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人打仗這件事情還是非常有講究的,話說古代人打仗有一句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可以看出來糧草在古代戰(zhàn)場的重要地位,而且糧草一般都是需要用重兵把守的,那么有的人要問了,是用重兵把守,那么這個重兵到底有多重呢?也就是說守衛(wèi)糧草的重兵一般占軍隊重量的多少呢?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就包括了人吃的“糧”和牲口(馬騾)吃的“草”。用今天的話來說,糧草屬于后勤物資保障的重要內容,是決定軍隊能不能打勝仗的關鍵。
古代運輸條件差,道路情況又異常復雜,這對于保障供應,是絕大的挑戰(zhàn)。好比三國時蜀漢軍隊“六出祁山”,最難解決的,就是糧草的供應問題。所以諸葛亮才發(fā)明了善于在山地運行的“木牛流馬”。而圍繞木牛流馬,蜀魏還有一次交鋒,都是在做糧草的文章。后來魏軍大將鄧艾繞過蜀軍重兵防守的劍閣,偷渡陰平,通過幾百里山徑,直撲涪城,占領成都。鄧艾這是兵行險著,因為陰平小道為“七百余里無人之地,山高谷深,糧運艱難”;主將鐘會與鄧艾父子有隙,他之所以答應鄧艾出兵,一個險惡的意圖,就是想讓鄧軍自困而亡。
古代糧草如何囤積
首先是隨軍攜帶。這部分糧草是保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保證5~10天的口糧。其次是周邊府縣的官倉,一般在打仗前都會事先安置調撥糧草,保證大軍數(shù)月之虛。
其次專門的糧草倉庫,這部分糧草儲藏非常關鍵,一般都是儲藏在隱蔽、險要、易守難攻的位置距離軍隊相對較近。能保證1~3日的路程內送抵前線。并重兵把手。所以,隨軍兵營會放置糧草,但是不會很多。
隨軍兵營會放置糧草,但是不會很多。所以把守糧草的士兵數(shù)量就屈指可數(shù)了。
糧草隊伍的組成
在古代的時候,因為交通條件不便,所以往往運輸糧食都比較困難,雙方作戰(zhàn)的時候也是經常切斷彼此之間的糧草供給,并且逼的另一方不戰(zhàn)自愧,可以說這也是古代打仗的時候常見的招數(shù)。
在作戰(zhàn)部隊中,想調動二十萬大軍,就有四十萬勞力在讓你幫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經常能夠看到號稱百萬的黃巾軍,或者是號稱百萬的正規(guī)軍,但實際上能大戰(zhàn)的可能只有20%。例如,那是在乾隆年間,當時因為糧食緊缺的問題,所以就不得不大量從各地調配糧食,結果這個供給還是跟不上,而加上中途轉運就需要百萬人次,這些都是要給飯吃的。至此,緬甸戰(zhàn)事只能作罷,改為招安。
所以部隊實際看護人員很少,更多的是勞力,這也是古代經常斷糧道、劫糧草屢試不爽。不過,糧道及糧草運送時間是古代作戰(zhàn)的機密,一般也很難獲取的到。
糧草輜重中的“輜重”最開始是古代軍事中的用語,表示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后擴用于社會方面。
糧草輜重包括糧草,衣被,武器,裝備等東西,實際上也包含裝載運輸軍用物資的車輛,工具。
糧食是主要是指士兵的食物和牲畜的草料,理論上應該還有一些儲備的干凈淡水。
武器則包括用于替換的武器整件和配件,如弓箭的箭簇和箭桿;刀槍的槍頭和槍桿,還有盾牌等一些其他的武器。當然也有大型器械,如攻城用的沖車、云梯、大炮等。
除了這些還包括支持裝備,如帳篷、照明和攻城用的油料、廚具、柵欄等。這些支持裝備都需要支持部隊維護,主要是由運輸部隊和各種工匠負責。
在古代,輜重是軍隊的所有軍用物資和生活物資。運送軍用物資的部隊輜重被叫做輜重部隊。在現(xiàn)代,輜重也是指軍隊的所有軍用物資和生活物資。其中包含運輸車輛工具和糧食,但草就不算了?,F(xiàn)在一般都稱輜重部隊為后勤部隊。
所以說輜重部隊是古時候的說法,主要是為前線的將士作戰(zhàn)提供營帳和食物等的支持,也就是現(xiàn)在的后勤部隊。
糧食自古以來就是關系國民生計的重要戰(zhàn)略物資,在古代農業(yè)經濟和冷兵器作戰(zhàn)的生產條件下,最重要最根本的戰(zhàn)略資源就是糧食。長平之戰(zhàn),秦國正是在切斷趙國的后勤供給,自己依仗充足的糧草供應,最終贏得了這場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殲滅戰(zhàn)。x0dx0a在秦滅六國的十年統(tǒng)一戰(zhàn)爭期間,擁有龐大軍隊的秦國是在穩(wěn)定的軍糧保障下,才所向披靡,戰(zhàn)無不勝的。秦國之所以有充沛的糧食供給,則得益于秦國歷代君王從政策、勞動力、法律以及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上對農業(yè)生產的極度重視?!赌印るs守》記載,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士卒每天吃兩餐,如果以最小量來計算,趙國軍隊每天至少需要四十五萬斤口糧,這還沒有加算戰(zhàn)馬的消耗。x0dx0a對于一支規(guī)模龐大的軍隊,其糧草的消耗和武器裝備損耗的是十分驚人的。秦國又是憑借什么來支撐如此巨大的消耗的呢?x0dx0a一,問題的解決在于秦國擁有一個龐大的財政收入即糧草征收來源。幫助秦國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人是商鞅。商鞅對秦人說,在生活中你只需要做兩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擁有強大的農業(yè)才足夠支撐規(guī)模越來越大的戰(zhàn)爭。就此,商鞅為秦國定制了一個延續(xù)上百年的國策:“耕戰(zhàn)”。其核心就是:富國強兵,而富國則必須重農?!吧眺卑选麘?zhàn)’作為國家生存的根本和國家富強的基本手段”。自商鞅變法以來,這一政策“為秦國歷代統(tǒng)治階級所不懈恪守”。x0dx0a二,商鞅在秦國“廢井田,開阡陌”,頒“懇草令”,擴大面積,使當時秦國每個勞動力負擔的耕地,比關東諸國高出一倍,在同等條件下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正是由于關中每個勞動力能夠比關東農民提供更多的剩余糧食,秦國與關東諸國相比,在每次戰(zhàn)爭損耗之后,更具恢復的能力。商鞅在秦國實施授田制,強制農民開墾和耕種?!吧眺笔俏覈剞r抑商思想的鼻祖,是把“抑商”與“重農”同時定為基本經濟政策的第一人”。x0dx0a三,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生產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后來又攻占了蜀地,他們擁有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兩塊糧食的主產區(qū),土地肥沃,而且他們的生產力發(fā)達。生產力的提高,那么,秦國同樣的糧食產量可以用更少的人來完成。商鞅在變法中制定了“罰賦”,即頒布《分異令》,規(guī)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其目地就是要強迫有兩個成年兒子的家庭必須分家,否則“加倍征納田租”。商鞅企圖通過這種按人口征稅的法律條款強制農民從事農業(yè)生產,目的是為了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以促進小農經濟的發(fā)展,增加糧食產量,進而保障充足的后勤供應。x0dx0a同時,商鞅利誘“三晉之人”來耕耘秦國的土地,而秦國黎民則對外應敵。秦人為武士階級,晉人則為佃戶。秦國人專心的追求軍功,而三晉之民既受田宅,又免兵役。這樣一種安排使雙方互利,結果也是皆大歡喜。x0dx0a四,為了保護農業(yè)生產的平穩(wěn)和農業(yè)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秦國制定了種種法律條款來調解農業(yè)生產關系,促進農業(yè)生產?!八⒌爻鐾恋那睾喪乔貒徊客陚涞慕洕ㄒ?guī)”。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歷任政府先后制定了《倉律》《廄苑律》《徭律》《效律》《田律》《司空律》等經濟法規(guī),以此來保護農業(yè)生產的持續(xù)發(fā)展。x0dx0a五,在農業(yè)社會中,最重要的經濟活動莫過于農業(yè)生產。在東方六國大力發(fā)展商業(yè)的時候,地處西陲的秦國卻通過大力鼓勵人民使用鐵制農具和牛耕來進行農業(yè)生產,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來改造耕地,以此來提升農業(yè)生產力,提高糧食產量。x0dx0a因此,與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和充足的糧草保障的秦國鐵騎相比,趙國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同時期的趙國無論是財政收入還是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常備軍數(shù)量是秦國的二分之一。其糧食產量最富庶的地區(qū),又基本上是兵家必爭之地,根本無法保障進行農業(yè)生產。沒有充足的糧草供給,秦趙之間對峙的結局可謂早已注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5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