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隋朝和唐朝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很多朋友都喜歡把隋朝和唐朝放在一起比較,不過唐朝有著將近300年的歷史,而隋朝只有短短37年,兩個朝代并不具備什么可比性。實際上唐朝吸取了隋朝很多優(yōu)點,以及政策,才將唐朝發(fā)展的越來越強大,那是隋朝成就了唐朝嗎?其實他們兩者有點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不是簡單的誰成就了誰。如果唐朝沒有采取隋朝的很多政策,唐朝有可能繼續(xù)強大,但也有可能重蹈隋朝的覆轍,只是從最后的結果來看,兩者是分不開關系的。
唐朝和隋朝究竟哪個朝代更為繁華?引起不少朋友的爭辯,那么這樣的比較是否有意義呢?
大部分朋友覺得,唐朝的實力遠在隋朝之上,因為隋朝只延續(xù)了37年,而唐朝則延續(xù)近290年的時間。李隆基時期的開元盛世,無論人口、經濟,還有軍事都比隋朝大業(yè)時期要好上不少。人口上唐高宗李治已經有了380萬戶,唐玄宗時期則已經有了960多萬戶,近6000萬人口,已經達到了唐朝人口的峰值。疆域領土上,唐高宗李治擊潰高句麗,打敗突厥吐蕃,比隋朝時期的統(tǒng)治疆土大出兩倍有余。
另一些朋友覺得,唐朝之所以這么強,是因為隋朝留下的底子非常充足,比如開皇之治給唐朝留下了很多財富,甚至還留下了不少的糧食(糧食儲存成疑),三征高句麗,發(fā)揚科舉制度,修建大運河,這些都是隋朝留給后世無盡的瑰寶。唐朝也只延續(xù)了100多年的輝煌時期,自從安史之亂以后就徹底斷掉,晚唐和盛唐是無法同日相比。
覺得像這種比較沒有實際意義,雙方都能通過歷史上的記載進行合理的辯論。唐朝承襲了隋朝的制度,李淵和李世民甚至是唐高宗李治,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確實相比隋朝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隋朝留下的底蘊猶在。隋朝只延續(xù)了兩世,人口卻要唐朝到了李隆基時期才能追趕。雖然其中經過了隋末軍閥混戰(zhàn)人口銳減,可是隋朝是結束了兩晉16國混戰(zhàn)格局,李氏家族很好的繼承了隋朝留下基建設施。
其實這兩個朝代都各有利弊,隋朝藏富于國。楊廣、楊堅以及那些世家門閥掌握了太多的資源,隋朝之所以滅亡,還是因為楊廣沒有處理好世家門閥這些大族,窮兵黷武的三次征討高句麗,且錯誤的估計了自己對這些大家族的統(tǒng)治,最終楊玄感起兵造反。隋朝制度讓這些大家族受益,沒想到卻反噬自身。
唐朝中前期氣象萬千,藝術文化以及國際影響都堪稱空前絕后。西征突厥吐蕃黑衣大食均取得勝利,長安也成為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延續(xù)國祚289年。所以這兩個朝代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真的非要比較這兩個朝代到底誰更繁華,隋朝結束亂世統(tǒng)治建立政權,要稍微比唐朝來的更加難點。
隋文帝建立大隋朝時還是做了不少的好事,隋煬帝雖然有些暴虐,但從其根本來說也能稱得上是頗有才華的君王。唐朝作為老派的隴西貴族,李氏家族占據太原長安起兵謀反,結束隋末時期亂世格局建立一統(tǒng),帶給百姓較為安居樂業(yè)的生活也是大功一件。
只有隋朝底蘊猶存,唐朝在此基礎之上添磚加瓦才有了后期的盛世。隋朝只有短短38年的時間,能達到如此的成就已實屬不易,只恨當權者沒能很好的處理各方權力平衡。唐朝在中前期也是空前絕后的強大,隋唐兩朝沆瀣一氣,彼此錯綜復雜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兩個朝代都是我國。古代歷史中最為燦爛輝煌的時期。
:你知道中國最繁華的是哪一個朝代嗎?不不不,不是唐朝,所謂大唐盛世,但是并不代表它就是歷史上最繁華的朝代,中國真正最繁華的一個朝代,其實是宋朝。
“強唐弱宋”,北宋滅亡時兩個皇帝被金人俘虜,南宋最后一個皇帝被新崛起的蒙古鐵騎逼得跳海。宋朝在歷史上給后人留下“積貧積弱”窩囊的背影。這個被人戲稱為“史上最不爭氣”的朝代,卻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清明、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fā)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水平最高、人民生活最富裕的朝代,是當時世界上發(fā)明創(chuàng)造最多的國家,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據說宋代的GDP是占當時全球的50%。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博士在談到宋代時感嘆:“談到十一世紀,我們猶如來到最偉大的時期”,學者余秋雨也說“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代確實有許多“發(fā)光點”為歷朝歷代所不及。
網絡配圖
這是一個寬容文明的王朝——宋代的皇帝非常仁慈和開明。宋太祖趙匡胤為了解除開國大臣對朝廷的威脅,采取的是“杯酒釋兵權”的溫柔手段。不僅沒有殺害有功大臣。甚至將不殺議臣的祖訓刻在祖廟,每一個繼位的皇帝在上臺前都要熟背,牢記于心。宋太祖?zhèn)飨隆安坏脷⑹看蠓蚣吧蠒允氯恕薄白訉O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誓牌”,還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以后皇帝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臣下除了謀反和叛逆外不得殺戮。三百多年來歷代皇帝都嚴格了執(zhí)行這一祖訓,殺大臣的事例少之又少。即使是因戰(zhàn)亂得位的殺害岳飛的宋高宗趙構,也只開三回殺戒;即使是盧多遜和丁謂圖謀皇位這樣的重大犯罪,也只是流放了事。宋代的皇帝的仁慈和開明在歷朝歷代中是絕無僅有。
中國歷史上最繁華的朝代 唐朝,建朝于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滅于公元九百零七年,中間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至今,我們中國人在國外仍被異國人稱作唐人,世界各地也都建有華人街,亦被稱為唐人街。其影響可見一斑。在唐朝崛起的同時,世界上也有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這兩個帝國的存在。但就其發(fā)展水平而言,是全然的落后于唐朝。唐朝在那時,可以說是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顛的。而同樣的,唐朝在中國史上的地位也是極為重要和突出的。他上承隋朝之亂世,下啟之后數千年的文化變革??梢哉f它是一個歷史的轉折時期。這一點從好幾個方面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據。而唐朝,不過分的講,它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分水嶺,在他之前與之后都沒有哪個朝代可以像唐朝這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顛的。首先從經濟體制方面來說。在經濟上,唐朝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純粹的自然經濟向一定的商品經濟過渡的時期。在唐朝之前的朝代,基本上都是重農抑商的。這一點從賦稅制度上可以看出來。像在秦朝,賦稅采用的是人口稅的制度,一般而言大致要收取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二,占了人民收入的一大半。并且秦始皇還采用了極其強硬的措施打擊非生產性活動,也就是經商。而唐朝,則改變了賦稅制度。唐朝時將前朝的均田制改為了莊田制,租庸制也調變成為了兩稅制。在唐高祖武德七年更是明文規(guī)定了均田法和租庸調法為賦稅制度,也就是說土地開始收歸國有,人民可以交部分實物抵充服役。這樣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稍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而且從歷史也可以看出,唐朝的前期興旺在于農業(yè),中后期的興盛則與商業(yè)的繁榮脫不了干系。因為唐朝最初定制的時候,政權歸士族掌管,其余人等都不得入仕。由于政權集中在小部分士族手里,他們必然會在溫飽后追求奢華的生活,這樣一來就需要大量的奢侈品以供其消費,以便展現他們與眾不同的身份和權勢。所以以商人為首的工商業(yè)在唐朝的中后期開始飛速發(fā)展,這和農業(yè)逐漸衰萎的情況相反。也可看作是唐朝與前朝不同之處。并且在當時,地租的征收也由實物征收變?yōu)榱素泿耪魇?。這些都是商品經濟的萌芽征兆。由此,唐朝在經濟體制方面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時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了。再來是政治體制方面。八百年前從秦朝流傳下來的三公九卿制度被拋棄了。因為這套制度是國、家不分的。這樣的公私不分明,從各個角度來說,都不利于一個新的朝代的發(fā)展。唐朝所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并且在尚書省下面設置六部,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這六個部,而皇家事務則交由專門的九寺管理,一個極小的機構。這樣的設立雖然繁復,但確實做到了國、家分離。而這套制度至今日本還在使用,可見其優(yōu)秀程度。如此一來,唐朝的政治體制在根本上和前朝歷代都不一樣了,是一種全新的體制。也可以說,國、家分制是從隋唐開始的標志,它標志著中國的政治體制走向了成熟。而在政治主體上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轉變。唐朝之前,封建割據的情況非常嚴重。世襲制的政策容易使掌權者的繼承人產生驕逸心理,無法很好的管理各自的封邑。這樣一來也容易產生戰(zhàn)亂的情況。而唐朝的時候,注意從民間選拔新血,將原本貴族化的統(tǒng)治狀況轉向平民化、官僚化的統(tǒng)治??婆e制度是唐朝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它改變了歷來都是血緣繼承一切的沉寂狀況,從而使得統(tǒng)治階層可以得到新鮮的沒有陳舊思想的最好的人才?,F代的公務員制度也可以說其原型一部分是來源于科舉選拔制度??婆e制從人才選拔方面糾正了歷朝歷代以來一直存在的弊端,為唐朝開辟了新的政治局面。當然,其后世的變化以及導致八股文的出現,與此并無太大瓜葛。通過這些史實的比較可以看出來,唐朝的政治體制方面在中國歷史上是劃時代的。它是政治體制走向成熟的開端,是一個分水嶺。再者,就是從學術文化方面來看待唐朝的地位。唐朝的思想界相當活躍,儒學、佛學和道學三家并立,皆有發(fā)展。唐太宗更是制定了三教并用的政策,核心思想是:用佛教來整治人心,用道教來修身養(yǎng)性從而健康長壽,用儒家思想來治世,處理人際關系。這樣的思想發(fā)展必然的呈現出了一種與前朝不同的文化局面。它類似于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又比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更容易控制。因為這是統(tǒng)治階層所使用的治世思想。它在自己的容許范圍內兼容各家思想,取其可用之處,棄其弊端。多元的文化層面的展現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也使得唐朝的文化博大精深、昂揚激越、輝煌絢麗。而且與魏晉玄學不同,唐朝儒學的發(fā)展以經學為主。在唐朝,唐人從儒家經學中得到了義理,注重的是實用主義。這和唐太宗的三教并立的政策的潛在思想暗合。而但凡奉行實用主義政治的國家都極易進入高度的文明發(fā)展階段。如此一來,唐朝在當時的世界上可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顛的原因也就不難看出了。并且美是可以用文字來表達的。在唐朝的文化發(fā)展中,呈現的流派眾多,先后出現過李白、杜甫等大詩人。詩詞、詩話得到了高度的發(fā)展。文學是人學。唯美的文字表現出的是人性的善化。總而言之,唐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這里邊就有個核心話題:隋朝何以滅亡?李唐何以崛起?評書里說,隋煬帝窮奢極侈、魚肉天下百姓,于是大家揭竿而起推翻了他狗日的,李淵李世民父子是真命天子,仁義愛民,所以天下就這么得著了。 又有些寫麻辣歷史的人出來大喝一聲:你聽評書里瞎白話!隋朝有錢,唐朝其實是竊取了隋朝的國家財富,后來才有的貞觀之治。按這么說,有錢有勢的大隋朝就因為楊廣這么個敗家子瞎折騰,完了,挺窩囊;唐朝吃著隋朝的勝利果實,放下飯碗就罵娘,得了便宜還賣乖。 其實隋唐易代自有其深層次原因,不能只看一點,不及其余。 說“隋朝有錢”,依據什么 說隋朝有錢、埋汰唐朝的人,主要根據兩條史料。 一是糧倉。隋朝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十一年,監(jiān)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滅亡了20年,可人家儲存在倉庫里的糧食還沒吃完!1969年在洛陽發(fā)現了隋朝的含嘉倉遺址,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谷子50萬斤。 二是戶口、田畝數。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含被征服的陳朝50多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繼位,計戶口380萬戶。唐玄宗時,全國760萬戶,4100萬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yè)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 這么一對比,理科生立刻就站起來了:盛唐原來是個炒作出來的神話呀!事實究竟如何?答案是,這都是為了聳人聽聞而特地搞出來的噱頭,要不評書誰聽?暢銷書誰買?隋朝之亡,是由于施行錯誤的國策,貞觀之治則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宣傳需要。 比如糧倉問題。隋朝建那么多糧倉、屯那么多糧食干什么?翻翻《資治通鑒》就知道,隋文帝這個人非常吝嗇,像老式地主守財奴一樣,糧食收進倉里了,不讓動,直到發(fā)霉變質——隋朝好幾次發(fā)水災,百姓流離失所,官員建議開倉放糧,皇上說:不行,讓他們自己去要飯,糧倉里的糧食是我的命??! 隋朝“有錢”的真相:做局圈錢 隋文帝這人確實吝嗇,但其實搞糧倉是隋朝的國策之一。隋朝是軍事化的國家,它的家底是北周宇文家族為首的關隴貴族打下來的,楊堅竊北周之后,對北周政體有破有立,但軍事化這條堅決留用了,正是憑著強軍體制,他們滅了經濟更發(fā)達的北齊和陳朝。強軍體制要想確立,需要國家手里有錢、有糧、有人口,對內有知識階層的支持,對外在國際上也有地位。 于是,隋朝在強軍背景下,搞高度壟斷的商業(yè)經營,糧食、鹽、鐵、布帛等等戰(zhàn)略物資的存儲販運,都由國家控制,還需要調動民間資本、引進國際資本,所以隋朝要建糧倉、開運河,讓老百姓看著國家有錢有糧,富戶們就有了經營信心;隋朝還營建東都洛陽、江都(今揚州)等若干區(qū)域中心城市,拿運河把它們串聯起來,請來很多西域、突厥客商,拿大場面砸住他們,在他們投資經營后,收取營業(yè)稅。 這有點像玩概念,然后上市圈錢了,我很強大你知道嗎,大家一起來吧!應該說,在隋朝前期,靠著北周積下的家底、文帝的殫精竭慮,高開高走高風險的國家機器運作得還不錯。隋文帝還搞科舉,提拔寒士,加大政府規(guī)?!枰唛_支成本,就從糧倉里支。 隋朝的國際環(huán)境并不好,東北、漠北、西北、西南都有強勢政權在崛起,要想在強敵環(huán)伺中長治久安,必得對有野心的對手用兵,收拾他們;還得對貪心的跟班用錢,收買他們。這些也都需要從國庫里拿。 拿完了怎么辦?繼續(xù)吸引投資唄,于是隋朝開始透支國家信用——大家消費的不是真金白銀,而是對國家的信心,倉庫里其實是空的,糧食發(fā)霉變質了也不銷毀,而是充當信用資本,國家的資源都在市場上流通著呢。有了災荒國家為啥不敢開倉?因為倉里沒有存糧,上面寫著“存糧百萬石”,實際意思是此倉有短時期內調集百萬石糧食的信用。 隋煬帝末期,因為國家對外用兵失利,邊境各方面軍事壓力加大,國家外交環(huán)境險惡,而朝廷濫支信用、寅吃卯糧,民間資本也紛紛破產或者抽逃,國家的資金鏈斷了。隨著揚州兵變、皇帝被殺,國家信用崩盤,各地豪強紛紛造反,大家都奔糧倉去了,當時記載,各地“義軍”紛紛積聚在糧倉的周圍。 可是這些義軍,大多數又都很快散了敗了,為啥?打開糧倉大家才發(fā)現:里邊除了發(fā)霉變質的,能吃的東西不多,賬本倒是堆如山積。千年后現代人打開隋朝的糧倉還能看到這些發(fā)霉的糧食——隋末的時候鬧饑荒,“人相食”,他們都不吃這個。 那么長安、洛陽兩京的糧倉為啥起作用呢?因為兩京的糧倉是隋朝的棺材本,這個是實的,而且這兩個地區(qū)周邊是產糧區(qū),通過運河,可以很好地籌集、調運物資,馬周給太宗上書里說的,實際是唐朝從隋朝繼承了這兩大倉庫的經營模式,這令唐朝一直受惠。 隋朝人口更多嗎?不見得 再說說人口、田畝問題。如前述,隋朝國家體制高度軍事化,想方設法要把更多人口和田地搞到名下。 在隋朝之前,長達千年的時間里,國君都是與貴族共同治國,國家手里的人口有限,陳朝滅亡時多少人口?50萬戶。才這么點人?當然不是。在士族門閥家里的人口、占山為王的人口、桃花源里藏著的人口,這些都是黑戶,不繳納人頭稅,也不服兵役、徭役。 隋文帝時候,為了彰顯國家實力,把很多黑戶甚至僧尼也以估算形式列入國家賬冊,這也是國家做局圈錢的一部分,所以那時的國家是內外兩本賬。 古代中國大多數人是農民,人口只有與土地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財富,否則就是“流民”。隋前,國家手里的田畝和人口一樣,也是很有限的,隋文帝丈量天下田畝,但是很可惜,這里邊很多田產都在山東、江南地區(qū)士族和關隴貴族手里。隋煬帝時覺得國家很強大了,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拿貴族老爺們開刀,借開河、筑城機會,從人家手里圈占土地收歸國有、軍占,引起激烈反彈,隋末天下大亂,土地問題是一大由頭。 在唐朝時,部分地恢復了新舊貴族的特權,放水養(yǎng)魚,內外只留一本賬,所以國家治下的人口、田畝數急劇下降。 這回明白了吧,隋、唐之間并沒死那么多人,人都不歸朝廷管了而已。到唐高宗、武則天時代,國家重用酷吏,大力打擊豪強,抄家滅門好不熱鬧,人口、田產資源才開始向朝廷強力回流。 說了這么一大堆,一個意思,唐朝并不比隋朝窮,只是比后者的國策更低調、穩(wěn)健而已。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被妖魔化了,唐太宗被偶像化了,這些都不是歷史的真實面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3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