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為何執(zhí)著于“和氏璧”?“完璧歸趙”的勝利者到底是誰?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xì)解讀一下~
一塊玉,就算再價值連城,饑不能食,寒不能穿,你說它能有什么用?秦國已經(jīng)定下統(tǒng)一天下的目標(biāo),秦王再糊涂,會拿一塊玉璧當(dāng)成寶貝、甚至不惜破壞鄰國關(guān)系嗎?
好,秦王的目標(biāo)并不是得到和氏璧。那么,完璧歸趙,怎么可能是趙國的勝利?
這是一個復(fù)雜的故事,讓我們從頭說起。自從三家分晉之后,魏趙韓三國都躋身“戰(zhàn)國七雄”之列,但是實力并不相當(dāng)。趙國從來是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
趙國雄起,主要是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這一段時間。但即使雄起,也是單純的軍事改革,涉及政治、經(jīng)濟的內(nèi)容并不多。所以趙國國力,并沒有因此而得到發(fā)展。
更糟糕的是,趙武靈王在立儲問題上犯了猶豫不決的錯誤,導(dǎo)致長子、次子兄弟相爭,自己被困死于沙丘,長子被臣下所滅,次子、年輕的趙章繼位。
趙章除了年輕之外,還有更大的政治缺陷,就是沒有自己的政治班底。朝中大臣,一個個實力雄厚,且對自己有擁立之功,于是形成主弱臣壯的局面。趙章為了加強自身實力,就必須提拔沒有后臺的下層人才。藺相如,這顆政治巨星,就此冉冉升起。
我們在讀《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這些故事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種感覺:秦國上下齊心,君臣默契,而趙國國君懦弱,大臣退縮不前,只有一個藺相如力挽狂瀾。
這種感覺是對的。事實就是,越惠文王趙章對國內(nèi)局面掌控不夠,對外自然強硬不起來(當(dāng)然,也有個人素質(zhì)與氣質(zhì)的問題);大臣們墨守成“功”,沒有沖鋒陷陣、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只有藺相如,這個被火箭式提拔起來的草根,才愿意為趙王奮不顧身、赴湯蹈火,以此來完成自己的功業(yè),奠定自己的政治基礎(chǔ)(我們不能否認(rèn),他有強烈的愛國熱情,甚至愛國心是他行動的主導(dǎo)力量。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否認(rèn),權(quán)力地位的誘惑,能夠輔助愛國熱情,幫助他把愛國行動進行到底)。
分析完趙國的局勢,再來看秦趙形勢。秦國“遠(yuǎn)交進攻”的戰(zhàn)略,是一以貫之的。與它近鄰的趙國,當(dāng)然是它要打擊的首要目標(biāo)。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即使秦王沒讀過《孫子兵法》,也一定知道這個道理。趙國虛實,是秦王要弄清楚的第一個問題。
果然。秦王向趙國索要和氏璧,趙國不敢拒絕。秦國要求舉行澠池會,趙國又不敢拒絕。甚至秦國要求趙王彈琴,趙王也不敢拒絕。別說藺相如以一敵十,也別相信“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事實上澠池之會,根本就是趙國戰(zhàn)敗后的議和會議。所謂“秦王不敢進攻”,不過是逐步蠶食、逐步進逼而已。
以藺相如的智慧,挽救不了趙國。只能夠在亡國的旅途中,增加幾塊自欺欺人的遮羞布而已。
戰(zhàn)國時期,秦王得知趙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假裝以15座城池與她交換,來騙取和氏璧,趙王十分為難,藺相如就臨危受命,前往秦國。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談城池交換事宜,藺相如設(shè)計騙回和氏璧,秦王理虧,答應(yīng)劃城。隨后,派人連夜將何氏璧送回趙國。
相關(guān)人物:
藺相如,戰(zhàn)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趙惠文王18年),秦國向趙國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dāng)廷力爭,最后終于完璧歸趙。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廉頗最終負(fù)荊請罪,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擴展資料
在《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昭襄王被塑造成一個貪婪愚蠢、自取其辱、輸?shù)脦缀醣话枪怦R褲的反面典型,來反襯趙國使者藺相如不畏強暴大智大勇的正面形象。
殊不知,秦昭襄王才是秦國與趙國“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兩回合較量中真正的操盤手和勝利者。藺相如只是他玩弄于掌股之上的棋子。
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藺相如把和氏璧帶回趙國之后,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大夫。之后沒過多久,秦國攻打趙國,占領(lǐng)了趙國的石城。
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國攻打趙國,斬殺了兩萬趙國士兵。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在澠池舉行會盟,史稱“澠池之會”。
藺相如
主要人物
藺(lìn)相如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lìn)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指物歸原主 。
示例
清·采蘅子《蟲鳴漫錄》第一卷:“女故無利心,只求偽飾外觀,終當(dāng)完璧歸趙耳?!?
典 故
戰(zhàn)國的時候,趙惠文王有一塊叫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昭襄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們秦國愿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和氏璧」的寶玉。”
惠文王一聽:“這該如何是好呀?秦國這么強大,如果把寶玉交給秦昭王,他要是耍賴,不把十五個城池給我們;如果不給,秦昭王會不會一氣之下派兵來打我們,到底該怎么辦才好?”大家看到惠文王這么煩惱,就有人提議:“我們?nèi)フ堉怯码p全的藺相如來,他一定會想到好辦法的?!?
藺相如來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話就問他:“秦國要用十五個城來交換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應(yīng)不應(yīng)該答應(yīng)他呢?”藺相如毫不遲疑的說:“秦國強,趙國弱,我認(rèn)為您不答應(yīng)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國拿了我的璧玉,卻不把城池給我,那我該怎么辦?”惠文王憂心地問。藺相如馬上接口說:“秦國要拿十五個城池來交換趙國的楚和氏璧,假如趙國不答應(yīng),那當(dāng)然是趙國的錯;反過來,若秦國得到了璧玉,卻不把城池給趙國,那錯就在于秦國了。因此,照我的看法,還是派人將璧玉送到秦國去比較好。”
趙惠文王覺得藺相如說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藺相如自告奮勇的說:“假如大王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臣倒愿意前往一試。秦國如果守信把城給我們趙國,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食言,不把城給趙國,我一定負(fù)責(zé)將原璧歸還趙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后,見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一見到璧玉后,高興地不得了。不斷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細(xì)欣賞,又把它傳給左右的侍臣和嬪妃們看,卻都不提起十五個城池交換的事。藺相如一看情形不對,馬上向前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玉雖然是稀世珍寶,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請讓我指引給大王看看!”
秦王一聽:“有瑕玭?快指給我看!”藺相如從秦王手中把璧玉接過來以后,馬上向后退了好幾步,背靠著大柱子,瞪著秦王大聲說:“這塊璧玉根本沒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寶玉以后,根本就沒有把十五個城池給趙國的意思。所以我說了個謊話把璧玉騙回來,如果大王要強迫我交出璧玉的話,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頭,一起去撞柱子,砸個粉碎?!碧A相如說完,就擺出一付要撞墻的樣子。秦昭王害怕藺相如真的會把璧玉撞破,連忙笑著說:“你先別生氣,來人呀!去把地圖拿過來,劃出十五個城市給趙國?,F(xiàn)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給我了吧!”
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騙秦王說:“這塊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寶,趙王在交給我送到秦國來之前,曾經(jīng)香湯沐浴,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時候,也同樣應(yīng)該齋戒五天,然后舉行大禮,以示慎重呀!”。秦王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藺相如所說的去做。藺相如趁著秦王齋戒沐浴的這五天內(nèi),叫人將那塊璧玉從小路送回趙國。
五天過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禮節(jié)接待藺相如。藺相如一見秦王便說:“大王,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約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騙,已差人將璧玉送回趙國!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來交換楚和氏璧,就請先割讓十五個城池給趙國,趙王一當(dāng)遵守誓約將玉璧奉上?,F(xiàn)在,就請大王處置我吧!”
秦昭王一聽璧玉已經(jīng)被送回趙國,心里雖然很生氣,卻也佩服藺相如的英勇,不但沒有殺他,還以禮相待,送他回趙國。
后來,大家就用“完璧歸趙”來形容將別人的東西完整的歸還給別人的意思。
造句:我借了別人的東西,現(xiàn)在完璧歸趙了.
和氏璧英語的解釋
[編輯本段]
1.to 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to return a thing intact to its owner; to 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
和氏璧的來歷
[編輯本段]
于和氏壁的來歷,在《韓非子·和氏篇》中有這樣的記載: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一珍玉,獻給楚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之罪斷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荊山下,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見狀,派人間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別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斑?!?
昔日,卞和于荊山之下,見鳳凰棲于石上,乃以此石進獻楚文王,文王使人解之果然得玉,是為之和氏之璧。其后,秦始皇令良工琢成玉璽,又李斯篆八字與其上,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風(fēng)浪大作,舟船欲覆,急投此玉璽于湖中,風(fēng)浪乃至,八年后,始皇巡狩之華陰,有人與路旁獻上此璽,此玉璽遂復(fù)歸于秦,第二年始皇駕崩,其孫子嬰后來將此璽獻于漢高祖,遂成為傳國玉璽。至于如何在趙國就不知道了……
提到藺相如這樣一個名字,相信一定會想到兩個成語,那就是?負(fù)荊請罪?跟?完璧歸趙?。在完璧歸趙的這個故事中,強勢的秦國以蠻橫的手段向趙國索取和氏璧,但是藺相如臨危不亂,在秦國的朝堂上據(jù)理力爭,最終和氏璧完璧歸趙。
這場完璧歸趙事件,怎么看都是趙國是最后的勝利者,在秦國賺足了面子,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戰(zhàn)國時期,有七個強大的國家爭奪天下,他們分別是秦、楚、韓、趙、魏、燕、韓、齊。戰(zhàn)國初期,魏國依靠李悝變法和強大的魏武卒,成為最強盛的諸侯。但是魏國不知道經(jīng)營,最終四面樹敵,走向沒落,齊魏之間的馬陵之戰(zhàn),更是讓魏國的精銳損失殆盡。楚國這個強大的國家,一直遭受秦國的打壓,喪失了大量的土地。而齊國則是因為太過招搖,最終被燕、趙、韓、魏、秦五國伐齊,從此元氣大傷。而燕國跟韓國從始至終都是兩個弱小的國家。
在?完璧歸趙?事情發(fā)生之前,天下最有實力的兩個諸侯國就是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秦國和經(jīng)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而秦國已經(jīng)天下諸侯都干過架了,這個時候還能與秦國一戰(zhàn)的諸侯國,就只剩下了趙國,為此秦國就想方設(shè)法了解趙國的情況,于是?完璧歸趙?的一幕就出現(xiàn)了。
這件事的起因就是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和氏璧,秦昭襄王聽到這個消息后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愿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和氏璧只是一個寶物,意欲天下的秦昭襄王居然會對一個寶物感興趣,并且還用城池?fù)Q寶物,恐怕秦昭襄王的目的不止如此。
秦昭襄王真正的目的就是想看看,趙國君臣對秦國的態(tài)度。結(jié)果趙國君臣十分慌張,把和氏璧給秦國吧,擔(dān)心秦國食言,不給吧,又擔(dān)心秦國攻打趙國。結(jié)果商量來商量去,居然沒有一個人能完美地解決這件事,最后挑選了宦者令繆賢的門客藺相如去秦國解決這件事,可見趙國人才的匱乏。
后來,秦昭襄王看到一個宦者令的門客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秦昭襄王頓時就明白,趙國從心底是害怕秦國。所以就是一頓羞辱藺相如,甚至想要吞了和氏璧來惡心趙國。不過藺相如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秦昭襄王已經(jīng)看到了趙國的軟弱,就開始對趙國下手了。在公元前282年,秦國攻打趙國,攻占了兩座城。公元前281年,秦國再次攻打趙國,攻占了石城。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攻打趙國,斬首了2萬人,攻占了代郡光狼城。
這幾次戰(zhàn)爭都是小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目的就是威懾趙國。后來趙國知道害怕了,就跟秦國在澠池簽訂了和平協(xié)議。知道趙國懼怕自己,秦昭襄王就可以專心收拾楚國。等把楚國打得只剩一口氣的時候,再把矛頭對向趙國,也就是那場改變歷史走向的長平之戰(zhàn)。
1、原因
拖延時間,再找機會把和氏璧送回趙國。
2、原文簡介
完璧歸趙,發(fā)生于戰(zhàn)國時期的漢族歷史故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人物簡介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fù)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愿以十五個城池?fù)Q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jù)理力爭,機智周旋,終于完璧歸趙。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于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孝成王,當(dāng)面斥責(zé)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于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并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回避忍讓。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于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fù)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92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