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氏,桓公之子公子牙之后,公子牙又稱叔牙,其氏本來應該稱為叔氏,但因文公之子叔胖之后也稱叔氏,所以叔牙之后就改稱為叔孫氏。三十二年(前662年〉,莊公臨終前,向叔牙詢問繼承人,沒想到叔牙推薦公子慶父,于是莊公命公子友鴣死叔牙,并對他說“飲此則有後於魯國。不然。死且無後?!笔逖篮攘硕揪?,魯國立其子為叔孫氏。叔牙之子為公孫茲,由于此時已經立氏,所以又稱叔孫戴伯。信公四年〈前656年〉,曾帥軍會諸侯伐陳:次年,去牟國娶親:十六年(前644年)七月,卒。戴伯從政的時候,正好是公子友執(zhí)政的時期,三桓都開始嶄露頭角。
戴伯之子為莊叔,莊叔名的臣。文公元年(前626年〉,周王派遣毛伯衛(wèi)來賜給文公策命,叔孫得臣被派到成周去拜謝:三年,會諸侯伐沈:九年,去成周會葬周襄王:十一年,伐那瞞,獲長狄僑如,以僑如作為其子的名字:十八年,齊惠公繼位,和襄仲一起去齊國祝賀,位列襄仲下:宣公五年(前604年),卒。莊叔之子為宣伯,宣伯名僑如。成公二年(前589年〉,鞍之戰(zhàn),季孫行父、減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軍會同晉軍伐齊,僑如位列減氏之后、子叔氏之前:成公六年,孟獻子、叔孫宣伯伐宋,宣伯位列孟氏之后。此時,季文子執(zhí)政,孟獻子素有“令聞”,叔孫氏的地位并不高。宣伯與成公之母穆姜私通,想要驅逐季、孟兩家,占有他們的家產。
十六年(前575年七郡陵之戰(zhàn),成公率軍去助晉軍,穆姜給他送行,讓他驅逐季文子和孟獻子,成公說回國之后一定照辦,于是設置守衛(wèi),加強戒備,并讓孟獻子留守公宮。結果,成公趕到戰(zhàn)場時,晉軍已經獲勝。秋天,晉人召集沙隨之會,宣伯對部肇說,成公的遲到是故意的,他是故意觀望,看那一方會勝利。并賄賂邵肇,讓他在晉君面前毀謗成公。于是,晉厲公不見成公。七月,晉人又命令魯人會同伐鄭,穆姜又要求成公驅逐季、孟二氏,成公又設置了防備才出行。宣伯又向鄰肇說,季文子想要背叛晉國,晉國不如把扣下季文子,自己殺死孟獻子,我一定侍奉晉國沒有二心。晉人于是就扣留了季文子,成公派子叔聲伯向晉國申訴,幸好范文子、奕武子與邵氏意見不同,季文子才得放還。十月,季文子回國,驅逐了叔孫宣伯,宣伯逃到了齊國。
叔孫豹,莊叔之子,宣伯之弟,又稱叔孫穆子、穆叔。宣伯出奔后,被季文子從齊國召回,立為叔孫氏粽子。叔孫豹雅擅辭令,精通經典,嫻于禮制,是魯國難得一見的賢才,襄公時期的朝聘會盟、征伐宴饗,他幾乎無事不從,所謂“叔出季處”l就是這時候形成的。在季文子卒后、季武子幼弱、孟獻子告老的時候,還擔任過魯國的正卿。襄公十一年(前562年〉,季武子欲作三軍,向叔孫穆子咨詢,穆子說:“政將及子,子必不能”,季武子堅持要這樣做,魯國于是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此后,政權就完全落到了三桓的手中。
二十七年(前546年〉,叔孫豹代表魯國參加再兵之會:三十一年〈前542年),襄公卒,季孫欲立公子祠,叔孫豹表示反對說,公子櫚將來一定會成為季孫氏的麻煩,季武子不聽:昭公元年(前541年〉,諸侯重溫到兵之會,叔孫豹與會,季武子為了一己私利,竟然不顧叔孫氏的安危,侵伐富國,奪取郭地,楚國令尹公子圍,要求殺掉叔孫豹,幸虧晉國執(zhí)政趙武敬佩叔孫豹的為人,覺得他忠信貞義,才放他回國。叔孫豹回國后,季武子去慰問他,叔孫豹雖然憤怒,還不得不出來接見,他指著房子的大柱說:“雖惡是,其可去乎?”
穆叔曾和庚宗地方的女子生了一個孩子,叫做牛,穆叔非常喜歡他,讓他主管叔孫氏的家政。昭公四年(前538年),穆叔卒,豎牛想占有叔孫氏的家產,就設計害死了叔孫氏長子孟丙、次子仲圭,而立叔孫昭子。季武子謀劃去掉中軍,叔孫氏的家臣杜濁反對,但豎牛為了討好季氏說,父親早就想這么做了,于是四分公室,季氏擇二,二子各一。昭子繼位后,糾集家眾,說,豎牛殺摘立庶,罪莫大焉,豎牛懼而出奔,半路上被孟丙、仲圭之子所殺。叔孫昭子名菇,穆叔庶子。昭公七年,季武子卒,其子季悼子早逝,孫季平子幼弱,所以從昭公七年至昭公二十五年,由叔孫姥擔任魯國的執(zhí)政之卿,這是叔孫氏擔任正卿最長的一個時期。二十一年(前521年),晉士棋來聘,季平子嫉妒叔孫姥,故意降低接待標準,讓晉人討厭叔孫姥:二十三年,魯國伐邪,邪人向晉國告狀,叔孫姥赴晉解釋,結果被晉人扣留,直到第二年才放還。
二十五年,叔孫姥到闕地去,昭公乘此機會伐季氏,當時昭公率領的軍隊已經把季平子圍困在高臺之上,此時,叔孫氏群龍無首,叔孫氏司馬酸庚挺身而出,他說:“凡有季氏與無,於我孰利?”叔孫氏的家人都說:“無季氏,是無叔孫氏也?!庇谑桥暑I私徒去救季氏,叔孫氏的加入迅速扭轉了戰(zhàn)局,結果昭公反被三桓驅逐出國。叔孫姥從闕地回來后,要求季平子讓昭公回國,并且自己親自去齊國迎接昭公,但昭公的下屬想殺死叔孫菇,叔孫姥只好倉皇回國,而恰在此時,季平子也改變了主意,不再支持昭公回國。叔孫姥心灰意懶,使其祝宗祈死,十月,卒。
叔孫姥之子為叔孫不敢,溢成子,定公元年(前509年〉,成子到乾候迎接昭公的靈樞:定公五年,卒。成子之子為叔孫州仇,溢武叔,成子臨終前要立武叔為后,其采邑的郎宰公若藐不同意,成子沒有昕他的。定公十年,武叔的地位穩(wěn)定后,派郎馬正候犯殺死公若藐,但是沒想到候犯殺死公若之后,卻據邑叛亂,武叔幾次圍攻,都沒有攻克,最后還是策反了那邑的工師駟赤才將候犯趕了出去。所以,定公十二年,子路墮三都,武叔第一個就把郎邑破壞了。
武叔的卒年《左傳》沒有記載,最后一次關于他的記載是哀公十一年的艾陵之戰(zhàn),其子為叔孫舒,溢文子,第一次出現(xiàn)時哀公二十六年,會同越人率軍幫助衛(wèi)出公返國:第二次是,次年與越國使者盟于平陽,這是《左傳》記事的最后一年??傮w來說,自從叔孫菇卒后,政權為季孫氏牢牢控制,叔孫氏的地位就大不.如以前了。春秋之后,叔孫氏的結局,史籍中沒有任何線索,我們也無從推測了。
1.魯國是儒家的發(fā)源地,亂世確實要法家治國更為強大,儒家學說來說,適合于太平之世,道家學說適于初興之太平,但這些都不如法家來的快強大一個國家
2.三桓、慶父等對魯國有很大破壞力。
魯國都曲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魯國也是孔子的故鄉(xiāng)。魯?shù)牡谝淮鷩菔侵芄┑膬鹤?。伯禽下傳九代到武公九年時,魯國發(fā)生變故,直到后來周宣王立魯孝公為止。孝公下傳兩代到隱公、桓公時,魯國再次發(fā)生政變?;腹蟮紧斍f公時期,魯國多次與齊國發(fā)生戰(zhàn)爭。莊公兒子愍公、厘公時期,魯發(fā)生慶父之亂。厘公下傳兩代到宣公時,襄仲殺嫡立庶,從此三桓強盛。宣公下傳三代到昭公時期,三桓發(fā)兵攻擊魯君,魯國公室從此名存實亡。昭公之后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國外流亡死去的。魯?shù)抗院篝攪鴿u漸衰落,到第33位國君頃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是,魯國被楚國滅亡。
今天帶來的是春秋時期魯?shù)呐d亡!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邊肖。
自周公被封、建立以來,魯一直是諸侯國的“大哥”。其“奏皇帝禮樂”的特殊待遇,在天下所有統(tǒng)治者中絕無僅有。但是為什么這么強大的國家在春秋末期和戰(zhàn)國時期存在感卻很弱呢?雖然齊出戰(zhàn),但在八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齊魯與中國依然以交好為主旋律,其他國家也不敢輕易將其從“離魯最近”中剔除。其實魯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內部。
魯十四世君主死后,留下了三個兒子,對他以后的發(fā)展非常重要。孟是長子,但他只是一個妃子的長子,他舅舅才是長子。這三個人都沒有繼承君主的資格,但第一個兒子,紀錄片和他的叔叔孫氏同父異母的兄弟,登基了。又恰巧英年早逝,使得前述三人開始互相奪權。先是舅舅被殺,蒙特梭利奪權,然后蒙特梭利被紀逼自殺。。
從此,嵇上臺了。從公元前662年到公元前256年,魯國滅亡,歷時400多年,占魯國全境的一半。在魯,叔和蒙臺梭利僅次于紀。這三個家族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所以在歷史上被稱為“三環(huán)”。中國清朝官員的這種崛起現(xiàn)象,遠早于后來的晉、趙、魏、漢諸家。
當歷史進入春秋時期,成為第一霸主的時候,齊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就成了日后“霸王行業(yè)的行業(yè)標準”。管仲在齊國建立了上中下三軍,恢復了西周的軍事制度,即皇帝有六部,諸侯可以有三軍。當然,由于周王室的衰落,皇帝的六軍只是儀仗隊,而諸侯軍是戰(zhàn)斗力很強的軍事體系。后來,晉國效仿齊國,建立了上中下三軍,成功地從齊國手中接過了霸主的接力棒。
魯?shù)奈溲b力量分別歸三環(huán)控制,三環(huán)的武裝力量體系與稅收體系掛鉤。在這三個層次中,面積最廣、人數(shù)最多的上層軍隊所能承擔的稅負最少,而中國軍隊的二級及以下軍銜所承擔的稅負最少。上軍由姬姓掌控,中軍為叔,下軍為蒙特梭利,也就是說魯?shù)能婐A和賦稅負擔都集中在這三國手里,他們加稅只給一點,吃剩下的。
但是,金沒有齊大方。為了防止他國通過三力體系變強,威脅自己的霸權。它依靠自己的國家富民強民,每年增加對周王室的進貢。然后,它向天下所有諸侯規(guī)定,凡是像我這樣有三支軍隊的國家,都要把這個數(shù)額上繳國庫,每減少一支軍隊,就要減少進貢的數(shù)額。其他諸侯國很難建立如此龐大的軍隊。另外,在霸主要求的稅負壓力下,很多國家開始干脆裁軍,魯就是其中之一。它廢除了中國陸軍,由三軍改為兩軍制。掌管政治事務的紀氏更重要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削弱他叔叔孫氏在他之后的權力。從此,魯國的軍事系統(tǒng)變成了分別由紀和孟領導的左、右兩個師。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努力工作的孫氏叔叔當然不會完全失去他的權力。他還保留了一部分自己的軍隊,但不在建制內。他算是一支非正規(guī)軍,人稱孫軍叔叔。
這樣,魯?shù)膶崣嗑驼莆赵谌h(huán)手中。雖然也有類似的取舍,但其他兩種常見模式幾乎消失。其實魯公的前幾代人都想過從三環(huán)奪回政權,但要么被三環(huán)逼退,另起爐灶,要么打不過傻子,甚至有人被殺。直到孔子出現(xiàn),這種情況似乎才有所改善。
當時魯國的國君是魯國的丁公,而魯國因為處在強大的齊國周圍,所以經常被欺負。而孔子作為一個小小的司儀,在齊魯舉行的盟會上,用他的金口玉言成功說服齊國歸還了魯國的部分被占領土。這張唱片出現(xiàn)時沒有任何軍事或政治壓力。我不知道齊是否開心。簡而言之,孔子得到了重用。關于官職,不同的史書有很多說法。因為孔子的未來地位,史書上提到的哪些貴族官職是真實的,很難區(qū)分。那些都是因為害怕“先師先圣”或者宣揚儒家思想而捏造的。所以我們在這里會不斷確定他的具體官職。簡而言之,魯利用孔子的主要作用是恢復原有的禮儀制度,削弱三戒的力量。
孔子用的方法很簡單。他下令落入三都。當時三環(huán)有自己的核心統(tǒng)治區(qū),叫三都。由于其數(shù)百年的運作,三都的城墻比盧國軍的城墻還要高。所謂三都流產,就是推翻三都高于城墻的部分,但即使是這種純粹形式上的法令,三環(huán)內最弱的蒙特梭利也不同意。于是孔子建議派中央軍去打孟,他失敗了。絕望的孔子回到宮中,發(fā)現(xiàn)正在高興地觀看齊請來的歌舞團的演出。就這樣,孔子還沒做出什么貢獻,就被三環(huán)趕出了魯,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環(huán)球之旅。同時也開啟了孔子向世界傳播唯一魯文化思想的征程。
真正成功收復三環(huán)的是魯穆公。因為他在位期間,國家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弊端叢生,魯穆公也跟著魯改革,一步步壯大自己的實力,才得以鎮(zhèn)壓三環(huán)。從他的兩個相對弱小的家族開始,他的叔叔和蒙臺梭利逐漸失去了特權,但最強大的嵇氏看到事情不妙,干脆在自己的土地上成了一個國家,就是。雖然執(zhí)政400年的“三環(huán)”被清理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魯穆公已經是魯?shù)牡谄邆€末代君主,已經進入倒計時。
事實上,魯?shù)乃朗窍喈敗安还钡摹=酉聛?,齊最近變得這么厲害。兩個老鄰居相愛了將近800年。齊一直不愿意觸及魯?shù)母?。在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過程中,齊國和魯國在最近的進攻中算是遠交,但是魯國卻莫名其妙的被楚國滅了。當時因為秦國吞并了楚國的大部分領土,楚王一次又一次的遷都東去,或者逃往東方,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離魯國越來越近。在楚國存亡之際,淳盛駿向各國派遣使節(jié),呼吁建立最終聯(lián)盟,共同抵抗殘暴的秦朝。結果在包括魯國在內的諸侯國都同意出兵后,楚國實際上吞并了魯國這個空虛的虛擬國家。
雖然說魯未被楚滅,也難逃被秦滅的結局,但歷史上有個笑話,一個文化大國,只存,在七國中立了個《春秋》,卻先踐踏,被中原視為楚國滅亡。
公元前505年6月,魯國正卿季孫如意去世。 作為魯國執(zhí)政卿,季孫如意為人極為霸道,以致眾多魯人對他不滿。對季孫如意不滿的魯人因此聯(lián)合魯昭公,共同討伐季孫氏。關鍵時刻,「 ”三桓”家族的孟孫氏與叔孫氏主動幫助季孫氏,三家聯(lián)手把魯昭公趕出了魯國。八年之后,遲遲不愿低頭的魯昭公在晉國去世。其后,季孫如意放棄魯昭公了兒子,另立魯昭公之弟公子宋為君,是為魯定公。 魯國「 ”三桓”驅逐國君,東周竟然無一人追究「 ”三桓”欺君之罪,足見世道已經變了。正如晉人史墨所說,「 ”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夏、商兩代的帝王之后,在周朝都變成了臣子,魯昭公被趕出魯國,又有什么奇怪? 所以,即便是趕走了國君,季孫如意地位依然無人撼動,還代替魯昭公行國政,可謂事實上的魯國第一人。 生前季孫如意挑戰(zhàn)魯國公室,大獲成功;可不想在他死后,自家家臣也邯鄲學步,起來挑戰(zhàn)季孫氏的地位了。這位挑戰(zhàn)者,不是別人,正是陽虎。 陽虎,是季孫氏家臣,也是季孫如意的寵臣。 當年孔夫子還未成年時,季孫氏宴請魯國士人,孔夫子也去參加??刹幌腙柣s站在門口,攔住了孔子:「 ”季氏設宴是款待士人,可沒說請你?。 笨鬃邮囚攪睿▃ōu)邑大夫叔梁紇之子,怎么說都是士人??申柣s狐假虎威,故意羞辱少年孔子,頗有些狗眼看人低的意味。 可不管旁人怎么看他,陽虎都得到了季孫如意的高度信任。在季孫如意的支持下,陽虎在魯國地位也逐步高升,連孔夫子都不得不在他之下。 如今季孫如意一去世,陽虎就成了季孫氏家族權勢最高的人物。 在季孫如意下葬時,陽虎想用玙(yú)璠(fán)為他入殮,可季孫氏另一家臣仲懷梁卻不肯給,對他說:「 ”步子變了,玉也得改變?!?按周禮,國君與大臣走路步法是有區(qū)別的:越是尊貴之人,走路的步伐越慢、步長也越短。季孫如意之前代行君事,那時他走的也是君步。如今魯昭公去世,魯定公被立為國君,季孫如意退居臣位,自然也就改回了臣步。這就是仲懷梁所謂的「 ”步子變了”。 玙璠是魯國的寶玉,為國君所佩戴。在趕走魯昭公后,季孫如意作為執(zhí)政卿,代行君事,需要佩戴著玙璠來祭祀魯國宗廟。季孫如意又退回臣位,自然不能再佩戴玙璠。這就是所謂「 ”玉也得改變”。 仲懷梁的意思,季孫如意既然已退居臣位,那么就不能再用國君佩戴的玉入殮。在講究禮法的魯國,仲懷梁這么做其實并沒有惡意。 見有人敢違抗命令,陽虎頓時就怒了,立馬想將仲懷梁驅逐出魯國。為此,他找到好友公山不狃,商討此事。公山不狃倒不想將事情鬧大,勸他道:「 ”仲懷梁這也是為了國君,您又何必怨恨他呢?”在公山不狃的力勸下,陽虎這才放過了仲懷梁。 葬禮結束后,季孫如意之子季孫斯巡視東野,來到了費邑。費邑之宰不是別人,正是公山不狃。見家主前來巡視,公山不狃親自到費邑之郊前往迎接。季孫斯見到了公山不狃,也對他禮敬有加??筛S季孫斯前來的仲懷梁,卻傲慢得很,見到了公山不狃就有些不理不睬。 被仲懷梁如此蔑視,公山不狃極度氣憤,馬上找到陽虎,舊話重提:「 ”您還是驅逐仲懷梁吧!”因為仲懷梁的無禮,終于引發(fā)了季孫氏家族內的一場大亂! 9月,陽虎強行囚禁了季孫斯和公父文伯,然后自作主張,驅逐了仲懷梁!公父文伯,是季孫斯堂兄弟。陽虎竟然敢公然囚禁家主及其同族,無異于是造反! 為強迫季孫斯低頭,在10月,陽虎又悍然殺死了季氏族人公何藐! 面對越來越瘋狂的陽虎,季孫斯不得不讓步,與陽虎達成了和解:把家政大權交由陽虎,并驅逐了公父文伯及兄弟秦遄(chuán)! 季孫如意剛去世,自家家臣就囚禁了家主、篡權奪位,這簡直就是「 ”三桓”孤立魯國公室的翻版!難道這就是老天爺對季孫如意當年「 ”不君”的報復? 陽虎奪得季孫氏大權,在魯國成為權傾一時的人物。 公元前504年2月,因為鄭國支持王子朝作亂,晉人命魯國代為討伐。為此,魯定公親率大軍,前往伐鄭,攻占了鄭國的匡邑(河南長垣的匡城)。主持魯國國政的陽虎,在進軍經過衛(wèi)國時,沒有向衛(wèi)國借道。退軍時,陽虎就更加囂張:不但不借道,還故意指派季孫斯和仲孫何忌從衛(wèi)國南門入、東門出,然后駐扎在東門附近的豚澤!非法入侵別國邊境還這么囂張,陽虎是春秋第一人! 季孫斯是季孫氏家主,仲孫何忌是孟孫氏家主;兩大家族之主反倒得聽命于陽虎,陽虎氣勢之盛,可見一斑! 魯人如此無禮,讓衛(wèi)靈公怒了,立刻派寵臣彌子瑕出兵去攻打魯軍??衫铣脊逦淖訁s上前阻止道:「 ”當年大姒的兒子中,唯有周公和康叔和睦相處?,F(xiàn)在效仿小人而拋棄親情,不是很荒唐嗎?上天要增加陽虎的罪過來讓他垮臺,國君不如先等著看,如何?”祖上是同母親兄弟,現(xiàn)在怎能隨意自相殘殺?聽了這話,衛(wèi)靈公才恨恨地放過了魯軍。 到了夏天,因為伐鄭成功,季孫斯被派到晉國訪問,向霸主獻捷??申柣⑦@次不光是要獻捷,更是想討好霸主,為自己未來增添一份保護。因此,陽虎又命仲孫何忌也隨同季孫斯一起訪問晉國,讓他向晉定公夫人致聘!雖然當時確有聘諸侯夫人之禮,但通常都是 *** ,由季孫斯一人完成即可??申柣⒉坏沙鰧B毷拐?,派出的還是魯國卿士,這可給了晉人天大面子! 可仲孫何忌在會見晉國正卿士鞅時,卻說了一番讓人意外的話:「 ”陽虎一旦不能容于魯國而來到晉國,晉人如不能讓他作中軍司馬,有先君在上!” 一個魯人,竟然敢到晉國來跑官要官,豈不是怪哉? 士鞅一聽,也覺得太不可思議,答道:「 ”寡君有官,是要擇人而用,我哪能知道該用誰?”可士鞅心里知道怎么回事,并沒有怪罪仲孫何忌。 下來后,士鞅就對韓不信說道:「 ”魯人害怕陽虎了,孟懿子(即仲孫何忌)已看出征兆,知道他以后必將到晉國避難,所以才強行為他請求官職!” 在季孫斯和仲孫何忌回到魯國后,陽虎再次分別與魯定公、三桓、魯人結盟,想利用這種方式來穩(wěn)固自身地位。陽虎一邊反常地討好晉人,一邊頻繁與魯人結盟,這恰恰反映出他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既然沒安全感,陽虎就必須找到能徹底消除這種不安全感的辦法。 「 ”三桓”家族長期霸占魯國政壇,枝繁葉茂、子孫眾多。這些子孫中,有得意者,則必有失意者。原來的家臣陽虎得勢,各家族中的失意者也一起找到陽虎,想策劃大事。這群人物中,有季孫斯之弟季寤、季孫氏族人公鉏極、季孫氏家臣公山不狃、叔孫氏庶子叔孫輒、叔仲志等五人。五人與陽虎合謀除掉三桓,讓季寤取代季孫斯、叔孫輒取代武叔(叔孫氏家主)、陽虎自己則取代仲孫何忌!陰謀如能成功,陽虎就從家臣一舉成為「 ”三桓”家;他野心之大,可想而知! 公元前502年10月,陽虎等人商議多次后,決定趁為季孫斯舉行享禮之時作亂,殺死季孫斯,然后再去攻打孟孫氏和叔孫氏。 可陽虎等人野心雖大,行事卻不夠機密。陽虎等人的異常之舉,被成宰公斂處父察覺到了。公斂處父大概是孟孫氏家臣,立刻將季孫氏的異常報告了仲孫何忌。仲孫何忌意識到陽虎等人可能作亂,立刻與公斂處父約好,及時前來國都支援。 陽虎等人的種種異常,季孫斯也感覺到了。他心知危險重重,卻懼于陽虎勢力,不敢公開向他發(fā)難。到了享禮之日,陽虎帶著季孫斯趕往蒲圃(魯都東門外之地),也即將走向他人生的終點。在路上,季孫斯求生意識爆發(fā),在車上策反了駕車的家臣林楚,求他帶自己逃到孟孫家中去。 當一行人走到十字路口時,林楚突然狂抽馬,快速地將季孫斯帶入了孟孫氏防區(qū),救下了季孫斯! 意外突然發(fā)生,讓陽虎始料不及。他被迫臨時改變計劃,先劫持魯定公和武叔,再向孟孫氏發(fā)起進攻。仲孫何忌早就作好了準備,再加上公斂處父的強力支援,陽虎雖然一度占據上風,但最終還是戰(zhàn)敗! 見局勢不利,陽虎立刻脫下戰(zhàn)甲,大搖大擺地走進國君宮殿,搶走了魯國國寶,然后逃出了曲阜。到了五父之衢,陽虎自己躺下睡覺,卻讓手下人為他準備吃的。 五父之衢就在曲阜東南不遠,陽虎手下都想盡快逃離是非之地,勸他道:「 ”追兵馬上就到了!”陽處父毫不在意,大咧咧地答道:「 ”魯人聽說我走了,都在慶幸不用被征用送死,哪里還有心思來追我?”見他不為所動,手下人只得騙他了:「 ”快駕車,公斂處父追來了!” 公斂處父就是打敗陽虎的最大功臣,聽說他來了,陽虎才嚇得趕緊出發(fā),占據了讙(huān)邑(今山東寧陽北)、陽關(山東泰安東南),發(fā)起了叛亂。 有趣的是,事實正如陽虎所料:魯人不敢來追擊陽虎。公斂處父想趁勝追擊,都被仲孫何忌給攔下來了。 公元前501年6月,魯人派兵前往攻打陽關,討伐陽虎。陽虎見難以固守,就主動放火燒毀了陽關城門;趁魯國軍隊驚慌失措之際,陽虎瞬間就沖出了重圍,逃到了齊國。 到齊國后,陽虎向齊景公請求伐魯,聲稱:「 ”只要三次出兵,就一定能攻占魯國!” 見陽虎這么信誓旦旦,齊景公動了心,想答應他。可此時,曾做過魯國施氏家臣的鮑文子卻阻止了齊景公:「 ”陽虎是季孫氏的寵臣,卻想殺死季孫斯,以混亂魯國;現(xiàn)在又逃到齊國求容身之地,這種只求富貴而不思仁德之人,您怎么能用他?您的富貴遠勝季孫氏,齊國也大于魯國,正是陽虎想傾覆的對象?,F(xiàn)在魯國已免于禍患,而您卻收留他,就不怕惹禍上身嗎?” 齊景公聽了,清醒過來,立刻將陽虎給抓了起來。可最終陽虎還是成功逃脫,跑到了晉國。 到晉國后,陽虎又迎來了人生的第二春:晉卿趙簡子不但收留了他,還重用了他! 孔夫子聽說此事后,長嘆道:「 ”趙氏一族,恐怕會有禍亂了吧?”陽虎如此禍害季孫氏,甚至讓整個魯國都深受其害,是十足的竊國奸臣。連齊國人都生怕惹禍上身,所以才將他囚禁起來??哨w簡子卻敢重用他,豈不是在身邊安放了一顆定時炸彈? 在趙簡子收留陽虎時,他的下人也勸他:「 ”陽虎善于竊取他人國政,為什么要重用他?” 然而,對于「 ”竊人國政”的壞名聲,陽虎卻有自己的說法:「 ”主君賢明,就一心一意地侍奉他;主君不肖,就以奸偽去試探他?!薄{馭不了我陽虎,是因為主君自己能力太差! 所以,趙簡子也自信滿滿地答復下人:「 ”陽虎會用盡心思竊取他人政權,我也會用心來守??!”果然在趙簡子治下,陽虎不敢再為亂,忠心輔佐趙氏,讓趙氏越來越強大,幾乎成為霸主。陽虎能落得如此下場,也算是善終了!(《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主人弱小,陽虎就是禍害;主人強大,陽虎就是得力助手。時人都稱陽虎是竊國奸臣,其實是因為陽虎能力太強,普通主君駕馭不了他。 對陽虎態(tài)度不同,就可看出儒家與法家在理念上的差異。儒家強調治心,認為臣下必須本身忠義,才能成為賢臣。法家則強調治人,主張只要存在足夠的制度性約束,就能充分發(fā)揮下屬才能而不懼他以下犯上。 所以,儒家將陽虎看作奸臣,千方百計要排斥他;但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用趙簡子重用陽虎的史實,來證明即便是陽虎,只要能使用得當,也能成為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43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魯國的卿家貴族,叔孫氏的歷史簡介