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完子是日本曾經(jīng)統(tǒng)治者豐臣秀吉家族的人,后來嫁給了九條忠榮,剩下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以至于豐臣家族被滅族,斷子絕孫,只留下對后來者德川家族毫無威脅的豐臣完子,所以如今的日本天皇也有一部分豐臣家族的血液。
豐臣完子出生于文祿元年,父豐臣秀勝,母淺井江。秀勝的母親瑞龍院是日本當時的掌權者豐臣秀吉的親姐姐,因秀吉久未得子,其姐所生的長子豐臣秀次和次子秀勝都成為了秀吉的養(yǎng)子。豐臣完子大約于同年出生于姨母淀殿(淺井茶茶,豐臣秀吉側室)的城里,可能是遺腹子,最初使用的名字不詳。
文祿四年(1595年),母淺井江在秀吉的安排下改嫁德川家康的嗣子德川秀忠,豐臣完子因此成為姨母的猶子,父母皆不在的完子由姨母精心養(yǎng)育。 慶長九年(1604年),年僅12歲的豐臣完子嫁給五攝家之一的九條家的新當主九條忠榮為妻,忠榮年長完子6歲。與忠榮成婚3年后,豐臣完子于1607年生下長子、后來過繼二條家的二條康道。
1608年,忠榮任職關白,豐臣完子也受封為北政所。大約于此時,豐臣完子才有了“完子”這個名諱。此后,豐臣完子又陸續(xù)生下繼承九條家的次子九條道房,繼承松殿家的三子松殿道基而出家為僧的幼子栄厳及三個女兒,共育有四子三女七人。
二、德川家康不殺豐臣完子原因
在豐臣秀吉得到天下后德川家康便由他的手下變成了死敵,另外德川家康是豐臣秀吉的妹夫,所以他倆之家的關系可以歸類為是敵人的同時還是親人。德川家康并不是一個是非不分,性格殘暴的人,在得到天下之后也只殺了豐臣家族的一些反派和對社會有危害的人,所以沒有殺豐臣完子。
豐臣完子雖然是豐臣家族的人,但是她對德川家族毫無威脅,相反在德川家康取得天下的過程中豐臣完子還給予了他一定的幫助。一般情況下上位者是不會殺女眷的,同時豐臣完子在豐臣家族中血脈也算靠邊沿的,德川家康殺她是沒有意義的。
豐臣完子的母親淺井江是德川家康的兒媳婦,德川秀忠是她的繼父,德川家光是她的哥哥,這兩人分別是德川家族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繼承人,豐臣完子和德川家是親戚關系,為了家宅安寧,德川家康也不會殺了豐臣完子。豐臣宗家滅亡后,其男系子孫斷絕。
豐臣血統(tǒng)經(jīng)由秀吉姐姐唯一的后代即完子傳承,并匯入公家九條家和二條家。由于數(shù)代后九條家的女兒九條節(jié)子成為大正天皇的皇后(貞明皇后)并生下昭和天皇,所以,今天的日本皇室里,可謂也有淺井家、織田家、豐臣家、德川家的血統(tǒng)。
天皇位置不能得到,而且也沒有必要的得到。天皇的位置不是和中國的皇帝一樣,所以“皇帝輪流”在日本是行不通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天皇制度問題。日本古代是個講血統(tǒng)的封建國家,皇族、貴族和平民的界限非常清楚。天皇家族嚴格控制通婚,公主一旦嫁給臣子,就降為臣籍,代表她的后代喪失天皇的繼承權,皇子太多時,也會把多余的皇子降為臣籍,這樣,任何臣子想要篡奪天皇之位,就都變得名不正言不順,將遭到全國的反對。所有天皇都來自同一家族,日本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王朝更迭。這些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權利問題。日本天皇并不控制行政權,所以也就沒有成為行政權挑戰(zhàn)者的靶子。天皇們不但可以置身于行政權更迭的刀光劍影之外,反而可以從中獲利——因為新的執(zhí)政者在挑戰(zhàn)成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朝覲天皇,獻上貢禮,以爭取天皇對其合法性的承認。天皇的位置并不影響豐城秀吉的實際權力,這個位置沒用作用,得到了反而可能會失去合法的行政權。
豐臣秀吉是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長期割據(jù)的戰(zhàn)國時代,統(tǒng)一了全日本。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豐臣秀吉為“關白”(攝政)。正如歷史上所有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梟雄一樣,豐臣秀吉也有一個很大的夢想,那就是野心勃勃的向亞洲擴張?!秳蚴贰窞樨S臣秀吉的入侵動機做了辯護,認為日本當時只是企圖占領朝鮮,并無侵略中國的意圖。但根據(jù)日本方面的史料,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豐臣秀吉的目標是中國,例如豐臣秀吉為侵略中國制訂了戰(zhàn)略計劃。日本侵朝前一年,即萬歷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宗義智曾通告朝鮮國王李昖:“有意在明年春天假貴國道路進攻明國,屆時還請多多包涵與協(xié)助!”
日本在數(shù)年內(nèi)儲備了大量的軍糧、戰(zhàn)船和火器,矛頭直指鄰國朝鮮,試圖把朝鮮的三千里富饒江山變?yōu)槿毡镜囊粋€行省,使之成為日本向亞洲大陸擴張的橋頭堡。這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企圖在亞洲實施它的大陸政策。
一瀉千里
萬歷十九年(1591年),千余艘戰(zhàn)艦已建造完畢,名古屋屯積了足夠使用數(shù)年的糧草,三十萬的軍隊在動員后已是整裝待發(fā)。豐臣秀吉看來,一切已是箭在弦上,積蓄了數(shù)年的力量終于到了該要爆發(fā)的時刻。
萬歷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正式發(fā)布命令,以9個軍共15萬兵力(按:不同史料給出的兵力數(shù)不一,根據(jù)《日本戰(zhàn)史》的說法,用于作戰(zhàn)的陸軍兵力共為9萬多人),大小艦艇七百余艘,出征朝鮮。先頭部隊是小西行長率領的第一軍,共1.8萬人,分乘350艘艦船。四月十二日,渡過對馬海峽后,翌日凌晨搶攤登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釜山朝鮮守軍,迅速攻下了釜山。四日之內(nèi),朝鮮海防重鎮(zhèn)釜山、東萊、梁山等地相繼陷落。其余沿海守軍聞風而逃,朝鮮的海防線迅速崩潰。四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率第二軍2.2萬人、黑田長政率第三軍1.1萬人也相繼在南部海岸登陸。前三軍登陸后,日軍后續(xù)主力(8萬人)和其余艦隊相繼入朝。日本傾舉國之軍力,目的是速戰(zhàn)速決,以強大兵力在短時間內(nèi)控制朝鮮。
日本大軍兵分三路向北部快速挺進。驚惶失措的朝鮮王廷,倉猝組織了8千人的朝鮮精銳在烏嶺天險據(jù)守。朝鮮軍隊的布防尚未在烏嶺山口展開,就被小西行長迅速突破。朝鮮將軍申昱受命倉促集結了1萬多人,在忠州背江與日軍3萬人激戰(zhàn),全軍覆沒。
當朝鮮舉國上下在陸地上潰散而逃的時候,有一個將軍和他的軍隊在海上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勝仗。這個人就是朝鮮名將李舜臣。李舜臣的艦隊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給日本海軍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噩夢。在日本陸軍拿下王京后向北部乘勝挺進時,李舜臣率領他的海軍于五月七日偷襲了停留在玉浦港的日本第二運輸艦隊的主力。此戰(zhàn)焚毀日艦二十六艘,擊沉五艘。第二日再戰(zhàn),又擊沉日軍大中戰(zhàn)艦十三艘,李舜臣的艦隊無一船被擊沉!從五月初到八月,在玉浦、合浦、泗川、閑山島、釜山等地多次進行海戰(zhàn)中,共擊毀擊沉日軍艦船300余艘,殺傷無數(shù)。這是一個驚人的勝利。
李舜臣在海戰(zhàn)中的王牌武器是“龜甲船”。龜甲船船身的防護板由裝有硬木制成,形似龜殼,故叫龜甲船。船身長34米,寬4米多,甲板之上有厚木制成的外殼,并且裹上鱗狀鐵葉,可以抵御敵人弓箭和火器的投射,頂蓋上和甲板旁,裝著許多尖銳的鐵錐和尖刀,使敵人不易攀登。船頭呈龍頭形,內(nèi)有兩個或四個大炮眼,頭尾都裝有大型鐵錐,可用來撞擊敵船。這種龜甲船被現(xiàn)今朝鮮人稱為當時世界最強的戰(zhàn)船,在世界古代海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日軍的作戰(zhàn)主力艦船為安宅船,分為箭船和炮船兩種。炮船一般配有四十門大筒(日式火炮),另外可以配備一定數(shù)量的火繩槍。日本主力戰(zhàn)船安宅船的火力比龜甲船弱,而且沒有防護鐵甲,所以在海戰(zhàn)中一直落于下風。
收復失地
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大大地震動了明朝。兩個多月以來,明廷上上下下就是否應出兵援助朝鮮,爭論不休。由于當年沿海長達百年的倭患,幾乎所有的人都很痛恨日本。當年倭寇的兇狠頑強,明朝君臣也是了解的。而現(xiàn)在十數(shù)萬侵朝日軍全都是正規(guī)軍,戰(zhàn)力遠非當年倭寇可比。況且明朝在庚子之變之后的幾十年里,從未面臨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能否戰(zhàn)勝侵朝日本大軍,明朝君臣實在沒有把握。
這時豐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賓臣服朝貢的消息傳來,更是激怒了明朝君臣。明朝上下已經(jīng)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這個東洋強人的野心。明朝君臣早已習慣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語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明神宗的角度來看,自然絕不能容忍豐臣秀吉的野心。當時的兵部侍郎宋應昌在上疏中說,“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這種觀點在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明廷上下,基本達成了“迎敵于外,毋使入境”的共識。
由于不了解敵情,明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師前往朝鮮。萬歷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派遼東游擊史儒率騎兵2千出征,副總兵祖承訓(即明亡時總兵祖大壽之父)率騎兵3千繼后。史儒進到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誤中埋伏,適逢大雨,火器也無法發(fā)揮作用,后全軍覆沒,史儒力戰(zhàn)犧牲。后祖承訓率領3000騎兵乘敵不備,攻入平壤,隨即陷入巷戰(zhàn),被七百名日軍火繩槍手連番伏擊,騎兵和火統(tǒng)的威力無法發(fā)揮出來,結果全大多數(shù)陣亡,只有祖承訓等寥寥幾人逃回。
消息傳來,明廷象炸開了鍋一樣,群情激昂。此時主戰(zhàn)派也罷,主和派也罷,紛紛要求明朝出動大軍遠征朝鮮。明神宗命宋應昌為經(jīng)略,總領抗倭事宜;急調(diào)陜西總兵李如松(名將李成梁之子,李寧的老爺子)入遼,為東征提督,總體負責軍事。
明朝從全國范圍調(diào)集了4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精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zhèn)、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總兵劉綎率川軍5千,做為后續(xù)部隊,向朝鮮進發(fā)。遼東、宣府和大同共2萬多輕騎兵主要是用來突擊,備有輕甲、馬刀和長矛,同時也備有火統(tǒng)。薊鎮(zhèn)、保定的步兵則來自明軍的神機營,以火統(tǒng)、鳥槍和火炮為主要武器。江浙兵擁有豐富的抗倭經(jīng)驗,熟悉戚繼光傳下的鴛鴦陣。劉綎的川軍多年來一直與西南夷族作戰(zhàn),山地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這4萬軍隊在宋應昌和李如松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跨過了鴨綠江,開進了朝鮮。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五日,大軍進抵平壤城下。平壤城易守難攻。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臺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當時日本守軍為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共1萬5千人,配備了火繩槍等火器。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薊鎮(zhèn)游擊吳惟忠率領步兵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騎兵居后,攻擊北部要塞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祖承訓率領明軍喬裝為朝鮮軍麻痹日軍,力攻城南蘆門;主帥李如松督陣。李如松同時部署明軍的王牌武器――虎蹲炮、大將軍炮、佛郎機炮,據(jù)說威力最大的大將軍炮就超過了一百門,屆時全力轟擊日軍陣地。
一月八日晨,平壤之役打響了。隨著主帥李如松一聲令下,金鼓聲大作,喊殺聲四起,明軍開始攻城。明軍勁弩齊發(fā),巨炮齊轟,一時火焰蔽空,震天動地。日軍火繩槍雖然略優(yōu)于明軍火統(tǒng),但日軍卻沒有明軍威力強大的火炮。明軍火炮射出的鉛彈不斷落入敵陣,給日軍造成很大殺傷。日軍戰(zhàn)斗力非常頑強,拼命死守,火器兵手執(zhí)火繩槍雨點般射向近距離攻城的明軍。明軍略微受阻,后續(xù)攻擊部隊繼續(xù)攻城。當時戰(zhàn)況十分慘烈,神機營參將駱尚志冒險登城,腹部被滾石擊中,仍然挺立不退。年近60的老將吳惟忠,胸部中彈,猶自大呼督戰(zhàn)。李如松的坐騎被敵火繩槍手擊斃,李如柏的頭盔中彈,兄弟二人都置之不顧,愈戰(zhàn)愈勇。主將如此奮勇,何況士卒?
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日軍一直以為蘆門方向的是戰(zhàn)力很弱的朝鮮軍,因而沒有重點部署兵力。近距離時日軍才發(fā)現(xiàn)這是偽裝為朝鮮軍的明軍,這時明軍手中的火統(tǒng)已經(jīng)開火,日軍紛紛倒下,開始敗退,蘆門被明軍攻破。接著含談門、普通門、七星門、牡丹峰也相繼被明軍攻占。小西行長一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退守城北一隅風月樓。入夜,日軍自東南方向突破,渡過大同江向王京退卻。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寧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陣掩殺,擊斃數(shù)百日軍。
明軍修整十天后,李如松乘勝進軍,繼而收復舊都開城和多座城池。朝鮮三都十八道,已收復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軍繼續(xù)向南開進,直迫漢城。
正月二十四日,明軍的先頭部隊查大受部共3千精騎在漢城郊區(qū)與日軍加藤光泰部發(fā)生激戰(zhàn),日軍敗退。后日軍主帥小早川隆景率軍2萬將明軍查大受部包圍在碧蹄館。在碧蹄館一戰(zhàn)中,明軍3千騎兵,抗擊了數(shù)倍于己的日軍,一者依靠明軍死戰(zhàn),二來明軍騎兵部隊配備了佛郎機火炮戰(zhàn)車,明軍依賴火炮優(yōu)勢,同時以戰(zhàn)車做為工事,向敵陣不斷施射火藥助推的箭,使得日軍始終無法逼近。后李如松率領的1千精騎也殺入戰(zhàn)團,戰(zhàn)斗非常激烈?!睹魇?李成梁傳》載,當時有一武藝高強的金甲倭將拍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戰(zhàn)不支,裨將李有升上前護主,被打下馬來,一擁而上的日軍武士將其砍作數(shù)段。緊要關頭金甲倭將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馬下。之后明將楊元率領1千明軍精騎連夜前來救援,日軍以為大部明軍趕到,率軍退回王京。碧蹄館之戰(zhàn)歷時一天一夜,明軍精騎死傷過半,日軍也付出了數(shù)千傷亡代價。
關于碧蹄館之戰(zhàn),中朝日三國的史料記述差異很大。根據(jù)日軍史料,大都宣稱日軍4萬包圍了2萬明軍,給明軍了毀滅性沉重打擊。并且日方史料引用明朝的記述為證。根據(jù)《中日關系史》介紹,實際上明代記述該戰(zhàn)役的文獻,多半立足于彈劾李如松的上疏,對于失敗的情況有所夸大。我們知道,明朝的言官們,彈劾似乎是他們唯一的使命,夸大事實是他們的強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根據(jù)朝鮮方面的史料,如柳成龍的《懲毖錄》,真正被日軍合圍的是查大受部和李如松率領的偵察輕騎,共4千余人,這是比較可信的。當時在朝明軍總計才4萬人,先頭部隊大都為騎兵,并有炮營,如果真有2萬人,4萬日軍是沒有能力完成合圍的。所以,最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明軍數(shù)千騎兵被2萬日軍合圍,苦戰(zhàn)一天一夜,后日軍與明軍大部隊發(fā)生遭遇戰(zhàn),雙方便各自退去。
碧蹄館之戰(zhàn)后李如松不敢輕進,再加上當時日軍在漢城及周邊地區(qū)集結了5萬多人,兵力上日軍有絕對的優(yōu)勢,明軍遂退回開城修整。
后來明軍得到錯誤情報,加藤清正率領的日軍第二軍將從咸鏡道進攻平壤,李如松便率領明軍二月十六日離開開城回到了平壤。李成梁的撤軍是個錯誤的決定,撤軍導致了盟軍朝鮮軍隊剛剛收復的幸州得而復失。李如松得到幸州失守消息后,深悔自己退兵太急。而日本方面的記述是,李如松被日軍大敗后退回到平壤。事實上,李如松在碧蹄館之戰(zhàn)后敗退到開城,完全可以繼續(xù)修整一段。后來在京的朝鮮使者和明朝言官們都批評了李成梁的此次主動撤退,這也成為李如松日后被彈劾的罪狀之一??梢娒鬈姴⒎潜蝗哲姟皳敉恕保侵鲃油藚s,明軍的主力部隊卻并未因碧蹄館之敗受到很大損失。日本史料說,李如松部由于元氣大傷而無力南進。事實上李如松不能南進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此時明軍只有3萬多人,幾乎沒有可能拿下為5萬多日軍據(jù)守的漢城。
后來探知日軍的軍糧大都存放在龍山大倉后,李如松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領一支敢死隊深夜奇襲了龍山大倉。龍山大倉本為朝鮮國倉,積貯了朝鮮數(shù)十年的糧食,漢城被日軍占領后,龍山大倉就成為漢城數(shù)萬日軍的軍糧庫,后來日軍運來的糧食都存于此地。明軍敢死隊到達龍山后,把火箭射向糧倉,十三座大倉,數(shù)十萬石糧食,一夜間被燒的干干凈凈。李如松夜襲龍山一計,精彩處堪與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的夜襲烏巢相比。軍糧一失,朝鮮半島的日軍全線被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議和鬧劇
至此,中朝軍隊與日軍進入相持階段。根據(jù)《日本戰(zhàn)史》的介紹,初入朝鮮時日軍數(shù)量為9萬6千余人,當各隊重新集結于漢城時,只有不到5萬3千人,減員4萬3千余人,占總數(shù)的百分之四十五。關于減員原因,日本史料的說法是由于水土不服,病死占大部分。朝鮮和日本同處東亞,氣候環(huán)境較為相似,水土不服一說,難以令人置信,況且也沒有任何關于瘟疫流行的記錄。總之本人相信大多數(shù)死亡日軍應該都死于戰(zhàn)事。
日軍減員很嚴重,再加上糧倉被焚,軍心越來越不穩(wěn)。而明軍在碧蹄館之戰(zhàn)后銳氣受挫,而且兵力少于日軍,并不具備再次決戰(zhàn)的條件。既然雙方都不想打,那么就有了和談的可能。
明朝方面的和談代表是浙江人沈惟敬。沈惟敬是一個很奇怪的角色,他既非明朝官員,又不具有外交談判才能。只是由于他長期從事與日本的貿(mào)易,并會說一口流利的日語而被兵部尚書石星賞識,臨時被封為神機營游擊將軍軍銜,負責議和事宜。正史在介紹沈惟敬時多采用野史筆法,稱其為不法商人,無賴子。例如《明史-朱國祚傳》提到,朱國祚曾對當時的兵部尚書石星談到沈惟敬:“此我鄉(xiāng)曲無賴,因緣為*利耳,公獨不計辱國乎?”
早在萬歷二十年秋,也就是平壤之役前,沈惟敬做為兵部的全權代表就曾與小西行長談判議和。小西行長也是商人出身。兩位商人相遇,自然十分對路,談起軍機大事就象談生意一樣討價還價一番。當時的談判內(nèi)容沒有任何記錄,大致是以大同江為界,江東歸日本,江西歸朝鮮,明朝對日本進行封貢,等等。這個協(xié)議并沒有通報到高層。恰好當時朝中主戰(zhàn)派占了上風,李如松遂率領大軍一路開向朝鮮。沈惟敬當時被一心主戰(zhàn)的李如松扣留在軍中。
卻說此時明軍和日軍陷入僵局后,以石星為首的主和派又卷土重來,沈惟敬再次受到重用。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十五日,經(jīng)略宋應昌派沈惟敬至漢城與小西行長達成了四點協(xié)議:1、明派使節(jié)去名護屋會見豐臣秀吉。2、明軍撤出朝鮮。3、日軍從漢城撤軍。4、交還二王子及其被俘官吏。為了監(jiān)督日軍南撤,宋應昌派參將謝用鋅、游擊徐一貫等帶百余隨從,同沈惟敬組成明朝使團與日軍一道南撤。日方有此使團通行,自然也再不擔心明軍和朝鮮軍的追擊。
四月十八日,日軍全部撤離漢城,李如松于十九日率明軍及朝鮮軍進入漢城,五月十五日渡漢江進至慶州。李如松在慶州對明軍、朝鮮軍和朝鮮義兵作了部署之后,便返回京城。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qū)為日軍占領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復。
五月八日豐臣秀吉在名護屋會見了明朝使團到達日本。由于語言不通,雙方的會談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長之間進行。豐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條件”七條:1、迎明帝公主為日本天皇后;2、發(fā)展勘合貿(mào)易;3、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4、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于日本;5、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為人質(zhì);6、交還所俘虜?shù)某r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7、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沈惟敬一口答應了這喪權辱國的七條建議,但對同行的謝用鋅、徐一貫等人卻詐稱豐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稱臣,請求封貢,并退出侵朝日軍。而小西行長則對豐臣秀吉匯報說,明朝使者已經(jīng)同意了豐臣秀吉的七條建議,只需派日使與明使一道去北京請大明皇帝最后批準。
就這樣,在兩位*商欺上瞞下的斡旋后,雙方幾乎要達成外交史上最為荒唐的“雞同鴨講”協(xié)議。于是日本派談判代表小西如安與明朝使團一道去北京。小西如安早已與小西行長達成了攻守同盟。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后,與石星進行了談判,一口答應了石星提出的三項條款:1、日軍在受封后迅速撤離朝鮮和對馬;2、只冊封而不準求貢;3、與朝鮮修好不得侵犯。當時兵部還和小西如安進行了詳細的對談,小西如安欺明朝人不懂日語信口答應。這時沈惟敬也遞交了偽造的日本降表。明朝君臣大為滿意。明神宗立即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并按小西提供的名單冊封了日本國大臣。
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九月三日,豐臣秀吉穿戴明朝使者送去的冊封衣冠,出殿接受冊封。沈惟敬等人呈上明帝詔書和贈與的金印,豐臣秀吉欣然接受,并設宴款待明使。后豐臣秀吉召承兌等懂漢語的僧人為其用日語宣讀明朝的冊封詔書。詔書內(nèi)容如下:“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圣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zhèn)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宜讃彜章,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nèi)附。情既堅于恭順,恩可靳于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于戲龍賁芝函,襲冠裳于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wèi)于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這封詔書現(xiàn)存于大阪博物館,為慣用的御筆文體寫就,儼然一副中央大國皇帝對蕞爾小邦降恩封賞的口氣。
豐臣秀吉聽到“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一句時,暴跳如雷,摔詔書于地說:“不是明帝乞和封我為大明皇帝嗎?日本國,我欲王則王,何待明虜之封?”接著豐臣秀吉便要將小西行長治罪,并立即把中朝使團驅逐出境。就這樣,歷時兩年的議和鬧劇,徹底破裂了。
沈惟敬歸國途中,滯留朝鮮,不敢回京。他假造了一道豐臣秀吉的謝恩表由另一使臣遞交朝廷。這道假冒的謝恩表被明廷識破,再加上朝鮮方面?zhèn)鱽砣毡驹俣葌鋺?zhàn)的消息,明神宗方知上當受騙,大怒,當即下令把兵部尚書石星下獄問罪,并命駐朝明軍捉拿沈惟敬,就地正法。沈惟敬以一小小使臣身份,在兩國間開出了這樣大的國際玩笑,惹來殺身之禍完全是咎由自齲
明朝和日本都開始了戰(zhàn)爭準備。朝鮮半島的戰(zhàn)火,不得不再一次燃起。而且,這一次戰(zhàn)火,將比第一次的戰(zhàn)火,來得更為猛烈。
豐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戰(zhàn)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綽號禿鼠(猴為后世編造),本是一足輕(下級步兵),后因事奉織田信長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后再次統(tǒng)一日本,并發(fā)動萬歷朝鮮戰(zhàn)爭(朝鮮征伐),最高的官位是太政大臣。法名:國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龍大居士,神號豐國大明神(后因豐臣家滅亡而被德川幕府取消)。 [編輯本段]經(jīng)歷青年時期 豐臣秀吉出生于 尾張國愛知郡中村(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qū)),父親為一貧困農(nóng)戶(有說法是下級武士),父親木下彌右衛(wèi)門,母親是大政所。幼年時期取名為日吉丸(ひよしまる, Hiyoshi-maru),仕于織田信長成為武士之后改名木下藤吉郎(きのした とうきちろう, Kinoshita Tōkichirō)木下藤吉郎,綽號禿鼠(猴子為后人所說),《繪本太閣記》記載秀吉的出生日期是1月1日,但是秀吉實際的出生日期是2月6日(新歷3月26日)。
由于秀吉的出身并非顯貴,有關于他早期的文獻記載十分有限,僅大概知道他少年時曾在尾張、三河、駿河等地方活動,并與尾張地方土豪蜂須賀氏有不錯的交情,曾經(jīng)在遠江國引馬城成為松下之綱(嘉兵衛(wèi),城主飯尾連龍部下)的家臣,但離開原因不明。秀吉在1590年分配領地的時候,分封嘉兵衛(wèi)遠江國久野城1萬6千石。此外,也有些關于他和忍者間互動的傳說。不管如何,青年時代的秀吉大概是個謀求武士職位的浪人之輩。 信長家臣時期
1554年(天文23年)以足輕的身分成為了織田信長的家臣,深得信長疼愛,在織田家的地位不斷提 戰(zhàn)國無雙中的秀吉升。1560年左右,秀吉成為織田家的足輕組頭(足輕是臨時征集的農(nóng)民兵,組頭相當于小隊長),并參加了著名的桶狹間合戰(zhàn)。據(jù)說戰(zhàn)后因其功績信長將淺野家的養(yǎng)女寧寧(另譯成彌彌)許配給他,這位寧寧小姐后來在秀吉的賢內(nèi)助,在豐臣政權中影響頗大,人稱“北政所”。1564年與淺野長勝的養(yǎng)女彌彌結婚。在《武功夜話》記載,秀吉曾在墨俁河上的沖積三角洲上以一個晚上筑起一座城砦作為進攻美濃國的安八郡,并擊退慎村丑之助的部隊。藤吉郎1568年改名為木下秀吉(在1568年文書中有秀吉的記載)。1570年信長準備進攻朝倉義景的中途,在金崎遭到盟友淺井長政的背叛的暗示,在撤退途中受到淺井軍攻擊,此戰(zhàn)秀吉負責殿后,保護信長和家康安全撤離(金崎之戰(zhàn))。
天正元年(1573年)信長擊敗了淺井長政,長政自盡,淺井的舊屬歸織田家所有,秀吉被封為近江國今濱城城主,將城改名為長濱城,并改木下姓為羽柴(羽柴,取丹羽長秀和柴田勝家姓中各一字)。1576年支援北陸柴田勝家對抗上杉軍,秀吉見勝家占下風立即撤離,結果勝家在手取川之戰(zhàn)中大敗,使勝家和信長有所不滿。在織田信忠的指揮下,秀吉參與攻擊松永久秀的戰(zhàn)斗。1577年赤松則房、別所長治、小寺政職臣從信長之下,秀吉受命攻略中國地方,任播磨國國主,根據(jù)城為姬路城,受命后不久別所長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織田信長,秀吉與他們戰(zhàn)斗,1579年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于織田氏,1580年別所長治和荒木村重戰(zhàn)敗,別所被捕,切腹自盡;荒木逃離,全家被信長誅殺。秀吉開始與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戰(zhàn),攻下了鳥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重要據(jù)點,秀吉在此發(fā)揮了長時間包圍戰(zhàn)城池戰(zhàn)法–斷糧(干殺し),使敵軍提早開城投降。 本能寺之變 1582年明智光秀于支援秀吉出兵毛利氏途中,發(fā)動背叛兵變,攻占京都并夜襲投宿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是為本能寺之變,信長焚毀本能寺,尸骨無獲,其長子織田信忠于二條御所戰(zhàn)敗后切腹自盡。當時豐臣秀吉正親自率兵包圍備中國的高松城,由于報信者的失誤,于事變?nèi)旌蟛诺弥?。之后,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導下,他迅速與毛利氏議和,條件是守將清水宗治自盡,秀吉率兵在五日內(nèi)“強行軍”約200公里返京,并隨即與明智軍展開決戰(zhàn),這次行軍史稱“中國大撤退(中國大返し)”,行動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師的明智軍?;貛熤畷r,秀吉以信長之名為號召,成功收納流竄在各地的信長舊屬,于山崎之戰(zhàn),大敗準備不及的明智光秀,最終明智光秀逃走時被獵殺落難武士的村民殺死,秀吉乘機控制京都一帶,不過無法阻止織田氏內(nèi)部出現(xiàn)派系分裂。主要分裂為柴田勝家、織田信雄、織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
在新電影《石川五右衛(wèi)門》中對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的關系進行了新的定義,在電影中本能寺之變變成了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的密謀,展示了羽柴秀吉的野心。當然這部電影可以說并不是基于事實的,純屬特技展現(xiàn)類電影。 統(tǒng)一日本時期
秀吉在清洲城重臣在清洲會議上得到多數(shù)織田族人與家臣支持,擁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長男三法師(元服后稱織田秀信)繼任家督。但為此得罪了同屬織田重臣的柴田勝家,導致其擁立信長三子織田信孝對抗秀 信長之野望13中的秀吉吉。隔年,雙方?jīng)Q裂,秀吉先迫使信孝投降,后來羽柴與柴田軍在賤岳決戰(zhàn),最初勝家占盡優(yōu)勢,中川清秀遭到突擊陣亡,但是秀吉率兵沖上前線使形勢急變,最終秀吉取得勝利。跟著羽柴軍包圍北之莊城,勝家與妻子阿市自殺,此外另一重臣瀧川一益則被迫蟄居,織田信孝不久被殺,丹羽長秀和池田恒興歸服,大致上平定了織田家內(nèi)反秀吉勢力。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舊址上建大坂城,當時到訪的大友宗麟將它稱為“戰(zhàn)國無雙的城”,但城堡在防御上亦有缺點,在大坂冬之陣中,真田信繁進行了修筑加強防御。
1584年,與其合作的信長次子織田信雄聯(lián)合德川家康反對秀吉,羽柴軍便與兩人展開史稱小牧·長久手之戰(zhàn)的戰(zhàn)事。此戰(zhàn)之初擁有兵力優(yōu)勢的羽柴軍直撲德川領地,但途中卻遭到德川軍伏擊,有“鬼武藏”之稱的大將森長可戰(zhàn)死,秀吉其后撤兵,改為攻擊美濃國織田信雄,信雄投降,迫使雙方談和,德川軍與羽柴軍達成和不戰(zhàn)和議,家康派出次男秀康作為人質(zhì)。
1585年,秀吉派遣秀長、小早川隆景等將領攻打剛統(tǒng)一四國的長宗我部氏,利用兵力的差距迫使其歸降并保有了土佐一國。此外秀吉派遣藤堂高虎為首的部隊,平定了雜賀眾,首領鈴木重意被斬首處死。此外,秀吉派重兵攻打越中國佐佐成政,開戰(zhàn)派大軍包圍,成政不戰(zhàn)而降。1586年秀吉將其妹旭姬嫁與德川家康,并為家康正室,將自己的母親大政所送回家康身邊成為人質(zhì),德川家康此后臣從秀吉。1585年秀吉被公家的近衛(wèi)前久收養(yǎng),就任關白,1586年受賜姓豐臣并就任太政大臣,確立了政權。
1586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向秀吉請求支援,1587年派遣秀長率領大軍攻擊島津氏的支城,使義久投降,戰(zhàn)后島津氏被分配到薩摩和大隅兩國。1588年秀吉開始實行刀狩令,加強了兵農(nóng)分離的政策。
1587年,禁止基督教?;浇淌怯?549年隨天主教傳教士沙勿略傳到日本的,三十三年后的1582年,日本的基督徒已經(jīng)到達十五萬人,可以說是一百個日本人當中就有一個基督徒,可見基督教的傳播速度非??焖?。然而在1587年,豐臣秀吉卻發(fā)出一道命令,禁止基督教傳教士進入日本。其最大的原因是,豐臣秀吉唯恐基督教大名(諸侯)將領地捐獻給教會,再度出現(xiàn)類似一向宗信徒暴動的局勢。在禁令中的第一條提到“大日本是神國”。這表示日本開始吸收歐洲的文明,已經(jīng)不在印度與漢字文化圈的圈子里。有人說,這是最早的“脫亞論”。
1589年北條氏的家臣豬俁邦憲奪取了真田昌幸管轄下名胡桃城,導致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討伐北條氏,不服從者將會受到失去領土的處分。秀吉率20萬大軍向北條氏攻擊,攻陷北條各個支城下逐漸向小田原城包圍,7月北條氏政、氏直父子開城投降。氏政、氏照兩兄弟切腹自盡,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戰(zhàn)后秀吉為各大名分封新的領土。
1591年,將關白之位讓給外甥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前關白的尊稱)。1591年秀吉進行他人生中最后一場日本國內(nèi)戰(zhàn)爭,派遣了蒲生氏鄉(xiāng)、淺野長政及石田三成聯(lián)同東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戶政實之亂。同年,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盡,原因不明。 征伐朝鮮及晚年
豐臣秀吉統(tǒng)一日本后,治國有方,多年戰(zhàn)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他見日本已經(jīng)安定,遂萌發(fā)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他決心到比日本更廣大的空間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朝鮮,再來征服中國,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nèi)的亞洲大帝國。
1592年豐臣秀吉率兵20萬征伐朝鮮兵員為西日本諸大名為主。
出征兵力:
日軍分九軍:
軍團軍團長?兵力?第一軍小西行長?一萬一八人第二軍?加藤清正?二萬二千人第三軍?黑田長政一萬二千人第四軍?島津義弘?一萬四千五百人第五軍?福島正則?二萬五千人第六軍?小早川隆景?一萬五千人第七軍?毛利輝元三萬人?第八軍?宇喜多秀家?一萬一千人?第九軍?羽柴秀勝?一萬一千人 其中以宇喜多秀家為元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九鬼嘉隆為水軍指揮官,步兵20萬,水軍9000人,戰(zhàn)艦700余艘,于明神宗萬歷二十年(日本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4月跨過朝鮮海峽,在釜山、慶州一線登陸,正式拉開侵略朝鮮的序幕。
戰(zhàn)爭過程:
戰(zhàn)爭初期,久經(jīng)沙場的日軍攻勢猛烈、勢如破竹,以極快的速度先后攻占朝鮮王京漢城與陪都平壤,并迅速攻占朝鮮境內(nèi)大量主要城市,直趨明朝邊境。朝鮮王馬上向明朝求救。豐臣秀吉于5月攻占漢城后便研議要遷都北京,將北京周圍10“國”之地獻為御用,賜公卿以俸祿,賜其部下以10倍于原有的領地,甚至命豐臣秀次為大唐(中國)關白,日本關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擔任,朝鮮則交給羽柴秀勝或宇喜多秀家統(tǒng)治。
萬歷二十年(1592年)明神宗派遣遼東總兵李如松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jīng)略率兵四萬余人于當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抗擊日軍。在明軍(4萬余人)和朝鮮三道水師提督李舜臣等的反擊下,日軍攻勢遇阻。
終于在1593年日軍因遭逢損失(亦即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李如松光復平壤,日軍第一軍損失慘重,據(jù)《日本戰(zhàn)史》記載,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兵力一萬八千七百人,平壤之戰(zhàn)結束后三月二十日在首爾集結清點人數(shù)為六千五百二十人),豐臣秀吉遂與明朝和談。
其時日方代表小西行長出身商人家庭,精于商業(yè)謀略,偽造秀吉降表與明朝議和,而明方使者沈惟敬本是市井無賴,就稱秀吉的目的是要求恢復雙方邊貿(mào)易。雙方于是締結和約,日軍就此暫退釜山。日本稱這次入侵朝鮮的戰(zhàn)爭為文祿之役(朝鮮征伐),朝鮮稱為壬辰倭禍、壬辰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國稱為萬歷朝鮮戰(zhàn)爭,將其歸為萬歷三大征之一。
1595年,豐臣秀吉將豐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然后將秀次賜死,此外亦令秀次支持者切腹,包括前野長康等人。賜死的原因可能是當時輿論流傳著“殺生關白”(豐臣秀次的綽號)過去所發(fā)生的亂行,加上秀吉打算以年幼的次男秀賴作為家中的繼承人,秀吉決定處死有關人士。
數(shù)年后,亦即文祿五年(1596年)九月,秀吉歡喜地迎接明朝使者,明、朝議和使來日,秀吉宴饗之。然宣讀國書,始知議和實為冊封,大明欲封秀吉為日本國王。秀吉方覺受騙,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且吾而為王,何以對天皇!”,并欲殺明朝使節(jié),為旁人勸止,于是下令驅逐明朝使節(jié)。[1]秀吉不久后再次遣兵入侵朝鮮。日軍盤據(jù)釜山,再進逼漢陽。然而明朝援軍(約8萬,由麻貴為總兵再次入朝作戰(zhàn))明軍加入戰(zhàn)斗行列后,日軍攻勢再度受阻,被迫死守于海岸各城堡。史稱“慶長之役”。
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于戰(zhàn)役中逝世,死于伏見城,享年62歲。死前他亦已托付前田利家監(jiān)視德川家康及輔佐豐臣秀賴。而入侵朝鮮半島的日軍在接獲五大老的命令及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漸撤軍,可是這場戰(zhàn)役日軍損失巨大;元氣大傷,此役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日后成為征夷大將軍的一個重要伏因。而日本與朝鮮的關系,到1607年才恢復正常。(日本稱兩次侵略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兩次衛(wèi)國戰(zhàn)爭為壬辰衛(wèi)國戰(zhàn)爭和 丁酉再亂;而明朝則稱其為抗倭援朝戰(zhàn)爭,是為萬歷三大征 之一)
豐臣秀吉法名為國泰祐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自他死后至今日本各地仍存在不同的豐國神社,包括在滋賀縣長濱市、大阪府大阪市、愛知縣名古屋市等(江戶幕府統(tǒng)治時期并不存在豐國神社,改為東照神宮,到明治時代才續(xù)漸恢復)。 政績
大阪城他的經(jīng)貿(mào)政策多承傳自織田信長,發(fā)展南蠻貿(mào)易,以樂座樂市和朱印船貿(mào)易等振興商業(yè);并利用控制都市及鑄造貨幣等辦法規(guī)范經(jīng)濟;以太閣檢地和刀狩等政策用來確立稅制,徹底地兵農(nóng)分離,為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打下了穩(wěn)定的基礎。 [編輯本段]家紋 五七の桐紋 五七の桐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5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