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李自成?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李自成忽視了另外一些重要的問題,這就是:江、淮以南地區(qū),還有五十萬明軍沒有放下武器;各地的地主豪紳正在激烈地反抗;特別是東北地區(qū),后金(這時已改國號大清)貴族正在虎視耽耽地要進軍關內,奪取中原;重鎮(zhèn)山海關還被遼東總兵吳三桂控制著。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大順君臣,不去解決這些迫切的問題,卻以為天下從此太平了。
心懷叵測的牛金星,在京城里忙于結黨營私,培植個人勢力,還天天坐著大轎訪問同窗故舊,以顯示自己的榮華富貴;又忙著給李自成籌備登極大典,以便自己早日做上新王朝的宰相。以劉宗敏為首的許多將領,把明朝三品和三品以上的勛戚貴胃、文武諸臣集中起來,不分青紅皂白,都嚴加拷掠,追索金銀財寶,然后將他們殺死。這就使得一些本來要歸順農民政權的人也被殺害,失去了京城百姓的同情。住在京城內的幾十萬起義軍士卒,也忙著掠取財物,追求享樂;許多農民出身的兵卒,以為大功告成,準備回老家種地去,他們都無心打仗了。
從李自成、牛金星、劉宗敏以下,一種驕傲輕敵、和平麻痹的思想情緒,迅速膨脹起來。只有李巖是一個頗有遠見的人。他勸自成下令不要亂殺人,不要無限制地追掠贓物,而要取得民心;還勸自成要重視山海關的邊事,一方面可以用許以封侯的辦法招降吳氏父子,一方面要增兵控制山海關(當時只派了三千人馬駐在關內地區(qū))。對這些十分重要而正確的意見,李自成聽了卻很不高興,牛金星也對李巖記恨在心。
曾經深得民心的農民起義軍,現在喪失了原有的本色,面臨著致命的危機。這危機正是從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而爆發(fā)的。原來,后金天聰十年(明崇楨九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由汗王稱皇帝(即清太宗),改國號大清,改年號崇德。他稱帝后,擴大八旗組織,增編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大封滿、蒙各貴族為親王、郡王、貝勒等;對投降后金的明朝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也都封了王爵;并多次發(fā)兵進攻明朝,打到河北、山東許多州、縣,掠奪了大量金帛子女。
大清的實力愈益強大。崇德帝調兵遺將,同清軍作戰(zhàn),但屢遭敗北。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極死,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等立他的第九個兒子、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繼位,改年號為順治,所以又稱順治皇帝(即清世祖),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攝政。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他有勇有謀,懂得重用漢族官僚、明朝降將的意義。他進一步整頓八旗部隊,嚴明軍紀,決心繼承父兄之志,扶助侄兒小皇帝入主中原??墒堑诙耆?,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明朝覆亡,因此清朝的主要對手,現在已經不是明朝,而是李自成所建的大順,他要同李自成爭奪天下了。四月,多爾袞和漢族大學士范文程率領大軍,向山海關進發(fā)。
清軍入關時有多少兵馬,因為史書沒有詳細記載,所以一直是一個爭議性的問題,不過包括二月河等史學家都認為清軍入關時滿洲八旗(包括滿軍八旗、蒙軍八旗和漢軍八旗)才八九萬,最多只有十萬兵馬,再加上吳三桂的部隊,一般認為清軍加吳軍一共是十二萬左右的軍隊。
也就是說,清軍入關時,八旗軍最多十萬人,這里面還有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的兵馬,而此次出征是舉國之戰(zhàn),滿清在關外自然不會留太多兵馬,按滿人男丁皆可上陣的說法,那么十萬八旗軍里滿軍最多只有七萬人,按這么算,當時滿族的男丁不超過十萬人。
甚至有史學家說當時滿族男丁只有五六萬人,而漢人的軍隊,包括明軍、大順軍和大西軍等,是在三百萬到五百萬之間,單單是漢人的軍隊人數,就將近是滿族男丁人數的百倍之多。當然了,這個數據有些擴大,但是漢人軍隊的數量,至少是滿族男丁的三十倍以上。
而清軍入關后,在華北一帶基本上沒有遇到過什么像樣的抵抗。這也是很多人弄不明白的問題,為何擁有百萬大軍的李自成,在十萬左右的八旗軍吳三桂聯軍的打擊下,是那么的不堪一擊。
李自成的兵馬最少有一百萬,雖然農民起義軍在裝備、訓練上和八旗軍、關寧鐵騎沒得比,但是李自成的百萬大軍中,至少有二三十萬的精銳部隊,不然他不足以席卷天下,掀翻大明朝??墒谴箜樮娔艽驍∶鬈?,在清軍介入之前將吳三桂的兵馬已經重重圍困,可是清軍一參乎進來,大順軍立馬兵敗如山倒。
如果說大順軍和清軍第一次交手的一片石之戰(zhàn),大順軍被清軍打得措手不及,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出現了大潰敗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后,搜刮了無數財富,他完全可以用這筆財富來鼓舞大順軍的士氣,整兵再戰(zhàn),百萬大軍啊,拖也能拖死十數萬清吳聯軍,可是大順軍卻再沒有過像樣的抵抗,一路敗北,僅一年時間,用兵百萬的李自成便徹底敗亡,滿清輕易的就平定了華北。
而清軍到了華南地區(qū)才遭到了漢人的頑強抵抗,一直到1683年,康熙派施瑯滅臺灣鄭氏政權,才算徹底的平定漢人的反清武裝斗爭,這離清軍入關,已經將近四十年了。
為何滿清能迅速的平定北方,很多歷史學家給出的答案是滿清獲得了漢人官僚地主階級的支持,滿清通過收買漢人官僚地主階級,打著替漢人“報君父之仇”,又宣布廢除三餉(遼餉、練餉、剿餉)加派,迎合了漢人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這些人紛紛請降,并加入了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的隊伍中來,這就是滿清能迅速平定華北的根本原因。
可是這并不能完全的解釋,為何大順軍百萬大軍才一年時間就消亡,為何清軍能迅速平定華北。
今天我就來試著更全面的回答這個問題。
當然了,清軍能迅速平定北方,根本原因確實是得到了漢人官僚地主階級的支持,李自成的“均田免賦”等口號嚴重的威脅及損害了掌握土地、糧食、財富的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而清軍又打著為明朝的遺老遺少們“報君父之仇”的口號,也大大的降低了當時的漢人士人階級的心理負擔,而當時華北因連年天災及連年的戰(zhàn)亂以及三餉(遼餉、練餉、剿餉)的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支持大順軍的農民們已經沒什么能力支持自己的隊伍,所以大順軍的實力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可是大順軍怎么著也有百萬大軍,為何卻速亡呢?我覺得造成這局面的有一個因素不容忽略,那就是當時爆發(fā)的嚴重鼠疫,也就是西方人所說的黑死病。
從明朝萬歷年間開始,山西開始出現瘟疫。崇禎六年,山西出現疫情,十年山西全境大疫,十六、十七兩年為高峰。河南江蘇在崇禎十三年到十七年間也多次出現大疫。北京附近,崇禎十三年,順德府、河間府有大疫。崇禎十六年,通州、昌平州、保定府均有大疫,并且傳入北京,明史云:“京師大疫,自二月至九月?!焙蜕轿鞯那闆r一樣,在初次流行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北京大疫進入高峰,高峰期正是三、四月間。
從這份記錄我們可以看出,當時鼠疫主要流行于華北地區(qū),而大順軍的活動區(qū)域也主要在這些地方。面對瘟疫,李自成即便有無盡的財富也毫無辦法,因為在古代瘟疫是無解的,只有害死大部分人后,剩下的那些抵抗力超強的人才能活下去。
大順軍應是大量被瘟疫所傳染,這讓大順軍軍心潰散,甚至連李自成等大順軍的高級成員,眼見著自己的兄弟手足一個個被瘟疫奪去生命卻毫無辦法,他們的心里防線也崩潰了,大順軍的將士應瘟疫的影響,已經毫無戰(zhàn)斗力,甚至會出現大量的逃兵,所以百萬大順軍才會那么的不堪一擊。
這是一張清軍入關的屠城記錄地圖,大家會發(fā)現在今天的江蘇、安徽、上海一帶發(fā)生的屠城事件最多
清軍迅速平定北方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得到了晉黨的支持,晉黨就是在明朝時期形成的以山西人為主的官商勾結利益集團。
清朝有八大皇商,都是晉人,這八大皇商分別是:山西商人范永斗、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云發(fā)。
這八人在明末清初時,那是就名副其實的漢奸。
有部電視劇叫《龍票》,黃曉明主演的,講述的就是山西票號一百多年的金融歷史,龍票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努爾哈赤向山西富戶借高利貸,以用于積蓄軍力,擴充軍備,然后龍票就是蓋有努爾哈赤龍璽大印的債權憑證。
還有就是明朝政府嚴禁任何人走私戰(zhàn)略物資,甚至是任何東西到后金,但是不怕死的晉商卻跋山涉水與清軍進行貿易,為清政府和百姓提供各種生活和軍需物資。
還有就是在清軍入關前后,晉商還充當著清軍的間諜,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帶路黨。
當然了以八大皇商為首的晉商在明朝時就有后臺的,不然商人社會地位低,走私貿易那么暴利,憑什么便宜他們,而這些晉商的后臺就是在大明朝做大官的山西籍的朝廷要員,比如說楊博、楊俊民父子;孫傳庭、韓?p等,晉黨在明朝朝廷可是能和東林黨抗衡的存在。
而晉黨給予清軍無限的支持,是清軍能迅速平定華北的重要原因。有晉黨的支持,滿清就有足夠的糧餉招兵買馬,擴充實力,以助其迅速的平定華北。
所以說鼠疫和晉黨的支持,這也是清軍能迅速平定華北的兩個重要原因。
同樣的道理,南方受瘟疫影響小,所以漢人軍隊能保持一定的實力,然后南方的東林黨(南直隸的官商利益集團)和北方的晉黨是世仇,清軍在南直隸(今安徽、江蘇、上海)大肆屠殺,其實就是給晉黨的投名狀,同時也可以劫掠東林黨的財富,而東林黨在華南勢力強大,是南方官僚地主階級的代表,所以清軍在華南便不能得到如北方那般幾乎全部的官僚地主階級支持,所以平定南方就困難許多。
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首先,李自成手中沒有幾十萬的明朝降軍,即使算上闖軍全部作戰(zhàn)人員也不會超過20萬,百戰(zhàn)老兵就更加得少了,有10萬就算頂破天了,而真正有戰(zhàn)斗力的大概在三到四萬之間,這其中還包括騎兵。所謂的幾十萬上下,上百萬軍隊等各種記載都有吹噓的水分,就算把軍屬和后勤兵算上也不夠。其次,由于山海關一片石激戰(zhàn),導致李自成精銳兵馬喪失大半,這也是滿清入關前為什么不考慮正面攻打山海關的原因,因為這種損失對于漁獵民族來說傷亡太大了,無法承擔。
也就是說,直到1644年,滿清軍隊都沒有實力和足夠的迫切性拿下山海關問鼎中原,他們都是以搶劫為主要目的。直到闖軍攻打吳三桂,這讓滿清軍隊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于是在中國內亂的情況下發(fā)了大財。
第三,一片石的失敗,是由于闖軍輕敵自大,對滿清軍隊估計不足。雖然失敗了,仍然能在吳三桂和滿清雙方夾擊之下逃回北京,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可見當時的闖軍戰(zhàn)斗力是可以的,至少要比明朝軍隊強很多。一片石大戰(zhàn)失敗后,李自成返回北京在武英殿匆匆稱帝后攜帶大量財寶撤出北京。因為財寶的緣故,李自成行軍速度極其緩慢,在吳三桂關寧鐵騎的追擊下,李自成幾乎是被連抽帶踢地趕出了歷史的舞臺。
滿清軍隊入關后,天下已經亂太久,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國內幾乎沒有可堪一戰(zhàn)的部隊了,而比闖軍戰(zhàn)斗力更強的滿清軍隊讓很多沒有戰(zhàn)斗力的明朝軍隊紛紛倒戈投降。如果滿清軍隊晚到山海關兩天的話,闖軍完全能夠解決吳三桂進而控制這個關口,自然就不會存在滿清入主中原的事情了,但歷史不能假設,這一切都源于李自成對時局的把握不準,對各方軍事集團的判斷失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0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