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朱棣牌位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若要評選明朝最杰出的皇帝,很可能或許都會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二人都堪稱是千古一帝。其中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并且成功登基大寶;他帶兵親征,痛擊蒙古部族,軍事能力在歷代皇帝之中超群;他開展了世界上首次大規(guī)模航海,將天朝威名遠播四方;他下詔編修《永樂大典》,留下無法超越的文化豐碑......可以說,這些功績都是史無前例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帝王,其牌位卻差點兒被他的子孫后裔丟出太廟。
歷史上哪個朝代都無法避免這種爭斗,明朝也是。作為歷史上最后一個漢族王朝,明朝在那個時代的綜合國力也算得上十分強盛的,但是也沒有逃得過王朝“300”年的魔咒。在明朝存在的264年間,共產生了16位皇帝,他們也都個性鮮明。洪武13年,朱棣獲封燕王,鎮(zhèn)守北平,當時的北平可不是什么太平地界,經常受到邊境強敵侵襲,可以說是明朝與北方游牧民族對話的前站,朱元璋能把這里交給朱棣,也能看出他對這個兒子的信任,朱棣沒有辜負期望,多次帶兵出戰(zhàn),生擒北元大將帖木兒,戰(zhàn)功赫赫,讓朱棣逐漸成了家族中最受依仗的藩王。
朱元璋為了抵御外患,給了各地藩王很大的權力,使得他們擁兵自重,尤其是太子朱標死后,朱元璋十分悲痛,執(zhí)意要把皇權交代長孫朱允炆手中,只不過朱允炆年幼,京城的大將都死傷殆盡,軍事行動處處依靠藩王,對此朱允炆十分憂慮,上位不久之后就決定削藩,數個藩王都被貶為廢人,其目的就是為了打擊朱棣勢力。
說到朱棣的登位,其實是不光彩的,他是從自己的親侄子朱允炆手中搶奪的。即使這不光彩的經歷,也沒有掩蓋住他的光芒。朱棣一手開創(chuàng)了永樂盛世,還組織編撰了《永樂大典》,后來的鄭和下西洋也是在朱棣的支持下進行的。朱棣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遠遠不滿足于燕王的地位。當時太子朱標死后,朱元璋在悲痛之下立嫡親孫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朱棣就開始謀劃自己的大業(yè)。朱允炆自然也是知道自己叔叔的野心,在他即位后,就采取削藩,來削弱朱棣的勢力。
然而嘉靖皇帝堅持要尊父親為皇考,還要其牌位進太廟。朝中官員實在看不下去,就一直給這位新皇帝上折子,說這么做有違天倫綱常。不過嘉靖皇帝卻是鐵了心,對這些建議根本不理會。隨著時間推移,群臣與嘉靖皇帝愈發(fā)對立,其分歧也越來越大,最終嘉靖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派錦衣衛(wèi)將大臣處以廷杖,數十位大臣瞬時血濺當場,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之爭”。老臣們到最后也怕了,只能無奈妥協(xié),讓嘉靖皇帝奉自己的父親為皇考,奉明孝宗朱祐樘為皇伯考,這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對此嘉靖百般不情愿,堅持要給父親掙個名聲,執(zhí)意與大臣們對著干,不惜大動肝火,當場打死數位反對者,一時間僵持不下,大臣們只好退一步,答應嘉靖的請求,不過這件事還不算完,古時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的說反,也就是太廟中只能有7位皇帝,除了開國君主之外,其余的則按照“親盡則祧”的原則。
嘉靖要把父親的靈位放進去,自然就要難出來一個,按照關系親疏來看,朱棣自然是最遠的那個,就在嘉靖要動手的時候,卻被大臣們聯(lián)手攔了下來,不少人痛哭流涕,誓死捍衛(wèi)朱棣靈位,勸說嘉靖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徹底斷絕他的想法。既然朱棣的位子動不了,就從其余的靈位下手,找來找去選定了明仁宗,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沒有太大的壯舉,于是嘉靖就把仁宗的靈位搬到別處,換上自己父親的牌位,可憐朱棣雄才大略,死后還差點被扔出太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1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