠蒙遜所建立。北涼最為強大的時候,曾經控制今天的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帶最強大的勢力,最后在439年被北魏所滅。
北涼的滅亡,標志著與中國作戰(zhàn)近千年的匈奴政權的徹底滅亡。五胡十六國期間,建立國家的匈奴君主們,基本上以滅族而告終。至此,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匈奴族大部分被殺,剩下來的也被漢族逐漸同化,最終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羯
建立后趙國的石勒,就是羯族。石勒原先是劉淵手下大將,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稱王,329年石勒消滅前趙,并于330年稱帝,史稱后趙。333年,石勒死后,他的侄子石虎篡位,將石勒家族屠殺殆盡。隨后,于335年遷都鄴。
349年,石虎死。后趙經歷了一段短暫的混亂期后,大將軍石閔軟禁了后趙最后一個皇帝石鑒,恢復本來的漢人名字:冉閔。隨后,下達了著名的殺胡令:凡是漢人進獻一個羯人首級者,文官升三級,武官拜牙門將軍。
血腥殘酷的大屠殺由此揭開序幕,僅僅一天之內,羯人的首級就堆積了上萬個,尸體扔到城外喂了野狗。屠殺到最后,鄴城內的羯人男女老幼全被殺光,首級總數(shù)達到二十萬之多。
當初,石勒建立后趙之后,把所有的羯人都接來首都鄴城居住,并給他們高人一等的超國民待遇:稱為國人,不準叫羯人或者胡人。但是石勒沒想到的是,他這個舉動反而給羯人帶來了滅頂之災。
在冉閔的號召下,后趙國內出現(xiàn)了屠殺羯人的比賽,后趙建立以來的殘暴,現(xiàn)在全部由羯人來買單。在戰(zhàn)場上被捉的羯族俘虜就地斬殺,居住在家里的羯人也被統(tǒng)統(tǒng)屠殺。最后,就連長相近似于羯族的高鼻梁多胡須的胡人,也被連帶殺死。
經過這場屠殺,在中國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的羯族,幾乎被徹底屠戮殆盡。
以至于今天的歷史學者,根本搞不清楚羯族的成分,有人認為羯人隸屬于匈奴,陳寅恪主張羯人是月氏人,唐長孺認為主要為西域胡,王仲犖認為羯人是白種人,譚其驤則認為羯人是中亞康居人統(tǒng)治下的索格底亞那人。
三.氐
氐族的稱呼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成分比較復雜,有種說法是氐人的前身是先秦時的巴人,我覺得有可能既有巴人成分,又有羌族和苗族成分。氐族的風俗與羌族比較類似,所以經常都是氐羌并稱。
三國時,曹操為了防范劉備,曾經遷徙氐人5萬余落出居扶風、天水二郡界內。劉備占領漢中之后,魏國又前后遷徙武都氐人萬余戶到京兆、雍、天水、南安、廣魏等郡縣之內。曹魏統(tǒng)治者沒有想到的是,大規(guī)模的移居氐族到首都附近,為將來的局勢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公元304年,正是益州氐族流民領袖李雄,在成都稱王,建立成國,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石勒死后,后趙內亂,石虎調遣氐族酋長蒲洪和羌族酋長姚弋仲的軍隊來中原打仗,沒想到,這個決定猶如打開潘多拉之盒,為數(shù)十年之后更加慘烈的混亂埋下了種子。
氐族建立的政權國號為秦,為了和羌族建立的秦加以區(qū)別,通常被叫做前秦。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在淝水之戰(zhàn)中被東晉擊敗,兩年之后,前秦分崩離析,苻堅被后秦姚萇俘獲之后,下令縊死。394年,苻堅族孫苻登被后秦姚興斬殺,他的兒子苻崇逃至湟中即帝位,不久被西秦所滅。苻氏家族所有的男人被殺光,女人被擄掠為奴。
當初,苻堅為了加強控制,把當初集中到長安的氐族全部分散到各個地區(qū),苻丕鎮(zhèn)守鄴城,苻暉鎮(zhèn)守洛陽等。當時有首氐族民歌:阿得脂,阿得脂,阿得脂,博勞舅父是仇綏,尾長翼短不能飛,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當語誰。
結果大難來時,氐族力量分散,無法團結起來對付四面八方的敵人,在一連串的敗仗之后,散居各地的氐族人口也就消亡了。
五胡亂華中,又一個曇花一現(xiàn)的民族:氐族就此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陪葬品就是當年無比強大的前秦。
相對來說,苻堅盡管出身氐族,敗于淝水之戰(zhàn),但他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杰出皇帝之一。歷史學家陳登原認為,苻堅有四大優(yōu)點:文學優(yōu)良,內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然而縱觀中國古代君王,真正能做到這四點的寥寥無幾,
四.羌
羌族的歷史相當悠久,主要分布于中國西部的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羌族和匈奴一樣,以尚武而著稱,男子以戰(zhàn)死沙場為榮,以死于病榻為恥。東漢時,西羌內遷,與河西走廊、隴西當?shù)氐臐h人時常發(fā)生沖突,取代了匈奴成為漢朝第一外患。
不過羌族的發(fā)源地主要位于地勢險要的西部山區(qū),因此不像是匈奴那樣的游牧民族,而是半游牧半農耕。在打仗時,羌族軍隊也是更擅長山地突襲。
西晉末年的混亂局勢,也把羌族卷入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前秦皇帝苻堅淝水戰(zhàn)敗后,羌人領袖姚萇起兵叛亂,第二年擒殺苻堅。公元386年,姚萇在長安稱帝,國號依然叫秦,不過后來被稱后秦。統(tǒng)治范圍包括陜西、甘肅東部和河南部分地區(qū)。
后秦傳位三代,最后被東晉劉裕所滅,皇族被集體誅殺。至于羌族則逃過了民族同化的命運,今天依然是56個民族中的一員。
五.鮮卑
西晉初年,活躍于遼東半島的少數(shù)民族鮮卑,逐漸形成四個主要部落:宇文鮮卑(靠近朝鮮)、慕容鮮卑(遼西,就是《天龍八部》里念念不忘復國的慕容復先祖)、段氏鮮卑(幽州、《天龍八部》里的段譽很有可能就是來自這個部落)、還有就是后來統(tǒng)一北方的拓跋鮮卑。
鮮卑最早的起源就是古代的東胡,五胡十六國期間,鮮卑族也趁著中原內亂登上歷史舞臺,最后相繼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等國家。最后,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統(tǒng)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當政時,極力推廣漢化,鮮卑族八大姓紛紛改為漢姓,比如丘穆陵氏改為:穆,獨孤氏改為:劉,步六孤氏改為:陸,賀賴氏改為:賀,賀樓氏改為:樓,勿忸氏改為:于,紇奚氏改為:嵇,尉遲氏改為:尉。
此外皇族拓跋氏改為:元。唐代有個大詩人元稹,就是拓跋皇族后代。
到唐代以后,鮮卑就徹底融入了漢族當中。算起來,鮮卑可以說是五胡當中結局最好的一個,不知道這和孝文帝主動漢化是否有關?呵呵。
PS:根據(jù)最新的分子基因學檢測結果,鮮卑的Y染色體應該是C2,這和后來的蒙古以及建立滿清的愛新覺羅家族基本上是一致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0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