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諸葛亮的故事。
三國諸葛亮號稱神機妙算,種種事跡為人稱道,就是時至今日人們依然把諸葛亮當作神算子。甚至有人認為古代哪一方擁有諸葛亮做軍師哪一方就能勝利,不過諸葛亮卻犯下了一個不應該犯下的錯誤,竟在最后葬送了蜀國江山,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其實和真實歷史當中的人物是有區(qū)別的,簡單來說,諸葛亮確實足夠清高、憂國憂民,甚至于鞠躬盡瘁為國捐軀,他的政治上才能遠遠大于軍事才能,把川蜀之地,治理的井井有條,不過遠未到足智多謀和未卜先知的程度。
而且根據資治通鑒與三國志的記載來看,諸葛亮也沒有或掃博望坡,沒有設下空城計,更沒有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所謂的授予錦囊妙計也是沒有的。
諸葛亮的主要才能其實體現(xiàn)在,對劉備獻出隆中對策,提出三分天下的理論,正是因為對政治理念的絕對認同,劉備才會對諸葛亮委以重任,并且一直到劉備之子劉禪。
公元221年,劉備在蜀地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封諸葛亮為丞相,可見其對諸葛亮的重用與器重。
三國鼎立理論,是諸葛亮的政治綱領,先成三足鼎立之勢,再強爭天下,按照諸葛亮的預示,先奪取荊州地盤,再行入川之舉,聯(lián)吳抗魏,然后內部積極建設,強兵富民,以圖做大,之后在外觀局勢變化,等待時機,統(tǒng)一天下,完成王霸之業(yè)。
在諸葛亮的這一理念之下,劉備得到了法正的協(xié)助,成功取得四川地盤,而法正也確實是一位被低估的智囊,他的智慧在諸葛亮之上。
不過可惜的是,法正死的比較早,而在聯(lián)吳抗魏的這條道路上,劉備和諸葛亮齊齊邁錯了腳,致使后來蜀國有傾覆之危。
荊州的戰(zhàn)略地位不言而喻,劉備借下荊州之后,久久不還,這個無可厚非,不過在入蜀之后,在鎮(zhèn)守荊州的人選上,劉備和諸葛亮犯下了大錯誤,那就是啟用剛愎自用的關羽,作為守城主帥。
關羽和東吳政治集團鬧的很僵,最后導致孫權發(fā)難,派遣呂蒙白衣渡江,殺了關羽,奪回荊州。
不僅如此,劉備率領大軍征討吳國,被陸遜打敗,自此之后,強蜀變成了若蜀,就算是有諸葛亮強撐,也根本無力回天。
所以諸葛亮的一個最大失誤,就是破壞了當初自己曾許諾下的蜀、吳聯(lián)盟,魏強而蜀、吳弱,所以聯(lián)盟才有生存之機,只不過之后由于一連串的戰(zhàn)略失誤,導致蜀、吳聯(lián)盟瓦解,所以最后才有最后蜀國無大將,屢戰(zhàn)屢敗的局面。
諸葛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和智慧的代表人物,再三國歷史中,諸葛亮是很厲害的人物。當初,劉備之所以看重諸葛亮,而三顧茅廬,就是看重的諸葛亮的才智。諸葛亮也沒有讓劉備失望,劉備從一事無成,到有了自己的地盤,一步步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雖然說諸葛亮的謀略,在三國中沒有人能比得上,其實在聰明的人,也有犯錯的時候,諸葛亮也不例外。諸葛亮一生犯過四個錯誤,殺錯一人、看錯一人、用錯一人、信錯一人。讓我們來看一下,諸葛亮犯的四大錯誤。
殺錯一人
蜀國的大將魏延作戰(zhàn)非常勇猛,但是性格非常孤傲,為人耿直,諸葛亮不喜歡魏延,與魏延格格不入。主要原因:魏延經??诔隹裱?,還和諸葛亮最要好的朋友楊儀關系不好。諸葛亮死后,兩人矛盾激化。
魏延爭斗落敗,被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魏延死后,蜀國陷入了,沒有頭領的尷尬處境,魏延死后,第五次北伐瞬間瓦解了。整個蜀國軍心渙散,楊儀等人都在想著撤退,直接影響北伐的姜維。
看錯一個人
諸葛亮北伐魏國失敗以后,就一直找?guī)椭蕉ㄖ性娜?。后來姜維投降魏國以后,諸葛亮認為姜維是值得托付的人。當然了事實上,姜維的軍事才能,確實很厲害。他能夠克服困難,討伐魏國九次。
但是姜維有自己的軟肋,姜維沒有治國的才能。甚至連一個狂妄自大的宦官黃皓,姜維都斗不過。最后在魏國討伐蜀國的時候,姜維自己也無能為力,眼看著阿斗投降魏國,最后姜維也死在他鄉(xiāng)。所以說姜維是諸葛亮看錯的一個人。
用錯一人
當初劉備帶領軍師龐統(tǒng)入川,劉備打算讓諸葛亮鎮(zhèn)守荊州的。沒有想到的是,龐統(tǒng)意外去世,沒有辦法只好諸葛亮前去支援。后來,劉備就把鎮(zhèn)守荊州的任務,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二弟。
但是諸葛亮卻認為,關羽雖然智勇雙全,但是卻心氣非常高,諸葛亮認為關羽并不是最佳人選。當然諸葛亮默認劉備的選擇,也沒有反駁劉備。但是最后釀成了,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緊接著敗走麥城,白帝城托孤,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就是諸葛亮用錯一人。
信錯一人
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就千叮嚀萬囑咐諸葛亮,一定要嚴防馬謖。然而諸葛亮沒有聽劉備的話,反而重用馬謖。公元227年,諸葛亮北伐,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關鍵時刻派馬謖去駐守街亭。
然而馬超在排兵布陣上,犯了兵家大忌。最終被魏軍擊敗,丟了街亭,結果諸葛亮殺了馬謖,蜀國損兵折將。這是諸葛亮信錯一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諸葛亮也不例外,但是諸葛亮犯的這四個錯誤,應該是諸葛亮生平最后悔的吧!大家認為諸葛亮的這四個錯誤,哪一個最嚴重呢?
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后,隱居荊州的諸葛亮出山投效劉備,正式加入劉備的團隊,協(xié)助劉備興復漢室,正如杜甫說的,六出祁山酬三顧,此后20多年如一日,隨劉備東奔西跑,尤其劉備死后,幾乎一個爛攤子,當時諸葛亮憑借一己之力撐住了整個漢室天下。
為了完成興復漢室的夢想,在劉備死后,諸葛亮內外一把抓,憑借自己的資歷和能力,使得孱弱的蜀漢站穩(wěn)腳跟,然后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從建興6年,諸葛亮趁著曹丕病死,曹叡登基,人心不穩(wěn),出其不意北伐,一時間三郡響應,曹魏關中大整。
形勢一片大好的北伐很快因為諸葛亮的致命錯誤而導致結束,此后雖然諸葛亮連續(xù)四次北伐,但是,始終沒有再對曹魏形成第一次北伐時候的威懾。最終隨著時間的推移,山河易位,諸葛亮病死,蜀漢也被曹魏攻滅。諸葛亮北伐恢復漢室的夢想終究落空!
究其原因,關羽敗亡和夷陵之敗導致蜀漢綜合實力損失慘重,而且劉備死后諸葛亮以一己之力撐起一片天下,在諸葛亮死后,由他安拍的蔣琬費祎一直執(zhí)政到253年,離蜀漢滅亡還剩10年,此后的姜維連年用兵,也是加速蜀漢滅亡的一個誘因。
諸葛亮成為蜀漢的最大權力擁有人,完全掌權、完全負責,要追尋蜀漢滅亡的過錯責任,諸葛亮自然不能躲避,很多人有個共識,蜀漢之所以滅亡,在于人才的凋零,后繼乏人、在蜀漢后期人才青黃不接,廖化做先鋒的時候,已經顯露出了足夠的信號。
而且,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已經透露出了這樣的憂患意識,大量有能力的人病逝或者陣亡,使得諸葛亮北伐時候無人可用??梢园l(fā)現(xiàn),蜀漢的人才培養(yǎng)幾乎沒有,尤其諸葛亮的大權獨攬,大小事情都身體力行,這嚴重的阻礙了蜀漢其他人的能力磨練。
這還不是主要原因,對于本來人才匱乏的蜀漢,人才本來浪費不起,但是在關羽敗亡之后,諸葛亮開始有計劃、有目的的清除部分有能力的人,總結一下,有幾個非常有能力的人都被諸葛亮浪費,他錯殺一人、錯用一人、錯防一人。
首先,錯殺一人,這個人是劉封,因為關羽敗亡的時候,劉封坐視不理,而后逼反孟達,丟了上庸三郡,于是逃回成都,這時候的諸葛亮為了劉備身后事情考慮,覺得這人可能不好制馭,所以讓劉備殺了他。
看起來,這想法沒錯,畢竟劉封是劉備的養(yǎng)子,而且有繼承權,在劉備冊立劉禪之后,劉封的身份就很尷尬了,就因為諸葛亮的猜忌而死,實際上,當時能夠威脅劉禪皇位的人,劉封的可能性最低,作為養(yǎng)子的他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身份。
諸葛亮所擔心的就是他自己沒法控制劉封而使得蜀漢分裂,雖然這個說法未必有錯,但是在蜀漢亟需人才的時候,勇猛善戰(zhàn)的劉封不應該因為猜忌而死,尤其害怕將來不能約束這樣的罪名。
第二,用錯一人,這個人是馬謖。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因為和諸葛亮關系不錯,而且在南征時候有著重要的貢獻,在第一次北伐時候,用馬謖守街亭,結果這位老兄根本沒有作戰(zhàn)能力,把大軍帶上思路,最后導致北伐功敗垂成。
事后,馬謖被殺、一堆人被牽連而貶斥,結果是狐貍沒打著,反惹一身騷,偷雞不成蝕把米,得不償失,如果當時諸葛亮沒有用馬謖,而派遣有作戰(zhàn)經驗、志軍能力高的魏延、王平等人,歷史必然被改寫。可惜,馬謖作為一個參謀擔任了本身能力不配的職位。
第三,那就是放錯一人,這個人是魏延,作為荊州跟隨劉備的老部下,能力非常不錯,劉備剛剛奪取漢中就委以重任,但是諸葛亮對他不夠信任,甚至有些防備,這讓魏延產生了自己受到忽視的感覺。
一般人這樣沒啥問題,但是出于軍國要位的人這樣想,肯定不是小事情,諸葛亮感覺自己對他夠好了,但是魏延感覺自己能力沒地方發(fā)揮,尤其子午谷奇謀,使得魏延的火已經燒到嗓子眼了,只要張口就能捧出來,結果還是隱忍了。
結果,在諸葛亮死的時候,做了一個愚蠢的安排,安排資歷、能力和戰(zhàn)力都靠前的魏延給有矛盾的楊儀斷后,但是又沒有做好協(xié)調,直接導致魏延被夷滅三族,這讓本來人才不多的蜀漢一下子雪上加霜。
這幾個人,雖然不多,但是對于人才缺乏的蜀漢,都是絕無僅有,都因為諸葛亮的個人原因而被殺,非??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