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是很古老的一種刑罰,先秦時代就已有之。那時候最著名的流放,是商朝權臣伊尹把國君太甲給流放了,讓其閉門思過,史上稱“伊尹放太甲”。流放最初只是針對權貴階層的,被流放的大部分是政治犯,后來才開始針對普通民眾。到了唐朝,流放成為“笞、杖、徒、流、死”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古代,流放是很重的罪,僅次于死刑。今天的人可能不理解,以為流放沒什么可怕的,不過是換個地方生活。古代可并不是這樣,安土重遷的古人,即使到朝廷當了大官,退休后都要回到原籍養(yǎng)老,對背井離鄉(xiāng)是非常不能接受的。而且古代流放地點的選擇,是罪行越重流放越遠,一般都是流放到偏遠落后的苦寒之地或煙瘴暑熱的偏僻海島。流放地經濟落后,醫(yī)療匱乏,環(huán)境惡劣,生存條件非常差。趕往流放地的路途艱難又坎坷,很多人在路上就病死了。重刑犯到了流放地,要么做苦役,要么充軍。罪行輕一點的,或被貶官的政治犯,到了流放地可以自由生活,但也極其艱辛。
古代的流放地主要有哪些呢?下面就來介紹幾個古代的流放“圣地”。
房陵,現(xiàn)為湖北十堰市所轄地區(qū)。被流放到這個地方的,大多數(shù)是權貴階層。比如秦滅趙時就曾把趙王流放到這里,漢朝時犯罪的皇親國戚也被流放到這里,唐中宗李顯也被母親武則天流放到這里。歷史上房陵被流放的君主就有16位,顯貴更是不計其數(shù)。
嶺南,就是今天的兩廣和海南。別看這個地方現(xiàn)在經濟發(fā)達,在古代可是落后的“蠻荒之地”。韓愈當時就被流放到嶺南的潮州,一到潮州就被當?shù)氐氖澄锝o嚇蒙了——天啊,這吃的都是什么妖魔鬼怪?不行,我要回去!然后他就給皇帝寫了悔過書,不久就被皇帝特赦回去了。其實嚇蒙韓愈的菜就是生蠔,今天是美味佳肴,但在韓愈那個時代卻是大多數(shù)人未見過的怪物。宋朝有祖訓“不殺文臣士大夫”,所以犯罪的文官大多都流放了,他們的主要流放地是嶺南的海南島,蘇軾就是其中的代表。海南有個流放“圣地”叫崖州,就在今天三亞市的崖州區(qū),距離三亞市區(qū)四五十公里,是三亞的“源頭”。我去三亞的時候還特意去了趟崖州古城,感受下古人的“流放”。今天三亞可是國人趨之若鶩的旅游勝地,但在古代卻是犯人的流放地。不知道古代被流放到這里的文人會不會感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東北在明清時叫滿洲。清朝政府比較喜歡將犯人流放到滿洲,因為這里是滿族人的“龍興之地”,屬于軍事禁區(qū),比較安全。另外,滿洲人煙稀少,想跑都跑不了。東北最有名的流放“圣地”莫過于今天黑龍江海林和寧安一帶的寧古塔了??辞鍖m戲,經常會聽到官員犯罪了被判“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如果再加一句“永世不得入關”,那基本上就等于判死刑了。那地方冬天太冷了。另外,給“披甲人為奴”就是給當?shù)氐能娙俗雠?,天天做苦役,可能兩三年就被折磨死了。還有很多人在去寧古塔的路上就已經死了,清代文人中就流傳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古代流放到四川、貴州、新疆、蒙古、河北滄州的犯人也不少,去的都是偏遠落后之地。很多人會疑惑:被流放的犯人為啥不逃跑呢?一是跑不出去,流放地偏遠,周圍渺無人煙,跑的路上都有可能被餓死。另外,重刑犯流放前還會在臉上刺字,跑到哪兒都會被認出來。一般左臉刺罪名,右臉刺流放地名。最倒霉的是清朝,要刺滿漢兩種文字,那畫面,想想都臉疼。如果流放地的名字比較長,那就悲劇了,比如說流放到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有沒有感覺到“臉疼”?
你這個問題問的是有些幼稚的,有些時候被發(fā)配的話,其實算是比較輕的罪行了。如果一旦你在發(fā)配的途中不接受調遣的話或者隨便的逃跑那你的罪可就大了去了。
而且我覺得你所說的這個逃跑,相對而言有些不切實際啊。你都已經被五花大綁了,起碼你的兩個手和兩個腳,都是被限制住的,你想逃你怎么逃?有兩個大漢押送著你時時刻刻睡覺走路吃飯拉屎都和你在一起,你怎么跑?所以說你就乖乖的聽他們兩個的話,在臨走之前留著一些盤纏,半路上好給那兩個大漢,讓他們給你吃好喝好,不要太讓你受罪,到了發(fā)配的那個地方好好的待那么幾年就好了。
而且發(fā)配這個刑法來說的話,還不是特別嚴重的罪行?;旧隙际前l(fā)配到邊疆地區(qū),讓你去幫助當?shù)亻_發(fā),就像當時知青下鄉(xiāng),西部大開發(fā)差不多吧。根據(jù)你犯的錯誤的大小,選擇你發(fā)配的地區(qū),基本上是你剛開始犯的罪行比較小,發(fā)配的地方相對而言還近一點,你犯的罪越大,如果被發(fā)配的話,發(fā)配的地方越遠,環(huán)境越差而且也越艱辛。
我們經常看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水滸傳中有很多的人都是有過被發(fā)配的經歷的。如果真的誠心,人想要搞你的話,可能在半路上就把你給殺掉,然后隨便找一個理由就交差了,但是如果你能夠找到人的話,也有可能你犯了很大的罪,最后只把你發(fā)配到邊疆地區(qū),這樣的話你還可能給那些押送你的人一些盤纏,讓他們半路出去給你放掉。所以說有關這個發(fā)配邊疆還是有潛規(guī)則的,你只要有錢你就是爸爸,你就可以受的罪少一點,沒有錢你就是弟弟,押送你的那兩個人脾氣好的話你還好,脾氣不好的話想怎么揍你怎么揍你,看你不爽還能把你給干掉。
通過歷史,我們都可以了解到,有很多的官員犯了大罪被抄家后,他們的家人不會被處死,而是處以流放之刑,實際上這種流放,并不是所有人都到了流放之地,有很多人在流放的路上就已經死了。
流放是一種將犯人放逐到一些邊緣的地區(qū)的一種刑罰,主要的目的是將犯罪的人押解到荒僻的地方進行懲治,以保證社會的安定和諧。流放是一種極為不幸的懲罰,很多的犯人寧愿死也不愿意被流放。
大部分被流放的犯人,在流放的途中都會被官員戴上腳鏈,頭銬。并且流放之地的路途非常遙遠,有很多的人在路途中,禁受不起過度的勞累就已經死了,而且在途中,還經常會面臨一些官員的打壓,經受不起這樣的壓迫也會死亡。 最后到達了流放之地的犯人也會因為長期的過度勞累而死。
而流放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極南或極北之地,都是一些偏遠、環(huán)境惡劣的地方。但有的朝代也會將犯人流放到海島。海南島和沙門島就是宋朝時期,流放重刑犯的流放地。在元朝時期,政府也會將官員發(fā)配到東北這塊地方,而東北至今都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地方,在當時的環(huán)境也更加惡劣。清朝的時候,流放之地變?yōu)榱藢幑潘?,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流放之地。
到了流放之地的犯人都是要靠自己勞動生活,而沒有什么奴隸和下人,比如工作或者狩獵。甚至還有很多人會賣給別人為奴,它的主人也有權處死這些為奴的犯人。
流放的生活對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官員來說是非常艱苦的,所以大多數(shù)在到達流放之地以前就已經被餓死或者累死??傊?,被除以流放之刑的人幾乎都沒有好的下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