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寶劍常常伴隨著勇士,美女時常跟隨者英雄。在春秋戰(zhàn)國歷史上,諸侯國君主雖然是一夫一妻制,但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雖然只有一個,但是媵妾等卻有很多,而諸侯國的君主們、卿士們、大夫們也都保留著這樣的習(xí)俗。也正式因為這樣的習(xí)俗文化,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中常常伴隨著女人的印記,而且常常是不好的印記。周幽王為褒姒烽火戲諸侯、鄭莊公因武姜克段叔、齊襄公喜文姜裂魯桓公,在這樣的歷史故事中,女人都成為事件的導(dǎo)火索,而宋國的華督弒殤公也是因為女人而起,只不過宋殤公卻是這次事件中的無辜受害者。
歷史背景,宋宣公時期,太子為與夷,按照周朝的繼承人制度,宋宣公之后,太子與夷將成為宋國的新一任國君,然而宋宣公卻不這么想。宋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比較特殊,是僅有的三個公爵國之一。宋為殷商之后,周武王在攻滅殷商之后,為了彰顯德行,同時依循分封制的立法,雖然國家覆亡,但是勝利者仍然不能讓以前的貴族宗祀滅絕,所以就保留了殷商的祭祀,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了商丘,國號就是宋。宋國的君主都是殷商遺民,禮制上多多少少都還保留著殷商的文化傳統(tǒng),在繼承人的制度上也是同樣的保留著殷商的繼承人制度。宋宣公時期,雖然已經(jīng)是周王朝的東周時代,繼承人制度為了順應(yīng)當時的社會情況,從“兄終弟及”轉(zhuǎn)變成了“父死子替”,但宋國終究是殷商之后,宋宣公在臨死前想恢復(fù)祖制,遵循老殷商文化,就將宋國的君位傳遞給自己的弟弟子和,子和繼位成為了宋穆公。宋穆公對于哥哥的大義一直銘記在心,所以在暮年的時候?qū)⑺螄鴩奈恢糜纸坏搅烁绺绲膬鹤邮掷?,即為宋殤公?/p>
宋穆公傳位之前,大臣孔父嘉就曾經(jīng)諫言將國君的位置傳給宋穆公的兒子公子馮,可惜沒能實現(xiàn)??赘讣蔚滦辛己?,受人尊敬,而且很有威嚴,是宋國宋穆公、宋宣公時期的重臣,特別是宋宣公時期,對于孔父嘉更是信任有加,許多大事都有孔父嘉的參與,君臣關(guān)系比較鐵,孔父嘉也是維護宋殤公的一道屏障。然而,正是這樣的原因,導(dǎo)致了宋殤公無辜受牽連。
歷史上對于的宋殤公評價并不好,在位十年,卻是連年征戰(zhàn),十年就有十一次大大小小的對外戰(zhàn)爭,民眾苦不堪言。這也是宋殤公被弒殺的一個隱患。
孔父嘉在宋國很有威望,可是還有一人也很有權(quán)力,就是太宰華督。太宰華督是宋戴公的孫子,和宋殤公是一脈相傳的宋氏宗親。兩人本來就只是君臣關(guān)系,然后這一切都因為孔父嘉的女人發(fā)生了改變??赘讣斡幸粋€妻子,魏氏,很是美麗,在歸寧省墓的路上被華督看見了,從此華督魂不守舍,誓要將魏氏攬入懷中,但是苦于無計可施,只能暗暗等待機會。華督知道,想要實現(xiàn)愿望,唯一的辦法就是殺掉孔父嘉,于是華督編制謊言,煽動民眾,說宋國十年十一戰(zhàn)都是孔父嘉挑唆,孔父嘉是罪魁禍首,這樣華督就能名正言順的殺掉孔父嘉。
宋殤公聽聞此事,不敢大意,孔父嘉是自己的屏障,一旦屏障消失,自己也將暴露在風(fēng)吹雨打中,于是匆忙前去支援孔父嘉。然而華督見宋殤公前來,殺紅了眼,干脆連宋殤公一起弒殺!最無辜的就是宋殤公,為救大臣,自己反而搭了進去,而其原因,竟然是因為一個女人。
公元前714年,魯隱公九年。
【原文】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書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書,時失也。
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平地尺為大雪。
周朝的月份,和現(xiàn)在的公歷的月份相近。魯隱公九年三月,春寒料峭。初十日開始下大雨,連下三日以上,并且伴隨雷震。十七日又開始下大雪,雪深達一尺?!洞呵铩分詫⑦@些記錄在案,是因為這樣氣候?qū)嵲谑翘闯A恕?br>
【原文】
夏,城郎,書,不時也。
夏天,在郎地筑城,這又是使民以不時,提出批評。
【原文】
宋公不王。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絕宋使。
不王,就是沒有盡到諸侯對天子的義務(wù)。
宋殤公怎么不王了?史料上沒有任何記載。按照周朝的規(guī)定,諸侯對天子的義務(wù)主要是兩項:
一、定時朝覲天子,并且送上貢品。
二、聽從天子的號召,出兵討伐異族或者不聽話的諸侯。
自打周平王以來,王室衰微,有如一座破敗的寺廟,早就是門前冷落車馬稀,沒有幾個人前來上香。即便是魯國這樣的國家,號稱周公之后,享受天子的禮樂,魯隱公上臺已經(jīng)九年了,有沒有去過雒邑一次?沒有。就連周平王去世,魯隱公也沒有出席葬禮。王室死乞白賴地派人來求點喪葬費,還遭到魯國人的奚落。鄭莊公就更不用說了,簡直是騎在天子頭上拉屎拉尿。要說不王,鄭莊公第一個不王。他憑什么指責(zé)宋殤公不王,憑什么奉了王命去討伐宋殤公?
因為他是王室的左卿士,有這個權(quán)力??!
這樣的故事情節(jié),是不是很容易讓人想起東漢末年,曹操奉了漢獻帝之命去討伐孫權(quán)和劉備?
當年鄭國和邾國入侵宋國,打到首都外城,宋國派人向魯國求援,被魯隱公拒絕。雖然后來魯隱公親自討伐邾國,以示討好宋國之意,宋殤公卻仍然記恨此事,所以這次遭到鄭國進攻,他干脆不派使者向魯國通報情況了。
對于已經(jīng)心向鄭莊公的魯隱公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立刻宣布,宋國不尊重魯國,從此斷絕外交關(guān)系。
【原文】
秋,鄭人以王命來告伐宋。
冬,公會齊侯于防,謀伐宋也。
簡直就像一場戲,你方唱罷我登臺。這邊廂,魯隱公以“不告命”為由和宋國斷絕外交關(guān)系;那邊鄭莊公便趕緊派使者告訴魯隱公,接下來還將繼續(xù)根據(jù)天子的命令討伐宋國。
既然有王命在手,魯隱公的態(tài)度便更明確了。這年冬天,他和齊僖公在防地舉行會晤,商量共同討伐宋國。
齊、魯、鄭三國,終于撕開羞答答的面紗,公開勾肩搭背,走到了一起。
作為三國同盟的核心人物,鄭莊公卻沒有參加這次會晤,因為他有要事纏身。
北戎入侵了鄭國。
【原文】
北戎侵鄭,鄭伯御之?;既謳?,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惫油辉唬骸笆褂露鵁o剛者嘗寇,而速去之。君為三覆以待之。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必務(wù)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則無繼矣。乃可以逞?!睆闹?。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師,前后擊之,盡殪。戎師大奔。十一月甲寅,鄭人大敗戎師。
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歷來是中原文明的大患。
春秋時期,西方、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被統(tǒng)稱為戎狄之人。他們逐草而居,放牧為生,來往如風(fēng),經(jīng)常入侵中原,攻破城池,掠奪人口、糧食和財產(chǎn)。
各諸侯國面對戎人的入侵,基本上采取守勢。
這是因為當時中原的戰(zhàn)術(shù)比較老化,主要依靠貴族駕駛戰(zhàn)車來作戰(zhàn),奴隸組成的步兵不過是輔助兵種,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戰(zhàn)車的優(yōu)勢在于正面突擊力強,但是不容易轉(zhuǎn)彎,更不容易調(diào)頭,一次沖鋒過后,很難再組織有效進攻。而戎人以步兵為主,戰(zhàn)斗力相當強悍。他們可以避實就虛,穿插于中原的戰(zhàn)車之中,將這些笨重而昂貴的作戰(zhàn)單位分割包圍,一舉殲滅。
久經(jīng)沙場的鄭莊公,自然知道戎人的厲害。當他提出自己的擔(dān)心,公子突給出了一個解決辦法。
“戎人輕率而無秩序,貪婪而不團結(jié)。如果打了勝仗,就在戰(zhàn)場上為了爭奪戰(zhàn)利品互不相讓;如果打了敗仗,只顧各自逃命互不相救。我軍可以派出一支部隊作為誘餌,與戎人接觸之后,扔下少量裝備,馬上逃跑,戎人見有利可獲,必定追擊。我軍事先埋伏下三路伏兵,待戎人主力進入伏擊圈便迎頭痛擊。戎人先行者遇伏,必將四處逃散,而后繼者自身難保,更不會相救。如此,我軍可獲全勝!”
兵法并不深奧,用孫子的話來說,就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鄭莊公的擔(dān)心,正是基于對自身缺點和對敵人優(yōu)勢的認識;而公子突的回答,切中了戎軍的弱點,并根據(jù)其弱點提出了應(yīng)對之策。
鄭莊公采納了公子突的意見。這一戰(zhàn)打得干凈利落,戎人的前鋒遭到伏擊之后即刻崩潰,鄭軍大將祝聃率軍沖出,將戎人截為三段,一舉殲滅。
這一戰(zhàn),徹底打出了鄭國的軍威。毫無疑問,也更加堅定了齊僖公、魯隱公要和鄭莊公做朋友的信念。
當殷商文化出現(xiàn)在宋國的時候,讓許多殷商后人們當去了周王國的禮樂制度,從而一心一意專注殷商傳統(tǒng)文化。在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致使宋宣公毫不猶豫的讓位給宋穆公。據(jù)歷史記載:宋穆公繼位后,在位時間是747年至720年左右,在這一段時間里,宋穆公的敵家是鄭國,一心想宋國滅國的國家。當時的鄭國是鄭莊公做皇帝,他一心想讓鄭國做大做強,故此處處與宋穆公作對。難道就是因為鄭莊公與他作對,令宋殤公這一生過得如此糾結(jié)嗎?
當鄭國想盡一切辦法要架空周王室的是時候,換個角度來想,鄭國此舉,何不是在削弱宋國的地位。歷史上記載國這么一句話:“宋公不王。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這句話所描述的事情是宋穆公去世后三年所發(fā)生的,由此可知,當時宋國在鄭國的壓迫下,深知鄭國有滅宋之想。
在宋穆公去世之際,宋穆公將他的兩個兒子送到鄭國。 這么做,一方面可以讓宋宣公的兒子順利接位,另一方面他可能厭倦了管理政治事務(wù),也不想讓兒子走上這么一條不歸路,何不如去鄭國做個人質(zhì)。
然而,宋殤公繼承皇位之后,并不開心,反而非常郁悶。因他本是帝王之命,后因自己的父親宋宣公的一念之間,從君演變至臣,現(xiàn)又為君。真是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
現(xiàn)在皇位歸順于他,他不想當年的事情重新回到自己或者自己兒子的身上,故此,當他收到情報說,宋穆公的兒子公子馮在鄭國,于是出兵征伐鄭國,討回宋穆公的兒子公子馮。這么一個舉動,讓鄭國與宋國之間矛盾越來遠大。但是,到宋殤公死的時候,也未能討回宋穆公的兒子公子馮,這也就是為什么他此生會過得如此糾結(jié)的原因。
孔子曾經(jīng)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老先生一個不大不小的“污點”,那就是有“歧視婦女”之嫌。其實,與孔子一樣持相近觀點的不乏其人,而且都是赫赫有名的哲學(xué)家。比如叔本華,這個痛苦的哲學(xué)家就極為鄙視女性;還有尼采,大家一定記得他的關(guān)于面對女人要拿起手中的鞭子的更為極端的說法。 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就象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一樣。比如叔本華,這位貧窮的哲學(xué)家每每在他苦苦思索宇宙與人生的玄妙問題時就會遭到那個惡婆娘房東的折磨和騷擾,讓他痛苦萬分。而這個女房東,也因此差點遭到忍無可忍的哲學(xué)家的“動粗”。與動拳頭的叔本華以及主張舉起鞭子的尼采相比,我們的孔圣人就要顯得含蓄多了,他只是抱怨“難養(yǎng)也”。而且,他是把女子和小人結(jié)合起來說的,這里面的意味其實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 首先,我們必須搞清楚這句話的真實意思。 雖然大家嘴上常常掛著這句話,可是,我卻懷疑大家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如果大家讀過《論語》,就知道,完整的原文應(yīng)該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边@句話的完整意思應(yīng)該是:如果僅僅是女子尚且可以想辦法敷衍、相處和伺候,如果僅僅是小人尚且可以想辦法敷衍、相處和伺候,但如果是女子和小人勾結(jié)起來就沒有辦法而且難以敷衍、相處和伺候了。為什么?因為如果和他們走得太近,就會不得好死,連抱孫子的機會都沒有;如果對他們敬而遠之,那么他們就會怨恨你,把你當敵人,結(jié)果一樣難以預(yù)料。 所謂小人,并不是貴族與平民的“大人”與“小人”之別,就是指道德低下的人??鬃釉谶@里有非常強烈的道德指向。而“唯”是一種絕對的指稱,意思是僅僅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如果我們完整的理解了這句話,就會明白,孔圣人那里是憤怒和聲討,分明是無奈、沮喪和害怕,并因此而發(fā)的牢騷和感嘆。比起叔本華和尼采來,他顯得更加膽怯和擔(dān)心。 大家熟知的原因,大概就是孔子在衛(wèi)國的故事??鬃釉谛l(wèi)國受到國君靈公的熱情款待??墒牵幸惶?,衛(wèi)靈公的夫南子派人對孔子說:“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愿見?!笨鬃印安坏靡讯娭?。”而見面的過程很滑稽,“孔子入門,北面稽首?!?衛(wèi)南子則在帳幃之中拜謝,身上佩帶的珠寶玉佩叮當作響。這件事情引起了孔子的極度反感。一個月后,衛(wèi)靈公邀請孔子出行,衛(wèi)靈公和夫人南子乘第一輛車,孔子乘第二輛車,大有現(xiàn)在國家元首出行的風(fēng)頭,“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衛(wèi),過曹。”衛(wèi)靈公和夫人南子愛慕虛榮喜歡出風(fēng)頭的作風(fēng)讓孔子非常討厭,孔子認為,一個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不會如此熱衷于愛好聲色的,于是選擇離開。其時,孔子已經(jīng)是名人,孔子覺得衛(wèi)靈公之所以熱情款待自己,不過是要附庸風(fēng)雅博得清名而已,并不是真的賞識自己的學(xué)問。 很多人以為,正是這個經(jīng)歷使得孔子說出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的話。但是,如果孔子就因為這點而對衛(wèi)靈公夫婦如此厭惡,是說不過去的,也不符合他“中庸”的主張。不管怎么說,衛(wèi)靈公對孔子還是很不錯的,南子夫人雖然愛慕虛榮、小心眼兒,但是也并沒有不尊重孔子。而且,在來衛(wèi)國之前,孔子因為長得象一個和陳國人結(jié)仇的叫“陽虎”的魯國人而被陳國“拘留”,差點被殺害,多虧衛(wèi)靈公救了他。因此,孔子似乎不該有如此激烈的反應(yīng)。這里面肯定有原因。 在我看來,原因之一,是孔子看到了危險。所謂“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實就是給衛(wèi)靈公下了個“小人”的判斷。而且,因為衛(wèi)靈公過于寵幸南子夫人,也即前面我們說的女子與小人勾結(jié)得很緊,而且小人過于聽信女子的話,這就是孔子所謂的危險,只要那天孔子對南子稍有不敬,也許災(zāi)禍就來臨了。所以孔子要趕緊跑。事實上前面南子夫人要求孔子去拜見她就是一種威脅和暗示。 原因之二,在于孔子先祖的一段慘痛經(jīng)歷。也許大家都不知道,孔子其實并不是魯國人,而是宋國人。公元前710年,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國任宋殤公的大司馬,而“大司馬孔父嘉妻好”,也就是說孔父嘉的妻子很漂亮。有一天,她也是乘著馬車“出,道遇太宰華督。督悅,目而觀之?!睆拇司头N下了災(zāi)禍。華督為了得到孔父嘉的妻子,派人四處散布流言,誣蔑宋殤公和孔父嘉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實際情況是宋國由于得罪了鄭國而數(shù)次遭到鄭國以及追隨鄭國的諸侯們的侵擾),進而煽動不滿的百姓發(fā)動暴亂殺死了孔父嘉和宋殤公,奪走了孔父嘉的妻子(見《史記》宋微子)??赘讣蔚膬鹤幽窘饝魟t被仆人悄悄抱著逃到了魯國,而這人就是孔子的五世祖。孔子家族由此定居魯國。 我想,這才是孔子得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的根本原因。其中,孔父嘉妻出門乘車招搖過市的情形和衛(wèi)靈公夫婦乘車招搖過市的情形何其相似。而且,其中一句話很關(guān)鍵:“督利孔父妻”。這說明,華督是“利誘”了孔父嘉的妻子以后才著手除掉孔父嘉的,兩人是有“奸情”的。又是一起女子與小人勾結(jié)的例子。而這起例子,其中的女子,竟然就是孔子的六世祖母。 而更為有趣的是,孔子對衛(wèi)靈公夫婦、孔父嘉對其妻與華督的遭遇,剛好就是“怨”與“不孫”兩種結(jié)局的真實寫照??鬃訉δ献臃蛉吮3志嚯x(遠之),幾乎招致南子夫人甚至是衛(wèi)靈公的怨恨(南子派人暗示孔子去拜見自己時所說的話表明衛(wèi)靈公是知道這件事并且持支持態(tài)度的);孔父嘉由于與小人華督同朝為臣,華督又和他的妻子勾結(jié),和他們走得太近(近之),結(jié)果招來殺身之禍。這短短一句話,蘊含著兩段真實經(jīng)歷以及對于“小人”與“女子”勾結(jié)的不良后果的警惕與恐懼。其實,是一種很深的“政治智慧”。 到這時,我們就應(yīng)該可以理解孔子為什么對于女子和小人的勾結(jié)如此反感如此憤怒了吧。其實,那是源于一段家族的刻骨銘心的不可回首而又深藏于記憶之中的恥辱的歷史,它以幾乎導(dǎo)致孔子家族毀滅的慘痛告戒著圣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也因此,女子的最好的歸宿就是“無才便是德”,否則,她就難以抗拒小人的誘惑。這是孔夫子給女人開出的良方。
1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弒殤公。
譯:
二年春,宋國卿大夫華父督攻打孔氏,殺死孔父而奪取其妻。宋殤公發(fā)怒,華父督懼怕,隨后殺害宋殤公。
賞析:
華父督由于覬覦叔祖孔父嘉的妻子,而帶兵攻打孔父嘉,殺掉了孔父嘉,搶了這個叔祖母。宋殤公是孔父嘉的侄子,由于隱公三年時,宋穆公死前將自己的兒子公子馮送到鄭國,并立哥哥宣公的兒子公子與夷為繼承人,并將公子與夷托付給孔父嘉,即宋殤公。因此宋殤公對華父督的做法十分憤怒,而華父督則一并將宋殤公殺掉。
2 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zhàn),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于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
譯:
宋殤公即位后,十年間經(jīng)歷十一次戰(zhàn)爭,民眾不能忍受宋殤公的命令。當時孔父嘉為司馬,華父督為大宰,因為民眾不能忍受宋殤公的命令,華父督就先宣傳說:“這是司馬造成的。”已殺害孔父嘉而后殺害宋殤公,便把莊公從鄭國召回而立莊公為國君,以親近鄭國。并把郜國大鼎贈送給魯桓公,齊國、陳國、鄭國都贈送禮物,所以華父督就擔(dān)任了宋國的相國。夏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來郜國大鼎。戊申日,置于太廟,這不符合禮制。
賞析:
宋國十年經(jīng)歷十一次戰(zhàn)爭,通觀戰(zhàn)爭過程如下:
隱公四年,宋殤公元年,衛(wèi)州吁弒殺哥哥桓公,為了鞏固位置而拉攏宋、陳、蔡攻打鄭國。拉攏宋國的理由是可以除掉公子馮。本次伐鄭即東門之役。
隱公四年秋天,四國再次伐鄭。
隱公五年,宋殤公二年,秋九月,由于鄭國與邾國同盟,宋國攻打邾國。
秋九月,邾求救與鄭,鄭國攻打宋國,并報復(fù)東門之役,本次伐宋即入郛之役。
隱公五年冬十二月,宋國伐鄭,圍長葛,以報入郛之役。
隱公六年,宋殤公三年,秋,宋國攻克長葛。
隱公九年,宋殤公六年,鄭國伐宋,理由是宋公不王。
隱公十年,宋殤公七年,五月,齊魯鄭伐宋。
七月,宋、衛(wèi)、蔡伐鄭。
九月,鄭伐宋。
隱公十一年,宋殤公八年,冬十月,鄭國、虢國伐宋。
由戰(zhàn)爭過程來看,宋殤公由于忌憚公子馮,而攻打鄭國,開啟了宋鄭十年戰(zhàn)爭。然而以此說民不堪命,則未必,因為鄭國的發(fā)動和參與的戰(zhàn)爭更多,只不過鄭國勝多敗少,故而民堪命而已。
華父督弒殺宋殤公之后,立刻迎回公子馮為國君,以擁立之功來確保自己的地位。再向齊、魯、鄭、陳等國家都贈送大量財物進行賄賂,讓諸侯不追究他弒殺國君的罪行。而各國也都接受了賄賂,魯國則接受了郜鼎。郜鼎,原本是郜國的大鼎,郜國被宋國吞并后,郜鼎也被納入宋國。
臧哀伯諫納郜鼎,是從三個角度來說明問題。其一,太廟,即朝堂,朝堂的擺設(shè)有成規(guī),在朝堂中增減物品,必須按照禮制來,而增加一個鼎,是不符合規(guī)矩的。其二,這個鼎是華父督弒殺國君而送來的鼎,魯桓公堂而皇之放在朝堂中,會暗示魯國大臣也可以弒殺國君。其三,魯桓公收受賄賂,并公開放在朝堂,魯國的大臣也可以效仿而收受賄賂。然而魯桓公可能正處在叛逆期,而不予理睬。
3 秋七月,杞侯來朝,不敬,杞侯歸,乃謀伐之。
譯:
秋七月,杞侯來朝見,對魯桓公不恭敬。杞侯歸去后,桓公就策劃征伐他。
賞析:
杞侯對魯桓公不尊敬,《谷梁傳》記載是因為魯桓公納郜鼎而來朝見,可能是因為魯桓公未成年,杞侯作為長者對他進行了批評,因此得罪了魯桓公。因此魯桓公就策劃攻打杞國。
4 蔡侯、鄭伯會于鄧,始懼楚也。
譯:
蔡桓侯、鄭莊公在鄧會見結(jié)盟,開始懼怕楚國。
賞析:
鄧,春秋稱鄧離,此時還是獨立國家。蔡桓侯、鄭莊公在鄧國會盟,說明鄧國也參與了同盟。而蔡國本來是宋國的同盟,宋殤公死后,以宋國為首的同盟瓦解,鄭莊公立刻開始拉攏宋國原來的盟國。
至于擔(dān)憂楚國,楚國此前從未出現(xiàn)在記載中,而楚國第一次北上,要到桓公六年,因此本次會盟,只是拿對付楚國作為借口。
5 九月,入杞,討不敬也。
譯:
九月,魯國進攻杞國,攻入國都,以討伐杞侯對魯桓公的不敬。
賞析:
魯國入杞,并沒有滅掉杞國,只是進行懲戒。魯桓公因為個人好惡發(fā)動戰(zhàn)爭,是不義的。
6 公及戎盟于唐,修舊好也。冬,公至自唐,告于廟也。凡公行,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禮也。
譯:
桓公與戎人在唐地會見,是為了重修友好。冬,桓公從唐地回來,在太廟禱告。凡是國君出行,都要禱告宗廟;返回,舉行宴會、互相敬酒、記錄功勛,是遵守禮制。
賞析:
隱公二年時,魯國與戎人結(jié)盟,戎人,即山東東部的九夷。此次桓公與戎人再次結(jié)盟,屬于增加友誼的行為。兩次會盟,都是魯國國君前往會盟。而且本次會盟,魯桓公十分看重,不僅告廟,而且回來還舉行飲至禮。
7 哀侯侵陘庭之田,陘庭南鄙啟曲沃伐翼。
譯:
晉哀侯侵占陘庭的土地,陘庭南部的人引導(dǎo)曲沃武公攻打翼城。
賞析:
啟并非開啟,而是開端,先導(dǎo)。陘庭在翼城與曲沃中間,可能是個具有一定獨立性的部族,沒有公開服從晉哀侯,因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7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