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張洎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一個國家的滅亡除了君王的昏庸無能外,朝中大臣奸佞叢生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南唐的滅國原因上,李煜固然要負有重大的責(zé)任,也不能忽略朝中大臣對國家的影響。南唐宰相張洎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既是李煜恩寵第一的近臣,也是南唐滅亡的禍首之一。按理說這些賣主求榮之輩,在國家滅亡后都沒有好日子過。而張洎卻有些例外,他受到宋太宗趙光義器重,被認為是"江東士人之冠"。于是這位來自南唐貳臣竟然在宋朝平步青云,升到了參知政事的高位,與寇準并列,成為宋朝宰相之一。
張洎是南唐士人中才學(xué)非常出眾的一位,尤其是詩詞方面非常出色,受到李璟和李煜父子的器重,被任命為南唐宰相。史書中用"參預(yù)機密,恩寵第一"來形容,可見他在南唐的地位僅在皇帝之下。然而他卻并不是為南唐鞠躬盡瘁的忠臣,而是典型的賣主求榮的奸臣。史書上對他在南唐的歷史記錄不多,但從別的南唐人物傳記中可以看出,這人是典型的奸佞。他在南唐滅亡的過程中起到了負面的作用,是加速了國家的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而南唐后主李煜對張洎毫無防備,直到國家滅亡,他都毫無察覺。
宋朝大軍南下攻打南唐時,張洎與陳喬共同掌握軍務(wù),阻止軍隊抵抗宋軍。面對滅國的危機,張洎不思同心協(xié)力共抗外敵,而是意圖借宋軍之手排除異己,打擊政敵。當(dāng)時張洎所在的南唐本地集團與武將集團爭權(quán),張洎便派武將集團的代表皇甫繼勛領(lǐng)兵十萬保衛(wèi)金陵。
而這皇甫繼勛并非什么名將,而只是靠著父親皇甫暉之名上位的軍二代。這個人沒什么本事,因為老一輩的將領(lǐng)先后去世,這才趕鴨子上架。他既不會打仗,又懦弱貪婪,除了搜刮民脂民膏,就是把"降宋"掛在嘴邊。據(jù)說他聽說南唐遭遇敗績,反而喜形于色。若有人向他提議反攻宋朝,卻遭到鞭打和囚禁。
然而就是這么一位懦弱無能的將領(lǐng),竟然被張洎扶上了統(tǒng)帥的高位,指揮整個防守金陵的大軍。很多人認為張洎這么安排是看在皇甫繼勛的父親皇甫暉的面子上,因為皇甫暉是李璟時期幫著南唐奪取淮南之地的名將。皇甫繼勛作為軍二代,多少也算是有點本事的。其實這種看法是相當(dāng)錯誤的,張洎啟用皇甫繼勛就是為了打擊南唐的武將集團。因為自從韓熙載死后,外來文人便在政治上失勢。南唐朝中能與本地派對抗的就是武將集團,而這些人掌握這國家的軍隊。張洎就是借用宋朝的手,讓皇甫繼勛遭遇失敗,才有合理理由掌控軍隊。
為此他不但攔截了所有皇甫繼勛戰(zhàn)敗的情報,讓李煜失去的對前線的信息通路。他幫著皇甫繼勛找各種理由不與李煜見面,使李煜對南唐的戰(zhàn)局一無所知。而名將盧絳等人發(fā)往金陵的文書也被張洎攔截,不但使李煜無法得知局部勝利的信息,還借機挑撥盧絳和皇甫繼勛的關(guān)系,使得軍隊內(nèi)部矛盾叢生,互相猜忌。
如此一來,李煜對戰(zhàn)局的變化一無所知,還以為戰(zhàn)事一切順利,曹彬的大軍很快會退卻。當(dāng)宋軍磨刀霍霍準備攻城時,李煜還被蒙騙得舉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舉考試,簡直是荒唐可笑。而在戰(zhàn)爭中有不小功勞的盧絳卻得不到獎勵,反而受到排擠和打擊,被調(diào)到潤州,遠離金陵戰(zhàn)場。
本來戰(zhàn)爭形勢就對南唐不利,身為宰相的張洎的還排除異己瞎折騰,南唐滅國危機就在眼前了。等到事情被拖延得一發(fā)不可收拾,李煜再上城墻一看,金陵已經(jīng)被宋軍圍得水泄不通,頓時晴天霹靂,如夢方醒。而此時張洎卻又把戰(zhàn)敗的責(zé)任推到皇甫繼勛身上,讓李煜處死皇甫繼勛來平息軍中怒氣。從張洎這一系列的操作可以看出,他根本沒有把國家的存亡放在心上,一心就是要通過政治斗爭奪取權(quán)力。為此他不惜讓皇甫繼勛戰(zhàn)敗,讓他有理由染指軍權(quán)。而這樣的奸佞小人居然在南唐宰相位上呆了數(shù)十年,可見李煜父子的昏庸。
李煜派張洎出城搬救兵,希望利用金陵的城池堅固,招南唐其它地方的軍隊救援。而張洎一出城就成了宋軍的俘虜,還把身上攜帶的搬取救兵的密信交了出來。宋史上說是被宋軍搜出來的,可看字里行間的寫法明明是張洎主動投誠。因為當(dāng)時帶的密信封在蠟丸之中,如果形勢不對,他完全可以把蠟丸吞下,或者扔掉。那種蠟丸也就比小拇指的指甲蓋略大,怎么處理都不會被宋軍發(fā)現(xiàn)。除了主動投誠,宋軍要繳獲這種密信非常困難。結(jié)合到張洎之前反復(fù)勸李煜投降的行為,可見他早就打著賣主求榮的主意了。
可能是賣主賣得好,南唐滅國后張洎的反而受到宋朝的重用,在趙匡胤和趙光義兩朝,張洎成為南唐舊臣的領(lǐng)袖,是貳臣中最受其中的文臣。趙匡胤授予他太子中允的官職,入舍人院。趙光義即位后張洎更是平步青云,先后當(dāng)過知州、禮部侍郎、太仆少卿。后來他被拜為諫議大夫、判大理寺、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翰林院學(xué)士,參知政事,與寇準同列。以貳臣的身份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張洎在南唐舊臣中也算出類拔萃了。這種情況不但在當(dāng)時非常不合理,就是在后世極為罕見的情況,讓很多歷史愛好者感到疑惑。
張洎為官的特點就是欺上瞞下,貪戀權(quán)位,嫉賢妒能。他善于各種權(quán)謀詭計,利用權(quán)勢坑害同僚,以獲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在他眼里李煜這樣的皇帝只是他操弄權(quán)勢的工具,隨時都能出賣的對象。按理說這種奸佞在新朝也是不能得志的,畢竟趙匡胤和趙光義也要防范身邊出現(xiàn)這種奸臣,小心自己也被出賣。從張洎投降宋朝后在南唐舊臣中排除異己,嫉賢妒能的表現(xiàn)看,他的行事風(fēng)格顯然沒有任何改變。他在宋朝打壓過李煜的掌書記潘慎修,與南唐名臣徐鉉絕交,甚至上奏本誹謗過寇準,這都是他在南唐時常用的權(quán)謀手段。
基于上述的考慮,張洎繼續(xù)成為宋朝宰相,不能用簡單的橘生淮南之說來解釋,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他在南唐和宋朝同時為宰相,同時延續(xù)小人和奸佞的作風(fēng),顯然與國家利益無關(guān)。他既不是終于國家的,更不是終于哪個皇帝,而是更看重自己的現(xiàn)實利益,而且非常短時。這種小人行徑的文臣只能成為君王政治斗爭的工具,而不能成為治理國家的人才,更不會是君王信任的伙伴。趙光義任用張洎為宰相,肯定不是希望他能治國。畢竟他早就被打上了賣國賊的標簽,這樣的人官位再高都是受到鄙視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