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曹操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奸雄曹操治下,曾出現(xiàn)了兩大頂級人才,其一是弘農(nóng)楊氏出身的楊修,另一個是河內(nèi)司馬氏出身司馬懿。雖然兩人皆才華橫溢,但是在曹操眼中,兩人皆有致命缺陷。以楊修來說,他恃才放曠,喜歡通過折辱君主來顯示自己的才能;而司馬懿心思深沉,鷹顧狼視、野心勃勃、殘忍陰鷙,對曹操也是陽奉陰違。
按照常理,曹操應(yīng)該會殺司馬懿,畢竟他不僅有篡奪政權(quán)之心,也有篡奪政權(quán)之能;而楊修呢?他不過只是一介文人,喜歡耍耍嘴皮子。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曹操卻殺了楊修,卻反而留了司馬懿一命。作為一個雄猜之主,曹操為何會留下司馬懿這一隱患呢?
首先,從楊修來看。
楊修所出身的弘農(nóng)楊氏,在漢朝四世三公,是朝廷的鐵桿支持者。以楊修的父親楊彪為例,董卓亂政時,唯有他敢于和這位大逆賊據(jù)理力爭;漢獻(xiàn)帝東遷許都時,也是楊彪不顧生命危險,持節(jié)護(hù)佑天子。到了許都,楊彪屢次與對漢帝不恭的曹操發(fā)生沖突,還曾下過監(jiān)獄。其后,楊彪見漢室衰微,于是謊稱有足疾,不問世事。
楊彪隱退后,其子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事。從其作為來看,楊修不僅僅只有小聰明,他輔佐曹操處理軍國大事,無論是內(nèi)外、大小事務(wù),都合曹操心意。因此,曹操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很好的。
但是,楊修似乎繼承了弘農(nóng)楊氏親漢的家族傳統(tǒng),因此在努力做事的同時,多次找曹操的不痛快。楊修為人聰明,很會揣摩曹操的內(nèi)心,比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門寫下個“活”字,楊修令將門改小;曹操在酥餅盒子上寫了“一盒酥”,楊修遂打開分給眾人;揭穿“夢中殺人”事件;“密告曹丕”事件;“教植殺門吏”事件等等。
作為人臣,楊修在揣摩到曹操的舉動后,本應(yīng)緘口不言、看破不說破。但是在其“親漢”心理的刺激下,楊修卻總將曹操心里的想法大肆宣揚(yáng),讓曹操下不來臺。顧忌于楊修高門貴族的身份,曹操一時間還不敢殺他。
但在漢中之戰(zhàn)時,曹操與劉備作戰(zhàn)不利,不僅感嘆出“雞肋”二字。楊修聽了后,很快便猜出了曹操意圖退兵的想法。于是,他再次賣弄聰明,將曹操的退兵之意在軍中大肆宣揚(yáng),最終動搖軍心。這一次,曹操再也容不下楊修,將他推出轅門斬首。
楊修之所以被殺,主要犯下了曹操兩條大忌:其一,楊修以及其家族親近漢朝,與自己是政敵。曹操身邊第一謀士——荀彧,因親漢而被逼死,更何況是與曹操不甚親近的楊修;其二,楊修喜歡揣摩曹操心理,而且還大肆宣揚(yáng),用以顯示自己的能耐。楊修的行為,即使是劉備都不可能容忍,更何況陰刻的曹操。
其次,從司馬懿來看
曹操對司馬懿的初始印象并不好。首先,面對曹操的征召,司馬懿一開始選擇了裝病,而且被曹操識破。其后,目光如炬的曹操又從司馬懿的面相中看出了他的野心,因此他曾評價司馬懿:
“此人鷹顧狼視”“非人臣,必預(yù)汝家事”。
為了敲打司馬懿,曹操曾明確威脅他:“若敢作奸犯科,必不饒他!”
話雖如此,曹操卻并不是太敢動司馬懿。這是因為河內(nèi)司馬氏和潁川諸豪族有非常緊密的關(guān)系。而潁川豪族是曹魏的基本盤,很多潁川人都在曹魏擔(dān)當(dāng)高官,比如荀彧、荀攸、鐘繇、陳群等人,都是曹魏的重臣。相對于司馬懿,楊修出身關(guān)中,與潁川派系關(guān)系并不是那么緊密。
如果因為司馬懿有野心的苗頭就將其誅殺,潁川豪族必然感到恐慌。畢竟,荀彧、荀攸、陳群這些人,哪個不比當(dāng)時的司馬懿強(qiáng)?司馬懿能被殺,自己自然也有危險。
面對曹操的威逼,司馬懿非常識相,并盡心為曹操工作,盡量消除曹操的戒心。由于司馬懿善于謀略,因此總能在最好的時機(jī),給曹操進(jìn)獻(xiàn)最好的建議。例如關(guān)羽圍攻樊城,司馬懿便多次建謀,最終解除襄樊之圍,還順便干掉了此前威震華夏的關(guān)羽。
司馬懿的韜光養(yǎng)晦,最終取得了奇效。曹操對司馬懿由懷疑變成了欣賞甚至信任,連最后的喪事也要司馬懿來操辦。其后,司馬懿歷事曹丕和曹叡,立下了很大功勛。在當(dāng)時人看來,司馬懿乃是忠臣的代表,甚至與諸葛亮并稱為“二相”。
正是因為如此,在后來的高平陵之變中,朝臣們才選擇相信司馬懿。誰知高平陵之變后,司馬懿終于露出了野心家的猙獰面目。他夷滅曹爽三族,其血腥與殘暴讓人震撼,甚至讓一直支持他的老臣蔣濟(jì)驚懼、愧疚而死。其后,司馬懿又大權(quán)獨(dú)攬,奠定了西晉代魏的基礎(ch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8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