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劉邦晚年為什么要殺韓信
可能在世人心目中
,劉邦是殺功臣的祖師爺,朱元璋是他的傳人
。這絕對是誤判誤導
。與朱元璋身死功臣殆盡不同
,劉邦功臣基本都死在劉邦之后
,并且大家再次為劉邦立功——聯(lián)手滅了諸呂
,保證劉氏天下繼續(xù)往下傳
。劉邦殺功臣名聲很響,但仔細推算
,即使寥寥無幾死于劉邦朝的功臣也是原因復雜。以菜九的研究
,被劉邦下令處死的只有彭越一人
,而且還是在呂后的一再慫恿下做成的,按劉邦的本心
,縱使他看彭越不爽,也還是不忍心殺害
。
以小編看來
,劉邦背上殺功臣之名的最大原因緣于韓信之死
,因為韓信被歷史記憶為功高天下
,劉邦的江山是韓信打下來的,所以劉邦指使呂后殺害韓信
,真是黑的不能再黑了,理所當然成了殺功臣的祖師爺
。劉邦韓信的關系很復雜
,1.韓信不是劉邦殺的
,劉邦也沒有指使呂后殺;2.韓信為劉邦得天下有功
,但功勞遠沒有人們認為的那樣大
。其中的關鍵所在:韓信有功勞
,但說江山是靠他打下來的
,是有人在忽悠了
。韓信軍事能力的上限
,在當時至多只能排在項羽、劉邦
、章邯之后。現(xiàn)簡單說一下韓信的功勞與能力
。

韓信與劉邦投緣,一見如故
,一次談話就受重用——高級軍需官治粟都尉(并非大將軍)
,是蕭何的助手,沒有參加東征,協(xié)助蕭何等在關內(nèi)圍困章邯長達八月
,也奈何不了章邯的殘兵敗將
。最終還是劉邦彭城慘敗后回到關內(nèi)
,才制服了章邯
,而且劉邦并沒有帶多少人手回來,就利用原本就在關內(nèi)的漢軍
,擒獲了章邯,立功者是丁復部將朱軫
。平定章邯之后
,韓信才得以成為軍事統(tǒng)帥,任務是偷襲對漢發(fā)動侵略的趙之后方
,抄趙之老巢滅趙
,順便滅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赡苓@個作戰(zhàn)方略也是韓信提出的
,才得以擔任軍事指揮職務。韓信此役之功擒拿了趙王歇
,沒有背水一戰(zhàn)
,也沒有斬陳馀。
陳馀不在韓信方向
,是在朝歌邯鄲一線與漢對峙
。陳馀是張蒼擒拿的
,雖然史料中有將張蒼劃給韓信的記載
,實際上張蒼長期輔佐陳豨,而陳豨也正是漢擊趙代的一路統(tǒng)帥
。張蒼不可能同時歸韓信與陳豨統(tǒng)領。小編陳豨完成滅代之后
,向趙包抄
,遇到了趙漢決戰(zhàn)失敗
、向北逃竄的陳馀
,陳馀不知道他的封地代已經(jīng)被陳豨平定
,所以落入陳豨之手
。因陳豨最終反叛,而陳馀之擒之功又不容泯滅
,所以就把這個功勞過繼給了張蒼。文官張蒼是陳豨的助手
,由他擒拿陳馀
,感覺上不倫不類
。
韓信也不是整個漢軍在齊的統(tǒng)帥
,擊齊漢軍的陳武
、陳涓
、蔡寅等都不歸韓信指揮,劉邦的合伙人呂澤估計也參加了擊齊
,龍且是死于呂澤部的丁復之手,也就不可能有韓信的半渡而擊
。所以定齊殺龍且都不能算韓信之功
。但韓信與劉邦關系好也在定齊一事上得到體現(xiàn),深受劉邦信任且官比韓信大的曹參也劃歸韓信統(tǒng)領
。韓信討要齊王一事是得罪人的
,當時他連侯也不是
,所以日后拿掉他的王位顯得大快人心
。韓信的貢獻是對劉邦重用的回報
,劉邦并不虧欠韓信
,沒有劉邦,韓信什么也不是
,而沒有韓信,劉邦平定三秦沒有任何問題
,打下天下也就是時間問題
。
韓信并沒有取得什么了不得的軍事成就
,但也還是勝任戰(zhàn)略統(tǒng)帥之任
,對劉邦的貢獻更多的是訓練出了大量的作戰(zhàn)部隊
。僅韓信在趙期間就至少為劉邦提供了四次兵力支持
。韓信訓練士兵的能力日后成了漢政權(quán)的潛在威脅,自從被廢除楚王之后
,這樣的威脅解除了,他與劉邦就能相安無事了
,劉邦也沒有必要去殺害對政權(quán)沒有任何威脅的韓信,何況劉邦與韓信的關系好
,一直沒有變。后來因為劉邦主動發(fā)起了廢除太子事件
,就與呂氏家族有了隔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赡軓哪莻€時候起呂后就起了以呂易劉之心
。韓信的存在對日后的以呂易劉是個障礙,因為韓信對劉邦剝奪他的王位一直耿耿于懷
,如果呂氏子侄沒有任何功勞而要封王封侯,可能韓信真能鬧翻天
。所以呂后趁劉邦出征平息陳豨叛亂的時機
,給韓信安了個罪名殺害了。
總而言之
,處死韓信不符合劉邦的利益
,更不符合劉邦的為人
,所以劉邦也很受傷
。劉邦能為韓信做的,就是最大限度保留了他的功勞
,至少沒有禁止那些對韓信有利的傳言在市面上流傳
,這是其他真正反叛者沒有的待遇。象黥布
、彭越、韓王信在楚漢戰(zhàn)爭期間基本上都看不到表現(xiàn)
,與韓信的詳細繁忙成了鮮明對比
。至于韓信被夸大了的功勞
,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事
,與劉邦無關。而一旦洗清了劉邦在韓信之死上的責任
,劉邦殺功臣就成了莫須有的事了。
劉邦為啥要殺韓信?李世民給出了什么解釋?
歷來“飛鳥盡弓箭藏”這般道理,似乎扎根在了民間思維中
。所以總是用來解釋那些被誅殺的開國功臣們。比如
,韓信!
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韓信有反心嗎
?從目前史料上來看
,韓信最多算“有反心,沒反膽”
。證據(jù)就是韓信在平定了齊國后
,給劉邦寫了封信:如今我雖打下了齊國,但這里卻是人心惶惶
,而且齊國反復無常,緊鄰著楚國
,所以我推薦我自己代理齊王
,替你守著這塊地盤
,這樣對以后的發(fā)展有利
。
結(jié)果當時劉邦就不高興,來了句:胯下夫
,安敢稱王?一旁的張良偷偷踢了他一腳
,劉邦立刻改嘴:“說得太有道理了
,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
,做什么假王
?”所以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隨后
,韓信帶兵直撲項羽的楚國,項羽也意識到了韓信的威脅
,便想招降,被拒絕后
,蒯通親自出馬
,卻不直接勸說韓信,而是用相術說事,意思就是說
,你韓信是老板的命
,怎么還給劉邦打工?而且如今你功高蓋主
,這樣下去一旦項羽失敗,你也遲早會被劉邦干掉,不如你反了算了
,從此三分天下。
但韓信思考再三后依然拒絕
,滅掉楚國
,讓劉邦當上了皇帝
。但哪知
,劉邦最終真就找借口殺掉了韓信,以至于韓信臨死前大呼:恨不聽蒯通之言
。
參看這段史料,韓信有反心嗎
?應該是有的,不然為何他索要齊王封號
?為何又臨死前悔恨
?其實就是恨自己沒有反叛劉邦的膽量。但無論怎樣
,結(jié)果證明一切,由于韓信的確被冤殺
,故而劉邦在民間的名聲是相當不好
,幾乎難以抬頭
。
但歷史上的許多事情
,其實都不可用對或錯,好和壞
,這種非黑即白的標準來評定。同樣是劉邦殺韓信
,被“定案”了800多年后
,唐太宗李世民卻發(fā)表出了另一番言論
,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對劉邦表示出了“懂你”的意思和給予支持
!
事情要從尉遲恭說起
。皆知尉遲恭對于李世民來言
,那堪稱是定海神針
,玄武門之變時
,若沒有尉遲恭
,李世民能否干掉李建成、李元吉
,威逼老爸李淵去當太上皇,都是未知數(shù)
。所以尉遲恭持此擁主大功
,就開始飛揚跋扈起來了
。
在一次宴席上
,只因自己的坐席位于靠后,便當著李世民的面揍了皇親李道宗
,一拳下去差點打瞎李道宗的眼。當時氣得李世民抖袖子便走了
。幾天后
,李世民就把尉遲恭叫來了
,一番閑聊后
,話題就轉(zhuǎn)入韓信身上了。
李世民道:“最近我常常讀《漢書》
,越看越覺得劉邦太難了,其實他是一門心思的想保留那些開國元勛
,之所以最終發(fā)展到了殺韓信等人
,完全是事出有因
,因為這些人憑借功高
,總是不斷的觸犯法度
。這不是劉邦的過錯
,而是治國就應法度嚴明,獎罰分明
。不然如何治理國家
?所以做臣子的要從韓信身上吸取教訓,務必嚴格要求自己
。別事到臨頭了才追悔莫及
。”
李世民借韓信被殺這事的一番話
,立刻嚇得尉遲恭向李世民磕頭認錯
。同樣的一件事,為何在李世民眼中
,就有了這種全新的解釋
?里面除了規(guī)勸尉遲恭外
,其實還藏著兩個道理
。
其一、高度決定視野
。李世民和劉邦都是皇帝,也都堪稱是明君
,所處的高度就決定了其視野絕非僅看到眼前
。比如
,劉邦殺韓信
,是發(fā)生在劉邦的晚年。此刻對劉邦來言
,漢帝國的傳承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大事
。而韓信這樣的開國元勛
,顯然劉邦的后代
,是沒辦法駕馭的
。劉邦在,韓信不反
,若劉邦不在了呢?誰又能保證韓信
?
其二
、身份決定言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实鄹实壑g
,屬于同一個朋友圈,是最有身份的人
,這些人的言行
,絕對比咱尋常百姓要深刻或銳利
。比如劉邦在得知韓信求封王時的第一反應
,就相當銳利
,因為一葉知秋
,所以明白韓信這是一種試探。即
,我這么大功勞了,你劉邦咋表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李世民卻上升到了一種深刻
,即
,拿此事敲打尉遲恭,以理服人
。效果卻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需要
。而民間的看法卻沒有這么多顧及
,只一句話
,飛鳥盡弓箭藏
,看看人家張良……完全是一種明哲保身的味道。
所以
,韓信被殺到底冤不冤,也便形成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不過這卻恰好形成了必要的互補關系
。民間的明哲保身(生存欲望)和帝王的需要(統(tǒng)治手段)
,正好互相借鑒和互相作用
,因而達到一種平衡,只要不被打破
,便能雙方都安然
。
漢高祖劉邦為什么要殺韓信
韓信是劉邦的第一開國功臣,劉邦打江山的幾次硬仗基本都是韓信的功勞
,。劉邦曾經(jīng)對韓信許諾:?見天不殺
、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可嘆的是,劉邦的承諾并沒有兌現(xiàn)!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劉邦為什么要殺韓信
,希望大家喜歡!
劉邦殺韓信
總結(jié)來說就是韓信是不能殺的
,任何情況下劉邦都承諾不殺韓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蓢@的是,劉邦的承諾并沒有兌現(xiàn)!韓信最終還是被殺了
。韓信并非是被劉邦直接殺的
,直接殺韓信的人是劉邦的原配老婆呂雉
,據(jù)說是用竹劍殺的
。呂雉殺韓信并沒有 通知 劉邦
,殺了以后才告訴劉邦的
。那么劉邦在得知韓信被殺以后是什么反應呢?司馬遷記載這段 歷史 用了五個字來形容劉邦的心情?且喜且憐之?。
所謂的且喜且憐之意思就是說即非常高興
,有感到非常的可惜。劉邦和韓信有著相同的遭遇
,二人都是出身基層
,都在未成名時受到過屈辱(韓信胯下之辱,劉邦也是貧苦出身)
。可以這樣說劉邦是由衷的喜歡韓信
,他的憐是因為他知道韓信是無辜被殺的
。
劉邦殺韓信的原因
1:功高震主韓信的功勞大家都知道
,他被譽為劉邦開國的第一功臣武將
。對于這樣有威望的大將
,劉邦當然非常害怕有一天謀反了怎么辦
,當時的大漢有那個將軍能打得過韓信
,因此韓信被殺就順理成章了。
2:劉邦的小民意識劉邦是貧苦出身
,他對自己偶然得來的江山感覺不放心,總是怕在被別人搶走
。因此在劉邦稱帝以后就開始了誅殺功臣大將的陰謀
,韓信只不過是劉邦陰謀中的一個小旗子
,到了劉邦死的時候
,異姓王基本都被殺光了。
3:韓信曾經(jīng)是項羽的部下韓信投過項羽
,后來才轉(zhuǎn)投的劉邦。劉邦稱帝以后雖然感念韓信的功勞對他許諾?見天不殺
、見地不殺
、見鐵不殺?
。但是劉邦始終還是擔心韓信有一天會謀反
,最終為了將來著想還是殺了韓信,以絕后患
。
呂后為何要斬殺韓信
其一,韓信功高蓋主
。大漢朝的 天下 十有八九都是韓信打下的
,不說旁人
,就是劉邦對他心有余悸
。韓信消滅楚霸王之后,當時天下的大將誰不對韓信唯命是從
。這樣的人一旦心有不臣之意,一定是個禍害
。劉邦雖然不殺韓信
,但是一定派人監(jiān)視他的一舉一動。必要的時候
,肯定要給太子或呂后等人囑托
,可以自為之。
其二
,呂后為了掃清障礙。呂后的兒子劉盈是個文弱的小年輕
,雖然上有劉邦呂后照顧
,可是一旦劉邦駕崩, 自然 無法駕馭韓信
。呂后知道,太子今后要繼承大統(tǒng)
,如何不為兒子去掉荊棘。
其三
,韓信過于自負。韓信不知道自己身處險境
,領導們對自己不放心
,依然搞得很有派頭
,不會低調(diào)處事
。一次韓信從樊噲門前走過,出身于殺狗之家的樊噲跪迎韓信
。事后韓信后悔自己竟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而感到羞愧。這事做得不妙
,那樊噲本是呂后的妹夫
,韓信之舉必然投鼠忌器
,怎不叫呂后心存殺機
。
其四,韓信的資歷較低
。韓信雖然立下蓋世功勞,但他不并不是蕭何曹參之流劉邦的舊部
,半路追隨
,多少有點不是本鄉(xiāng)本土的意思。況且韓信曾攻齊國
,連下齊國七十二座城池
,但也因此讓齊王惱羞成怒烹了前來游說的酈食其。酈食其是劉邦手下的大謀士
,此舉自然影響了韓信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
其五
,呂后為了自己專權(quán)
。要知道呂后想著重用外戚,而韓信是劉邦手下的名將
,這就造成大臣與外戚之間的矛盾。而韓信是古今名將第一
,殺掉韓信就可以大權(quán)獨攬
。
總之,韓信被殺
,客觀上在于呂后想清除異己
,主觀上在于韓信自己過于狂妄自負,自已功勞大
,不能低調(diào)處事
。韓信盡管是一流名將,卻無法像張良一樣歸隱自保
。對此韓信自己也很感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功臣亡?
,認為自己的死和勾踐手下的大臣文種類似。
猜你喜歡:
1. 楚漢相爭時期典故
2. 呂后為什么要殺韓信
3. 項羽為什么會敗給韓信
4. 歷史上劉邦之死的真實原因
5. 呂雉為什么殺韓信
韓信是怎么死的 劉邦為什么要殺他
1
、韓信之死是因為他被封為王
。
不單單是漢朝
,包括漢朝以后的封建朝代
,剛剛建立政權(quán)且正在爭奪天下的都要大封異性王——天下大亂尚未平定,不封王無以酬其功
,不封王無以收人心,不封王無以爭天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蛇@些諸侯王一般都沒什么好結(jié)果
,天下平定后你是反也好不反也好都逃不出被殺的下場
。比如說漢初異姓被封為諸侯王的九人,幾乎都被除了國(除了長沙王一直沒被廢除,老吳家是統(tǒng)帥越人的
,屬于少數(shù)民族政策,特殊照顧
,呵呵)
,到高祖劉邦晚年的時候更是明說:“除了劉姓以外異性稱王的天下一起討伐他!”(非劉姓稱王者天下共誅之
。)
2、韓信之死是因為他的王幾乎是自立的
韓信平定齊國后
,借口齊國反復無常
,且和楚國相臨
,要求封自己為假王(代理國王)
。這時候劉邦正被楚兵圍困在滎陽,眼巴巴的正盼著韓信來救他
,看到來信后跳起來大罵:“我被困在這里,正早晨也盼
、晚上也盼的等著你來救我,你卻要自立為王
!”(看看,這可是劉邦親口說的:“吾困于此
,旦暮望若來佐我
,乃欲自立為王!”)
,急得陳平和張良又是踩劉邦的腳又是附耳勸說,劉邦才醒悟過來改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
,要當就當真王
,當什么假王
!”(大丈夫定諸侯
,既為真王耳,何為假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可以說韓信這是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陰了劉邦一把。后代評論多有說劉邦有如流氓的
,你想
,劉邦在天下平定后會怎么"好好報答"韓信?
3
、韓信之死是因為他有三分天下的機會和本事
當時楚漢雙方已經(jīng)是處于膠著狀態(tài)——漢軍攻不過去,楚兵打不過來
。這時候韓信占有齊地
,掌握著百勝雄兵
,和兩邊都接壤
,偏偏韓信還是個戰(zhàn)爭天才,無論他倒向哪方哪方肯定會贏
。哪怕當時保持個中立的態(tài)度,悶頭發(fā)展自己的勢力
,楚漢那里哪方稍弱就去稍微幫把手
,讓他們倆家"非常公平"的進行競爭,使他們都顧不上自己的發(fā)展的話
,也是個三分天下的局勢。(呵呵
,沒準三國時代提前到來)劉邦看出來了
,派張良封韓信齊王;項羽也看出來了
,派武涉去游說韓信三分天下
;一個叫蒯通的齊人也看出來了,勸說韓信誰也不幫發(fā)展自己的勢力
,而且點明幫哪個都沒好下場;可韓信一句“漢王對我好”立刻去幫扶貧困去了(“漢王授我上將軍印
,予我數(shù)萬眾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言聽計從”真夠可愛,也真夠天真的了)
平定天下后手下還有這樣的"人才"
,如果我是劉邦我晚上睡不著的時候也會好好琢磨琢磨的
。
4、韓信之死是因為他不知謙讓
、到處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功勞
這是太史公司馬遷說的
,原文是:“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
,不矜其能,則庶幾哉 后世血食矣”
。就是說如果韓信學點道家的謙讓之道
,不到處夸耀自己的功勞,不以自己的才能驕傲
,那就好了啊、至少韓信自己的后代還會祭祀他啊
。
5
、我未殺伯仁
,伯仁卻因我而死
韓信雖然不是劉邦親手殺的
,他的死是蕭何實施、陳平謀劃
、呂后下的決心,妙就妙在劉邦當時不在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蛇@一切和劉邦是脫不開干系的。從韓信死后劉邦的態(tài)度就可看出來
。劉邦得知韓信被殺后是“且喜且憐”——領導為韓信同志被殺很是高興
,領導為韓信同志的"墮落"很是可惜
。要知道,呂后再干練果斷也得聽大當家的話
,也得看大當家的意思,否則的話怎么不趁劉邦不在當時就把戚夫人削成“人彘”
?因為呂后不敢
,可她敢殺韓信,因為領導平時就有這樣的想法
!
劉邦為什么要殺韓信 ,彭越等功臣
?
劉邦雖然做了皇帝
,但他也沒有敢對自己的皇位掉以輕心
。他在設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時,曾經(jīng)對在場的父親夸耀說:“原先您老經(jīng)常說我是個不干活不讀書的無賴
,沒有二哥能理家治業(yè)。如今我做了皇帝
,您看現(xiàn)在是二哥的財富多
,還是我的財富多呢?”不過在享受的同時他也采取措施對皇權(quán)進行了鞏固
。
第一個讓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異姓王。他們都有兵將
,有的還有三心二意
。第二個問題就是其他將領,為功勞大小和賞賜的多少爭斗不止
,如果安撫不當,就會投奔那些異姓王作亂
。還有原先六國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輕心
。在中央
,丞相的權(quán)力對他這個皇帝也構(gòu)成了威脅
。劉邦從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
,中間有八年時間,基本上都用在了解決這些讓他不放心的問題
。
他先收拾的是韓信
。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
,有人告發(fā)韓信謀反。劉邦問怎么辦
,大家說發(fā)兵討伐
。但陳平卻反對
,他說楚國兵精糧足
,韓信又善于用兵
,發(fā)兵很難取勝。他建議劉邦以巡游云夢為借口
,讓各諸侯王都到陳縣(現(xiàn)在河南淮陽),到那時韓信一定會來
,然后再抓他問罪
。劉邦依計行事,果然將韓信抓住了
。韓信聽到對他的指控,大聲喊冤:“古人說的果然不錯:‘狡兔死
,走狗烹
;飛鳥盡,良弓藏
;敵國破,謀臣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平定,我這樣的人也早就該烹殺了
。”劉邦將韓信押到了洛陽
,但又沒有明確的證據(jù)
,便釋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陰侯
。這使韓信懷恨在心。
第二年
,韓信謀劃讓陳豨在外地反叛,使劉邦親自前去平叛
,然后自己在都城襲擊太子和呂后。但還是事情敗露
。呂后采用了蕭何的主意
,將韓信誘騙入宮抓捕
,最后在長樂宮斬首
,留下一個“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的成語。
除了韓信
,其他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滅
,只剩下了長沙王吳芮
。
對于其他將領
,劉邦也頗費心機。開始
,劉邦先是分封了蕭何等二十余人官職,但眾將領因為互不服氣
,爭功不止
,劉邦就沒有封官。一次
,在洛陽南宮,劉邦看見眾將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說什么
,問身邊的張良怎么回事
,張良說他們在謀反。劉邦問為什么
,張良說怕他以后不會封他們高官。劉邦又問怎么辦
,張良就問他最恨的人是誰
,劉邦說是雍齒,因為他雖然功勞多
,但太張狂,自己曾經(jīng)想將他殺掉
。張良聽了就讓他封雍齒為侯
,這樣,大家就覺得被劉邦記恨的雍齒都能受封
,他們就更不用著急了。于是
,劉邦大擺慶功宴
,封雍齒為什方侯
,還當場命丞相和御史抓緊時間草擬論功行賞分封的名單
。張良的計策果然奏效
,眾將的心都安定了。
對于六國的后裔
,劉邦則將他們和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
,消除了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