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跨越千年的諸侯國,歷經(jīng)了1600余年,共有君主44任,但在后人口中,最強大的徐偃王卻有很大爭議。周王室稱其為“越禮之徒”,不服從周禮,規(guī)格超越周天子,然而百姓和后世的學(xué)者卻認(rèn)為其為仁義之君,樂善好施,不乏好評。
徐國與秦國同為一個祖先,嬴姓徐氏,均為伯益的后代,啟即位以后,便分封伯益的后人在山東南部一帶,這就是徐國的雛形。徐國歷史悠久,是最早的諸侯國之一,從夏朝開始,及至周朝滅亡。眾所周知,每一個朝代對前朝遺民都是十分提防的,尤其是到了商朝末年,徐國發(fā)展較為強盛,《后漢書》載:“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貢的“三十有六國”。自己是天下共主,但子諸侯國卻這么強大,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被君王允許的。所以是周王室對徐國更加不放心,頻頻出兵征討?!对娊?jīng)》中記載,徐國君主南逃后繼續(xù)發(fā)展實力,不斷壯大,與周穆王對峙,直至周穆王不得不承認(rèn)其為一方霸主的地位。
及至徐偃王一代,徐國實力空前強大,然后徐偃王開始僭越“伯”位而稱“王”,實質(zhì)上即是與周王(天子)分庭抗禮。而對于那個戰(zhàn)亂紛飛的年代來說,友鄰強大自然不是什么好事情,楚國坐不住了,楚文王在大臣的勸說下,開始配合周天子,聯(lián)合起來發(fā)兵攻打徐國,徐國招架不住,無力回天,被打敗。至此徐國沒落,在徐偃王南逃以后,徐國便一蹶不振,終于在后來的吳越爭霸中,被吳國所滅。
徐國歷史中最強大的,也是最引人爭議的國君就是徐偃王。相傳,當(dāng)時周和楚出兵原因是“徐國不遵循禮制,僭越周禮,作為諸侯國的儀仗規(guī)格已經(jīng)超過了周王室”,稱其為“越禮之徒”,但后來的種種跡象,以及史料記載卻不足以支撐這個說法。另一種說法是徐偃王仁義好施,在江東土地頗有威德,當(dāng)他得知敵人打過來時,知道對方的旗號是他自己“僭越周禮”,便只身一人讓出王位,棄城南逃,為的就是不忍傷其民,也讓對方勿傷害百姓一人。
在《讀韓愈偃王廟碑文有感》中描述徐偃王,“仁心治世國豐盈,赤矢朱弓竟肇兵。只重文治輕武備,臣民十萬走彭城?!毙熨韧鯒壋翘优軙r,相傳跟隨的百姓數(shù)以萬計,他們跟隨徐偃王一路前行去深山之中,以國姓自居,從此這里便叫徐州,這座山便稱為徐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足見徐偃王在當(dāng)?shù)氐目诒?,以及他的仁義影響之大。
《說苑》曾有言,徐偃王臨終曰:“吾賴于文德,而不明武務(wù),以至于此。”韓愈曾經(jīng)將同一個祖先的徐國和秦國做對比,他認(rèn)為為何徐國能綿延千年,而秦朝卻只有二世便滅亡,原因就是這就是仁義與暴政的區(qū)別?!彪m說在那個大爭之世,都在擴充軍備、增強實力,但在還未能擁有一統(tǒng)天下的背景條件下之前,筆者認(rèn)為這樣樂善好施、廣播仁義無疑對自己國家的發(fā)展是充滿著積極影響的。
而對另一種說法我們可以多加思考。東夷在歷史上都不被中原人認(rèn)可,再加上徐國原是前朝遺留諸侯,當(dāng)周武王死后紂王的后代余孽們自然會去聯(lián)系前朝的諸侯國。再加上周昭王、周穆王時期已經(jīng)開始揮霍祖輩留下的財產(chǎn),對百姓肆意加以重賦,加重了內(nèi)部剝削。諸侯國對宗主國的暴虐統(tǒng)治和沉重的負(fù)擔(dān)甚為不滿,從后世的史料以及各種傳說我們可以知道,徐偃王就是反對宗周最強烈的國君之一。所以周天子以及楚國所謂的“僭越周禮”,即使確實存在,也無非是徐偃王對周穆王的暴虐無道進行的反抗從而觸及到他們的利益罷了。
夏朝時期,早已雄距在東方的部落,稱東夷,其首領(lǐng)名皋陶,偃姓。相傳,皋陶曾被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官員。皋陶生子伯益,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地,建立徐國,其部落名徐夷、徐戎或徐方。
徐國世代相傳,共傳44世,直到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歷時1600余年。徐國的范圍為今淮、泗一帶,國都建在今泗洪境內(nèi)的大徐城。
徐國的歷史傳至第32世時,國君即東夷盟主徐偃王。 相傳第31世徐君的宮人,十月懷胎,分娩時,產(chǎn)下一肉卵。徐君認(rèn)為是不詳之物,命人將其棄之水濱。徐君家有犬名鵠蒼,將棄之水濱的肉卵銜回,咬破卵皮,卵內(nèi)有一男孩,就是后來的徐偃王。
據(jù)舊志記載:“王生有異相……目不能縮視細(xì)物,望遠(yuǎn)乃見。荀子注云:‘其狀偃仰,故稱偃焉?!?br>由于鵠蒼銜卵救偃王有功,偃王厚待之,飼養(yǎng)至老死。
據(jù)舊志載:“鵠蒼將死,頭生角而九尾,蓋黃龍也。葬之徐里,有壟存焉?!痹崛幣f稱“龍墩”,又名“鵠蒼冢”,老百姓稱“狗墳”。
由于鵠蒼死時變成了九尾黃龍,故葬處稱“龍墩”。
徐里的百姓對鵠蒼也十分崇敬,認(rèn)為鵠蒼為吉祥的象征,千百年來,人們祭祀它,祈禱其保佑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平安吉祥,世世代代為鵠蒼冢添土,現(xiàn)“龍墩”遺址仍高高聳立在泗洪縣陳圩鄉(xiāng)境內(nèi)。
數(shù)千年前的傳說不一,當(dāng)然不可完全相信,但由這些傳說的長久不泯,可以反映出徐偃王是受到當(dāng)時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尊重的。 在歷史長河中,徐戎逐漸發(fā)展為東夷中實力最強大的部落,成為統(tǒng)轄淮、泗流域的東方盟主。周初,徐戎曾多次聯(lián)合淮夷反抗周王朝。周武王滅商后,曾分封商紂王之子武庚繼續(xù)統(tǒng)治殷商都城附近的地方,同時派其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武統(tǒng)帥軍隊,駐扎殷都附近,監(jiān)視武庚,史稱“三監(jiān)”。周武王死后,由其子周成王繼位,由于成王年幼,周武王死前曾委托其弟周公旦(史稱周公)攝政。
紂王子武庚出于復(fù)辟的目的,利用管、蔡二監(jiān)對周公的忌妒,相互勾結(jié),并派人聯(lián)系徐戎、淮夷等部落,起兵反周。后周公旦兩次東征平息了叛亂,攻滅東方17國,繼續(xù)分封諸侯,而徐戎仍然保持東方盟主地位。
徐國到了徐偃王時期,由于偃王治國有方,素以仁義聞名于世,因此徐國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力不斷增強,來朝貢者日益增多,統(tǒng)治的范圍也越來越大。據(jù)史料記載,當(dāng)時各地來朝者“三十有六國”、“地方五百里”,范圍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蘇、魯、豫、皖的部分地區(qū)。
周王朝在開始的200年中,特別是成王和康王時期,政治比較穩(wěn)定,國力比較強盛,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但到了昭王和穆王統(tǒng)治時,西周王朝大肆對外侵犯,結(jié)果昭王南征,淹死在漢水,全軍覆沒;穆王西征,消耗了大量的財富,加劇了民族矛盾,加重了內(nèi)部剝削。
諸侯國對宗主國的暴虐統(tǒng)治和沉重的負(fù)擔(dān)甚為不滿,徐偃王就是反對宗周最強烈的國君之一。 宗主國西周,對其諸侯子國頒布了很多規(guī)制,不允許子國逾制。
但徐偃王無視宗周的規(guī)定,首先“僭越”稱王,將31世的“封君”變成了“王”;
同時逾制建筑徐國都城。
當(dāng)時,周天子的王城“方九里”,而徐城的范圍卻大大超過了周天子的王城。
據(jù)《漢·地理志》記載:“故徐國也,其城周十二里?!辈粌H如此,徐偃王尚有“欲霸上國”的雄心。
《帝鄉(xiāng)紀(jì)略》、《泗周志》等舊志上就有這樣的記載:“(徐偃王)周穆王時為東方諸侯,長行仁義,欲霸上國,獲朱弓彤失,以為天瑞,乃僭稱王,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
這種“僭越”稱王、“逾制”筑城的違規(guī)之舉,只有統(tǒng)領(lǐng)三十六國、被東南的江淮地區(qū)眾多國推為盟主,敢于同周天子分庭抗禮的徐偃王才敢如此造次。
不僅如此,徐偃王在都城外還建筑了他與寵妃的離宮的偃王夫人禱祀處梳妝樓。
據(jù)舊志記載:“廢皇城,在故城北里許,偃王時筑,蓋離宮也?!薄跋愠?,在故城北里許,相傳徐偃王夫人禱祀處?!痹诮胥艉榭h太平鄉(xiāng)境內(nèi),廢皇城遺志尚在,香城之名一直沿襲至今。 到周穆王時,由于徐偃王好行仁義,國力強盛,來歸者日增,勢力范圍不斷擴展。懾于徐偃王的威德,周穆王以徐偃王“僭越”稱王、“逾制”建城等為由,“乘八駿之馬,使造父御之,發(fā)楚師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宗遂北徙彭城武原山下,百姓歸之,號曰‘徐山’?!保ㄒ姟对涂たh志》)。
徐偃王棄國出走后,因他在當(dāng)?shù)睾艿妹裥? 周穆王封其子宗為徐子,繼續(xù)管理徐國。
從宗開始,徐國又相傳了十一世至章禹,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徐國被吳王闔廬所滅。古徐國經(jīng)過了夏、商、周三代,歷時千余年,徐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徐文化,形成了淳樸的徐國民風(fēng)。
光輝的徐國歷史和燦爛的徐文化似晶瑩的寶石,永遠(yuǎn)放射出不朽的光芒。
淮河流域的徐國史和長江流域的吳國史,共同組成了江蘇地區(qū)的上古史,吳文化、徐文化和吳徐過渡地帶的文化,共同組成了江蘇地區(qū)的古文化。
《史記·秦本紀(jì)》:“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qū)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韓非子·五蠹》:“徐偃王處漢東,(漢疑應(yīng)作潢。)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薄痘茨献印と碎g訓(xùn)》:“徐偃王好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二國。(陸疑應(yīng)作割,下引《后漢書》同誤。)王孫厲謂楚莊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楚王曰:善。乃舉兵而伐徐,遂滅之。”《后漢書 東夷傳》:“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穆王得騄驥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之。偃王仁而無權(quán),不忍斗其人,故致于敗。乃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shù),因名其山為徐山?!表n愈《衢州徐偃王廟碑》即本此為說。此徐偃王之故事也?!妒酚浾x》引《古史考》云:“徐偃王與楚文王同時,去周穆王遠(yuǎn)矣。且王行有周衛(wèi),豈得救亂而獨長驅(qū),日行千里乎?此事非實?!贝奘觥敦S鎬考信錄》亦辨此事,謂:“前乎穆王者,有魯公之《費誓》,曰:徂茲淮夷,徐戎并興。后乎穆王者,有宣王之《常武》,曰:震警徐方,徐方來庭。則是徐本戎也,與淮夷相倚為邊患,叛服無常,其來久矣。非能行仁義以服諸侯,亦非因穆王遠(yuǎn)游而始為亂也。且楚文王立于周莊王之八年,上距共和之初已一百五十余年。自穆王至是不下三百年,而安能與之共伐徐乎?”今按謂荊文王伐徐者,韓非也。謂楚莊者,《淮南》也。謂周繆王者,《史記 秦本紀(jì)》也。混《韓子》《史記》為一談?wù)?,《后漢 東夷傳》也??娡踔?,不載于《周紀(jì)》而見諸《秦本紀(jì)》,此自秦人稱其祖造父,欲神其技,大其功,因附會于偃王之事?!囤w世家》又載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此本以著異聞,非以為信史。故滅之于《周紀(jì)》,而存之于兩家。史公之意,至慎至顯也。(馬氏《繹史》亦云:“《史》稱造父御王巡狩,見西王母。徐偃王反,日馳千里馬,攻破之。豈王之貳車,遂足以制勝?抑六師之眾,咸有此捷足哉?《史》不錄于《周本紀(jì)》,亦不過雜采異說,以傳疑?!贝苏f發(fā)明史例,極為有見。余辨《史》載蘇、張縱橫傳說之妄,亦用此例,參讀《考辨》第九五。又按《檀弓》載徐大夫容居曰: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于河。不知此駒王屬何時,蓋非行仁義之偃王可知。若謂今《秦紀(jì)》《趙世家》繆王故事,由徐駒王而來,則仍與徐偃王行仁義而見滅于楚者不同。蓋徐偃王自與宋王偃有關(guān),不必以徐駒王疑之也。)至楚文王時,考之《春秋傳》及《楚世家》,均無徐偃王事。(楚成王伐徐,齊桓公救之,徐恃救而敗,見《左傳》僖十五年。徐為吳滅,徐子章羽奔楚,見《左傳》昭三十年。)此韓說之妄。然稱徐偃王以仁義滅國,則三說皆同。余疑徐偃王即宋王偃,其見滅時,惟《淮南》楚莊王之說得之。宋稱徐者,戰(zhàn)國時宋都蓋遷彭城。《韓世家》“文侯二年伐宋,至彭城,執(zhí)宋君?!薄赌瓯怼芬噍d此語。其時宋當(dāng)休公世,蓋已遷彭城,而史闕不載。蓋宋都商丘,其地四望平坦,無險可守。彭城俗勁悍,又當(dāng)南北之沖。自楚拔彭城以封魚石,晉悼圍之,重以畀宋,而彭城乃為形勝所必爭。宋之徙都,實與趙徙邯鄲,韓徙鄭,魏徙大梁同意,皆就沖要以自鎮(zhèn)。故宋亦稱徐,即指新都彭城而言。如韓稱鄭,魏稱梁,是也。(彭城晉立徐州,至今猶稱。淮夷、徐戎,素屬商。故商宋亦得徐稱也。)又《史記·封禪書》:“周之九鼎,沒于泗水彭城下,”《始皇本紀(jì)》:“二十八年,過彭城,齊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亦宋都彭城之證。(語詳后。)《后漢 東夷傳》稱偃王處潢池東,《水經(jīng) 濟水篇》有黃水黃溝,其東為沛,秦之泗水郡,劉備徐州治此。又南為彭城,東為武原徐山。(《泗水注》作徐廟山。)此即偃王之國矣。云其地方五百里者,《宋策》墨子說楚,亦言宋方五百里也。偃王者,疑乃王偃之倒??贾u法無偃?!肚乇炯o(jì)集解》引《尸子》曰:“徐偃王有筋而無骨,駰謂號偃由此。”此語無稽,而可以證偃之非謚。《志疑》云:“偃身死國亡,未必有謚。然《國策》《墨子》《呂覽》《新序》諸書俱以偃謚康王,而《荀子王霸篇》稱為宋獻。楊倞注曰:國滅之后,其臣子各私為謚,故不同?!眲t是王偃謚康謚獻,于當(dāng)時本非通行,故野人小民,遂乃倒王之名以為稱。《莊子·列御寇》:“曹商為宋王使秦。”《釋文》:“司馬云:偃王也”則王偃后人固亦稱之偃王矣。謂其見滅,惟《淮南》楚莊王之時得之者?楚兩莊王,一在春秋時,(考之《春秋傳》及《楚世家》,莊王元年伐舒蓼,十三年眾舒叛,楚滅舒蓼,疆之及滑汭,盟吳、越而還,如是而已?!蹲笫蟼鳌穫漭d莊王事,亦不似有所謂徐偃王,割地而朝者三十二國,而見滅于楚也。)一在戰(zhàn)國時,頃襄王又稱莊王。(參讀《考辨》第一三一。)《六國表》宋滅當(dāng)楚頃襄十二年,故《淮南》以為莊王也。宋亡于齊,其后楚得其淮北徐地。當(dāng)時盛毀之者,擬之桀紂,蓋出諸列國之君卿。而宋之小民,則口道仁義不能忘。凡今先秦書記宋偃之不道者,皆本列國史記。而宋以國亡無史,其仁義之設(shè)施,已不足自傳于后世。惟野民小人之所稱譽,謂徐偃王行仁義而亡國者,其流傳失真,乃誤以為春秋之徐,或乃以謂在楚文在時,或乃以為當(dāng)周繆王之世。傳者弗深考,乃不知其即宋王偃。古事流傳,其漫迤流衍如此者多,不足怪也。
又按:荀子《非相》列舉徐偃王、仲尼、周公、皋陶云云,似徐偃王年代最在后,則亦非周繆王及春秋楚文、莊時人矣。此篇列之圣賢之儔,而《王霸》篇又并稱宋獻、齊湣,此則時人對宋偃評量本不一致,《非相》亦不必出荀卿手筆耳。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后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國。徐國歷經(jīng)了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當(dāng)時周穆王喜歡云游四方而經(jīng)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產(chǎn)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lǐng)各國聯(lián)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消息后馬上返回京城,調(diào)兵前去鎮(zhèn)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著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后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于徐,稱為“徐子”,繼續(xù)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后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徐姓源流詳介:
早在遠(yuǎn)古時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主要生活著四個大的部落群體。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黃集團,也稱華夏集團;東部的東夷集團;南部的苗蠻集團;東南沿海的百越集團。徐姓的遠(yuǎn)古始祖就是東夷集團中的重要首領(lǐng)少昊。
東夷集團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群體。這是因為這個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各種鳥類棲息與候鳥遷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這兒的人,自然以捕鳥為食,以鳥羽為衣,處處依賴鳥類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最后發(fā)展到以鳥為圖騰崇拜。對于這一點,從夷字的本義也可看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夷,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庇纱丝梢姡娜松粕?,由此亦可推出,這個群體是以射獵為主要的生存方式。隨著對鳥的圖騰崇拜的加強,逐步開始以鳥為氏族、部落的名稱和標(biāo)志,再慢慢發(fā)展成姓氏。如東夷集團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鳥)、鳳 (鳳鳥),大約就是由此而來。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寫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摯(也作質(zhì)),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稱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從少昊的名字中,同樣可以看出其與鳥的關(guān)系。摯,即鷙,是一種猛禽。少昊的誕生,存在多種說法,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其中一種傳說是其母女節(jié),也稱皇娥,夜夢流星人懷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長大后,成為本氏族的首領(lǐng),后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開始時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族圖騰,后在窮桑即大聯(lián)盟首領(lǐng)位時,有鳳鳥飛至,大喜,于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于曲阜,并將所轄部族以鳥命名,分為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五個部族,在這五個部族之外,又分祝鳩、鵑鳩、鸕鳩、爽鳩、鶻鳩五個氏族,以及鵲雉、鹋雉、翟雉、鵜雉、暈雉五個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個扈氏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位期間,修太昊之法,以鳥名為官名,設(shè)工正和農(nóng)正,分別管理手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以發(fā)展生產(chǎn),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度量標(biāo)準(zhǔn),并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發(fā)明樂器,創(chuàng)作樂曲。在他的帶領(lǐng)下,東夷集團得到很大發(fā)展。同時,還與炎黃集團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關(guān)系,比如他就收留、養(yǎng)育了黃帝的孫子顓頊及其部族,并決定自己去世后由顓頊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職務(wù)。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壽過百歲,也有說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東4公里處,呈金字塔形,底邊長28米,頂邊長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廟。整個陵園占地11萬多平方米,有宮門、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組成。
少昊去世后,東夷部落聯(lián)盟由黃帝的孫子,二十歲的顓頊接掌。顓頊,號高陽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聰明過人,相傳十歲時便成為本部落首領(lǐng),率族眾遷往東夷集團所在地,可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而率族眾遷到東夷集團所在區(qū)域窮桑一帶,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卻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顓頊繼位,成為東夷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不久,將統(tǒng)治中心遷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陽一帶,許多東夷部落也跟著內(nèi)遷。遷回中原后,顓頊又繼承了祖父黃帝原擔(dān)任的炎黃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職務(wù),身兼炎黃與東夷兩大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歲的顓頊方才去世。顓頊陵遺址在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三相莊西1.5公里處,南北長240米,東西長一百三十余米,有寶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來,每年春秋兩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統(tǒng)年間,一場龍卷風(fēng)攜沙將陵園全部覆蓋。近年來隨沙丘移動,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
作為少昊后代的徐姓與顓頊發(fā)生關(guān)系是在顓頊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譜中,徐姓的血緣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親是伯益,伯益的父親是皋陶,皋陶的父親是大業(yè),大業(yè)的曾外祖父就是顓頊
據(jù)《史記》等書記載,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鳥)落下來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大業(yè)。 大業(yè)成年后,娶華夏集團少典氏族女子女華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堅。
皋陶在虞舜時期,曾擔(dān)任了掌管刑罰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無冤獄,以公正、正直著稱。在農(nóng)業(yè)方面,發(fā)明了耒、耜等農(nóng)具,為東夷各氏族部落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開發(fā)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還參與了大禹的治水工程,與大禹密切合作,不爭功諉過,極力樹立大禹在民眾中的威信。雖然他在“知人”與“安民”等治國方面功勞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時,卻積極推薦、扶持大禹登舜位,當(dāng)上了中原華夏部落聯(lián)盟的大首領(lǐng)。大禹對他非常感激,也認(rèn)為他最賢德,遂選定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并授予他處理政務(wù)的權(quán)力,準(zhǔn)備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禪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傷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縣)、六(今安徽六安縣)一帶分封給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縣城東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側(cè),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頂高6.2米,頂部平面直徑4米,墓前有碑,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墓上有黃栗樹一株,形如傘蓋。在墓東14米處,有皋陶祠,為前后兩進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當(dāng)時口碑極好,影響很大,后人為紀(jì)念他,亦將六安縣別稱為皋陶城,簡稱皋城。
傳說皋陶有六個兒子(一說三個),其余幾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陸續(xù)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國,只有長子大費(音閉),又稱伯益,與他長期共同輔佐舜和大禹,居功至偉,被舜賜為贏姓,繼承贏姓正統(tǒng),也就是當(dāng)上少昊遺留下來的贏姓部落首領(lǐng)。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繼承了偃姓,向南發(fā)展,偃姓及后來所產(chǎn)生的姓氏即奉皋陶為血緣始祖,而贏姓及所產(chǎn)生的姓氏如秦、徐、趙、黃等則奉伯益為血緣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東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遠(yuǎn)遷西北。
伯益,也被寫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稱益,這是因為伯本來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費。因此又叫大費、貫侯:由于原來少昊的贏姓氏族是以鳳鳥為圖騰,伯益被賜姓贏后,自然也就以鳳鳥為圖騰,成為贏姓正統(tǒng):對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寫作繁,而繁據(jù)《離騷注》解釋,為“鳳皇別名也”。伯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具有傳奇色彩和作出過卓越貢獻的英雄人物。傳說伯益通鳥語,能夠調(diào)馴鳥獸,“佐舜調(diào)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边@在當(dāng)時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的時期,是非常令人驚訝和信服的。伯益還發(fā)明了以卦占卜歲時吉兇的辦法。很年輕時,就隨父親皋陶輔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被馃帜?,驅(qū)趕禽獸,這就能很快地開辟出大片平地,同時,草木焚燒后的灰燼又是肥料,這樣,極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發(fā)展和農(nóng)田的開墾,大大加快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在《呂氏春秋》等書中,還提到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這說明,中國古代的鑿井技術(shù)是伯益發(fā)明的。鑿井技術(shù)的發(fā)明,大大擴展了古代先民們的生存空間。在鑿井技術(shù)未發(fā)明之前,先民們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還要受其威脅。鑿井技術(shù)發(fā)明后,先民們可以進入相對遠(yuǎn)離河湖的廣大平原地區(qū)生存、發(fā)展。所以說,對于鑿井技術(shù)的發(fā)明,無論今天我們用什么樣的詞匯去贊美都不為過。伯益在大禹治水過程中,也發(fā)揮了相當(dāng)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匯報時竟說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彼创鬄橘澷p,將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給他為妻,后為他生下兩個兒子:大廉和若木,同時,還對伯益說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而皂游,爾后嗣將大出?!彼吹脑捁粵]錯,伯益的贏姓后裔后來分衍出徐、黃、趙、秦、江等十多個姓氏,俱尊他為血緣始祖。
大禹在位時,曾打算將首領(lǐng)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準(zhǔn)備傳位給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讓他協(xié)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務(wù)。臨終時遺命傳位伯益??刹媾c他的父親皋陶一樣,淡于權(quán)位,在為大禹守喪三年之后,主動避讓首領(lǐng)位置給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于箕山之北。啟于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由于啟的這個行為徹底拋棄了氏族社會長期以來的“公天下”傳統(tǒng),而代之以文明社會的“家天下”。為了政權(quán)的穩(wěn)固和長久,有必要對堅持過去傳統(tǒng)的有影響和有實力的氏族勢力與著名人物進行清洗和整肅,聲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據(jù)《戰(zhàn)國策》和《韓非子》記載,夏啟即位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調(diào)整,待政權(quán)基本穩(wěn)固后,開始進攻伯益,夏啟六年,伯益被害,據(jù)說已年過二百。為了籠絡(luò)人心,夏啟一面以隆重之禮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二兒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縣為中心的安徽東北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一帶。自此之后,徐姓的脈絡(luò)開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發(fā)展、壯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認(rèn)的血緣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時被封于徐,建立徐國,其故地在今江蘇西北部及安徽東北部。徐國歷夏、商、周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傳至三十二世孫徐君偃。當(dāng)時徐國已很強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時代周稱天子。他自稱徐偃王,率各國聯(lián)軍向周進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駕的車,日夜兼程趕到京都,調(diào)軍鎮(zhèn)壓,偃王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隨他進山的百姓數(shù)以萬計。這座山后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兒子宗于徐(今江蘇泗洪一帶),仍稱“徐子’。春秋時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逐漸衰弱。至宗十一世孫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終為吳國所并,其后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經(jīng)比較強大,形成一個方國,史書上稱作徐方。由于與商人同屬東夷集團,因而,在周滅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贏姓之徐即使沒參加共同行動,也必然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持,這也是周初平叛后沒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隨著周朝勢力在東方的加強與鞏固,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徐方的利益與生存。于是,徐方與周朝爆發(fā)了不止一次的戰(zhàn)爭,結(jié)果是互有勝負(fù)。這在先秦及后世相關(guān)文獻中都有記載?!抖Y記·檀弓》篇中就記錄了徐國大夫容居的回憶:“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于河?!蔽饔懙膶ο蟊厥侵芡醭?,徐駒王可能是周初時徐國的國君,大軍已到了黃河邊,足見軍力之強。并且,徐國國君也稱王,與周王室平起平坐,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地去征討?!妒酚洝斒兰摇份d:“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薄对娊?jīng)·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軍壓境之下,徐國只得南遷,遷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國也被稱作淮夷、徐夷。由于屢次興兵,又被稱作徐戎。
徐國南遷后,仍然保持較強的國力,一方面,穩(wěn)定周邊形勢,討伐與其不一致的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積極備戰(zhàn)。
古書中記載周昭王“南征不復(fù)”死于漢水,大致與征伐徐、楚有很大關(guān)系。到了周穆王時,正值徐偃王當(dāng)政,國勢大盛。據(jù)《竹書記年》記載,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據(jù)《后漢書·東夷傳》介紹:“后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闭麄€東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儼然可以與周王室分庭抗禮,成為東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歷史上,是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這是因為在相關(guān)的歷史文獻和各徐姓家譜中,徐偃幾乎成了仁義的代名詞,導(dǎo)致幾乎所有的徐姓家譜,如果有“姓氏溯源”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話,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將徐偃王作為最重要的一部分來大書特書。在各類徐姓家譜中,徐偃王被認(rèn)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孫,也就是說,從伯益計,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進入春秋之后,隨著周王朝的日漸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區(qū)各諸侯國紛紛并起,稱雄爭霸,征戰(zhàn)不已,無暇南顧,而南方的楚國勢力也剛剛開始興起,尚未北上。處于這種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國,也趁時而起,兼并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等,開始了自己的復(fù)興道路,并不斷與北面的齊、魯?shù)葒?,南面的楚國,以至后來的吳國發(fā)生戰(zhàn)爭。隨著齊、楚兩國的逐漸強大和互相爭霸,徐國變成了兩國爭奪的對象。開始時,過度靠近齊國,引起楚國不滿,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雖有北方齊、曹等國軍隊來救,但還是失敗了。隨著桓公去世后,齊國地位和國力的下降,徐國的政治態(tài)度逐步向楚國靠攏。這又引起了北方大國晉國的不滿,但由于晉、楚兩國勢力大致相當(dāng),一時難分勝負(fù),在這種情況下,晉國接受了由楚國逃來的申公巫臣的建議,幫助新興的吳國訓(xùn)練軍隊,以牽制楚國。據(jù)《左傳》成公七年 (前584年)條記載,逐漸強大起來的吳國當(dāng)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吳、楚在南方的爭斗拉開帷幕,徐國力求保持中立,并與吳國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如吳國人北上,必須經(jīng)過徐國,每當(dāng)此時,徐國都熱情款待。一次,吳季札經(jīng)過徐時,徐國君殷勤招待,見到季札攜帶的佩劍,十分喜歡,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國時,徐國君已死,季札到徐國君墓前祭掃后,將佩劍掛在墓前樹上。人們不解,季札解釋說:“我知道徐君喜歡我的劍,可因為我那時是出使上國,沒能給他,但我已心許之,現(xiàn)在回來,人雖已故去,就掛在他墓前吧。”
徐國的這種中立態(tài)度,引起楚國的嚴(yán)重不滿。公元前538年,以楚國為首,會盟諸侯于申,會上,楚國將徐子(即徐國國君)抓了起來。那次參加會盟的有蔡、陳、許等國,還有頓、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處)以及淮夷等。楚國又乘機攻克朱方。兩年之后,徐儀楚朝聘楚國(傳世有鄰?fù)趿x楚(金+瑞-王),向楚國輸誠。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國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過來依附于楚國,以求茍延殘喘。這樣一來,又得罪了楚的宿敵齊國,公元前524年,齊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轉(zhuǎn)過來依附齊國。第二年,徐國又與宋、邾、那等結(jié)為盟國,以抵抗吳國北侵。在楚國的強大壓力下,徐國最終投向楚國,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敵人吳國。公元前512年,吳派大軍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國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孫,“斷其發(fā),攜其夫人”逃到楚國,楚國將其安頓在夷(今安徽亳縣東南40里的城父集)。徐國正式滅國。
徐國滅亡后,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國為氏,以氏為榮。雖遭滅國之禍,然此心不改,直到數(shù)百年后的秦漢時期,又以氏為姓。
滅國后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繼續(xù)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吳,其中著名的如徐承還當(dāng)上了吳國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師從每上襲齊。一部分西遷和北遷,入今山東、河南、山西一帶。其余相當(dāng)部分南遷。開始時遷至余長,古名涂水,《讀史方輿紀(jì)要》言“涂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縣的滁河。之后,又有一部分入渡過長江,進入蘇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內(nèi)。這從當(dāng)?shù)氐囊恍┑孛俺鐾恋呐c徐姓有關(guān)的青銅器銘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區(qū)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縣,余與徐相通,前文已說過。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長興有余干山,紹興市南有會稽山,古稱(涂土)山。湖北咸寧縣有涂水,入江之處叫涂口,均可以為證。此外,在江浙一帶還出土過若干青銅器,其中有幾件可以明確考定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縣也曾出土過三件青銅器,可以認(rèn)定為(余+都-者)器。
二、 遷徙分布
遠(yuǎn)古時期若木被封徐國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鳳陽縣北部,這是徐姓的最早的發(fā)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大姓了。后來他們紛紛向北方遷徙。大致經(jīng)過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國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形成了多處郡望。及古代的東海、高平、東宛等地。具體的遷播時間是:秦朝以前已遷入了山東。歷史商有一個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關(guān)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藥的事,在歷史上有多處記載,《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jì)》是這樣記載的: “徐市,齊人,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嬴州,請地齊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發(fā)童男女?dāng)?shù)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訪不老神藥的故事,雖然在不同的史書記載中有一些出入,但卻為兩千多年以前的徐氏遷播于山東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東漢以前已有徐氏再遷播到今天的甘肅省境內(nèi)。也就是說,在漢朝的時候,徐姓已經(jīng)遷播于北方的廣大地區(qū)。徐姓的南遷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據(jù)《東海堂徐氏族譜》的記載,在漢桓帝時,有一世祖徐稚遷居江西南昌; 2、世祖遷居至浙江龍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舉南遷是從魏晉開始的,隋唐時期在我國的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發(fā)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的上杭、連城等地。元朝的時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廣東的豐順、梅縣、海豐等 地??傊?,徐姓在秦氫漢的時候 主要分布在我國黃河下游地區(qū),尤為山東繁衍得最為旺盛。從魏晉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qū),宋朝以后,已經(jīng)分布于廣大江南地區(qū)了。至于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少數(shù)民族徐姓分布:
在漢族之外的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一些徐姓。除了前文所言畬族鐘姓可能為徐姓一支外,北魏時,北地氐人中有徐姓,其源是出自贏姓還是后來氐人自行改姓,已不可考。南朝時陳的大臣徐世譜即是巴族人。
徐世譜 (509—563),巴族,字興宗。巴東魚復(fù)(今四川奉節(jié)東白帝城)人。世居荊州,為主帥。勇敢有膂力,善水戰(zhàn)。梁末時為員外散騎常侍,領(lǐng)水軍,從司徒陸法和大敗侯景,封魚復(fù)縣侯,任信武將軍。通直散騎常侍、河?xùn)|太守。后又以抗擊西魏功,升侍中、鎮(zhèn)南將軍、護軍將軍。梁敬帝時,為左衛(wèi)將軍,負(fù)責(zé)水戰(zhàn)器具,頗有戰(zhàn)功。陳朝建立后,歷任特進、護軍將軍、安西將軍、盲城太守、右光祿大夫。陳文帝天嘉四年病卒。
宋朝時著名畫家徐皋是白族人,善畫魚。
遼金時土族有阻卜部,后以此為姓,并轉(zhuǎn)音為徐,后世士族亦有徐姓,為徐胡氏所改,也有為徐卜氏所改。
明朝有徐晟,為賜姓名,蒙古族,原名七十五,水樂初年歸附明朝,為人機警,以翻譯民族文字見長,深得信任。凡明初西北、北方少數(shù)民族之事,大多參與,累官至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指揮同知。
清代高麗族有徐姓,世居噶山,據(jù)《八旗滿洲氏族通志》介紹,有徐大勇,是清初歸順清朝的,為鑲白旗包衣,其曾孫徐宗順為八品通事官,徐宗孟為六品通事官。清代云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為徐氏,納西族。清朝人關(guān)后,有少數(shù)滿族人偶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漢姓。
到了當(dāng)代,除漢族之外,滿族、蒙古族、回族、壯族、苗族、朝鮮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拉佑族、景頗族、阿昌族、布依族、鄂溫克族、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維吾爾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東鄉(xiāng)族、納西族等少數(shù)民族都有徐姓,來源也不一樣。如景頗族的徐姓為“勒托”所改,阿昌族徐姓為“喇細(xì)”所改。在當(dāng)今少數(shù)民族徐姓名人中,以滿族居多,如徐劭、徐鋒、徐文源、徐甲同、徐成山、徐明謙、徐寶亮、徐欽鳴、徐桂珠、徐崇源、徐德明等。維吾爾族有徐克爾汗、朝鮮族有徐麒錫,壯族有徐寒梅、徐學(xué)洪,回族有徐忠熹、徐萬鵬、徐介眉,土家族有徐世俊,白族有徐琳等等。
徐姓當(dāng)代分布情況
徐姓發(fā)展到今天,已成為中華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數(shù)量近二千萬之多,遍布全國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跡。臺灣徐姓主要聚居于新竹、苗栗兩個地區(qū)。大陸徐姓尤以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安徽等省為多,上述七省徐姓約占全國漢族徐姓人口的65。根據(jù)某些學(xué)者近年對北京、上海、陜西、四川、遼寧、廣東、福建等七個省市 174900人的抽樣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調(diào)查總數(shù)的1.473,在被調(diào)查的1133個姓氏中居于第十四位,其具體情況是:
在被調(diào)查的24948個北京人中,有309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243,在被調(diào)查的515個姓氏中居14位。
在被調(diào)查的25092個上海人中,有 1034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4.121,在被調(diào)查的391個姓氏中居第4位。
在被調(diào)查的23795個陜西人中,有 209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 0.878,在被調(diào)查的456個姓氏中居第 2l位。
在被調(diào)查25239個四川人中,有363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438,在被調(diào)查的521個姓氏中居第18位。
在被調(diào)查25029個遼寧人中,有352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406,在被調(diào)查的447個姓氏中居第12位。
在被調(diào)查25244個福建人中,有160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0.634,在被調(diào)查的246個姓氏中居第24位。在被調(diào)查25646個廣東人中,有149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0.581,在被調(diào)查的298個姓氏中居第37位。
徐州十大歷史名人:彭祖(堯舜)、徐偃王(西周)、項羽(秦末)、劉邦(西漢)、解憂公主(西漢)、張道陵(東漢)、劉裕(南朝)、李煜(南唐)、李蟠(清)、李可染(現(xiàn)代)。
1、彭祖
彭祖,先秦道家先驅(qū)之一。名籛字鏗,又稱彭鏗,陸終第三子。彭祖生于四川彭山,封于徐州彭城,子孫以國為氏。又彭亦為姓。
大彭國第一代始祖彭祖篯鏗本為堯舜時人,由于經(jīng)常和神農(nóng)時神巫巫咸、黃帝時神醫(yī)巫彭、夏彭伯壽、商彭伯考、商賢大夫彭咸、周柱下史老子混為一談,遂有“長年八百,綿壽永世”、“非壽終也、非死明矣”等傳說。
清人孔廣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之句時說:“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大彭歷事虞夏,于商為伯,武丁之世滅之,故曰彭祖八百歲,謂彭國八百年而亡,非實篯不死也?!睗h代史學(xué)家韋昭在《國語·鄭語》注中說:“彭祖,大彭也?!?/p>
可見彭祖壽八百指的是大彭氏這個國家存在了八百余年,《竹書紀(jì)年》:“(武?。┧氖?,王師滅大彭?!?/p>
如今眉山市境內(nèi)仍保存有彭祖墓園、彭祖墓、彭祖祠、彭祖仙室,室外內(nèi)有石雕的壽星彭祖肖像,室外陳列八卦圖案,歷歷在目。此外,徐州市境內(nèi)仍保存有彭祖廟、彭祖祠、彭祖樓、彭祖井、彭祖墓等歷史遺跡。
2、徐偃王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誕,是西周時徐國國君。徐國統(tǒng)轄今淮、泗一帶。建都下邳,(今更名為睢寧縣古邳鎮(zhèn))。
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義,前來歸順的東夷國家有四十多個。周穆王巡視各國,聽聞徐君威德日遠(yuǎn),遣楚國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從之者數(shù)萬。
《后漢書·東夷傳》稱:“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貢的“三十有六國”。曾聯(lián)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勢大,承認(rèn)其為東方霸主。后為楚所敗。在戰(zhàn)爭與和平之間選擇了仁義避戰(zhàn)。其事載《竹書紀(jì)年》、《后漢書》、《尸子》、《博物志》、《路史》諸書。
《尸子》謂:“徐偃王有筋而無骨?!薄恫┪镏尽分^:“徐君宮人有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孤獨母有犬鵠蒼,獵于水濱,得所棄卵,銜以來歸。
孤獨母以為異,覆暖之,遂孵成兒。生時正偃,故以為名?!毙熨韧踬栽健安蔽欢Q“王”之后,實質(zhì)上即是與周王(天子)分庭抗禮。作為徐國的代表人物,徐偃王當(dāng)之無愧是徐國文明史的奠基人、開拓者和領(lǐng)袖人物。
3、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qū))人。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杰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后,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zhàn),擊破章邯和王離領(lǐng)導(dǎo)的秦軍主力,領(lǐng)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lǐng),擁立六國貴族后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zhàn)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后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tǒng)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
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最后霸王別姬,自刎于烏江旁。
4、解憂公主
解憂公主(?-前49年)出生皇族,祖父劉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景帝三年春,劉戊起兵參與同姓諸王的“七國之亂”,兵敗身亡,家族成為罪人。從此,解憂公主和她家人長期受猜忌和排斥,落入無法扭轉(zhuǎn)的苦難之中。
當(dāng)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因“和親”遠(yuǎn)嫁烏孫昆莫(國王)而郁郁以終之后,漢武帝為了鞏固與烏孫的聯(lián)盟,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將罪臣之后的劉解憂封為公主,嫁給烏孫昆莫之孫岑陬為右夫人,妾室,地位在同為妾室的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
二嫁又嫁給軍須靡的弟弟翁歸靡,生有5個子女。
三嫁給匈奴公主之子泥靡,生了一個兒子。
5、張道陵
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正一盟威道創(chuàng)始人,東漢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
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后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zhí)鞄?。著作《老子想爾注》,弟子?000多人,設(shè)立24治,奠基天師道。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合稱四大天師。
張道陵創(chuàng)建天師道的背景:當(dāng)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guī)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學(xué)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
張?zhí)鞄煍y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jīng),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帶流傳的張?zhí)鞄熞蕴侠暇齽τ》偞笃乒肀墓适戮褪且源藶樵偷摹?/p>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道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解憂公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項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偃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彭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州十大歷史名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3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徐偃王是怎么讓徐國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