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官名,讀音xiàn lìng。指的是一縣之長??h令之名,起于戰(zhàn)國。代表人物有陶淵明、程鳳金、狄仁杰、秦錫琈等。
釋義
《職官典·郡縣》:“縣令者,政令之長也,正五品;縣丞者,文教職官也,從五品;縣尉者,軍事長官也,次五品”。
組詞
破家縣令
pò jiā xiàn lìng 謂地方長官手中的權(quán)力,足以使人破家滅門。
王縣令
wáng xiàn lìng
東漢明帝時王喬,任葉縣令,有神術(shù),故稱。見《后漢書·方術(shù)傳上·王喬》。詩文中每以"王縣令"稱之。
長安縣令
Cháng ān xiàn lìng
漢朝開始在首都長安設(shè)立的六品官職,下轄長安及京畿附近區(qū)縣。薄衛(wèi)橋以長安縣令為印及字號,行走江湖。
歷史
官名。戰(zhàn)國時三晉(魏、趙、韓)和秦已稱縣的行政長官為令。秦商鞅變法,并諸小鄉(xiāng)為縣,置令及職責(zé)??h令本直隸于國君,戰(zhàn)國末年,郡縣兩級制形成,縣屬于郡,縣令成為郡守的下屬。秦、漢法令規(guī)定,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縣官稱縣令,秩六百石至千石;萬戶以下的稱長,秩三百石至五百石。漢以后放寬尺寬,《晉令》云:“縣千戶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為令;不滿此為長?!?見《北堂書鈔》七十八)所轄?wèi)魯?shù)不及漢制十分之一。南朝縣,戶數(shù)一般很少,而《宋書·州郡志》所載,大多為令。后遂一律稱令。《隋書·百官志》只說陳五千戶以上縣令與五千戶以下縣令,不提縣長。北齊縣分九等,縣官一律稱令。
隋、唐因之,只以縣的等第,分定縣官品秩,唐縣令,京縣、畿縣正五品上有與正六品上,余自從六品上至從七品下,宋縣令只存虛名,以京朝官任其職,稱知某縣事,因而有知縣的名稱。元為縣尹。明、清以知縣為正式官名。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稱縣知事;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稱縣長, 中共執(zhí)政后,縣長低于市長(地級市)而高于鄉(xiāng)長。縣長是一個縣的第二把手(僅次于中共縣委書記),一般也是該縣的中共縣委副書記。
彭澤縣令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
陶淵明二十九歲初踏仕途,任江州祭酒,以后又做過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義熙元年(405年)秋出為彭澤縣令,時年四十一歲。這年冬,上級派督郵【注】來縣視察縣政。陶的侍從請他冠帶出迎,小心伺候。他心鄙督郵之為人,說:“我怎能為每月吃飽五斗米,向一個毫無知識的鄉(xiāng)里小兒打躬作揖呢?”遂掛冠封印而去,賦《歸去來辭并序》以示其志。做了八十余天的縣令,便歸隱柴桑老家,從此永遠(yuǎn)地脫了官場。
【注】
【督郵】官名,漢代各郡的重要屬吏,代表太守督察縣鄉(xiāng),宣達(dá)教令,兼司獄訟捕亡等事,唐以后廢。
程鳳金
明嘉靖年間,彭澤有位縣令名叫程鳳金,字廷重,湖北黃岡人。他風(fēng)骨錚錚,清廉自守,同治版縣志稱其“獄無冤滯,庭無私謁”。是承陶令之遺風(fēng),為后世所傳頌的好縣令。 某次御史大夫來彭澤巡視,程拜謁稍后,御史大為不滿,當(dāng)面對程加以諷刺說:“你是這樣當(dāng)官的嗎?”程受不了這種侮辱,告訴自己的幕僚說:“御史之所以有權(quán)有威,就是因?yàn)樗艹啡说墓俾殹,F(xiàn)在我自己撤自己的官,御史的權(quán)威在我頭上就施展不開。”馬上奮筆寫下一首詩,掛在縣衙門上,棄官而去。詩云:平生性拙天知我,三載無能我愧官。今日銓衡公論定,好歸舊隱理魚竿! 當(dāng)這位御史大夫派人追上他時,他說:“再去豈值一文?!本刮捶怠?/p>
【注】
【銓衡】考核、選拔。詩中指質(zhì)問程鳳金的御史大夫。
狄仁杰
唐代名臣狄仁杰,字懷英,山西太原人。
狄仁杰原為唐朝大臣,以明經(jīng)(唐制六科取士,以經(jīng)義取者,謂之明經(jīng))舉(推薦、選拔),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參軍,轉(zhuǎn)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寧州刺史等職。轉(zhuǎn)文昌右丞,出為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貶為復(fù)州刺史,入為洛州司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入為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時,遭酷吏來俊臣誣害下獄,幾乎喪命。后密使其子上訴武則天,得免死,貶為彭澤縣令。
長壽元年(692年)的秋天,他被貶來彭澤任縣令。正值大旱災(zāi),農(nóng)民顆粒無收。他為民請命,奏請減免彭澤一切租稅。武后認(rèn)為他關(guān)心人民疾苦,特予嘉獎。并下命江州,免除彭澤等九縣全年租稅。狄仁杰一面開倉放糧,一面組織生產(chǎn)自救,使得大批百姓免于餓死。
年底,他將前任拘捕的全縣包括死囚在內(nèi)的囚徒三百人,逐一審問,辨析冤情,全部放還家中過年,約期犯獄。到期,僅二死囚遲到。一為大風(fēng)所阻,舟楫不通;一為母死治喪,稍稽時日。狄公以朝廷恩德及人,均奏準(zhǔn)免死開釋。眾囚預(yù)先約定,返獄之日每人懷土一把,堆放獄側(cè),遂巍然成一小丘,后人稱為“縱囚墩”。
狄仁杰任彭澤縣令四年,他革新吏治,勤政愛民,深受當(dāng)?shù)匕傩論泶鳌E頋砂傩帐指兄x狄仁杰,自發(fā)于“縱囚墩”旁建狄公生祠,名為“狄梁國公祠”,用以紀(jì)念狄公盛德。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則天征仁杰為魏州刺史。不久升任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年)十月,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fù)了宰相職務(wù)。
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quán)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曾擔(dān)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wù),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是我國歷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他是武則天最器重的宰相,是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
在狄仁杰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杰為“國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p>
久視元年(700年)九月狄仁杰病逝,朝野凄慟。則天為他舉哀,哭泣著說“朝堂空也”,并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中宗返正,追贈仁杰為司空;睿宗追封為梁國公。
“狄公祠”于民國29年(1940年)毀于日軍之手?!翱v囚墩”亦于文革期間鏟削為田?!翱v囚墩”“狄公祠”均在黃嶺鄉(xiāng)東南里許,遺跡猶可辨認(rèn)。
秦錫琈
秦錫琈(fú),山西曲沃人。由進(jìn)士選興安令,清乾隆十六年(1731年)調(diào)彭澤令。那時的彭澤縣令接連調(diào)換了好幾個。因?yàn)樾屡f交替的繁忙,縣里許多重要案件都積壓下來。秦令精勤檢閱,認(rèn)真處理,午夜不休。五更雞鳴,即教課子弟,書聲瑯瑯。自己入廳治事,每天處理四五起積案,合情合理,妥帖周至。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積案全部清理完畢。剔除弊端,懲辦奸宄(guǐ),杜絕了官吏衙役貪污瀆職現(xiàn)象。同治版縣志稱頌他“蒞彭者,清廉以公為最”。
平時因公下鄉(xiāng),絕不擾民。自帶飯筒,佐以鹽菜。紳士們邀請,堅(jiān)決拒絕。自奉清苦,有類寒士,以勞瘁致疾,到任才半年就死于彭澤任所。死后一文不存,由本縣士民樂助銀兩,家人才得扶棺返籍。起棺之日,白衣冠送至江邊的有幾千人。可見本縣人民對這樣的父母官是深為愛戴和懷念的。
縣令是一縣之長,按照中國古代行政、司法合一的原則,縣令也是縣的最高法官。縣丞位次縣令,輔佐縣令處理政務(wù)。縣尉管理刑獄事務(wù),負(fù)責(zé)地方治安與案件的偵緝。和中央政府的司馬主管軍政不同,縣的司馬專門管理養(yǎng)馬事務(wù)。與中央政府的司空一樣,縣的司空也是主管公共建筑的官員,由於戰(zhàn)國時代的公共建筑一般由受到刑罰的犯人從事作業(yè),所以縣司空也有管理監(jiān)獄刑犯的職能。令、丞、尉、司馬、司空均各自擁有屬吏,稱令史、史、尉史等。此外,韓國、魏國的縣設(shè)御史,這里的縣御史只是書記官,沒有監(jiān)察職能。韓國的縣設(shè)有司寇,行使縣尉的職務(wù)。秦國在蠻夷之地的縣級政權(quán)稱道。專門管理王室私用領(lǐng)地以及王宮所在的縣級政權(quán)稱都,都不隸屬與郡,直接隸屬於內(nèi)史。
縣邑道佐官(四百石或二百石):縣丞:1人,管理文書、倉獄。由中央任命。 縣尉:大縣2人,小縣1人。管理治安。由中央任命。 縣三老:掌教化。
縣邑道屬吏(百石、斗食):功曹掾、史:掌任用遷轉(zhuǎn)與記錄功過,縣內(nèi)一切人事。功曹職總管內(nèi)外,是縣廷主要屬吏,所以被稱為“主吏”,在屬吏中地位最高,權(quán)力最大,上可代表縣令長,下可指揮游徼、亭長等。
王縣令的解釋東漢 明帝 時 王喬 ,任 葉縣 令,有神術(shù),故稱。見《后漢書·方術(shù)傳上· 王喬 》。詩文中每以“王縣令”稱之。 宋 陳與義 《曉發(fā)葉城》詩:“欲語 王縣令 ,三叫不能聞?!?參見 “ 王喬 ”。
詞語分解
王的解釋 王 á 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現(xiàn)代有些 國家 仍用這種稱號:王國。王法。公子王孫。王朝(俹 )。 中國 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lǐng):山大王。蜂王。王牌(橋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縣令的解釋 官名,舊時一縣的行政 長官 今之縣令。;;《韓非子;五蠹》會縣令攝篆。;;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縣令遣媒。;;《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詳細(xì)解釋高名 令聞 ?!?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dá)
知府大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據(jù)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唐朝時已有相近的權(quán)變做法,宋朝時正式設(shè)立州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明朝時才最后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由于好古,士人經(jīng)常雅稱知府為太守。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lǐng)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征收賦稅等一切政務(wù)皆為其職責(zé)。
“縣令”在其他工具書中的解釋 官名??h令之名,起于戰(zhàn)國,其時秦及三晉縣的長官均稱為令
知縣
1.從地位上來說,宋代知縣的地位高于縣令。盡管他們的職責(zé)和權(quán)力相似,但治安官的地位更高,因?yàn)樗咏y(tǒng)治者。
2.但無論是知府還是知府,文史資料中都記載兩者的職責(zé)范圍都非常大。
“知縣”和“知縣”都是中國古代的官名。這兩個詞很接近,聽起來好像都是一縣之長的意思。很多人分不清楚。甚至在很多小說和影視作品中,這兩個詞也經(jīng)常被混淆。雖然兩者只有一字之差,但這兩個字的意思卻大相徑庭。從歷史上看,“縣令”和“知府”在使用時間、隸屬關(guān)系、發(fā)展路徑、職權(quán)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1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