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蜀漢。
蜀漢政權是個先天不足的政權,只不過在夷陵之戰(zhàn)中徹底暴露了其自身內(nèi)部的諸多矛盾。如果沒有夷陵之戰(zhàn),還是會在別的方面發(fā)生大的問題,這是蜀漢政權內(nèi)部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三國時期魏、蜀、吳的政權性質(zhì)。
魏國是通過權臣篡位的形式實現(xiàn)政權更迭的,曹操就是漢朝的一個權臣,他本身是漢朝高官的后代。雖然說是祖上歷史不清白,但他的確是實打?qū)嵉墓俣?,早年剛出道就是洛陽北部尉,后來逐漸升官到了漢朝丞相。
曹操依靠東漢末年社會動蕩的歷史機遇,不斷擴大和充實自己的軍事政治勢力,消滅了張繡、呂布、袁術、袁紹,招降了劉琮。盡管勢力如日中天,但他自始至終打出來的旗號都是漢朝,始終掌握著漢獻帝,以漢朝丞相自居,對外宣稱“奉天子以令不臣”。
他死之后,他的繼承人曹丕篡奪了漢朝的江山,建立魏國。雖然是篡位,但是曹魏政權是本土的統(tǒng)治階級,是漢朝內(nèi)部的權臣,而且曹操苦心經(jīng)營了多年,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很得人心,所以曹丕篡漢沒有產(chǎn)生巨大的社會動蕩。說明曹魏政權內(nèi)部矛盾比較緩和。
再看孫權,依仗父兄打下的基礎坐領江東,而且江山險固,人民依附。
從孫堅開始創(chuàng)業(yè),孫氏集團經(jīng)過多年的血戰(zhàn)奪取了江東地區(qū)。孫堅死后孫策繼續(xù)擴充實力,擴大地盤,征服了很多割據(jù)的地方小軍閥和類似土匪的地方武裝,比如嚴白虎之流,建立了一個比較統(tǒng)一的割據(jù)政權。
到了孫權這一代,繼續(xù)勵精圖治、招賢納士,江東士族與孫氏集團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董襲、甘寧等武將紛紛投靠,周瑜、魯肅等才俊也擁戴孫氏集團??梢哉f孫氏三代在治理江東方面,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發(fā)展成了實實在在的地方實力派。
相比于曹操和孫權,劉備的蜀漢集團就不是這樣了。
劉備雖頂著漢室宗親的光環(huán),但實際上只是個織席販履擺地攤的小商販,按照士農(nóng)工商的社會地位論起來,連個種地的農(nóng)民都不如。
這樣的起點,自然是沒有任何資源,但是他卻有理想有抱負,立志效仿東漢的光武帝,在亂世之中興復漢室。
于是,在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的動蕩歲月中,他聯(lián)合關羽、張飛招兵買馬,建立起一支規(guī)模不大的武裝,從河北一帶流動作戰(zhàn),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有了一點地盤。
后來劉備也注意招賢納士,引進人才,先后有了徐庶、孔明和龐統(tǒng)這樣頂尖的謀士輔佐,還留下了三顧茅廬的歷史佳話。
經(jīng)過不懈努力,劉備終于打出了一片江山,這片江山不在河北,而在西南一隅的四川。對于當?shù)赝辽灵L的益州士族,以及已經(jīng)劉焉、劉璋兩代統(tǒng)治益州的東州集團而言,劉備的荊州集團是最晚來的外來戶。
這就導致蜀漢政權,處在一個內(nèi)部整合程度不高的困境中,存在著諸多矛盾,比如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矛盾,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矛盾、荊州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等等。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蜀漢政權的存在,比曹魏政權和東吳政權更加艱難。蜀漢政權的文臣武將大部分是外地人,是在長期的戰(zhàn)爭中吸收來的精英,在《后出師表》中諸葛亮對此有過闡述:
“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意思是幾十年時間才聚集了一批精英,這些都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不同州郡間聚集的,如果不趕快出兵北伐,時間一長,大部分精英病死或者老死,損失超過三分之二且無法補充,今后怎么對敵呀?
后來蜀漢政權的人才青黃不接,出現(xiàn)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現(xiàn)象,也印證了諸葛亮的擔憂。正是因為人才補充不上這個原因,劉備才著急出兵打東吳。
劉備事實上是個很厲害的人物,只不過被《三國演義》矮化成一個只會哭的仁厚長者了。實際上在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前,劉備就打了不少漂亮仗。
稱帝之后,劉備認為蜀漢政權的實力已經(jīng)達到頂峰,同時也感覺到時間緊迫必須加快軍事行動的步伐,否則會有人亡政息的危險。恰在此時,關云長大意失荊州,喪師失地,身死人手。
劉備決定以兄弟情義感召大家,掩蓋出兵東征等真正原因——人才不濟,于是才會不聽勸諫出兵伐吳。這次軍事行動,按照劉備的戰(zhàn)略是先滅吳再伐魏。畢竟曹魏實力強大難以撼動,不如先滅掉東吳擴充實力,再挾勝利余威出兵伐魏。
這么大的軍事行動,為什么劉備沒有帶諸葛亮?因為內(nèi)部整合程度太低,必須防范內(nèi)亂,所以諸葛亮要留在國內(nèi)維護穩(wěn)定。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夷陵之敗暴露了蜀漢政權致命弱點——政權內(nèi)部的整合程度太低,人才補充嚴重不足。
對這個弱點劉備和諸葛亮是心知肚明,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有共識也有分歧。他們的共識是加快軍事行動,絕不遷延歲月,分歧在于劉備的戰(zhàn)略是先滅吳再伐魏,諸葛亮的戰(zhàn)略是聯(lián)吳抗曹。
所以,即使沒有夷陵之敗,蜀漢政權同樣會因為內(nèi)亂或者外部的進攻變得一蹶不振。蜀漢政權就像一輛無法加油的汽車,必須在油箱里的油耗盡之前到達目的地。
所以劉備和諸葛亮都不停的打仗,就是擔心自己手下的精英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損失殆盡之后無人可用,當?shù)厥孔宀辉笧槭駶h政權拼命,精英人才補充極為困難。
曹魏政權扎根在當?shù)匕傩债斨校瑬|吳政權與當?shù)乩习傩战Y成了利益共同體,可以源源不斷的補充精英人才,就像汽車可以不斷加油一樣。
所以,對蜀漢政權來說他們最大的敵人是時間,而不是曹魏和孫權。隨著時間的流逝蜀漢政權肯定會江河日下,逐步衰落下去,夷陵之戰(zhàn)加快了這個進程。
這對劉備集團的傷害十分大,他不但損失了數(shù)十萬的荊州軍,也是損失了數(shù)郡的人口,整體實力大減。此外,荊州的遺失也是促使他失去一個關鍵的發(fā)展戰(zhàn)略產(chǎn)業(yè)基地,沒了荊州,他終究只有從漢中考慮,攻擊曹魏,這也是劉備所不可以承受的。那麼大伙兒要問了,為什么關羽北伐襄樊打過這么多年,劉備不發(fā)兵支援呢?
事實上,這確實怪不上劉備!假如劉備有那一個工作能力,他一定會出兵去援助關羽的,終究他也不愿荊州遺失。遺憾的是,關羽啟動襄樊之臨戰(zhàn),劉備才剛獲得漢中完勝,軍隊急缺修整。
那時候漢中對決,早已是吸干了劉備集團的整體實力,并且曹操撤離時,將漢中的人口,資源都很多遷走了,劉備盡管獲得漢中,可是并不可以從其中獲得充足的補充。所以說,漢中對決完畢后,劉備只能讓軍隊修整,讓益州老百姓輕徭薄賦,終究這一場對決,使用了太多了財力物力,大伙兒繃緊這么多年,是必須歇息的情況下了。
關羽兵敗身去世后,劉備十分惱怒,可是他也沒有辦法,由于這時的軍隊仍在修整,不可以馬上資金投入作戰(zhàn)。他只有直到一年后才可以強制舉兵,攻擊東吳。而孫權在聽聞劉備發(fā)兵時,實際上一開始或是積極求饒的,可是劉備立即給拒絕了。因此孫權向曹魏稱臣,期待獲得曹魏的支援,一同抵抗蜀漢精兵。
伐吳戰(zhàn)事早期,蜀漢軍隊銳不可當,東吳徹底不可以抵御。之后陸遜采用了恪守出不來的對策,任憑蜀軍挑戰(zhàn),便是不上場。盡管這招不足空氣,但功效是很顯著的,蜀軍被陸遜給緊緊的抵御住了。吳軍不上場,蜀軍也攻不下,兩軍深陷對峙環(huán)節(jié)。伴隨著氣溫的變暖,蜀軍慢慢越來越煩躁不安疲倦了,陸遜很敏銳地發(fā)覺了這一點,啟動反擊,最后成就戰(zhàn)勝了劉備精兵。劉備盡管心存僥幸逃離,可是他手底下蜀軍保守估計損失了五萬人上下!
很多人光聽這一數(shù)據(jù),感覺劉備損失也沒多少啊,但是5萬軍隊,為什么蜀漢就一蹶不振了呢?事實上,這就是史書和演義的差別,演義中無緣無故就數(shù)十萬精兵,五萬人相對而言是一個不大的數(shù)據(jù)??墒鞘聦嵣希?萬人的軍隊,早已足夠稱之為是一支精兵了!今日咱們就來剖析一下,為什么損失5萬軍隊,蜀漢就一蹶不振了。
一,蜀漢軍隊自身很少
蜀漢在三個我國中,自身整體實力較弱,人口至少,因此相對而言軍隊便是三國中最小的。而在以前的荊州對決中,關羽戰(zhàn)隊全軍覆滅,蜀漢早已損失了一部分軍隊了。本次夷陵之敗,軍隊又損失5萬,蜀漢從此沒給可激發(fā)的軍隊了,剩余的大多數(shù)都僅僅夠守護封地罷了,要想激發(fā)上場基本上不太可能。那時候蜀漢人口僅有一百余萬,一下子損失了青壯5萬,百分之五的人口,或是青壯年人力資本,想一想這對一個國家的危害有多大!
二,優(yōu)秀人才不夠
蜀漢相對性于曹魏和東吳,自身優(yōu)秀人才就不夠,夷陵之戰(zhàn)絕大多數(shù)精英盡喪,優(yōu)秀人才損失可謂是十分的慘痛。劉備光將軍就損失了就餐者,次之,最重要的軍內(nèi)技術骨干,中高層底層將官所有陣亡,造成軍隊青黃不接,無法復建。
軍隊的技術骨干假如存有,就算兵線損失再多,用不上多長時間,仍然能拖出一支可戰(zhàn)之軍,可是一旦技術骨干損失了,要想重構戰(zhàn)斗能力,就必須多年的時間段了。并且這一批技術骨干但是追隨了劉備從荊州打進益州,再通過漢中對決的精銳之師,作戰(zhàn)工作經(jīng)驗極其豐富。
三,劉備過世,斗志沒有
蜀漢自身便是借助于劉備建立起來的,大伙兒對劉備十分欽佩和景仰。結果夷陵之戰(zhàn)后劉備一病不起,最后病故,這給大伙兒的傷害十分大。本來還指望著劉備領著著我們擺脫傷痛,一雪前恥,結果劉備卻一病不起了,因此全部蜀漢都越來越斗志消沉。
實際上,若不是諸葛亮臨危授命,根據(jù)一番非常強大的實際操作,取得成功將蜀漢拉回正路,蜀漢很可能在劉備過世沒多久后便會土崩瓦解。大伙兒感覺夷陵之戰(zhàn)后蜀漢一蹶不振,實際上都早已是較好的效果了,由于蜀漢損失太大,任諸葛亮還有可耐,也必須保證這類程度了。
襄樊之戰(zhàn)蜀漢集團已經(jīng)損失慘重了
? 蜀漢集團在贏得了漢中之戰(zhàn)后實力達到了巔峰,不僅僅坐擁荊州,益州和漢中地區(qū),同時還擁有著五虎上將,魏延,王平,法正等等人才,可謂是實力強大,而在這個時候鎮(zhèn)守荊州的關羽也發(fā)動了襄樊之戰(zhàn)。關羽軍隊在戰(zhàn)爭初期取得了很多的進展,比如圍困住了樊城,同時擊敗了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斬殺了名將龐德,水淹七軍,就連曹操也被關羽震懾了;但是這也導致了荊州城池空虛,東吳集團呂蒙率領軍隊偷襲荊州,并且和曹魏集團一起夾擊關羽軍隊,最終導致蜀漢集團失去了荊州,損失巨大。
夷陵之戰(zhàn)損失大量人才
在得知荊州丟失,關羽也戰(zhàn)死后劉備為了復仇,親自率領大軍開始進攻東吳,一開始進展十分順利,奪得了東吳集團的許多要塞和城池,但是東吳孫權啟用陸遜為大都督,陸遜觀察到蜀漢集團的糧草運輸十分困難,于是開始堅守夷陵;后來劉備在樹林中扎營,這讓陸遜抓住了機會,火燒劉備軍營,導致劉備軍隊幾乎全部損失,同時還有隨軍的一些高級將領,以及治理地方的官員也全部喪生,就連劉備也在戰(zhàn)后沒多久就去世了,所以蜀漢集團損失十分巨大。
蜀漢集團兩次大敗后失去了一統(tǒng)天下的能力
蜀漢集團在經(jīng)歷了襄樊之戰(zhàn)的失敗以及夷陵之戰(zhàn)的失敗之后,國力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并且在這之后蜀漢集團的人才凋零速度很快,五虎大將沒過多久全都去世了,這也導致蜀漢集團成為了三國之中最弱小的國家;就算是諸葛亮以及姜維等人拼盡全力也不能擊敗曹魏集團,阻止蜀漢集團覆滅,只能說十分可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