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鄧艾豪賭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鄧艾的確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地理學家,他用自己的性命和三萬將士,做了一次豪賭。不可否認,他有賭的成分,但是他賭贏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四川那邊轉一轉,漫山遍野全是隧道。可以說如果把高鐵和隧道給停了,你現(xiàn)在想入川,除了飛機也就只能做夢想一想了。
因為蜀道難真的不是蓋的,打通成都平原和外地的道路交通,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程。由此我們就不難想到,當年鄧艾從陰平小道入川是多么的不容易。
鄧艾奇襲成都,的確是碰運氣去的。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鐘會的20萬大軍,被姜維死死地擋在了劍閣道。沒辦法入川的道路狹窄而且易守難攻,鐘會就算有百萬雄師,也只能挨個從劍閣道通過。
鄧艾心想,這么搞純粹就是跑到前線來混日子了,他認為自己學了這么多年的地理知識,極有可能就要荒廢了。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馀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于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蜀衛(wèi)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三國志》
為此鄧艾決心換條路試試,根據(jù)他親自跋山涉水各種考察,最終找到了一條陰平小道。于是鄧艾就帶著大軍想要從陰平小道進入成都平原。
一路上走了七百多里山路,一個人影子都看不到。可見這地方誰也想不到會有一條小路,這條路本身是不通的,鄧艾走進來才知道,心里也有點后悔。
不過既然已經(jīng)入了坑,索性就想辦法把坑給填平了看看。于是鄧艾帶著大軍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路上山高谷深,十分艱難。
尤其是大軍所需要的糧草,運輸起來那叫一個艱難。鄧艾終于意識到了諸葛亮當年北伐運送糧草是多么艱辛。
他知道如果在入川之前斷糧,這三萬人馬可就全部斷送在這里了。所以說這是一次豪賭,一次沒什么把握的豪賭。
鄧艾偷襲成功,還真的是偶然中的必然。
鄧艾當然有想過后果,一旦糧草斷了,這幫人根本就不可能再聽從他的號令,到時候在山川險阻之中,反而是最危險的。
01為此鄧艾身先士卒,遇到危險的地段,他總是親自出馬勘探。當時全軍上下,只有他懂得地理知識,其他人進來了以后,也只能依靠這位地理學家了。鄧艾常常用毯子把自己裹挾起來,從山坡上滾下去,以此探路??梢娝麨榱舜筌姵晒Φ诌_成都,的確是花了不少心血。
從努力程度上來說,打下成都是必然的結果??墒菑默F(xiàn)實角度上來說,有時候努力還真的未必能成功,所以這是一次偶然的成功。
02鄧艾最擔心的就是糧草問題,當時也的確出現(xiàn)了糧草短缺的情況。如果七百多年山路走下來,依舊找到不入川的口子,那么好了,大家就地,把自己火化了就行了。
好在最后時刻,鄧艾大軍終于到達了江油,蜀漢壓根沒想到鄧艾真的會從這邊下來,所以在這里根本就沒有什么守備,守將馬邈一眨眼就投降了。
在江油得到了物資供給以后,鄧艾大軍這才有了滅亡蜀漢的資本。這一路走下來,的確是艱險異常,成功失敗的幾率各占一半,就看你敢不敢出手了。
入蜀以后,鄧艾依舊九死一生。
蜀漢這邊不是傻瓜,他們得知江油被人給占領了,立刻調(diào)遣衛(wèi)將軍諸葛瞻前去綿竹鎮(zhèn)守,以防鄧艾來襲。
這個時候的鄧艾是兵困馬乏,應該是沒有什么騎兵,以步兵為主。對付以逸待勞的諸葛瞻,其實他心里是沒底的。
可是他有的選嗎?根本就沒有退路可選,后面就是陰平小道,這條路下來一趟代價已經(jīng)很大了,更別說要再走回頭路了。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zhàn)不利,并退還,曰:“賊未可擊?!卑唬骸按嫱鲋?,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zhàn),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三國志》
何況鄧艾他甘心嗎?已經(jīng)走到了這一步,鄧艾如果在這個時候放棄了,那他才真的會氣得吐血。
所以他立刻派遣鄧忠和師纂左右夾擊諸葛瞻,結果被諸葛瞻殺敗。鄧艾心里咯噔了一聲,因為如果打不過諸葛瞻的話,那他們還是都要死在這里。
所以這個時候鄧艾領袖的力量就體現(xiàn)出來了,他告訴大家,存亡之際在此一舉,要么就是打贏對手,要么就是全部戰(zhàn)死,沒什么好說的。
在鄧艾的激勵之下,將士們奮勇殺敵,終于將諸葛瞻擊敗。除了姜維大軍以外,蜀漢唯一的一支有生力量被鄧艾擊潰,劉禪也只能出城投降了。
總結:哪有什么隨隨便便的成功,誰還不是九死一生的努力。
我們?nèi)タ闯晒Φ娜耍贾荒芸吹剿麄児怩r亮麗的那一面,至于他們過去的艱辛,其實我們是看不到的。
所以這就給了我們一個錯覺,感覺這幫成功人士,似乎沒吃多少苦,就爬上了高位。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zhí)節(jié)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yè),蜀人稱焉。---《三國志》
誰的成功會一帆風順呢?除了上一代人的努力給了你照顧,普通人走向成功,必然是要披荊斬棘的。鄧艾其實也是一樣,他打下蜀漢,其實必須要經(jīng)歷重重難關:
第一就是山路險阻的問題,士兵們難以逾越這樣的天塹。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鄧艾甚至不知道前面是否真的能走得通。第二就是糧草殆盡的問題,如果在糧食吃光之前,他們還沒有到達成都平原的話,那他們都要餓死在這里。第三則是遭遇蜀漢內(nèi)部強大的軍事鎮(zhèn)壓,畢竟這是人家的地盤,諸葛瞻等人養(yǎng)精蓄銳多時,而鄧艾大軍卻疲憊不堪。所有的困難都被他克服了以后,他這才擁有了豐碩的果實。可問題是,其中任何一個困難鄧艾沒有堅持住,那一切的努力可就都付之東流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鄧艾不走大路而取道陰平,為滅蜀奠定了基礎。這啟示我們:越是難行的路越暢通,越是通達的路越難走,這是生活的辯證法。> > 一、鄧艾偷渡陰平> > 魏軍伐蜀,蜀輔國大將軍董厥守劍閣,劍閣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塞,他對此很有信心,但真正憂慮的是成都,他對姜維說:“此關雖然可守,爭奈成都無人;倘為敵人所襲,大勢瓦解矣?!苯S說:“成都山險地峻,非可易取,不必憂也。”> > > 其時魏將鐘會取了漢中,鄧艾來鐘會營中商量下一步的策略,鐘會問他有何妙策,鄧艾說:“可引一軍從陰平小路出漢中德陽亭,用奇兵徑取成都,姜維必撤兵來救,將軍乘虛就取劍閣,可獲全功?!睍笙苍唬骸皩④姶擞嬌趺睿】杉匆?。吾在此專候捷音!”> > 鄧艾走后,鐘會對諸將說:“人皆謂鄧艾有能。今日觀之,乃庸才耳!”眾問其故。會曰:“陰平小路,皆高山峻嶺,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險要,斷其歸路,則鄧艾之兵皆餓死矣。吾只以正道而行,何愁蜀地不破乎!”遂置云梯炮架,只打劍閣關。> > 鄧艾對鐘會的心思心知肚明,他對諸將說:“鐘會料我不能取成都,我偏欲取之!”乃下令盡拔寨望陰平小路進兵,離劍閣七百里下寨,有人報鐘會說:“鄧艾要去取成都了?!辩姇︵嚢恢恰?gt; > 鄧艾乃先令子鄧忠引五千精兵, *** 衣甲,各執(zhí)斧鑿器具,凡遇峻危之處,鑿山開路,搭造橋閣,以便軍行。艾選兵三萬,各帶干糧繩索進發(fā)。約行百余里,選下 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選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陰平進兵,至于巔崖峽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無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數(shù)寨,只剩 下二千人馬。前至一嶺,名摩天嶺,鄧艾滅蜀鄧艾偷渡陰平,兵馬突然出現(xiàn)蜀國在中心,劉禪疑魏兵從天而降,君臣出城十里而降。> > 馬不堪 行,艾步行上嶺,正見鄧忠與開路壯士盡皆哭泣。艾問其故。忠告曰:“此嶺西皆是峻壁巔崖,不能開鑿,虛廢前勞,因此哭泣?!卑唬骸拔彳姷酱耍研辛似甙?余里,過此便是江油,豈可復退?”乃喚諸軍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與汝等來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貴共之?!北娊詰唬骸霸笍膶④娭?。”艾令先將軍 器攛將下去。艾取氈自裹其身,先滾下去。副將有氈衫者裹身滾下,無氈衫者各用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鄧艾、鄧忠,并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度了摩 天嶺。方才整頓衣甲器械而行。> > 鄧艾暗度陰平,引兵行時,又見一個大空寨。左右告曰:“聞武侯在日,曾撥一千兵守此險隘。今蜀主劉禪廢 之?!卑笛讲灰?,乃謂眾人曰:“吾等有來路而無歸路矣!前江油城中,糧食足備:汝等前進可活,后退即死,須并力攻之?!北娊詰唬骸霸杆缿?zhàn)!”于是鄧艾 步行,引二千余人,星夜倍道來搶江油城。> > 卻說江油城守將馬邈,聞東川已失,雖為準備,只是提防大路;又仗著前面有人守住劍閣關,遂將軍情不以為重。鄧艾突然出兵江油,馬邈大驚,慌出納降。> > 鄧艾取了江油,便攻涪城。部將田續(xù)曰:“我軍涉險而來,甚是勞頓,且當休養(yǎng)數(shù)日,然后進兵?!卑笈唬骸氨F神速,汝敢亂我軍心耶!”喝令左右推出斬之。眾將苦告方免。艾自驅兵至涪城。城內(nèi)官吏軍民疑魏軍從天而降,盡皆投降。然后得綿竹。勞軍已畢,遂來取成都。> > 魏兵大至。后主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出北門十里而降。> > 二、跳出慣常的思維模式> > 鄧艾滅蜀,全仗魏兵取道陰平,這是敵我雙方都不曾料到的。姜維不曾料到,鄧艾對鐘會說這一策略時,連鐘會也不相信,欺他弱智。原因在于從陰平入川并非用 兵之路,準確地說這里沒有路,一個人行尚且艱難,何況大軍,這是一條無路之路,有誰相信大軍能翻過摩天嶺,就象蔣介石不相信紅軍能翻過大雪山一樣。> >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 1、暢通。> > 越是難行的路越暢通,越是通達的路越難走,這是生活的辯證法。> > 鄧艾軍如果走大道,必然遭遇蜀軍的頑強抵抗,姜維領大軍在劍閣嚴陣以待,這是鐘會一軍沒有多大的進展的原因。軍事上,從來流血最多的乃是大道,是那些兵 家必爭之地,他們在狹路上相逢并狠命爭奪,而更廣闊的地方卻是鳥語花香,空寂異常。而在陰平道上,魏軍路過一個空寨,這個空寨在諸葛亮時期曾經(jīng)派兵把守, 因為諸葛亮是一個心細而謹慎的人,而在劉禪時期已經(jīng)廢棄不用。魏軍過此暢通無阻,這意味著什么?打個比方來說,情形就相當于在入蜀的大道關隘上敵人已經(jīng)出 降。而鐘會一軍在大道上不會有這樣的好事。> > 2、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 當蜀軍邊關密不透風,而魏軍卻突然從天而降 出現(xiàn)在蜀國的土地上,誰也不曾料到。江油、涪城、綿竹三城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丟失的,取成都也就水到渠成。孫子兵法也特別強調(diào)這一點,雙方在準備充分的情 況下,對壘將是一場惡戰(zhàn),哪怕斬敵一千也會自損八百,唯有在出乎對方的意料之外打他個措手不及,才能既增加勝算,又能減少自身能量的損耗,這是兵法上最常 用的手段之一。這就是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栽倒于暗箭之下的原因。陳勝是怎么死的,是他在睡覺時被車夫暗殺的。張飛是怎么死的,是在喝醉時被部將殺 的。呂布那么驍勇,誰能將他捆綁?但他的確是被捆綁起來送到曹操面前的,因為他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的兩個部將用繩子捆了他。韓信帶了一千軍,縱橫于北 方,走一國滅一國,在齊國的時候,擁兵達數(shù)十萬,威勢沖天,但劉邦只帶了一個人,就把他的兵權奪過來了,他是怎么做的?他一大早就闖入韓信的營寨,那時韓 信還在睡覺,劉邦就從他帳壁上取走了兵符,一符在手就可號令眾兵,劉邦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把所有將領全部換掉時,韓信仍然鼾聲如雷,等他醒來時一切都變了樣。> > 只要對方不曾料及,不作準備,再高強的對手都不足為懼。> > 這一招的核心在于出奇致勝,孫子曰:“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于天地,不竭如江河?!背銎嬖谟诔鋈艘饬希鋈艘饬显从跀[脫陳舊的思維 模式,擺脫陳舊的思維模式就意味著的創(chuàng)新,意味著你將富有創(chuàng)造性,具有創(chuàng)造性使你整個人具有靈性,它使你在各種的復雜的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奇思妙想,意味著好的策 略將層出不窮。> > 陳舊的思維模式是一個人最終的陷井,他人一旦了解你的過去,也就掌握著你的將來。> > 列子曾說過歧路 亡羊的故事,講的是羊丟了,許多人去找卻找不到,因為岔路太多,人們只在路上尋找,但羊不受人類思維的影響,不會被人類的道路所困,他只走在自己的路上。 而人們在人的路上尋找一條羊的軌跡,怎么可能呢?羊不會有人類這種困境,盡管人類比羊更高級。人類在獲得思維的同時就在編織著思維的困境,很多人徘徊在人 生的十字街頭,迷茫又徘徊,預料著任何一條路上都有危機而感到無所適從,但他們從來沒想到去開辟道路,他們有這個能力,但沒有這個意識,因為他們從來都是 走別人開創(chuàng)的路。為什么那么多人沒有創(chuàng)造力,原因盡在于此。> > 魯迅先生說得很好:“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彼械穆范际侨俗叱鰜淼模挥懈矣谧邉e人沒有走過的路,只有敢于承受常人無法承受的孤寂,你才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藍天。> > 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 “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是整部《三國演義》謀略的精髓之一,是戰(zhàn)術選擇的總則。其基本方法是:在對手失去戒備的情況下,以對手料想不到的時間、地點、方式,實施突然打擊,以期在短時間里取得大效果。> > 路是走出來的> >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心理學依據(jù)是:實施突然打擊,使對方在心理慌亂中作出錯誤判斷,采取不周全的或錯誤的行動,使形勢不利于他自身而有利于我方, 然后我方順勢出擊,致使對方連連失敗。一旦有個失敗的開端,對方要扭轉危局就得付出重大代價,因為他的信心將受挫,就我們的生活而言,我們某天要去辦一件 重要的事情,那么必然希望早晨會有個好兆頭,我們相信好的開局會給我們帶來一天的好運,我不是從迷信的角度來討論它,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好的開局會使整 個事情變得順利,并充滿朝陽一般的美好感覺。在足球賽場上,人們發(fā)現(xiàn)這樣一條規(guī)律:在開場幾分鐘或十幾分鐘進球的概率很高,這是為什么?因為這是開局階 段,攻破對方的球門就是對對方信心的一種摧毀,對自己的一種鼓勵,一支隊伍一旦喪失了信心,必敗無疑,敗給誰?敗給了自己,沒有誰能摧毀你,除非你自己放 棄。> > 同時,“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也包含著另外一種戰(zhàn)略戰(zhàn)術:避實就虛。避開敵人的鋒芒,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尤其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可以指導人們攻擊對手意想不到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曹操破袁紹就是這樣的,周瑜赤壁破曹操也是這樣的。> > 孫子提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原則之后,歷代兵家都把它視為珍寶,推祟備至。其核心在“奇”字,料人之所料,想人之未想,別出心裁。利用對方慣性思維的弱點,捕捉對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們思維的常規(guī)、常法和常識,反常用兵,出奇制勝。
細說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的一場逆天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
細說堪稱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一場非常逆天的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那么這場軍事行動有何逆天之處呢?
鄧艾偷渡陰平發(fā)生在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zhàn)中,這一年,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基于蜀國國力已衰的實際情況,決定發(fā)動滅蜀之戰(zhàn)。
魏軍最初的兵力部署
當時魏軍兵分三路南下,其中,西路軍由鄧艾統(tǒng)率,出狄道攻蜀之沓中,而沓中當時是姜維屯田之地,鄧艾與姜維都是當世名將,從司馬昭以鄧艾對姜維也能看出,鄧艾的軍事能力是非常高的。中路軍由諸葛緒統(tǒng)率,出祁山攻陰平橋頭,司馬昭此舉的目的是希望諸葛緒能攻下陰平橋頭,在鄧艾與姜維纏斗之際切斷姜維的后路,兩面夾擊,一舉達到殲滅姜維的戰(zhàn)略目的。
而魏軍的主力軍即東路軍十萬人馬則在鐘會的統(tǒng)率下,分別從斜谷、駱谷出秦嶺,意圖占領漢中地區(qū)。
以上便是當時魏軍兵力的具體部署,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司馬昭的進軍意圖就是,鄧艾與諸葛緒夾擊殲滅姜維,鐘會則占領漢中,而后三軍揮師成都,滅蜀指日可待。
姜維的應對
然而姜維畢竟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將,在面對漢中已失,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他利用了諸葛緒的畏戰(zhàn)情緒,率軍繞道諸葛緒大軍的身后并做進攻的態(tài)勢,成功嚇跑了諸葛緒。就這樣姜維趁機撤軍到劍閣,劍閣是當時從漢中通往成都的必經(jīng)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親自鎮(zhèn)守劍閣,鐘會的十萬大軍便被成功地阻擋在了關外。
姜維能安然回師鎮(zhèn)守劍閣是魏軍上下萬萬沒有想到的,然而滅蜀勢在必行,多耽誤一日便多一分危險,在兩軍陷入對峙焦灼狀態(tài)之際,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計策。
鄧艾的反擊
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jīng)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裱谄淇仗?,破之必矣。
鄧艾的意思是:利用魏軍主力與姜維對峙劍閣的機會,自己可以從陰平繞小路攻打江油和涪城,這時候如果姜維不來支援蜀軍,那么自己便可一路南下圍攻成都,如果姜維趕來支援,那劍閣必然被破,蜀軍一樣沒有回旋的余地,必敗無疑。
所以伐蜀的成敗之關鍵所在就集中在了“鄧艾偷渡陰平能否成功”這一點上。雖然鄧艾提出的計策看上去非常完美,然而他們具體實施的過程卻非常艱難,甚至在當時的所有人看來都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原因就是那條所謂的“陰平小道”,這條小道鄧艾稱其為“邪徑”,那么這條道究竟有多“邪”呢?為此,《三國志》給了我們一個非常詳細的答案。
偷渡陰平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馀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總結來說,這條道根本就不是道,鄧艾率軍從陰平出發(fā),穿過七百余里的無人區(qū),一路上遇山鑿山,遇水架橋,周圍都是高山密林,懸崖峭壁,人跡罕至。很多時候更是無路可走,將士們只能徒手爬山,加上這條路兇險萬分,糧草也無法得到有效提供,以致于很多人都死在了路上。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條“邪徑”,倒不如說這是一條“死路”,這一路上鄧艾并沒有遇到哪怕一個蜀軍的抵抗,因為所有人都認為這里是不需要防守的,沒有任何一支部隊能夠從這里出現(xiàn)。
因此,當鄧艾率領幾千衣衫襤褸,甚至手中兵器都殘破不堪的疲憊之師出現(xiàn)在江油城下時,守將馬邈竟不戰(zhàn)而降。在馬邈看來,他難以理解鄧艾等人為何會出現(xiàn)城下,魏軍此時不應該與姜維對峙與劍閣嗎?所以這群兵不是魏軍,根本就是天兵天將下凡,因此,馬邈投降了。
馬邈投降后,鄧艾軍在江油獲得極大補充,稍作休整后便繼續(xù)南下,一路勢如破竹,于綿竹大敗諸葛瞻,兵圍成都,劉禪見魏軍至便開城投降,蜀國滅亡。
所以,我們最后來看魏國滅蜀的整個過程,鄧艾最起到的作用無疑是最大的,他以一支偏師從陰平一路翻山越嶺直插敵方心臟,且一擊必中,如此奇襲之經(jīng)典戰(zhàn)例古今罕有,堪為逆天。
古道名聲大振何?操營鄧艾度嵯峨。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發(fā)動滅蜀之戰(zhàn),命鄧艾、諸葛緒、鐘會分三路大軍圍攻蜀國。其中鄧艾引軍三萬直擊沓中屯田的姜維,諸葛緒引三萬余眾進攻陰平橋頭,切斷姜維退路。鐘會引十余萬主力軍,分別從子午谷、駱谷、斜谷進攻漢中。姜維見漢中危機,繞過鄧艾、諸葛緒馳援漢中,兩軍在劍閣相持不下。鐘會將要糧盡之時,準備撤軍。
然而鄧艾卻想出偷渡陰平、直取長安的奇謀。得到司馬昭允許之后,鄧艾率本部人馬進入陰平古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穿越七百里無人區(qū),翻越摩天嶺,到達醬油,并在綿竹地區(qū)斬殺諸葛瞻父子。
首先分析陰平的地理位置。陰平又被稱為陰平古道,開始于陰平郡,它也是因為陰平郡而得名。陰平郡是曹操改廣漢屬國而得名,地址位于今甘肅文縣西北(鴣依壩)。陰平古道穿越文縣縣城,再經(jīng)過青山縣境內(nèi)的摩天嶺,并依次經(jīng)過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最終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南壩鄉(xiāng))。陰平古道全長約265公里,據(jù)說這個數(shù)字跟《三國志》中的相關資料記載很相似。
據(jù)《三國志》記載,陰平古道全長為七百里,而古人以360步為一里,現(xiàn)在的一華里約等于三國時期的1.33里,經(jīng)過計算與古人的測量不謀而合。陰平古道崎嶇又漫長,除了當?shù)厝诵凶咧?,基本上就是?zhàn)爭需求,明代的將領付有德,也曾率軍經(jīng)過此地。三國志中曾這樣記載: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里,鑿山通道,造做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瀕于危殆。
其次分析陰平古道究竟有多艱險。從心陰平郡到達江油的道路上,崎嶇不平,既有高山險阻,又谷壑縱橫。長途跋涉,一般人不能順利通過。鄧艾率命本部人馬,行程上千里地,山高谷深,天氣變換。鄧艾命令五千精兵,
攜帶斧鑿器具,遇山開路,遇水搭橋。他又選取三萬精兵,攜帶軍糧繩索,每一百里留下三千人安營扎寨。因為道路太過艱險,運糧不濟,魏軍多次陷入困境。
到達摩天嶺時,馬不能前進,嶺西皆是懸崖峭壁,鄧艾之子鄧中與開路壯士都大哭不止。唯有鄧艾以毛氈裹身,身先士卒,滾下山坡,魏軍因此死傷頗多。
陰平道路之險要,非常人能通過。演義中這樣記載:
前至一嶺,名摩天嶺,馬不堪行。艾步行上嶺,見鄧忠與開路壯士盡皆哭泣。艾問其故。忠告曰:“此嶺西皆是峻壁嶺崖,不能開鑿,虛廢前勞,因此哭泣?!?/p>
再次分析陰平古道的遺跡風光。陰平古道沿途有鄧艾留下的遺跡,比如鄧艾的磨刀石,士兵們休息時抖鞋用土之地——鞋土山,鄧艾蓋印的印合山,丟失衣服的落衣溝等。自從鄧艾打通陰平道之后,這里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摩天嶺之上更是有諸葛亮的孔明廟,因年久失修,已經(jīng)倒塌,只剩下斷壁殘垣。
相傳孔明所立的碑也在此處,上面曾寫: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橫,不久將死。據(jù)說摩天嶺上有一處大草坪,每逢盛夏,山花爛漫,紅花遍地,猶如紅旗招展,十分好看。過了摩天嶺,便可以到達南天門,此處四面環(huán)山,谷歌縱深,更有潺潺流水,鳥語花香,身臨其境有進入仙境之感,美不勝收。陰平道雖然險要,但也不失其美的一面。
經(jīng)常有人抨擊蜀相諸葛亮不顧國力弱小堅決北伐,認為這是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諸葛亮其實這是以攻代守,保持經(jīng)常北伐的進攻態(tài)勢,反而會讓強大的曹魏處在相對被動的位置。如果不是如此,坐等曹魏來攻,蜀漢就不是在公元263年才滅亡了,可能早上十幾年或二十多年。當然,蜀魏兩國的差距實在太大,263年蜀漢還是等來了滅國之戰(zhàn)。
圖-魏蜀吳都城洛陽、成都、建業(yè)(南京)位置示意圖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控制曹魏的司馬昭決定大舉伐蜀。不過這次伐蜀之戰(zhàn)也引出一個爭議,滅蜀的頭功到底是中原名將雙子星之一的鄧艾,還是鐘會?我們先來看一看鄧艾和鐘會的職務,鄧艾是太尉,鐘會是司徒。三公之中以太尉居首。伐蜀時,鄧艾為征西將軍,假節(jié)都督隴右諸軍事。鐘會是鎮(zhèn)西將軍,假節(jié)都督關中諸軍事。鐘會這個鎮(zhèn)西將軍,也是鄧艾升遷前的官職,由此可見鐘會的官職比鄧艾小。
但到伐蜀時,鐘會卻做了主將,鄧艾只是副將,這是因為什么呢?司馬昭控制朝廷大權,使得魏帝曹髦和司馬昭拼命,只是力量懸殊太大,被司馬昭殺掉了。弒主不是好名聲,司馬昭受到了很大的道德壓力,需要建立奇功來化解弒君產(chǎn)生的危機,所以伐蜀對司馬昭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時魏國上下對伐蜀之事充滿質(zhì)疑,意見并不統(tǒng)一。在這種情況下,滿朝文武只有鐘會一人贊成司馬昭的伐蜀之議?!埃ㄋ抉R)昭欲大舉伐(蜀)漢,朝臣多以為不可,獨司隸校尉鐘會勸之(伐蜀)。”鄧艾則從純軍事的角度分析,認為此時伐蜀不是最佳時機,《晉書-文帝記》記載了此事,“征西將軍鄧艾以為(蜀)未有(挑)釁,屢陳異議。帝(司馬昭)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艾乃奉命?!笨梢娝抉R昭對鄧艾此舉是非常不滿的。鐘會看透了司馬昭的小心思,鄧艾有意無意拆司馬昭的臺,這也是司馬昭重鐘會而(相對)輕鄧艾的原因。
曹魏伐蜀其實不止是鐘會的正面軍與鄧艾的奇兵。當時魏國是出動了三路大軍,鄧艾率三萬人出甘松、沓中(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附近),主要任務是牽制蜀漢大將姜維。另一路大軍是諸葛緒帶三萬多人出武都等地,堵死姜維南逃入蜀的歸路。真正的魏軍主力十多萬則是鐘會統(tǒng)帥,出兵斜谷和駱口。
由于鐘會軍是魏軍主力,姜維重點的防御方向也是鐘會。畢竟蜀漢國小兵少,一旦讓鐘會大軍進入蜀中,蜀軍是難以分兵防御的。姜維的應對辦法是集結當時能拿出來的兵力,比如廖化、張翼等部會合于劍閣雄關。只要死守住劍閣,就能阻止魏兵進入相對平坦的四川盆地。在只有冷兵器的古代,地理上的險要堪稱是一支重要的盟軍。蜀軍憑借劍閣地勢之險,鐘會始終沒有辦法攻克,陷入兩難之地。鐘會有些扛不住,甚至打算退兵。
再說鄧艾這一路。按魏軍之前的行軍計劃,鄧艾應該與鐘會二師會合,但姜維死守劍閣,導致計劃泡湯。在這種情況下,鄧艾才有了繞過劍閣、偷渡陰平的打算,“陰平由邪徑經(jīng)漢德陽亭入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沖其腹心”。最后鄧艾堅持自己的戰(zhàn)術計劃,并獲得了成功,殺到成都城下,逼蜀主劉禪投降,蜀亡。因為蜀主降于鄧艾,很多人因此認為鄧艾是滅蜀的頭功,因為鄧艾憑一己之力扭轉了鐘會所面臨的被動戰(zhàn)局。
實際上呢,鄧艾所偷渡的陰平被稱為邪徑,其路艱險難行,風險極大。鄧艾偷渡陰平就是一場豪賭。他雖然偷渡陰平成功,可經(jīng)過長時間的山路行軍,魏軍精疲力竭。如果魏軍面對有駐扎的蜀軍,這支魏軍是根本沒有能力還手的,鄧艾勢必全軍覆沒。再者,鄧艾的行動并沒有主帥鐘會匯報,明顯是在搶頭功。
只能說鄧艾的運氣太好,蜀軍的重心放在鐘會那邊。陰平天險過后, 江油不戰(zhàn)而降,勢如破竹拿下涪城(四川綿陽)后,一舉擊殺諸葛瞻父子,最終滅蜀。鄧艾心里也明白,一旦拿下不綿竹,則姜維引兵來攻,自己還是死路一條。如果不是鐘會率魏軍主力牽制由姜維率領的蜀軍精銳,就算鄧艾拿下江油和涪城,姜維依然有足夠的能力分兵來攻鄧艾部,鄧艾在異地作戰(zhàn),能往哪跑?糧草都成了問題。
如果只從戰(zhàn)術角度,鄧艾是滅蜀頭功,但從戰(zhàn)略上講,鐘會的功勞不比鄧艾小。都說鄧艾是奇兵,如果沒有正面軍進行掩護,還能是奇兵嗎?比如說梁山好漢108個攻打某寨,105個在正面吸引敵寨主力,時遷、李逵、武松三人從側門進,由時遷撬門成功,李逵和武松大開殺戒,砍死寨主,因為寨兵都去正面了。這種情況下,能說時李武三人是滅寨的頭功嗎,大家哪個沒有功勞?
鐘會與鄧艾,一正一奇,合力滅蜀。真要論首功,二人皆可稱為首功,缺了哪一個環(huán)節(jié),滅蜀都是在做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石達開究竟是怎么死的他死的有多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